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随时都可以开始
37997900000019

第19章 人生的得失之间(3)

对完美的追求虚无缥缈的,我们何不享受好生活中的真实,好好善待自己呢!换一种心态对待生活,放弃对完美的追求,这样的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快乐;而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放弃完美,总是在追求完美的时候误入歧途。

我们要有所改进和提高,并非来自于对完美的追求,而是,必须要通过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因此,我们只有放弃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

别栽倒在取舍面前

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将军一生戎马生涯,战功赫赫,但是他酷爱收藏瓷器,可以说近于痴狂。敌方的一个谋士知道了这位老将军有此嗜好,便计上心来,决定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

这个谋士通过种种手段,利用一个中间人告诉老将军,说在不远的一个寺庙,方丈决心出售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珍奇瓷器以修缮寺庙,这些瓷器都是无价之宝;老将军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卸下盔甲,奔赴寺庙。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而就在这个时候,敌方趁机攻克了老将军的一座城池。

老将军回来后非常愤怒,茶不思饭不想坐在那里出神,偶尔还拿起自己的瓷器把玩一阵,他每次把玩都是万分小心,可这次就在他把玩之时,却为了失去一座城池而伤神。突然,他的一件心爱的瓷瓶不小心从手中滑落,这位老将军反应是颇为敏捷,在瓷瓶落地之前,又将它接在手中。瓷瓶未破,老将军却惊出一身冷汗,他想“我带领千万大军出生入死都未曾害怕,一件瓷器却让我吓成这个样子。”终于他顿悟:这是因为人有了得失之心。于是他决然地把瓷器摔碎。

这位老将军砸碎了瓷器,却寻回了自己。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而这样的选择无疑是痛苦的,有时候还会把人置于两难的境地,甚至采用拈阉的方法定“生死”。在这一关上,很多人栽倒了,舍大而取小,舍近而求远,合大义而取小利,着实让人叹息。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是要我们取舍的,“舍”,有时表面上看来令你有损失,但实际上善于“取舍”,往往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钻牛角尖,要冷静分析,巧于取舍,才是最好的办法,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古人的进退原则

兵法有云:“进不可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此为兵家追求的行动境界。东汉末年,各方军阀势力犬牙交错,盘根错节,对立双方有时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进退维艰,左牵右挂。如果决策者们稍有不慎,陷入绝境,则难以自拔;进退之际,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狱之门就在脚下,熊熊烈火尾随身后。

这个时候,各割据势力的韬略家们便运用进退韬略,除了遵循“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等原则外,还作了大量的发挥和积极的探索。

在进与退的取向上,古人总结了不少有益的原则。

第一,决定进的根据是利、机、虚、需。见利而进,已成为当时十分明确的共识。三国时期,孙权在曹操大军逼近的情况下,大臣求和,君主狐疑,孙权经智囊们点悟,终于明白事理,见利而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而袁绍不乘曹操东袭刘备之际发兵南下,刘表拥兵自重;不乘曹袁官渡之战时北上,对于大利视而不见,等到对方腾出手来,则被动挨打,悔之已晚。

见机而进,见虚而进,见需而进等原则,都是对以往见可而进的具体推衍。与进的根据一样,决定退的根据是害、实、强、劲。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难而退,适可而止,避实就虚,避锐击惰等均为退的原则。

第二,深入挖掘进与退的内在联系,发挥退的积极性,以退为进,保持主动。

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统领数千人马逃奔公孙康。公孙康担心曹操攻击辽东,怕自己难以抵抗,便收留了袁氏弟兄。后来曹操征服乌桓,逼近辽东;有人建议急攻辽东,以便铲除隐患,而曹操却以退为进,使公孙康杀掉袁氏弟兄。曹操深知“急之则合,缓之则离”的韬略原理,利用征服乌桓的神威和公孙康担心袁氏兄弟将危及自己地位的心理,发挥退的特殊作用,消除对公孙康的压力,以增加、突出袁氏兄弟久居辽东,鹊巢鸠占的矛盾,移花接木,借刀杀人。

第三,在运动中改变进退的态势,使敌方猝不及防,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诸如声东击西、先纵后擒、欲战姑和、回马枪、撒手锏、拖刀计、流星锤……都是以突然的定势中断,改变进退,取得奇效的。

第四,将进退韬略纳入总体目标的轨道,赋予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总体意义。进与退的决策,不再被视为孤立的一项指令或措施,而是全局中的局部,整体中的个体。曹操西进,政治上得“兵以义动”、“以顺诛逆”的美名;军事上,“全制其险”,“示天下形势”,占据主动地位:外交上,联络关东联军;经济上,一决而胜,减少军事费用;只因各派势力目的不同,曹操的方案未能施行。刘备西进,政治上打着恢复汉王室的旗号,军事上能占据一方基地。孙权、周瑜的全据长江计划,西进荆、益方案,亦为全局中之关键性一步。至于退的情况,从前述的史实,自可见其总体上的意义了。

在兵家战略里,那些未能遵循进退韬略的原理,或者贸然前进,或者盲目后退,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的。决定进或退,是走向成败的关键。进有进的轨道,退有退的航程;而一旦进退到轨道与航程中,就不能完全受决策主体的控制了,这些轨道与航程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运行规律,人们很难加以扭转。因此,高明的韬略家之所以动静得宜,进退自如,就在于对这些轨道与航程的了如指掌。贾诩建议张绣进退,与曹操周旋,前败后胜,张绣困惑,经贾诩指点,才豁然明白。只有认清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向,把握事理、物理、哲理、心理,才能真正把握进退韬略。

古代那些成功的决策者,总是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制定进退。进退的最终效果往往与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项羽、董卓、袁绍等等许多将帅君臣,或因军事识略、或因政治目光、或因外交手腕等方面的缺陷、短视,进退失措,折戟沉舟,贻笑万年,相反,那些伟大的韬略家,识力超群,目光如炬,一进一退,往往与整个时代形势、社会趋向相结合,所以,由弱而强,由寡而众,由小而大,步步发展,一路辉煌。他们在进退之际,能绕过误区,避开盲点,将地狱之门留给对手,将熊熊烈焰烧向敌方。

转行的进退策略

“宁可收入减少,也要转投他行”这样的建议的确不讨人喜欢,但在职场中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当发现自己所攀缘的枝干已经腐朽时,惟一可做的事就是退下来,换一个方向继续爬。行业转换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世界正在飞速发展,新的行业模式及新的职位不断出现,谁也无法保证十年之后自己不换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需要不断地掌握新的工作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机会,这其中当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问题的关键是这一代价是多少以及是否值得。

让一个人放弃他所熟悉甚至已有成就的领域而转投他行确实不易,不但要从头学起,从头干起,而且还要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压力。但如果将这些都看作是投资的话,整个事情就变得相对简单:你并不是在换工作,而是在对一个新的领域进行投资。

要判断这样的投资是否合理而有效,我们则又要运用“零基思维”作一番“零基预算”了。“零基预算”本是一个财务术语,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所以我们在是否考虑转换行业时,也应该用这种思维去对自己的前途进行预算。只有完全抛弃了曾有的工作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对一个新的行业看得更加清楚,对其发展前途做出合理的估计后,再与现在所从事的行业进行比较,这样来权衡是否转换行业,显然更加理智得多。

在转换行业时,就像另选树干,还有一个退下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的减少和职位的降低很难避免,但只要再选的方向正确,这一现象只是暂时的,超越旧有职位与薪水只是时间问题,所谓退一进二,即是此意。

在旧有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转爬新树干的难度也就越大,一个人不管在旧树干上爬得多高或多低,只要他认为转换方向是必要的,就千万不能犹豫、等待。观望的时间越长,他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相反,越是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付出代价的可控制程度也就越高。

学会放弃,还应该舍得放弃求而不得的事物。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尽力而为之后,此事依然与自己无缘,就应该潇洒地放弃,另辟发挥自己才华的蹊径,使自己的生命另有价值。树挪死,人挪活,挪挪窝儿,是以退为进,避免走入人生中的死胡同,寻觅成功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