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会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会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会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对于懒惰者而言,即使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毫无用处,而勤奋者却能将最平凡的机会变为千载难逢的机遇。
用勤奋迎接即将到来的机会
鲁迅先生常常用诙谐的语调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在别人称他为天才的时候,他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创作上。”
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创作上,说明他勤奋,获得的机会自然就比其他人多。他思考多了,写得多了,扬名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成为一代大文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在旅途上,每个人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每个人都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勤勉努力地奋斗,人生才有意义。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学生都已经普遍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学风。很多学生早上6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去图书馆、教学楼苦读,长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学习,还勤于思索,勤于社会实践活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是北大精魂里长流不息的血液,激奋着他们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和努力。
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不放过学习的大好机会,或留在校园中读各类书籍,以强化专业、拓展学识,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南闯北,了解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比如,中西部发展协会,在1997年寒假期间就曾奔赴湖南沅陵作社会调查,以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北大,有很多人物故事(即使他们是平常的一名学生),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钱穆,一代国学大师,他与同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生以史学为归宿。他的勤奋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还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4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于能虚此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有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
王力教授常常向年轻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他的成功来自刻苦勤奋。他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博览群书,为后来做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24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50岁学俄语,80岁高龄开始学日语。这种精神使他后来精通6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王力晚上坚持著书立说,1976年以后,他加快了研究的进度,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以上。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并且硕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写了40多种学术著作,近200篇科学论文,共上千万字(译著不计在内)。他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广阔领域,无论是语法、音韵和词汇,无论是汉语的现状和历史,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无不是用勤奋学习而获得的。
王力非常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文字改革、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积极领导汉语教研室对语言文字教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从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国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教材。
如果说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这天才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通过后天勤奋学来的;如果说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了,而这成功的途径,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走过来的。唯有勤奋、努力,不停地学习,进步、成功的征途才会少一些弯路,才会少一些曲折。
勤奋是一笔价值远远超过黄金的财富,纵然你有黄金万两,但如果坐吃山空,你总会有穷困的一天,唯有勤奋才是永不枯竭的财源,这一点,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勤奋能使人走向成功。聪明的人,知道勤能成就大事业,而比较愚笨的人,如果也能以勤为本,笨鸟先飞,同样也是成功的赢家。
我们在为理想奋斗的路上,一定要勤奋,也只有勤奋才能为我们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机会多了,成功自然也就为我们打开大门。所以说,勤奋是获得机会的基石,没有基石哪里有成功呢?相信每一位为梦想而奋斗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机会是稀缺资源,只为有准备的人敞开大门
我们发现成大事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能在机会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为此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长成挺拔俊秀的栋梁之才。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会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资质原本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等等。
有一次,当来自挪威的年轻乐手奥尔·布尔正在家里演奏的时候,著名女歌手玛丽·布朗从他的窗外经过恰好听到了。奥尔·布尔的演奏让玛丽·布朗忍不住驻足倾听了好长时间,她没想到小提琴也能拉出这么美妙动听的音乐,于是她询问了这个年轻人的姓名。
没过多久,玛丽·布朗在一次大型演出中和剧场经理发生了冲突,临时取消了自己的节目。但是要另外安排人去前台救场,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正当她为此焦头烂额的时候,她想到了奥尔·布尔。
面对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奥尔·布尔在台上演奏了一个多小时,观众们都听得如痴如醉。就是这一个多小时,使奥尔·布尔成为世界音乐的顶尖人物。对奥尔·布尔来说,那一个多小时就是机会。但是,为这个机会,他提前做好了准备。
如果说成功确实有什么偶然性的话,这种偶然的机会也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世界上最可悲的一句话就是:“曾经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惜我没有把握住。”遗憾的是,这种事情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其实,机会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有可能降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前提是:在它到来之前,你一定要做好准备。
一位探险家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征服了一座高峰,在他返回的路上,眼看着就要到达营地了,他蓦然发现储备粮已吃完,水也所剩无几。就在他饥饿之时,他遇到了一个樵夫,他走上前询问,樵夫指指背后的柴说:“吃的没有,但有一捆柴你拿上吧!”探险家拒绝了。到了距营地25千米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铁匠,当探险家请求帮助时,铁匠说:“吃的没有,但我有一口锅你拿上吧!”探险家失望地摇摇头,又往前走,迎面走来一个农夫,他想这下该有吃的了吧,可当他一问,农夫却说:“现成的我没有,但我有一包稻米,你拿去吧!”就这样探险者把稻米也放弃了。
后来在距营地10千米的地方,他找到了一间小屋,他发现屋里有灶、有锅铲、有水,缺少的恰恰是柴、锅、米,于是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只得等待着饥饿和死亡的降临。这位探险家之所以陷入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就在于他面对一个又一个机会时,不善于将机会抓住。结果,让生存的机会白白地从身边溜走了。
大多数人的生命之所以卑微、渺小,其理由就在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所下的资本太轻,在能力、教育、思想、才能、智力、体力、训练等所下的功夫太浅,由于所撒的种子不多,因此收获一定不够丰硕。
一个人假使没有储藏能力或准备的工夫,在人生的战役中,一定会遭到“滑铁卢”的命运,若没有储藏相当的能力,就无法面对一波波如潮水般的问题和挫折,也没有足以应付及担当大局的能力,小事都不堪一击,何以能胜任大的挑战及任务?
人生的储藏和准备就像是银行的存款,假使你不肯把钱存进去,就不能向银行提取存款。你如果不愿意在你的生命中放些什么进去,当然,你就无法从生命里取出些什么来,这也是很公平的。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几次大的机会降临,你是否能抓住机会,全靠你有无储藏和准备相当的能力,而你所储藏的能力又是否足以应付所遭遇的问题,一个人能否成功,单看准备及储藏的战斗力有多少而定。
在过去的岁月中,或许我们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机会,而耗去了过多的时光,却等不到机会的出现。从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时,我们可以开始做好准备,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便机会出现时,你可以紧紧抓住,不让它溜走。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使他成功的机会,可这种机会却总是难以盼到。而事实上,机会无时不在,重要的是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果机会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会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会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
这就是机会为什么更偏爱有准备的人的原因。
用心做好小事,机遇自然就光临
任何平凡的小事都值得我们去做,我们没有理由看低看贱每一件平凡的小事。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此话非常有理。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在于我们自己。只有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你才会成就大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做好每一件小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很难。这也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完成每一件工作。认真做好了小事,其实也就是在完成大事。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颗颗土粒垒成高山。
有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踌躇满志地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后,没想到领导分配给他的却是一个谁都能够胜任的办公室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于一向自视清高的他,别提有多么失望了。
他到处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好像并没有人搭理他。
有一天,他认识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位老人,只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才接触了几次。经人介绍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老杨,他是公司总裁的父亲,但却没有因为特殊的身份而讲究这讲究那,竟然还是那么平常,那么不起眼,每天照样与大家一起上下班,风雨无阻……
年轻人记得老人曾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即便是一些看起来低贱的平凡小事,都去用心做好它,始终如一,你就会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
年轻人记住了老人的教诲,开始投入精力去做任何一件小事情,无论心里起初是如何地不情愿,都尽心尽力做好,而每次做完以后,心态也就平静了。
多年后,这个年轻人坐到了经理的位置,但他仍然记得老人的那句让自己受益一生的话。
无论手头上的事是多么不起眼,多么烦琐,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就一定能逐渐靠近自己的理想。
某校有一位普通的中年教师。她每天既不是第一个来到学校,也不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但她绝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教师。她抱着的信条就是:不放过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遇到的每一件事情。
无论是晨会,还是早操,不管是教室的卫生,还是孩子们的每一次作业,她都是认认真真地对待,踏踏实实地完成。学期结束,她既没有在报刊上发表很多的文章,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学校照样给予她很高的奖赏,家长也给了她很高的评价。
总结经验时,她唯一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干好了学校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不要小看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其实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可以琢磨。
那种“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愿干”的心理最要不得。小至个人,大至一个公司、企业,它们的成功发展,正是来源于平凡的工作积累。公司看重的恰恰是能够把平凡工作做好的员工。
许多成功的管理人员,最初都是从一线、从最底层做起。他们从来不会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相反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用脚踏实地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热火朝天的干劲,铸就了自己事业的辉煌。
因此,不要看轻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当一个人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成功的机遇也会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