我们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权利,爱情之所以可以成为催人上进的力量,不是由于严厉,而是由于宽容。爱情原谅了爱人的种种缺点、毛病,恰恰能使爱人“旧貌换新颜”。因此,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又批评又说教没完没了的人,不会有亲密的朋友,人家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善良的规则在竞赛中表现得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善良的规则相互之间相处得很好,而且由于具有一定的数量使得它们能够大幅度相互提高它们的平均得分。只要对方不背叛,每个善良的规则一定是持续合作直到最后一步。
但是如果有个背叛者突然出现将会怎样呢?不同规则的反应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反应对于确定它们的最后成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宽容性。这是因为一个规则的宽容性可以非正规地描述成它在对方背叛之后的合作倾向。所有善良规则中,得分最低的就是最少宽容性的规则。
一个被称为“弗雷德曼”的程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一个采用永久报复的完全不宽容的规则。
首先这个程序决不首先背叛,但是一旦对方背叛(即使是一次),“弗雷德曼”就从此一直背叛下去。
由于这个策略是善良的,它与其他善良的策略相处得很好。并且它与那些不怎么反应的规则相遇,如完全随机的规则相遇时表现得也不错。但它与许多不那么善良的规则相遇就表现得很差,因为对于那些偶尔背叛但准备一旦受惩罚就撤回的规则来说,它放弃合作太快了。“弗雷德曼”看起来似乎很聪明,因为它为避免背叛提供了最大的激励,但是它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面表现得太严厉了。
在第二轮的比赛中,许多参赛者犯了一个共同错误:他们改变“一报还一报”规则的方法,减少了它的宽容性,试图得到更多投机与背叛的机会,然而他们降低了“一报还一报”的宽容性却害了他们,事实上正是更多的宽容才能得到更多好处。
与“一报还一报”只不宽容一步而后便完全原谅那个背叛相比,“弗雷德曼”显然是苛刻很多。它不是在一次惩罚之后,就让过去的过去了。
很显然,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当耶稣到撖榄山时,有位法利赛的学者将自己****过的女人带到耶稣面前,询问耶稣要如何处罚这个女人?因为依当时的法令来说,不贞的女人要被判投石之罪。此时耶稣微倾上半身,用手指在地上写了些字,然后对那些渐渐逼向他的群众说:“在你们当中,若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罪,就先向她丢石头吧!”耶稣说完此话就从容地站起来了。
然而,围观的群众却一个个离开。耶稣的这句话使他们扪心自问后,无人敢说他们自己是无罪的!
试想,若是今日我们遇到同样情况会如何呢?能够勇于承认自己无罪而向那女人投石的人又在哪里呢?
一个人的过错有时并非是出于恶意的。但奇怪的是,我们看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别人那样严重。
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犯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对于别人的过错当然不能原谅,对于自己的错误就比较容易原谅。
当轮到我们评断他人,就不同了。我们用另外一副眼光,往往使旁人体无完肤,一点不留情面。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假使人们发现了旁人说谎,我们的谴责会是何等严酷,可是哪一个人能说他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也许还不下百次呢!
人性混合着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我们彼此都差不多。明白了这些,就会使我们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做人、处世、成就事业
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苟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
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较,谁也容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学会宽容,是成就事业的需要。三国时那个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却说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宽容是一种人生哲学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要知你并非踯躅单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生命之路,纷纷攘攘,难免有碰撞,所以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要伤别人的心,如果冤冤相报,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而且只能使互相伤害者陷于无休止的争吵中。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两兄弟却不服气。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将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止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
处处宽容别人,决不是软弱,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思想更加快乐。宽容,可谓人生中的一种哲学。
过大的宽容性也会害了自己
但宽容性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过大的宽容性也会害了自己。
宽容决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采取的态度。
一个被称为“检验者”的程序在艾克斯罗德的竞赛中名列46名。它被设计成专门欺负“软骨头”型的程序。
一旦对方表示出不可欺负性,它就罢手。这个规则的不寻常之处是为了检验对方的反应,它在第一步就背叛,如果对方背叛,它就赶快抱歉,回之以合作。然后在其余的步骤中采用“一报还一报”。
如果对方不反应它的第一步背叛,它就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合作,但是在而后的步骤中它就每隔一步背叛一次。“检验者”与那几个在第一轮竞赛中可能取胜的补充规则对局时占了不少便宜。
例如,“两报还一报”只有在对方前两步连续背叛时才背叛。但“检验者”从不连续背叛两次。因此“两报还一报”总是宽宏大量地与“检验者”合作,因而被占了不少便宜。
虽然“检验者”自己在竞赛中的总体表现并不佳,但是它让那些过于善良的“好说话者”吃了大亏。因此,过大的宽容性无疑会给投机者以良好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