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08

第8章 谋夺天下——王霸谋略(7)

众将听了都表示赞成,不约而同地来找赵匡义商议。匡义听了大家倡议,摇了摇头说:“我兄素来忠义,恐未必允从。”话音刚落,掌书记赵普匆匆进帐告之匡义:“我正为此事而来。现各营军士齐集营门,军心民心可见,只要一入汴京,大事唾手可定。速乘今夜如此这般预备,点检不允也行了。”诸将向各营宣布了所定计划,军士欢声雷动,尽愿点检速为天子,直逼匡胤营帐,齐呼万岁。当下推匡义入帐,让赵匡胤接受天子的职位。

赵匡胤夜里酒醉而卧,一觉醒来,听得外面人声嘈杂。赵普、赵匡义开门入告,将士们随后敲门高呼:“诸军无主,愿拥点检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应酬,便被扶到议事厅,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都跪倒叩首,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了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听我的号令,我可以当这个天子,否则,断难从命!”

众将一听,纷纷滚鞍下马,齐声说道:“一定听从您的号令,绝不敢有所违背。”

赵匡胤顿时被这个阵势给吓呆了,他看了看众将,为难地说:“我受世宗厚恩,今尸骨未寒,而即背之,天下人该怎么说我呢?”赵普进言说:“明公再推让,恐上违天命、下失人心了。欲报世宗,只要礼待幼主,优遇故后,使之安乐就是了。”

当时,赵匡胤听了这话还想说什么,但是诸将已拥着他上马,不由分说,向汴京出发。匡胤不得已,揽辔对诸将说:“我有号令,你等能遵依而行,我就返汴京,否则宁死不去!”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于是,赵匡胤立即整军回汴京,并派潘美与楚昭辅先行,加鞭疾驰,去授意宰辅,并且把自己的家人给安顿好。

一切准备停当后,赵匡胤立即整饬军队回京,这时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赵匡胤在众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们得知兵变消息,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双手,悔恨不该仓促出兵,直握得王溥双手几乎出血。只有大臣韩通立即从朝中回家,企图组织抵抗。但刚进家门,便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给杀了。当时的形势没有人能够挽回了。

此后,京中也乱作一团,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齐呼“万岁”。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心中暗暗高兴,立即赶往皇宫,迫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都到了之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正在当务之急,翰林学士陶穀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于是,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太祖。

智谋点评:

宋太祖赵匡胤是历史上具有大智大勇的帝王,在陈桥兵变中,他运用娴熟的政治手腕和高深的智谋,利用市井传言和被部下黄袍加身的把戏,开创了史上最温和的宫庭政变的先河。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黄袍加身的故事,可谓中国历代谋略运用的经典范例。从表面看来,赵匡胤当上这个皇帝好像是被逼无奈而为之,但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是蓄谋已久的。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由此可知,当时军队未到陈桥已有兵变之说;未见黄袍,已有天子之说。《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太后得知其子黄袍加身后,说:“吾子素有大志,今果然。”这里也告知人们:这黄袍,赵匡胤已经惦记好久了。

雷厉风行,康熙果断裁“三藩”

“三藩”是顺治年间清廷派驻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后来由其子耿精忠袭爵)。明清之际,明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和吴三桂,趁明皇朝土崩瓦解之机,各率所部先后降清,均被封为王。当清军于顺治年间南下时,他们又充当了先锋,与清军共同消灭了南明王朝及农民军余部。之后,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之孙耿精忠受命分别留镇云南、广东、福建。这样,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尚、耿便成为各据一方的藩王势力,“世称三藩”。

三藩的存在,成为清朝实行中央集权的巨大障碍,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清朝的统治。而且“三藩”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要想长治久安,非撤藩不可。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继位时只有8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但当时的朝政为顾命大臣鳌拜所把持,鳌拜自恃功高,拥权自重,从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公然在朝堂上对康熙咆哮指责,大有废掉康熙之势。康熙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设下圈套,智擒鳌拜,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从这个事件中,康熙的智慧就已经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亲政之初,康熙帝对三藩“包藏祸心,久蓄不轨”的阴谋就非常关注,“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只不过当时正处于跟鳌拜斗争的关键时期,无暇分身,等到智擒鳌拜之后,康熙马上把精力集中到撤藩事宜之中,采取了一些抑制三藩的措施,如禁止各藩王“家下商人各省贸易”,还打算拟订裁减三藩兵力的计划。

撤藩的实施是从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告老还乡开始的。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上书康熙,愿归老辽东,请以其子之信袭爵继续留镇广东。康熙认为这正是一个撤藩的好机会,即命令全藩撤除。吴、耿二藩听到尚藩撤离的消息后大受震动。他们为探明朝廷态度,消除清廷对他们的怀疑,也于七月初上疏请求撤藩。出乎吴三桂意料的是,康熙帝接奏后即表示同意,并令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吴三桂试探撤藩之事竟成事实,不禁使他愕然失色,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将反清檄文远近传扬。接着,耿精忠、孙延龄等举兵响应。那些平日就与三桂有勾搭的贵州巡抚、提督,四川巡抚,广西、四川、陕西提督及孤守台湾的郑经,也纷纷加入了变乱的营垒。不到半年,变乱的战火燃遍了半个中国。

康熙面对三藩的变乱,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政治上分化瓦解三藩,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康熙在吴三桂举起叛旗后,立即向全国公布他的罪状,处死其在京的儿子;停撤尚、耿二藩,对“精忠在京诸弟,照旧宽容”。此后,当耿精忠、王辅臣、尚之信等反清时,康熙始终持招抚态度,把他们的变乱说成是“无知被惑”,表白“朕之待尔,始终不渝,必不食言”。第二,在军事上制订了一套正确、周密的作战计划:一方面派遣将士分赴荆州、常德、四川、安庆,阻截吴军和割断吴、耿两军的联系;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后方,将山东兖州、山西太原作为后方军队的两大集中点。

变乱一发生,吴军来势迅猛,很快攻陷岳州、澧陵、衡阳等地。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据福建反清。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吴三桂诱引下反清,占据平凉,与进攻四川的吴将王屏藩相呼应。这样,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在数月之间全为吴军控制。

吴三桂被这种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以为用兵之术天下无双,“次于澧即阻江而守,下令诸将曰:‘毋得进兵’”,企图压迫康熙和谈。但是,康熙早已看穿了他的狡诈心理,不仅不为所动,反而积极备战。首先,命令清军挺进岳州,向吴军展开进攻。其次,在几次专敕慰勉王辅臣失败后,于康熙十五年进军平凉,迫王投降,并使王屏藩失去声援而逃往汉中。再次,在得知吴三桂企图谋结青海多尔济为援时,立即命张勇屯甘州防御,从而即使多尔济“不助吴逆”,又使青海和硕特各部“归故巢”。这样,清廷就大体上平定了陕甘,以致吴三桂串通西北汉籍将领、煽动蒙古叛乱,从侧面进攻北京的阴谋彻底破产。

耿精忠变乱后,联合台湾郑经对广东形成夹击形势,使清“粤东十郡竟失其四”。康熙十五年六月,清康亲王杰书乘耿、郑不和,大败精忠,并迫使郑经退回台湾。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为清军收复。广西将军孙延龄反清后,与投靠吴三桂的柳州提督马雄内讧,为三桂擒杀。康熙十五年五月,清军攻取了广西。

康熙十五年四月,当吴将马雄进逼广州时,尚可喜子尚之信挟持其父叛清。康熙十六年五月,在清镇南将军莽依图的进攻和吴三桂逼迫助饷下,尚之信走投无路而降清。

吴三桂在失去了陕西、福建、广东的援助之后,其势已只余云、贵、四川和湖南四省。由于长期的战争,吴藩府库空虚;吴军的横征暴敛,使得人民怨声载道,以至于众叛亲离。为了维系人心,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阳称帝,国号“周”。八月清军压境,吴气绝而死。十八年初,清军先后攻占了长沙、衡阳。十九年正月,清军提督赵良栋攻克成都。三月,赵良栋先后收复被叛军攻占的泸州等地,并于七月追随叛军进入云南,叛军将领胡国柱战败自杀,马宝投降。赵良栋即于九月进抵昆明。

赵良栋到达昆明后,鉴于清军围城久攻不下、粮饷供应出现困难的问题,建议就近速战,同时要求改变过去将俘虏尽发旗下为奴的做法以瓦解其斗志,获得康熙的支持。十月,在清军四面猛攻之下,叛军大败,吴世番及其重要谋士郭壮图等人被杀,余众献城投降。历时八年的平叛战争至此结束。

平叛战争结束后,康熙顺利地解决了其他二藩的撤藩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荡涤三藩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将三藩所控制的地区,设立八旗兵驻防,同时将藩王的财产全部入官,以充军饷。对三藩在各地推行的苛捐杂税“悉革除之”;还下令将吴三桂藩下官兵侵占的民田,“查出给还小民”。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智谋点评:

三藩联兵,声势浩大,举起反清大旗,数月之间,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于三藩之手。康熙帝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作出果断的军事反击,同时采取政治攻势,平定了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康熙帝在撤藩问题上认识明确、态度坚定,在平叛过程中异常镇定、果决,军事部署方面周密、高明,以及善后处理过程中表现出的高度策略性,都充分展示出他作为一个杰出封建君主的操纵才能,对平定叛乱以及最终解决“三藩”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康熙的这场胜利,也彻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遗民的反清之心,从此政治趋于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