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术全书
38011300000022

第22章 纵横捭阖——外交谋略(1)

中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外交谋略是指国与国之间在交流和交往过程中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在某一段时间之内,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方针、路线、方略。外交的实质是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正因为如此,为了利益,在国家之间会有团结互助的一面,也有互相竞争乃至排斥的一面。利益是永恒的,但绝没有永恒的朋友。要在互存戒心、相互防范的本性下搞好对外交涉,是对人类智谋的一个永恒考验。《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我国古代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巧舌如簧,子贡凭口舌之力定天下

子贡本名端木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之才,办事通达。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

那时有实力较大的齐国等国家想攻打鲁国,孔子是鲁国人,为保全自己的家乡,他便让子贡游说齐国、吴国、越国、晋国,利用分化、联合的手段,仅凭口舌之力就改变了这五个国家的命运。

最初起因是齐国的大将田常调集军队去攻打鲁国,子贡便找到田常对他说:“你攻打鲁国,实在是个大错误,因为它的城墙低薄,土地贫瘠,国君愚蠢,大臣无能,军队和老百姓又都讨厌战争,所以你很难打败鲁国。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城墙坚厚,土地肥沃,武器坚利,兵精将广,大臣贤明,所以你能打败吴国。”田常一听,气得脸都变绿了,说:“你认为困难的,正是人们认为容易的;而你认为容易的,却恰是人们认为困难的。你为什么来胡说八道呢?”

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内则攻击强敌;忧患在外则攻击弱者。现在你想攻击鲁国,虽然容易取胜,但每战必胜,必然导致贵国国君骄横傲慢,到处攻城掠地,臣子必然妄自尊大。你打败了鲁国,却使国君骄横而为所欲为,群臣放肆而争权夺利。这样一来,你反倒上与国君有隔阂,下与群臣有利害之争,你会在齐国无立足之地。所以说,你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能获胜,则大臣战死在国外,朝廷空虚,就没人与你争权夺利,辅助国君的就只有你了。”

“这样做好是好,但军队已派往鲁国,现在突然离开鲁国而攻打吴国,国内的大臣们必然会对我产生怀疑,怎么办呢?”田常说。子贡解释道:“您可按兵不动,我去吴国请求吴王救助鲁国攻打齐军,你再派兵去迎战吴国就顺理成章了。”田常同意了。

之后,子贡来到吴国见到吴王夫差,劝他说:“想建立霸业就要战胜强大的对手。如今吴国和齐国势均力敌,此时齐国正在派兵攻打鲁国,进而与吴国争夺霸业。这样会打破双方力量平衡,我私下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如果您现在能出兵援救鲁国攻打齐国,既可扬名天下,又有利可图;既可以扶持诸侯,诛除齐国,还能使强大的晋国屈服。名义上为保全鲁国,实际上是困住了称霸的齐国,威慑了强大的晋国啊。”

吴王认为子贡说得有理,表示赞同。但因吴王刚打败了越军,担心越国趁机报复,所以表示要等消灭了越国,再去救鲁攻齐。

子贡见此,接着说:“越国的力量不如鲁国,鲁国打不过齐国。大王放弃齐国而进攻越国,那么齐国就会趁机把鲁国吞并了。大王为了讨伐小小的越国而畏惧强大的齐国,并失去盟友鲁国,是不仁不义啊!如今您应该保存越国以表示您的仁慈,解救鲁国以表示您的义气,抗击齐国以表示您的勇敢,压制晋国以表示您的威严,那么,各国诸侯必然会竞相归顺大王,您的霸业也就成功了。”吴王表示同意,但仍面有难色。

子贡知他对与齐开战没有信心,便又说:“如果您实在担心越国的话,我请求去面见越王,令他出兵,跟随大王一起讨伐齐国。”吴王于是十分高兴,就派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告诉越王勾践说:“我劝说吴王救鲁攻齐,吴王虽然有想去的意思,但又害怕越国趁机攻打他们,声称等他讨伐越国后才行,如果这样,吴国必然来攻取越国。”

越王说:“我与吴王打仗,被困于会稽,对吴国恨之入骨,日夜卧薪尝胆,只想与吴王决一死战,这正是我想要的啊。”

子贡接着说:“我听说,没有报复别人之心,而让人产生怀疑,这是笨拙的人;有报复别人之心,而被人知道,这是最危险的;事情还没办,就走漏了消息,这就可能毁于一旦。这三种情况都是成就事业的大患呀。”

越王沉思了片刻,觉得子贡说得有理,点头称是,并接着问子贡有何良策。子贡说:“吴王为人勇猛残暴,众大臣都不堪忍受;国家因经常战争而国库空虚、土地荒芜,官兵们无法忍耐,百姓也都怨恨吴王。如今大王若能卧薪尝胆,藏怒于心,反而发兵帮助他讨伐齐国,那么,他一定会去讨伐齐国,而不再以越国为敌。如果他讨伐齐国没有取胜,则大伤元气;如果他战胜了齐国,那么吴、晋矛盾势必激发。到时我再去求见晋国国君,让他与诸侯一起讨伐吴国,这样吴国必然被削弱。这时大王再趁机进攻吴国,一定会灭掉吴国的。”

越王听了子贡的妙计非常高兴,同意按照子贡的计策行事。于是,子贡又返回吴国,对吴王说:“我恭敬地将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听了十分恐惧,说他十分不幸,小时候便失去了父亲,又不自量力,得罪了吴国,以致军败受辱,栖身于会稽,全靠大王您的恩赐,才没有失去宗庙社稷。您的恩德,他到死也不敢忘记,哪里还敢图谋不轨呢?五天以后,他便亲自率兵跟随大王讨伐齐国。”

吴王听后非常得意,以为大事已成,于是便发动九郡的兵力去讨伐齐国。

子贡见吴王已派兵攻打齐军,便连忙又来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预先考虑事情,就无法应付突然的事变;不预先分析军事形势,就不可能战胜敌人。现在吴国要去讨伐齐国,如果吴国打败了齐国,必然攻打晋国。”

晋国国君听了大吃一惊,连忙问子贡有什么办法。子贡接着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修造武器,准备粮草,加紧练兵,联络诸侯,作好与吴国打仗的准备。”晋国国君于是下令加强了战备。

吴军与齐军交战,打败了齐军,果然兵临晋国,与晋军对阵。因晋军早有准备,所以很容易就打败了吴军。越王勾践则趁机袭击了吴国,吴王只得带兵离开了晋国,返回吴国,与越军交战。由于吴军远道奔袭,士兵疲惫,而越军复仇心切,勇往直前,两军交战,吴军大败。越军随即包围了王宫,杀死吴王,灭了吴国。

《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谋略点评

子贡保护鲁国的突破口是抓住齐国大将的私心,权衡利弊之后劝其转而攻吴;抓住吴国的称霸之心劝其攻打实力相当的齐国;说服越国假意随吴攻齐,后又提醒晋国加强战备与吴作战。子贡的此番游说,保全了鲁国,削弱了齐国,使晋国强盛,吴国灭亡,越王称霸,改变了五个诸侯国的命运,真可谓一番宏论定天,要做到在五国中游刃有余,不仅需要有惊人的智慧、善于灵辩的口舌,还要对各国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而子贡正是在具备了上述因素和条件的情况下,才运用自己的伶牙俐齿达到了目的。

借箭反击,晏子自嘲以辱楚

春秋后期,齐国宰相晏婴是在各诸侯国中非常出名的人物,他的卓越才能不仅表现在学识渊博、机智善辩,而且突出表现在不惧大国淫威、常以大智大勇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风采方面。

有一次,晏婴受命出使楚国。当时,楚国已成为南方的一个强国,在位的楚灵王有心折辱齐国。他与群臣针对齐国使臣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特点,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羞辱晏婴的伎俩。

楚灵王给晏婴准备的第一个带有侮辱性的难题便是命人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当晏婴来到城下,见城门紧闭,命随从叫门时,守门人不屑地指着城门旁边的那个小门说:“相国从此门进城,绰绰有余,何必要开大门呢?”

晏婴立即明白这是楚国故意在侮辱他,便提高嗓门大声说:“这是狗进出的洞,并不是人出入的门,出使狗国,才能从狗洞进,出使人国,只能从人门进。请问,贵国到底是狗国还是人国?”守门人无言以对,便将此话飞报楚灵王,楚灵王只好乖乖地命人打开城门,把晏婴恭恭敬敬地迎了进去。

晏婴拜见楚灵王时,楚王灵劈头就是一句:“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来出使我国呢?”晏婴哈哈大笑,回答道:“我们齐国地广人多,人才济济,单是国都临淄城里聚集的人就可以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灵王立即反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派你来做使者?”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们齐国向外选派使臣有个规矩:身材高大的人出使大国,身材矮小的人出使小国,出使礼仪之邦去拜会有德之君,就挑选体面能干的人为使臣;若是出使野蛮无礼的国家去见昏庸无能之君,则挑选丑陋无才的人为使臣。我晏婴在齐国无德无才,人又矮小,所以也就只配出使楚国了。”

本想羞辱晏婴的楚灵王一听,立即羞愧难当,只好命人摆开酒席以上等礼教迎接吝国的使者。但被晏婴拐着弯羞辱了一番的楚灵王心中的怨气始终不能平息,总要想办法一解心头之恨。

一天楚王正在盛请晏子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侍卫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不耐烦地问道:“绑着的是什么人?”侍卫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心想,既然犯罪的是齐国人看来终于有了报仇的机会了,便瞟着晏子故作疑问地说:“难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然后又指着那个犯人说:“他偷窃怎么可以跟齐国扯到一起呢?”说完,开怀大笑。

楚灵王听完晏婴的这番话,心中不免暗暗称奇,至此,楚国君臣终于为晏婴卓尔不群的才智所折服了。后来,楚灵王非常坦诚地对晏婴说:“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婴坚守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谋略点评:

楚王妄自尊大,逞强霸道,无缘无故欺辱来使,楚王对晏子的侮辱,自然不单单是涉及晏子个人名誉,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作为一国使者,晏婴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却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对楚王所持的口实,巧妙设喻,步步紧逼,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不辱使命,利用巧妙的外交辞令战胜了楚王的蓄谋,他的独到之处在于用对方的观点、言论和行为进行反击,好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借箭反击的辞令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抛砖引玉,芒卯献地巧破秦赵联盟

公元前310年,秦赵联军攻魏,秦国和赵国都是当时的大国,联合来攻打相对弱小的魏国,魏国根本就不是对手,魏王对此非常惊恐不安,魏王找来相国芒卯商议。芒卯说:“大王不必担心,我有办法。”

魏王赶紧问他有何妙计,芒卯说:“请大王允许我派张仪对赵王说,‘秦国和赵国联合来攻打我们魏国,我们自知不是对手,邺这个地方看样子是保不住了,现在如果大王和秦绝交而连魏抗秦,魏王就把邺地献给大王’,赵王对邺城垂涎已久,必定会同意,等到他答应之后与秦国断绝关系后,来接受邺城的时候,臣就推说不知这件事情,那时,秦赵的联盟已经瓦解,赵王也必定不敢以强硬的态度来对付我们,也只能不了了之;而若没有赵国的支持,秦国也不会远道而来单独地攻打我们,我们也许就可以转危为安。”魏王听了认为可行,就立即让芒卯着手去做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