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放下,就是智慧
37998900000031

第31章 人生何必太计较(4)

他懒洋洋地从袋子里拿出一块石头,丢进水里。由于没有其他事可做,他继续把石头一块一块丢进水里以消磨时间。慢慢地,太阳升起,大地重现光明,这时除了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石头都丢光了。当他借着白天的光看到了他手中所拿的最后一块石头的时候,他的心跳几乎都要停止了,那是一颗宝石!在黑暗中,他把整袋的宝石都丢光了。他极为懊悔,他咒骂自己,歇斯底里地哭着,几乎失去理智。但他哭够了以后,坐下来想想才发现自己的运气并不差,至少还有一颗宝石留了下来,这颗宝石已经足以让他的全家都衣食无忧了。

一般来讲,大多数的人甚至还没有那么幸运。

智慧感言:总是看到自己所失去的,哪有心思去计算自己所得到的呢?就算上帝把白天夺走了,留给我们漫漫的长夜,但是漆黑的夜空中还是会有美丽的星星闪着光芒,我们以让可以凭借这一闪一闪的光芒找到回家的路,那我们就该心怀感激。

解脱源于忘记

老赵在“****”时受过冲击,这并不奇怪,谁让他是高干呢。那时,当干部的人人自危。不过,老赵挨斗,被斗得很惨,尝足了苦头。这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他手里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谁斗过他,谁斗他斗得最凶,他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上面。

后来,“******”倒了,老赵也得到平反,官复原职。那些以前批斗过老赵的人,一个个都提心吊胆。所以,老赵复职后,谁也不敢在他面前走过,看见他就远远地躲开,免得被老赵看到了,找自己的麻烦。

一天一天的过去了,老赵发觉问题严重了,似乎脱离了群众,于是他很为这件事伤脑筋。

老赵的家附近有一个农贸市场,每天天不亮,就嘈嘈嚷嚷的。来接老赵上班的小车,常常被堵。司机小李嘟囔道:“唉,真没办法,怎么人人都一早赶市场?”

“这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老赵想。

下了班,司机小李照常开着车送老赵回家。不过,这时市场已经散了,路也不堵了,小李开起车来顺利多了,一直可以把车子开到老赵家的楼下。

“奇怪,怎么这时候这么空,人人都不来市场了?”小李又嘟囔着。

老赵这时把事想透了,他对小李说:“大概不是市场喜欢早上开。人人都为了生存,都要争着比人家先到市场。你早,他比你更早,这样久而久之,市场非得要一早开了。”

小李这时说:“您真是高见,人人为了生存就会争着来,为了避免危险就会四散而逃,这是人之常情。那时候,大家也是没有办法呀!”

老赵一听,心里震动很大。当时,迫于“******”的淫威,有谁不想生存下去呀?他自己何尝不想生存下去……这一想,就想通了。晚上回家,他拿出那个记着批斗过他的人名单的小本子,一把火把给烧了,他也觉得轻松了不少。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既往不咎。自此后,老赵过得非常快乐。

智慧感言:人生充满着悲欢离合,成败得失,我们应当在面临困苦之时能坦然无怨,有勇气承担这些的痛苦。帮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生怕别人不记得;假如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更不能时时挂在心上,该忘记的就忘记,该淡然的就淡然,从过去的怨恨中解脱出来,会感到万分的轻松。

融化的冰棒

张广博现在是台湾良机实业公司总经理,在圈内素有“水塔王”之称,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幼年时的一桩吃冰棒的经历。

幼年时,张广博家境贫寒,他经常要帮人割草、放牛,或去卖冰棒,以补贴家用。念小学时,每逢夏天放学后,张广博就背一个装满40支冰棒的冰箱,沿街叫卖。

有一天,才卖出3支,突然间天下起了大雨。箱内还有37支冰棒没有卖出去呢,而且由于木箱内相对温度提高,里面剩下的37支冰棒开始慢慢融化。

眼看箱里的三十几支冰棒逐渐化掉了,他着急了,因此,不时打开箱查看溶化的程度。不料,因为多次打开木箱,更加速了冰棒的融化。

这下子把他急坏了,心想“反正就要化掉了,不吃白不吃。”于是一口气吃掉了所剩下的37支冰棒。

原本就有点感冒的张广博,吃下37支冰棒之后,病情转为重感冒。他迷迷糊糊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以后,才逐渐恢复。由于舍不得冰棒白白融化掉,才一口气吃掉它,没想到引来一场大病,结果非但不能出去挣钱,反而花掉一大笔的医药费。

这件事让张广博受益匪浅,他深深地体会到:一件事在面临选择之际,有时要锲而不舍,咬住不放;有时却必须当机立断,忍痛割爱,这样才不至于因小而失大。

智慧感言:因为37只要融化的冰棒花了大笔的医药费,这到底是得不偿失。我们周围包括我们自己也做过很多得不偿失的事情,记得上学时的一位老师对我讲过他的经历,他因为一次被人偷走了钱包,损失了500块钱,一时想不开,结果郁闷导致身体不好,住了医院,自己遭罪不说,还损失了2000多块钱。后来他笑着说,这是何必呢,该失去的就随它去吧,不必放在心上。

先懂得放手

邓绥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她自幼性格柔顺,甘愿委屈自己以宽慰他人。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5年)邓绥被选入宫,成为和帝的贵人。第二年,另一个贵人阴氏身为贵戚被立为皇后,从此,邓绥格外谦卑小心,一举一动皆遵法度,对待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邓绥常常克己待之,即使是宫人隶役,邓绥也不摆主子的谱。有一次,邓绥得了病。当时宫禁甚严,外人不能轻易进宫,和帝特别恩准邓绥的母亲兄弟进宫照顾,并且不做时间上的限制。邓绥知道后,便对和帝说:“宫庭禁地,对外人限制极严,而让妾亲久留宫内很不合适,人家会说陛下私爱臣妾而不顾宫禁,也会说我受陛下恩宠而不知足,这对陛下和臣妾都没有好处,我真不愿意您这样做。”和帝听后非常感动,说:“别的贵人都以家人多次进宫为荣,只有邓贵人以此为忧,这种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别人比不了的。”从此对邓绥更加宠爱了。

邓绥得到和帝越来越多的宠爱,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卑。她知道皇后阴氏的脾气,也隐隐约约感到阴氏对她的忌恨,所以对阴氏更加谦恭,每次皇帝举行宴会,别的嫔妃贵人都竞相打扮,金簪耀目,玉珥放光,服装艳丽。只有邓绥独穿素服,丝毫没有装饰。当她发现自己所穿的衣服颜色有时与阴氏相同时,立即就会更换。若与阴氏同时晋见,从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抢她的话头。

邓绥以自己的谦恭,进一步赢得了和帝的好感,也反衬出皇后阴氏的骄横,面对邓绥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自己一天天失宠,阴氏十分恼怒。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阴氏制造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不料阴谋败露,阴氏被幽禁,后忧愤而死。

阴氏死后,和帝有意立邓绥为皇后,邓绥知道后,自称有病,深处宫中不露,以示辞让。这下反而坚定了和帝立后的决心,他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上承宗庙,下为天下之母,只有邓贵人这样有德之人才可承当。”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冬,邓绥终于被立为皇后。

邓绥以谦让的态度赢得和帝的宠爱,当上了皇后,而阴氏骄横,吃不得眼前之亏,结果却是失宠、愤忿而死。从这一成败之间,我们不难看出谦让为怀者的智慧。

智慧感言:邓绥因为懂得谦恭忍让而最终能够受宠封后,这种忍让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兵法中有“欲擒故纵”之说,用在这里也不为过。若想得到,必须先懂得放手,何必计较一时的高下,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美的。

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代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张英的府第与吴宅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张英的家人遂驰书京都,企图借相府炙手可热的权势压倒吴家。殊不知张英并未滥用职权,阅罢,立即批诗寄回。

张英诗曰:“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让地三尺。吴姓家人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六尺巷”是个宣扬宽容与谦让精神的故事,美名千古,至今传为佳话。这首诗的意思是,千里迢迢修书一封只是因一堵墙而起争执,真是何苦呢?让人家几尺不就太平无事了吗!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可是当年显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了呢?你为五斗米,为三寸之地,喋喋不休跟人家斗气,百年过后什么是你的?眼睛一闭,不都灰飞烟灭,枯冢一堆了吗?张英身为礼部尚书,贵为宰相,权势遮天,可揽九天之月,可是他不以权势压人,豁达谦和,礼让三尺。张英虽为封建儒士,但仍不失今人之楷模。

如果人们都能有宽阔的胸怀和谦让精神,都能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自勉。那么人与人之间,怎么会为芝麻大点的小事闹得面红耳赤,甚至反目为仇,大动干戈呢?

智慧感言: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这样的历史伟人尚且化作一抔土,横卧荒冢,何况你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忍让,谦恭,大度和宽容,共同创造一个宽松美好的生活环境,于人于已于社会必将大有裨益!

怒沉金币箱

一个波斯商人和他的儿子一起出海远行,回来时赚得了满满一箱子金币。

在回来了船上,商人偶然听到两个船员交头接耳。原来,他们早就想占有那箱子金币,并且正在策划着谋害他们父子。

商人吓得要命,他在船舱内踱来踱去,试图想出一个摆脱险境的办法。儿子问他出了什么事情,商人就把自己听到的全部告诉了他。

“同他们拼了!”儿子说道。

“不行!”商人回答说,“他们人多势众,又熟悉水性,我们怎么斗得过他们呢,那是白白送死!”

“那就把金币交给他们?”

“也不行,他们得到金币后肯定怕事情败露,会杀人灭口。”

过了一会儿,商人突然怒气冲冲地奔上甲板:“你这个混蛋!”他冲着儿子叫喊道,“你从来不听我的忠告!”

“你疯了,老头子!我怎么惹你啦?”儿子不解地回应,“你到底为什么暴跳如雷?”

当父子俩开始互相谩骂的时候,船员们好奇地聚集到周围。老人愤怒地冲向船舱,拖出了他的金币箱。

“忘恩负义的家伙!”商人尖叫道,“我宁愿死于贫困,也不会让你继承我的财富!”说完这些话,他打开了金币箱。

船员们看到这么多的金币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大家猝不及防的时候,商人一个健步跨向栏杆,将箱子里的金币全部倒入了大海。

父子俩瘫倒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只空箱子,为他们所干的事而哭泣不止。众人一边惋惜,一边规劝他们和好,然后逐渐依散去。

当父子俩先后回到船舱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们只能这样做,孩子,再也没有其他办法救我们了!”

“是的,”儿子欣慰地答道,“您这个法子是最好的。”

智慧感言:金钱多么宝贵啊,我们往往要花上很多的精力、付出很多的时间才能换回相应的金钱,但是金钱与生命比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呢?只要生命还在,比这多十倍、百倍的钱也有可能赚得。

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吃得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后来,他们又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智慧感言:取人之长,才能补己之短,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但是,还是会有人像前面的两个人那样,害怕有人吃了我的鱼,害怕有人用了我的鱼竿。然而,当你付出了鱼的同时,你不是也得到了可以钓鱼的鱼竿吗?不要只是看到被人拿走的,更要看到自己因而得到的。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寻找鱼竿的人,那就慷慨的付出你的鱼吧。

沙漠求水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看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显出败落的样子。

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但他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直接把这壶水喝下去呢?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直接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