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放下,就是智慧
37998900000033

第33章 人生何必太计较(6)

后来,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为唐玄宗。他顺应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是唐朝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智慧感言:在我国的古代史上,因为争夺帝位而造成的骨肉相残、手足相残的事例数不胜数,能够像李宪这样全身而退的实属少见。李宪明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的道理,而他很了解自己与李隆基相比,弟弟更适合掌管天下,所以他明智的退出了,避免了一场宫廷内斗,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赢得了让贤的美名,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完美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这么一位大学里的教授,学识渊博、也很谦虚。经常被聘请到其他的大学里去讲学。一次,他要去一所地处偏僻的高校讲学。由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偏,道路不好走,只能做机动三轮车去。

三轮车主为了能多赚些钱,一般都一次多拉一个顾客。这位教授上了三轮车以后刚坐稳当,车主便又拉来了一个顾客,那个顾客是一位妇女,看看三轮车上已经坐了一个人,便指明了要坐那个校长已经坐下的那个位子,不愿坐后面。

教授本来就为人和善,不愿与人争执,何况又是一位女士,便把位子让了出来,坐到了后面的一排。

谁知道机动三轮车没开出多远,就出了车祸,坐在教授原来那个位子的妇女当场就死了。而这位校长却仅断了三根肋骨,但人活下来了。

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这位教授的“不争”挽救了他自己,使他逃过了这一劫。

智慧感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谦让自古以来被人们广为颂扬,不仅仅是因为谦让是一种美德,同时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懂得谦让能够让人巧妙地躲过人生的种种劫难,这就是“无争”的道理。

批评是难得的

愚钝的人受到一点点的批评就会发起脾气来,聪明的人却很珍惜别人的批评,急于从这些责备他们、反对他们和“在路上阻碍他们”的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经验。也正因为这样,善于接受批评的人大多能够受人景仰。

爱德华·史丹顿曾经称林肯是“一个笨蛋”。史丹顿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史丹顿的业务,由于为了要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军队。

史丹顿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然而当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话之后,他很平静地说如果史丹顿说自己是个笨蛋,那自己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还说要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了史丹顿,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成命。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是以知识为根据而有建设性的批评,林肯都非常欢迎。

善意的批评是难得的,从善意的批评中能够吸取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帮助自己成长与成功,然而还有一些恶意的批评与指责来自于对我们的嫉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恶意的批评对我们自身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这些批评时刻提醒着我们,自己是多么的有价值。

美国的教育界曾经发生过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美国各地的学者都赶到芝加哥看热闹。在几年之前,有个名叫罗勃·郝金斯的年轻人,半工半读地从耶鲁大学毕业,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和售货员。现在,只经过了八年,他就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富有的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刚30岁!真叫人难以相信。老一辈的教育人士对此不以为然,人们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一齐打在这位“神童”的头上,说他这样,说他那样,说他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在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告诉他的父亲说,早上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郝金斯,真的很吓人。

郝金斯的父亲回答说,话虽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

确实,这只狗愈重要,踢它的人愈能够感到满足。

后来,成为英国爱德华八世的温莎王子,他的屁股也曾被人狠狠地踢过,当时他在帝文夏的达特莫斯学院读书。

这个学院相当于美国安那波里市的海军军官学校。温莎王子那时候才14岁。有一天,一位海军军官发现他在哭,就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起先不肯说,后来终于说了真话,他被学校的学生踢了。指挥官把所有的学生召集起来,向他们解释王子并没有告状,可是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要这样虐待温莎王子。

支吾了半天之后,这些学生终于承认说,等他们自己将来成了皇家海军的指挥官或舰长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告诉人家,他们曾经踢过国王的屁股。

智慧感言:面对批评和赞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赞扬,因为在别人赞扬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可贵之处,而批评只说明我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是人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从这方面讲,批评是在帮助我们一步步地接近完美,而赞扬更多的会让我们原地踏步。

施恩不图报

安禄山最信任的人莫过于谋士严庄和贴身侍卫李猪儿。但他却死于此二人之手。这只能怪安禄山一心想着“知恩图报”的道理。

唐玄宗时,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随着形势的不利,安禄山的心情越来越坏,他开始随意惩罚身边的人,包括他谋士严庄和贴身侍卫李猪儿。

李猪儿原是一个归降的童仆,安禄山喜欢他的聪明伶俐,破例把他留在身边服侍自己。他给李猪儿许多赏赐,又给了他许多特权,随时都让他陪伴自己。

严庄是安禄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当初,安禄山发现严庄是个人才,对他另眼看待,很快就把他安置在重要岗位上。他曾对严庄推心置腹地说:“你是读书人,知道的道理比我多,你可以随时指出我的过失,我是决不会怪罪你的。”

严庄受了安禄山的大恩,从此也一心报效,为他出谋划策,竭尽心力。他一心想:“安禄山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就是为他搭上性命也报不完呀。大恩不可言谢,我现在只有默默地做事报答他。”

安禄山起兵叛乱不久,他的眼睛便失明了,身上也长了毒疮,他的情绪开始烦躁不安了。直到后来叛军进展不利,战败的消息接连不断,安禄山的情绪更坏,他杀身边的人泄气,平时总是大吼大叫。严庄劝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该过于认真。现在形势虽然对我军不利,但并不是不可以挽救的。”

严庄话没说完,安禄山就指着他骂个不停,说:“我对你有恩,你就是这样报答我吗?早知道你是个不中用的家伙,我就把你一刀砍了,留你有什么用呢?”

他命人鞭打严庄,打得他皮开肉绽。这样的凌辱发生过多次,使严庄恨之入骨,只是表面还保持恭顺。李猪儿也经常无缘无故遭到安禄山的痛骂和鞭打,安禄山还恶狠狠地对李猪儿说:“我不收留你,你早死了,现在我就要了你的命也是应该的。”

严庄和李猪儿同病相怜,他们担心有一天安禄山会杀了他们,便勾结安庆绪,三人合谋,将安禄山杀死在床上。

安禄山自恃对严庄和李猪儿有恩,就无所顾忌地凌辱惩罚,而又不加丝毫防范,这是因为他时时都忘不掉自己对人的恩情。他施恩的用心并不真诚,以为有恩于人,人家就该不计后果的回报。久而久之,势必引起严庄和李猪儿的反感,对他不利便是很正常的了。

智慧感言:对有困难的人施恩,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有恩于人却不能时时挂在嘴边,放在心上,施恩的初衷本不应该是贪图回报的。若因为对人有些小小的恩惠就对人为所欲为,是很愚蠢和狭隘的,也因此降低了你在人心目中的地位。

只拆一层楼

村里有个老财主,为人吝啬贪婪,喜欢占小便宜,这天村里的一个青年要盖一座小楼,于是向这位老财主借了100枚金币。他请来几位朋友与家人一起辛辛苦苦地盖了一座两层楼房。

青年还没搬进新楼房,老财主就企图把楼上那一层弄过来自己住,算是青年拿房子抵债。他对青年说:“把二层让给我住,我借给你的那100枚金币就算是抵消了。不然,你要马上还我钱。”

青年听了老财主的话,显出很不情愿的样子,说道:“财主老爷,我一时半会儿还不了您的钱,就照您的意思办吧!”

第二天,老财主全家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子的二楼,过了数日,青年请来几位朋友和邻居,大家一齐动手拆起一层的墙来。老财主听见楼下有声音,跑下来一看,吃惊地叫道:“年轻人,你疯了吗,为什么要拆新盖的房子?”

“这不关你的事,你在家里睡你的觉吧!”青年一边拆墙一边若无其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