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42

第42章 明察善断——断案谋略(1)

古人断案和现代人不同,现在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查明真相,但古人只能用他们自己的智慧去听讼断狱。古人断案要想做到不枉不漏,就要对涉及全案的每一个细节都思考进去,准确把握涉案人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方能去伪存真。之所以产生乱判,不是断案人无德,就是少才。无德指的是受利益驱使不能公正行事;少才则是指察情不细、推理不详、虑事不周,以疑似为真实,凭想象作结论。因此,断案者明察案件真伪岂止需要才高,更需要德馨。

断案最需要的是明察的智慧。事实没有查明,就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断案经验和本领则来自于实践。断案天才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日积月累,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细心揣摩而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方能知晓案件本来面目。

古人在刑侦破案时的硬件技术,虽然不是很发达,但却能以高超的智慧明辨案件之真伪,其手段之高明,也足以令人敬佩。

洞察秋毫,子产明察辨真凶

子产,春秋后期政治家,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孙,名侨,也称公孙侨,青年时即表现出了远见卓识。他曾经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铸“刑书”于鼎,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还着意整顿田地疆界和沟壑,发展农业生产,给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气象。

不仅如此,子产还是一个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断狱能手。他精明强干、善于观察,任何细微之事他都能观察得到,因此在判断事物是非曲直方面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早晨,子产坐着车子出门,经过一户人家时,听到里面有女人哭的声音。子产忙令车夫停下来,仔细听了听。车夫听到院中女人的哭声,忙说:“哎呀,这个妇人的哭声好凄惨啊,是不是家里人出了什么事情了?”

子产说:“你进去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车夫忙下车,推开门,只见床上躺着一个男人的尸体,那个男人显然是被人毒死的。只见他的脸已经扭曲,口角还有未擦干净的血迹,脸色也不正常,浑身一种青紫色。一个妇人正趴在床前不住地哭号。她的哭声是那么的凄惨,以至于车夫和其他来看的人都被感染了,也禁不住落下泪来。看着那个妇人伤心的样子,车夫也动了恻隐之心,忙劝她不要悲伤,赶快去报官,还说自己家主人子产,就是当地的地方官,一定会为她申冤的。

妇人听了车夫的话,哭得更加伤心了。她边哭边说:“我和我男人,一起开了个包子铺,日子虽然不十分富裕,但是也还过得去,不至于饿肚子。我男人虽然长相不太好,但是勤劳能干,我们两个的日子过得挺好。我男人的父母早死,就剩下他和他兄弟,他兄弟小的时候就送给了别人。可是前些日子我那小叔子回来了,说是他养父母已经死了,自己没有亲人了,就回来投靠我们。我们待他很好,让他在我们的包子铺帮忙。可是……可是……他竟然……竟然不满意,呜呜……”

那妇人说着又哭了起来。车夫忙安慰她,她继续说道:“我那小叔子嫌我们不给他钱出去喝酒,就和我男人起了争执,而且吵了好几次。最后,他竟然拿我们辛辛苦苦存的钱跑了,还在我男人喝的酒里面下了毒。呜呜……呜呜……”那妇人越说越伤心,以至再也说不下去了。

车夫已经基本上了解了案情,就回来向子产报告,重复了一遍刚才那妇人的话。子产只是点点头,并不说话。

到了府中,那妇人前来报官。子产命人把那妇人带到堂前,让她陈述案情。那妇人又连哭带说地陈述了一遍,一副十分难过的样子。

子产听完,大声喝道:“大胆刁妇,还敢说谎,毒死你男人的不是别人,就是你!你的小叔子是不是也被你毒死了?”

那妇人被子产的话惊呆了,她顿了一下,连忙说:“大人,冤枉啊,我怎么会杀死我的丈夫和小叔子呢?您明察啊!”说着又哭了起来。

子产厉声喝道:“好歹毒的妇人,你若再不说实话,就大刑伺候!”

那妇人听说用刑就大喊:“冤枉啊!冤枉啊!”

子产身边的侍卫看那妇人好像真的是受委屈的样子,就对子产说:“大人,您看那妇人哭得那么伤心,您有什么根据怀疑那个妇人就是杀人凶手呢?”

子产说道:“好吧,我现在就拿出证据,让你们心服口服。”

子产冲着那妇人说:“大胆刁妇,今天早上我经过你家门前时,听到了你的哭声。旁人听起来觉得你哭得很伤心,可是,我仔细听了一下,发现你的哭声中带着非常强烈的恐惧情绪。大凡一个人对其所亲所爱的人,见其病而忧,其临死而惧,其已死而哀。如今,你的丈夫已经死了,你不是悲哀,而是恐惧,这当然是不符合常规的。”

子产身边的侍卫都点头称是,而那妇人也被说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敢有什么争辩,只好老实交代了自己的杀人罪行。

谋略点评:

古话说“明察秋毫之末”。这“秋毫之末”,比针尖还细,却能一眼看到,这就说明了其明察之能。而有许多事情的根本,都存于这秋毫之末。

在审理案件时,所面临的情况往往很复杂,虚实相间,真假难辨,这就需要审理者能做到“先知”。所谓“先知”就是要多进行调查,了解案情。子产是个心思细密的人,他从对方的哭声中来分辨对方的内心境界,得知这个妇女哭泣伤心是假的,她的内心深处肯定还有别的秘密。他在这方面加以逼问,结果就迅速地破了此案。

对症下药,龚遂妙法巧治盗贼

汉宣帝是西汉时期比较开明的君主,在统治期间他继续推行汉高祖的治国方略,同时勤政爱民,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这一年,渤海郡和周边的几个郡县闹了饥荒,人民没有吃的,就到处逃荒、要饭、吃树皮、草根。于是,就有人开始明目张胆地抢劫,还有的竟然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窝一窝的盗贼。虽然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为了填饱肚子,才落草为寇,但是他们经常骚扰周边的乡邻,搞得周边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当地官员对这些盗贼一点办法也没有,就只好听凭这些盗贼胡作非为。

很快,渤海郡盗贼猖獗的消息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汉宣帝一向自称爱民,如今渤海郡盗贼四起,却得不到有利的治理,汉宣帝心中不免着急。于是,他就召集群臣在朝堂议事,商议对付渤海郡盗贼的事。大臣们都分析说,如今盗贼四起,原因就是当地的官员办事不力,如果派一名得力的官吏去治理渤海郡,一定能够解决问题。汉宣帝问群臣哪个官员可以胜任,丞相、御史都推荐当时任地方太守的龚遂,并说:“此人才高八斗、机智聪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皇帝听了他们的话,就召龚遂进朝。

当时,龚遂已经是70岁的老人,虽然身体很好,精神也不错,但他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当他拜见汉宣帝时,汉宣帝看他那副样子,觉得是丞相和御史夸大其词,把这个干瘪老头说得太好了,心中不免对龚遂有点轻视。便斜着眼睛,轻蔑地问道:“龚太守,你到了渤海郡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来制止混乱啊?”龚遂叩首低头答道:“陛下,渤海郡濒临大海,远离京都,没有濡染圣人的教化。那里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而当地的官吏却不会体恤他们。所以,才使得陛下的子民沦为强盗。他们好像是陛下的士兵拿着武器在浅水池里戏耍一样,不足为虑。”汉宣帝听到这里,对龚遂的态度顿时改变了许多,再也不敢不正视他了,于是恭恭敬敬地问:“您有什么好的治理办法呢?”龚遂继续说:“陛下,现在您是打算命令微臣去战胜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汉宣帝和蔼地说:“朕选用贤良的臣子,当然是希望去安抚百姓了!”龚遂又叩首请求道:“陛下,臣听说治理乱民就好像是清理乱丝一样,不能急躁。臣恳请丞相、御史不要用朝廷的法律条文来约束下臣,请允许我上任后见机行事。”汉宣帝点头表示同意,说:“渤海郡的问题就交给你了,我一定尽全力支持你。我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啊!”于是,皇帝派人快马加鞭去渤海郡,宣任龚遂为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的官吏听说新的太守即将到来,恐怕路上发生意外,赶忙派出一支军队前来迎接。而与此同时,那些盗贼们也听说新任太守就要来了。他们心想这些当官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正摩拳擦掌,打算打劫新任太守,给他点颜色看看。

渤海郡派来的军队,很快就迎上了龚遂的队伍,而那些盗贼也悄悄地跟着军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龚遂身边。龚遂见到迎接他的军队,并不热情,而是训斥了他们一顿,让他们马上回去。而且还颁布了第一道公文,撤换全部正在追捕盗贼的官吏。凡是手持锄钩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百姓,官吏一律不得过问;而凡是拿兵器者,则是盗贼。这一消息一时间在渤海郡炸开了锅。那些盗贼都是因为饥荒而沦为盗匪的,其实,他们并不想过盗匪的日子,整天提心吊胆。一方面担心自己被官府的人抓住;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妻子儿女将来要当一辈子盗贼,永远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而今新太守的政令宣布,只要是拿着农具的人就是良民,也就是说以前干过盗匪的,只要现在重新做良民就不再追究。听到这个消息后,这些可怜的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放下武器,回家拿起了锄具,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

谋略点评:

其实,盗贼本身也不想沦为盗贼,只是因饥荒而被迫沦为盗贼,他们也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龚遂正是明白这些人内心的苦楚,看到了这一点,才颁布了政令:只要是拿锄具的人都是良民,拿武器的人为盗贼。这就是在告诉他们:以往的事他可以不再追究,只要你们能够重新拿起农具,就是良民。

在当今生活中,也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能够抓住事情的关键和根本,对症下药,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问题解决。

攻心为上,周纡辨尸破假案

东汉章帝的时候,以治人严苛著名的周纡被任命为召陵侯相。郡中的属官早就听说周纡的严猛大名,都非常惧怕他。

周纡是下邳徐县人,他平时为人刻薄少恩,喜好韩非子法家之术,曾担任过廷尉史、南行唐县长、博平县令等职。他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嫉恶如仇,对于狡猾奸诈的恶人定会杀之。很多时候,即使有的犯人的赦令到了,他也不放人,而是先把赦令藏起来,把犯人处决了,然后再宣读大赦诏书。

因而,他的严酷之名在当时是人人皆知的。凡是不小心落人他手里的犯人,只有叫苦的份,老百姓对他的嫉恶如仇也表示敬畏。他所控制的地区在他的严厉管辖下,其犯罪率很低。

有个任廷掾之职的人想压一压周纡的威风,便想了个办法来整他。一天这人趁天还没亮,去城外的乱坟岗找了一具刚刚被人扔了的死尸,将其手脚砍断,立在周纡的官署门边。

天亮以后,周纡官署的侍卫们刚打开大门,那具尸体就倒进了门里,吓得他们慌忙跑去通知周纡。周纡刚刚上任,就出现这样大的案子,他丝毫不敢怠慢,赶忙来到大门口看个究竟。他来到死尸旁边,反复察看。然后他告诉属官们,说要和死尸谈谈,让大家远远地看着,谁也不许靠近他。只见周纡站在死尸面前,比比画画的,一会儿说几句,一会儿又凝神静听,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摆摆手,好像与这个死尸谈得很投机的样子。属官们因为站得很远,谁也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其实,周纡什么也没有说,只不过是装模作样地比画一番而已。他在与死尸“谈话”的时候,又对死尸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死尸的嘴角、眼角等低凹处有一些稻芒。他心想在城里很少有稻芒的啊,只有城外种庄稼的人家才可能有啊。再看看死者的手脚被砍断的地方,似乎不像是活着的时候被人砍断的,种种的疑问在周纡脑中盘旋。

“谈话”结束后,周纡秘密地把看守城门的人叫来,问他今天早上有没有赶稻草车的人进城。看门的人说:“只有廷掾一大早拉着一车稻草进城。”

周纡又问属下,当他与死人“谈话”的时候,有没有人对他与死人的谈话怀有疑心。属下说:“好像只有廷掾知道您和死人谈话时非常不安。”

于是,周纡立即叫人把廷掾押来审问。廷掾果然承认是他出城去乱坟岗找来死尸搞的恶作剧。

谋略点评:

掌握分析的方法,实施攻心战术,抓住对方的犯罪的心理弱点猛攻,这在审案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罪犯大多都很狡诈,善于伪装自己。而且,他们所采用的犯罪手段也十分隐蔽,不给他们设置一些心理陷阱,让他们自我“曝光”,就很难将其制伏。周纡与尸体“谈话”的假象,就是利用犯罪心理的一般规律,巧妙地制造与死人谈话来迷惑人,加剧作案者的异常心理表现,使其自我暴露。

故布疑云,陆云智断无头奸杀案

陆云(公元262-303年),字士龙,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是陆机的胞弟。陆云从小好学,才思十分敏捷,5岁就能读懂《论语》、《诗经》,6岁就能写文章,后与其兄陆机齐名,人称“二陆”。因此,在他16岁时就被举荐为贤良。吴灭亡后,与其兄陆机隐退故里,闭门苦读勤学。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随其哥哥陆机来到了洛阳,被刺史周浚召为从事。周浚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后,对他说:“陆士龙(陆云字士龙)是当今的颜回啊!”对他赞赏极高。

不久,陆云被推荐到太子府里做事,颇得太子赏识,后又出补浚仪县令。浚仪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很重要,社会情况复杂,很难治理,以前的很多位县令都因为治理不力而被革了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