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除后患秦国提出要与齐国互换人质。当孟尝君以人质的身份去咸阳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做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收藏了起来。
秦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却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纷纷说:“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当丞相后必定替齐国打算,他声望又高,手下人又多,如果当权,秦国不就很危险了吗?”秦王无奈,想把他送回去,但又担心他了解了很多秦国的情况,对秦国不利。如果杀掉他,又不合适,于是就把他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也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原来此人不仅善学狗吠,也善穿墙偷盗,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秦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在燕姬的一再催劝下,秦王终于同意发放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一行得到文书后,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口,正赶上半夜,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开门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引得关内外的鸡大叫起来。守关的官吏以为天明了,就开了关门。验过过关文书,便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王果然后悔了,立即派兵追向函谷关。追兵到了关口,见关口已开,就查看过关文书,文书中并无孟尝君等人。追兵以为他们尚未到达,就耐心地等起来。等他们弄清了这些情况,孟尝君等人早已出了秦国国界,再也无法追上了。这就是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谋略点评:
“鸡鸣狗盗”的故事主要给人们带来两个思考:一是要进行人才储备。孟尝君断然不会想到他有一天会被秦王追杀,但是他所养的两个门客却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二是用人要不拘一格。如果孟尝君的门客中都是一些只会念死书的儒生,而没有这两个鸡鸣狗盗之辈,恐怕他的小命也要在秦国休矣。可见,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既是知人用人的准则之一,也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计前嫌,文公容人有雅量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昏庸无道、是非不分。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唆使晋献公逼死了其已故夫人齐姜所生的太子申生。紧接着,晋献公又听信骊姬的谗言,派寺人披到蒲城追杀自己的次子重耳。重耳认为寺人披是奉君父之命而来,自己作为国君的儿子和下臣,不能同他发生正面冲突,于是越墙而逃。寺人披在后面紧追不舍,一刀砍断了重耳衣服上的袖子。重耳一路狂奔,幸而得以逃脱,赶紧躲到自己母亲的故国狄国避难去了,在狄国一住就是12年。因重耳一贯喜爱结交贤士,晋国一批有才干的名士,包括狐毛、狐偃兄弟,赵衰、先轸、介子推等人,都纷纷赶到狄国追随他。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发生****,直到晋献公的第三个儿子晋惠公夷吾即位后,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可晋惠公却认为兄长重耳的存在,是对自己国君地位的一个巨大威胁,于是又派寺人披到狄国去刺杀重耳。重耳闻讯后,赶紧逃离狄国。这时一直负责掌管重耳行李的管家头须,见成天跟着重耳东躲西藏一点盼头都没有,就携带着重耳交给他掌管的行李乘乱自行逃开了,害得重耳一行人两手空空,不得不四处乞讨为生。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晋怀公即位,晋国局势动荡,人心思变。
晋国大夫栾枝等人暗中劝说这时正在秦国流亡的重耳回国争夺君位,他们愿做内应,于是秦穆公乘机派兵护送重耳回国。重耳一行人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来到秦晋交界的黄河边,看见河对岸阔别多年的故土,重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过河的时候,看管重耳行李的仆人把过去落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了船上,重耳见了觉得非常晦气,就命人把这些东西统统扔到河里去。多年追随重耳在外流亡的狐偃一见,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赶忙跪下说:“现在公子外有秦国大军护送,内有朝廷重臣接应,回国即位指日可待,我们放心了。公子即位自然是万象更新,我们这帮跟随公子多年的老臣使命已经完成,就不必回去给公子丢人现眼了。就像公子刚才下令扔掉的旧衣服、旧鞋子一样,还是让我们留在黄河这边吧!”重耳一听,恍然大悟,立刻让人把过去用过的旧物全都搬上船来,并当着众人的面发誓道:“我重耳一定暖不忘寒、饱不忘饥,对过去与我患难与共的一帮旧臣永远没齿不忘。”见重耳说出这样一番肺腑之言,狐偃等人这才跟随他过了河。
第二年,护送重耳回国的秦军击败晋怀公派来抵抗的晋军,晋怀公弃城而逃,不久被人刺死。前后流亡在外达19年之久,这时年已62岁的重耳,终于当上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支持晋惠公、晋怀公的残余势力害怕重耳找他们秋后算账,就密谋焚毁重耳居住的宫殿,活活烧死重耳。当初曾经两次奉命追杀重耳的寺人披知道了他们的密谋,打算报讯,请求进见重耳。重耳拒绝接见,并派人斥责寺人披当年在蒲城斩断自己衣袖,又在狄国行刺的罪行。寺人披说:“我过去奉当时国君的命令追杀您,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您为前仇不肯见我,只怕灾难又要降临,而像我这样曾经得罪过您的人都再不敢为您效力了。”重耳于是转变态度接见了他,这才得知叛乱分子的谋反阴谋,便迅速离开国都绛,秘密去秦国搬救兵。秦穆公定聚而歼之,把焚毁宫殿后,找不到重耳而引兵追来的叛乱分子诱到黄河边上予以全部消灭。
重耳平定叛乱后,马上采取措施安定人心。他虽然下了一道布告,宣布乱党头子已被全歼,其余概不追究。但原来支持过晋惠公、晋怀公的大臣们还是不敢相信,人心依然浮动不安。重耳正为此事犯愁,当年那个挟带他的行李自行逃走的管家头须前来拜见。重耳一见之下,想起自己以前因为他携物潜逃而被迫四处乞讨的狼狈相,当即破口大骂。没想到头须却一本正经地说道:“我现在来见您,来得正是时候。目前外面谣言四起,没人相信您会宽恕那些以前曾经冒犯过您的人。如果能让我为您驾车,亲自坐着车在大街上转上几圈,大家看到像我这样背叛过您的人尚且能够得到您的原谅,那就没有人担心自己会受到追究了。”重耳觉得言之有理,就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平息了谣言,安定了人心。
谋略点评: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两次被自己的父亲和兄弟派人追杀,在外流亡19年,即位时年已62岁,真可谓是备尝人生的艰辛了。他在即位之后,不计前嫌,大胆起用当年曾经冒犯过自己的仇人,其胸怀之宽广为一般君主所不及,因而很快安定了人心,迅速巩固了自己在外国军队刺刀保护下刚刚建立的统治。领导者得势后尤其要注意收取人心,不能搞亲亲疏疏那一套,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做秋后算账的事。对过去曾经拥护和反对过自己的人都要加以善待:既不能忘记当年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故人,也应该不计前嫌地任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仇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广泛支持,从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容人小过,庄王绝缨得死士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国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平定若敖氏叛乱后,楚庄王非常高兴,于是大宴群臣以示庆贺。他举起酒杯对群臣说:“寡人即位以来,日夜忧心国事,已经多年没有饮酒了。如今叛贼伏诛,寡人多年的忧愁一扫而空,这都仰仗众爱卿同心协力之功。寡人今晚破例,与众爱卿共谋一醉。”群臣频频举杯,向楚庄王敬酒,君臣开怀畅饮。
酒酣耳热之际,楚庄王一时兴起,命自己的宠姬许氏出来为群臣斟酒助兴。许姬长得貌美如花,群臣一见之下,都不禁啧啧称羡。正在这时,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将堂上蜡烛全部吹灭,大堂上顿时漆黑一片。正在挨个给群臣斟酒的许姬忽然发觉朦胧中一个高大的男人凑到自己身边,还伸出一只有力的大手把自己的纤纤玉手强行捏住,极不规矩地抚摩着。许姬羞怒交加,拼命挣脱这个男人的纠缠,并顺手揪下他的帽缨,急步走到楚庄王面前悄悄说:“大王,刚才臣妾奉令斟酒,蜡烛熄灭之时,群臣中竟然有人趁暗拉住臣妾的手加以调戏,臣妾已将其帽缨揪落。请大王赶紧下令点烛,抓住那个帽上无缨的混蛋。”楚庄王一听,勃然大怒,竟然有人敢调戏自己的爱姬,这还了得!刚想下令马上点燃蜡烛,查出是谁干的丑事,抓住他后将其五马分尸,方解心头之恨,可转念一想,酒后乱性乃人之常情,谁没有饮酒失态的时候?醇酒美人集于眼前,是男人都难以抵挡。不就是摸了下手嘛,还是不要小题大做的好,以免伤了君臣的和气。想到这,楚庄王高声叫道:“先别忙着点蜡烛。今晚大家痛饮,不必穿戴整齐了,都把帽缨摘下来吧!”群臣都莫名其妙,但既然楚庄王有令,只好稀里糊涂地把自己的帽缨摘下。事后楚庄王安慰许姬说:“群臣饮酒过量,一时发了酒兴,又见了你这样的大美人,谁能不动心?好在没有发生什么太出格的事,我们还是难得糊涂为好。”
三年过后,楚国和晋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展开决战。楚军五次与晋军交战,楚将唐狡都身先士卒地向前冲杀,晋军竟无人能够抵挡。在他的带动下,楚军将士都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打得晋军狼狈而逃。楚庄王大为高兴,要重赏唐狡。谁知唐狡却红着脸说:“大王切莫重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就已感激不尽了!”楚庄王奇怪地问:“将军何出此言,寡人怎么听不明白呀?”唐狡低下头说:“大王是否还记得三年前的那次庆功宴,末将酒后失德,竟然趁暗去拉大王爱姬的手。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末将今日才舍命相报啊!”楚庄王大喜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将军乃国之干城,昔日不过是醉后失礼而已,寡人岂能为显示妇人的贞节而羞辱勇士呢?”言毕,仍命人重赏唐狡。
谋略点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下属小的缺点和不足,原谅甚至掩盖下属小的过失,给予下属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下属感恩戴德,领导者常常能因此而收到丰厚的回报。楚庄王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当酒下肚,色在侧,借着夜幕的掩护,臣下偶尔放肆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自己就当不知道好了。楚庄王容人小过,最终得到了唐狡的拼死回报。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谦恭纳士,信陵君屈己待人
信陵君无忌,是战国时代魏国人,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传说信陵君早年时期的一天早晨,他刚吃完早餐,有一只鸠被凶猛的鹞追杀,信陵君让鸠藏匿起来,等鹞飞走后,他再叫出鸠。谁知,狡猾的鹞就躲藏在附近,见鸠一飞出来,就一把抓住了鸠,并吃掉鸠。信陵君自责:正是由于自己的一时疏忽,才导致鸠的死亡。他下令,四处捕捉鹞,共捕得100只鹞,然后逐一审问,最后把捕杀鸠的凶手查了出来。信陵君放了其他的鹞,再把凶手鹞杀掉,以祭奠鸠的亡灵。
人们听说信陵君不辜负一只鸠,更何况人呢!其信义、胸怀堪称表率。于是,四面八方的游士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成为他的门客。其食客多达三千余人。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一个毫不起眼的守门人,年已七十多岁了,整天沉默寡言的,别人都不怎么答理他。魏公子信陵君却能察觉侯赢是一位极有见解和智谋的有识之士,就着意与之结交,意图收为己用。
有一天,信陵君亲自登门拜访侯赢,并向其馈赠重金作为见面礼。侯赢冷冷地推辞道:“老夫一生清贫自守,决不收受别人的钱财。”信陵君只好说:“先生是国之大贤,我前来拜访乃是出于一片至诚。区区薄礼只是聊表敬意而已,绝非故意亵渎先生。既然先生不收,我也不敢勉强。不如另择良辰吉日,我在家中宴请先生,恳请先生务必大驾光临。”侯赢推辞不掉,只得应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