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芒卯授计说客张仪,派他去赵国来见赵王,告诉赵王说只要赵国与秦国绝交连魏抗秦,魏王就愿意献出邺地。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找来赵国的相国,对他说:“魏王请求把邺地献给我们,要我们不再和秦国联合,而和魏国联合抗秦,你认为我们与秦绝交收下邺地,这样做可以吗?”相国说:“如果我们和秦国联合攻打魏国,我们得到的好处也不过就是得到邺地,秦君不会给我们更大的好处,现在我们不用兵就可以得到邺地,这样的好处,为什么不答应呢?请大王还是速速地答应魏国的请求吧!”
赵王答应了魏国的请求,这时,使者张仪对赵王说:“我国负责交割城池给贵国的,已经在邺地等候了。既然大王答应收下邺地,那么大王又打算怎样来报答魏国呢?”赵王想到现在自己垂涎已久的邺地已经唾手可得,就下令关闭秦国通向魏国的所有关口。于是,秦国和赵国的关系迅速恶化,秦赵联盟也彻底瓦解了。
随后,赵王派使者来接收土地。谁知芒卯早已带兵守在城里。他对使者说:“我们与赵国友好,目的正是要保全邺这块地方,哪有送人的道理?不是赵王听错了,就是张仪说错了。我们大王根本就没有这样交代过使者,你们有什么凭证?张仪能代表魏王吗?”
任凭他们的万般解释,芒卯依旧不开城门,赵国的使者也无可奈何,只得回去回复赵王。赵王听使者汇报后,气得七窍生烟。想发兵攻魏,可是又得到侦报说秦国恼恨赵国,正准备兴兵问罪。魏要是与秦联合攻赵,赵又抵挡不住,只好立即割让了土地讨好魏国,与其联盟。这样,魏国不但没有丢失城池,反而得了五座城池,更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谋略点评:
芒卯在魏国危急关头,抓住赵王爱占便宜、对邺城垂涎已久的心理,先假意承诺以邺城献之,诱惑赵王上当,不费吹灰之力,成功地瓦解了秦赵联盟,而后又死不认账,赵国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咽,不仅没得到邺城,反而不得不割让土地与魏国结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抛砖引玉的谋略用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好处,作出较小的牺牲,却赢得了较大的胜利。它的可行之处是抓住了人们爱占便宜的弱点,以小便宜让对方尝到甜头而放松警惕,被迷惑诱骗。要预防这种圈套的方法便是不要贪图小利,在见到微利或微隙时要分析利弊得失,判断其是否只是个诱饵。抛砖引玉也是三十六计之一,在战争中常被用到。
大义凛然,蔺相如渑池会智斗秦王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15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15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15座城的事情,这时他已经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15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理直气壮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15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但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何况是秦国的大王!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15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根本就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15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15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惊呼的声音。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最后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
秦昭王依仗自己国家实力强大,想耍花招侮辱赵国。他向赵惠文王发出邀请,说要在渑池会面。赵王担心被秦王扣押,不敢接受邀请,但大臣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只会长秦国的志气而灭自家威风,在诸侯面前丢脸。为此他们作了如下部署:由廉颇留守国都邯郸,一旦发生意外,立即立太子为国君;由平原君率兵数万驻扎在渑池附近,一旦有变,可以接应;由大将李牧带领5000精兵护送赵王前往渑池,由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
赵王一行人到了渑池,秦王和赵王一起饮酒。酒兴正酣时,秦王忽然想出了个主意,想以此来侮辱赵王,他说:“来呀,把瑟拿来。我听说赵王很爱好音乐,请为我演奏一段吧。”赵王不得已,便弹奏了一段。这时,秦王让史官记下了这件事,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蔺相如一听,立即拿起一个瓦罐到秦王面前,说:“赵王也听说大王您很擅长秦国的乐器,现在就请大王弹奏一下瓦罐助兴吧!”秦王非常生气,拒绝击罐。蔺相如举起瓦罐上前几步,厉声说:“五步之内,我可以把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的卫兵想上前杀死蔺相如,但蔺相如离秦王咫尺之遥,又怒目圆睁,卫兵被吓退了。秦王一看这情形,知道蔺相如不好惹,便很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罐。蔺相如立即回过头,叫来赵国的史官也记上一笔,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罐。”
秦国的大臣对此很不满意,为了使秦国占上风,便有一个人起来提议说:“请赵王割让15座城池为秦王祝酒!”蔺相如反应极快,立即站起来说:“请秦王割让出秦国都城咸阳为赵王祝酒!”秦王知道赵国对这次会面有所准备,也知道赵国的大军就在附近,便喝退了群臣,继续同赵王客客气气地饮酒。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最后,秦王同赵王签订了双方互不侵犯的合约。此后的许多年,秦国也都不敢侵犯赵国了。正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和几位杰出武将。
谋略点评:
“完璧归赵”的故事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蔺相如的过人胆识和高深谋略。在外交场合交往中,难免会受到无理的挑衅和羞辱,特别是弱国在外交中更容易遭遇这种不公,所谓“弱国无外交”。但弱国也有自己的气节和尊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荣誉是其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赵国在六国中虽算是大国,但与秦国实力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可秦国以强欺弱,践踏赵国尊严自然为赵人所不容,面对强秦,蔺相如毫无惧色,大义凛然,以其凛然正气和超高的胆略威慑住了秦国君臣,使之不敢对其轻慢,从而挽回了国家尊严。但他的行为并非逞一时之勇莽撞行事,而是有胆有识,所以弱者战胜强者有利的武器除了勇气之外,更需要有智慧。
对症下药,张仪巧言行连横
张仪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任用张仪做相国,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仪以商於之地欺骗楚怀王,引起秦、楚两国在蓝田大战,结果楚军惨败,被迫与秦国结为盟邦。
张仪又趁势去威胁韩王,他说:“韩国地势险恶,百姓都居住在山区,赶上一年粮食歉收,就得吃糠度日。土地方圆不满900里,国库没有积存两年的粮食。大王的军队全国不足30万,而且还包括那些砍柴煮饭的杂役。如果除去防守驿站边防的兵卒,现有的军队只不过20万罢了。然而,秦国的军队却有一百多万,有战车上千辆、战马上万匹。那些勇猛的战士,能弯弓射箭、挥戈上阵的,多得不计其数。那些精良的战马,一跃两丈、奔驰迅速的,也多得数不尽。山东六国的兵士披甲戴盔,会合在一起与秦军作战,秦国的士兵却赤膊上阵,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拿着兵器,结果大败六国的军队。秦国的兵士真像孟贲、乌获那样的古代勇士一样勇敢,他们攻击弱小的国家,就像千钧的力量砸在鸡蛋上面,没有不胜利的。而那些诸侯国们多数不衡量自己国家土地的狭小、军队的怯弱,反而听信结党营私的小人的甜言蜜语,说什么‘听从我的计策,可以称霸天下’。没有比这种不顾及长远利益,而听从短浅的意见的做法更贻误国君您的了。假如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会派军队占领宜阳,断绝韩国通往上党地区的道路,然后再向东取得成皋、荥阳,大王的国家便被分裂了。服从秦国,便能得到安定;不服从秦国,便遭受危险。如果顺从楚国,背叛秦国,就会招来仇怨,要想国家不灭亡,是不可能的。秦国最希望的事,是削弱楚国。如果,大王西面侍奉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必定高兴,大王也能从楚国那里得到土地,实在没有比这计策更好的了。”韩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张仪返回,秦惠王封赏给张仪5个都邑,封他为武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