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50

第50章 灵舌急智——说辩谋略(4)

齐高帝听罢,先怔了一怔,尔后也无可奈何地哈哈大笑起来。齐高帝说:“卿可谓善自谋矣。”群臣也被王僧虔的说法逗乐了,心里暗暗佩服他语言的巧妙。

也正因为王僧虔能善自为谋,才使他能够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官场上得以自容。

谋略点评:

如果有人一直在用尖锐问题逼问你时,你要懂得避其锋芒,换个角度沉稳地应付对方的挑衅。这样才既可以保全自己,又可以避免折损对方面子。尤其当对方是上级或者长辈的时候,这种方法很值得借鉴。王僧虔就是运用了这种方式,他急中生智地把皇帝和自己分属两个群体中,简简单单地化解了这场冲突。既没有随便贬低自己,保全了先祖的美名,又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从而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巧设寓意,侯白讲笑话智脱身

在隋文帝时,有个善于说笑话的人叫侯白,可谓是一位幽默大师。他讲的笑话不但好听,还往往蕴涵着一些人生哲理,于是大家都爱听他的笑话。据说就连宰相越国公杨素,也最喜欢听他说笑话了。

侯白曾经和杨素一起骑马出行,见到路傍有棵死槐树。杨素就说:“侯秀才聪明过人,能让这棵树活过来吗?”

侯白说:“可以呀。”

杨素问:“用什么办法让它活过来呢?”

侯白说:“取槐树子挂在树枝上,它立即就能活过来。”

杨素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它就能活过来呢?”

侯白回答说:“您没听说过《论语》上说:‘子在,回何敢死。’这句话吗?”杨素听了哈哈大笑,不得不佩服侯白的幽默机智。

话说这一天,侯白应邀给杨素说了许多笑话,杨素听得兴起,也就忘了时间,等到侯白离开杨府时,天已经很晚了。

谁知道刚一出府,又碰上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这位公子和他爹一样,也非常喜欢侯白的笑话,这次遇到侯白,说什么也不肯放他回家,非要听他讲笑话。无可奈何,侯白只得站在路边给任性的杨公子讲起了笑话。

他说:从前有一只老虎,肚子饿极了,一大早就去野外找食吃。这时它看见地上躺着一只刺猬,老虎以为是块好肉,就想一口吞进肚里。不料刚要张口咬,就被刺猬的刺扎了鼻子,疼痛难忍。老虎不知碰到什么怪物,吓得纵身逃跑,一口气跑回深山老林,觉得又困乏又惊恐,便昏昏睡去。

老虎鼻子上一直带着刺猬,等老虎睡了,刺猬才放开老虎。这一下老虎不疼了,又想起自己腹内空空,从昨晚到现在还什么都没吃呢。饿得心发慌,便一跃而起又去找食。没跃出多远,便见到一棵橡树。低头一看,那橡树的果实毛茸茸的,跟小刺猬似的,便心有余悸地说:“今天早上遇见了您父亲,现在又碰上了您。请让一让路,放我回家吧!我肚子里还没食呢。”

杨玄感听到这里,不禁一阵脸红,又哈哈大笑。他心想:这故事里的橡树果实不正是说我吗?这才发现自己缠着侯白讲故事耽搁人家吃晚饭了,真是不够礼貌。于是他诚恳地向侯白道了歉,放他回家了,以后再也不这样纠缠侯白了。

谋略点评:

侯白的高明之处在于能让那些笑话为他所用。因宰相府势大,侯白不可能当面忤逆杨素父子。因此,他就算是肚子饿了,也还是不能当面回绝杨公子听笑话的要求。但是他巧妙地把自己的意愿编在了故事里,以这种委婉的方式,告知杨公子自己的想法。而由于是个笑话,杨公子也不能与他计较,但又明白了自己的不近人情,乐得就着这个台阶下,于是结局皆大欢喜。

委曲求全,赵鼎巧言化解君臣矛盾

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无心进取北伐中原,也不愿与金军作战,准备向金人割地称臣,签订屈辱的和约,以求得暂时的和平。

这天,宋高宗召集群臣,对他们说:“金人已经答应,如果我们不再袭击金国军队,便可订立和约,并将皇太后和先帝的棺木送回。”当时抗金形势很好,宋军接连取胜,满朝文武大臣正期待着收复中原的喜讯,一听皇上说要停战议和,还要割地称臣,顿时群情激愤,议论纷纷。

张俊先后五次上书反对议和,岳飞、韩世忠等将领也拒绝休兵,还有的大臣上书说:“现在群议汹汹,皆因关心‘和’与‘战’,陛下应深戒前车之鉴,多听取朝中懂得军事的大臣的意见,共谋长久之计。”

宋高宗见大臣们竟敢违抗旨意,十分生气,就想下旨惩治他们。时任左丞相的赵鼎虽也主张与金作战,但见高宗主意已定,为了不使君臣闹僵,以保存朝廷中主战派的实力,他只好采取疏通的办法。他对宋高宗说:“臣等知道皇上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只是迫于形势,为了对亲人尽孝道,迫不得已才答应讲和。”听他这么一说,宋高宗的表情稍微缓和。

赵鼎见皇上的态度有了松动,马上趁热打铁:“虽然大家说了一些愤懑的话,但这绝不是不尊敬皇上,相反这是在爱护皇上。希望皇上圣明,不要见怪。”接着又为宋高宗出谋划策说,“皇上可下这样一道圣谕,讲明议和其实并不是您的本意,只是因为亲人的缘故才不得不这样做。等到先帝的棺木和皇太后自金国返回以后,若是金人撕毁和约,那么现在是否签约也就无所谓了;若是金人遵守和约,那正是我们希望的,也就不必再恐惧和后悔了。”

本来就没什么主张的宋高宗马上采纳了赵鼎的意见。而深明“忠”、“孝”二字分量的众大臣也只好缄口不语了。君臣间的这场矛盾才得以缓和下来。

谋略点评:

身为宰相的赵鼎为了避免主和派把持朝政,保存主战派的实力,面对即将发生的君臣冲突,只好暂时采取委曲求全的策略,力平众议,使皇上找不到借口治罪大臣,也使大臣们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责怪皇上。虽用心良苦,却也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急中生智,刘墉妙答悦帝心

清朝乾隆皇帝很爱附庸风雅,某年中秋节,他闲暇无事,就来到京效的西堤散心游玩,他身旁有许多大臣陪着,刘墉当然也在其中。那时候,西堤早已辟为御果园,沿堤种了许多果树。当时正值中秋节,是各种水果成熟的时间,果树上都结满了果子。

走在西堤上,没了俗事缠身的乾隆兴致很高,玩得很尽兴。休息的时候,他吩咐太监在昆明湖里采了一个莲蓬,亲手剥开,尝了一粒莲子,又吐出来,随口吟了一句诗:“莲子心中苦”,让大臣们对诗。

大臣们都不知道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在仔细琢磨。平时爱在皇帝面前讨好的和珅,急急忙忙地抢先对了一句:“母猪肚里臭。”

乾隆一听如此不雅,就不高兴了,把脸一沉,训斥他说:“今日是中秋佳节,你用这些污言秽语来杀风景!该当何罪?”

和珅讨了个没趣,慌忙跪倒在地,说:“臣罪该万死,请皇上恕罪!”

乾隆平时就十分宠信和珅,现在看着他那可笑的样子,也没再追究。乾隆看见刘墉也在人群中,便冲他招呼说:“刘爱卿,过来。”

刘墉向前走了几步,跪在地上问:“万岁唤臣有何旨意?”

乾隆说:“刘爱卿,朕问你,刚才朕的诗想必你也听见了。平时都说你是大才子,满腹经纶,现在你可有佳句来对朕的上联啊?”

刘墉一听就知道皇上是有意要为难自己,略微沉思了一下。他从路边梨树上随手摘下来一个梨子,咬了一口又吐出来,吟出了一句:“梨儿腹内酸。”

乾隆听了,连连点头说:“好!”他掉回头来对和珅说,“你要好好读点诗文,也要学得文雅一点。”

虽说如此,但乾隆一向很嫉妒刘墉的文才,今天成心要把他难倒,让他在大臣面前出一出丑。乾隆看见路旁一棵树上挂满了青柿子,还没成熟,如果现在就吃的话是很涩的。他对刘墉说:“刚才那一联你对得很工整,朕很满意,特赏赐你一个大柿子吃。”

刘墉不慌不忙从太监手里接过一个青柿子,说:“谢主龙恩。”暗地里想:“想出我的丑,没那么容易。”他随后就从身上掏出一把小刀,把柿子切成几半,分给几个大臣,并且说:“这是皇上的恩赐,我不敢独自享用,分成几半,也请诸位分享吧!”大臣们当着皇帝的面,谁也不敢不吃,结果个个涩得吐舌咋嘴的,狼狈不堪,但是也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只能忍着。

休息完之后,乾隆带着大臣们沿着西堤,继续往前走,来到一棵梨树底下站住了。他让太监选了一个又大又黄的鸭梨,赏给刘墉吃。刘墉正好口渴得很,接过鸭梨,也不管别的,就一大口一大口地吃起来,边吃边说:“真甜!真香!”直把旁边的大臣们馋得直淌口水。

乾隆奇怪地问他:“这次为什么不分给大家吃啊?”

刘墉说:“皇上万岁!这鸭梨虽然人人想吃,但是我却不能给诸位分梨吃!今天是团圆节,若是众大臣分梨(离)了,那还怎么效忠皇上,保住大清的一统江山呢?”

乾隆听了,乐得开怀大笑,说:“刘爱卿,你可真是机敏过人,你那一颗保国的心,朕是明白了。”随后,就赏赐给刘墉三眼顶戴花翎,对他更加信任了。

还有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

刘墉虽说不及提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

乾隆问:“此话何意?”

刘墉答道:“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

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

刘墉答:“只有1人出生,却有12人去世。”

乾隆说道:“此话怎讲?”

刘墉答道:“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只有一个属相,岂不是只有一人出生?今年去世的人则12种属相都有,岂不是死去12人?”乾隆听了不禁大笑。

刘墉的回答可谓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行;回答时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就妙答趣对皇上之问。

谋略点评:

幽默、诙谐的谈吐是一个人智慧处世的体现,它不但能使一个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愉快,还可能使人在险境中绝处逢生,更是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的体现。如文中的刘墉无疑就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诙谐的心理、幽默机智的语言,巧妙地回答了皇上提出的刁难问题,赢得了皇上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