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就这么简单
38013600000021

第21章 做人要学会包容(2)

6.学会分享而不是“吃独食”

独占好处是一种狭隘的心态,它会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贫穷,并最终毁灭自己。因此我们在与人合作中学会分享。

张工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去了,他领导的团队又为公司的项目开发作出了杰出贡献。给经理送茶的秘书出来后告诉大家,老板正在拼命地夸张工,他从来没见过老板那样夸奖一个人,研发小组的几个人脸沉了下来:“凭什么呀!那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对呀!为了这个项目,我们连续加了15天的班!”正在这个时候,老板和张工来到了大厅。“伙计们,干得好!”老板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几个组员,“张工向我夸赞了你们所付出的努力!听说有两个还带病加班是吗?真诚地谢谢你们!这个月你们可以拿到三倍的奖金!”老板的话音刚落,几个同事就冲过去拥住张工一起欢呼起来,并表示以后会跟着张工,为公司继续努力工作!

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自私狭隘的人,终将被人抛弃。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摒弃自私狭隘的习惯,否则我们就会伤害到自己。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好,但是如果你容不得别人好或是别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狭隘。自私、狭隘会毁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学会与人分享。

7.宁让人负我,我绝不负人

常言道:“待人宜宽,律己宜严。”待人之所以要宽,为的是给自己自新的机会;律己之所以要严,是因为不严只会让自己一错再错。这一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此一般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宽以待己,严于律人”,也就是凡事对自己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别人则都要求得很严格,这种人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人合作。

“冤家宜解,怨气宜消”,人与人交往,摩擦难免,矛盾就要尽量化解开来,不要是矛盾转化为对抗或是冲突,正如俗语云: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有时候,人的好心也会遭到误解,甚至反目成仇。这时,不要退缩,要挺身而出,坦诚相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嫌疑,否则,误会会更深,也会结下不必要的仇怨。

唐代大将郭元振任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时,西突厥的实力很强盛,西突厥的酋长乌质勒愿意与唐和平相处,并与郭元振结成了好朋友。一日,郭元振到乌质勒的牙帐议事,巧遇大雪,年老体弱的乌质勒经不起风寒,得病死去。乌质勒的儿子婆葛认为是郭元振用计杀了他的父亲,准备率兵进攻中原,杀掉郭元振为父报仇。郭元振得知后,为了不让双方的误会加深,没有接受手下的劝解逃走。第二天,郭元振身着丧衣,带着花圈到婆葛营中吊唁,深切哀悼乌质勒的去世,还赠送了贵重的礼物以表情谊。办完丧事之后,他还特地逗留了一个月。婆葛终于受到感动,解除了怀疑,他便派使者向郭元振献了五千匹良马,两百匹骆驼和十万多只牛羊,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意思是说: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别人的心。这句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

有时候,一个人若破了点财,损失了一些金钱,尚且无关紧要,而一旦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那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的伤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痊愈的。或许,你说了一句话,本身并没有存心伤人的意思,但是这句话在别人听来,是那样的刺耳。他听后,仿佛要疯狂。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不定无意中就为自己又树立了一个敌人。

因此,宁可自己作出点牺牲,甚至为损害了自己的人保留住名誉,才是高超的处世为人的姿态。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冤家宜解,怨气宜消”,人与人交往,摩擦难免,矛盾就要尽量化解开来,不要是矛盾转化为对抗或是冲突,正如俗语: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8.用宽恕消灭敌人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能够做到没有永远的敌人,那就是懂得宽恕之道的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恕就是这样一种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它能够化解世界上最顽固的敌意和最强烈的仇恨。

在《六度集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长寿王仁政爱民、慈悲为怀,其国风调雨顺、财富民丰,却因此引来邻国贪王的垂涎,出兵侵夺。长寿王不愿殃及无辜百姓,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一起遁隐山林。贪王占领了长寿王的国土后,就下令追捕长寿王父子,长寿王不幸被捕。临死前,长寿王看到自己的儿子混杂在人群中,满怀仇恨地盯着贪王,便大声说:“希望我的儿子能以仁为诫,以德报怨,不要为我报仇。”虽然听到了父亲的遗言,但满腔怒火的王子一心只想报仇。于是他千方百计得到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卫。

在一次伴随贪王出行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远离随从,在山林间迷了路。筋疲力尽的贪王躺下来休息,在其熟睡之际,长生真想杀了他,但忽然想起父亲的遗言,便犹豫起来。最终,长生决定尊奉父亲的遗言,原谅贪王,便主动向贪王表明真实身份,并说:“你杀了我吧,免得我报仇的念头又死灰复燃。”

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的宽容和仁慈所感动,当下翻然醒悟,于是将国土归还长生,两国结为兄弟之邦。贪王自己也开始向长寿王一样善待人民,不再像从前那样残暴了。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宽容来自于博大的胸襟,来自于爱人如己的智慧。虽然我们不可能向长寿王父子那样伟大,但至少在日常生活里,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能忍耐一时之气,以宽容去对待他,以理智来处理问题。

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人,或是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亲朋好友之间因为一句闲话而争得面红耳赤,竟形同陌路;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吵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为琐事而同室操戈,劳燕分飞;父子之间因为考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而意见不合,最后横眉冷对……

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事情都是会两败俱伤的,彼此都是身心疲惫。容忍、宽恕别人,同样也是在善待自己。就像有人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消除怨恨,只要用宽容心来不断充实自己,那么仇恨自然就没有容身之所了。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恕就是这样一种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它能够化解世界上最顽固的敌意和最强烈的仇恨。

9.无所争未必就无所得

世上的问题多起于争。文人争名,商人争利,勇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争并不是坏事,能促使人向上,促进事业的发展。但争要合乎规矩,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干损人利己的事。

孔子有一段名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射箭吧!但是当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孔子有很多伟大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他所提倡的做人标准恰恰是普通人应该做到而又不容易做到的。就拿“不争”来说吧,我们为人做事是不是应该不争呢?上公交车不争可以保持秩序的井然,单位里晋升不争可以保证选拔的公正,生意伙伴不争能够和气生财,夫妻兄弟不争可致家和万事兴……

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常常是另外一种景象:为了一个座位争个头破血流,以至于在一些大城市里乘公交车不叫“坐车”而叫“挤车”;为了点利益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于是乎,争,成了生活的常态;争,成了获取的手段。

所以,不争是多么可贵,不争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0.克制是种做人的美德

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使是努力也无法改变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你永远也无法习惯的,但只要你还活着,这样的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所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如果不能够做到克制,你就会被生活所击垮。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经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中。颤巍巍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做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到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做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这就像你或许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都会适时而来,只要你克制着,黑夜总会过去,白天总会到来;或许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季,但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克制着,那春天就不会遥远;或许你不喜欢潮湿的雨季,但雨水仍然会打湿大地,你克制着,那阳光总会破云而出,照耀万物。面对生活,把最坏的都挨过去,剩下的也就是最好的了。

克制并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诱惑与调遣,生活的沧桑使生命的深渊埋下难言的隐痛。克制却可以使人相信,隐痛必然消失,暴风雨过后的天空会更加美丽。

克制不是消极颓废,在沉默中悄悄降下信念的风帆,颠沛的人生使人感到迷离恍惚。克制却把难熬的寂寞、忧愤、艰辛强压在心底,不使它偷偷钻出来。

克制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积蓄。用无声的奋斗冲破罗网,用无形的烈焰融化坚冰。在克制中发愤,在克制中拼搏,然而生命的负累往往正是生命的光荣。如那高耸的丰碑,辉煌的业绩都诞生于克制中。

做人做事智慧箴言:

学会克制,学会在克制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克制中更深刻地感受人生吧!

11.留一步,让三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相处常常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包容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与”就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