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37568600000008

第8章 健康长寿具备的条件(1)

百颗寿星陨落的启示探讨百岁左右存活变化规律,或可为活到最高寿命打开方便之门。为此,作者等曾对长沙市区百位90岁以上寿星的综合调查完成后,分别为他们建立病历、确定专项内容,以“不定期随访、有病访视和每年一次普查”三种方式,进行了长期追踪观察,直到目送他们逐一离世。历时近20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追访长寿人群最长时间的记录。

高龄保健重在提高免疫功能90岁已接近最高自然寿限,还可预期活多久?尚无人报道。据对百位寿星研究:1981年时的平均年龄为93岁,最后l例辞世时计算平均终年为95.3岁。两相比较,可见90岁后还可以活2.3岁;但个体差异很大,波动在0~15岁之间。其中活90~94岁的占45%,95~99岁的占44%,≥100岁的占11%,最高寿命106岁。追踪历经16年,至寿星全部辞世。从辞世的季节看,以冬季最高,春、夏次之,秋季最低;按月计则以严寒的12月、春节的2月和酷热的7月最高。寿星死亡的原因以肺部感染居首位,依次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外伤和癌症。不难看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性明显降低,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抗寒能力差,冬季容易患呼吸道感染,且病情容易恶化,这些已成为对寿命的主要威胁因素。

高龄保健的重点应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注意防寒保暖。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时要及时治疗,对普通感冒也不可掉以轻心。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终生的课题

近1/4的寿星辞世时,被邻里誉为“无疾而终”。因为他们没有表露出太大的疼痛或痛楚,在很短的时间内离开了人世。一般认为:年逾九旬已是多数人不能达到的高寿,全身各器官已经非常老化,如无痛楚而突然辞世,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应属老死和自然死亡。如百岁寿星易陈氏于沐浴中突然死亡;百岁寿星肖秋生临终前突然停食、静卧,于睡卧中安然辞世。翻阅他们的病历,体检时都已诊断有中度或重度高血压或冠心病史,这些寿星的脑动脉、冠状动脉或主动脉多已硬化,其突然死亡,很可能是死于脑中风或心肌梗死,而非自然死亡。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对于90岁以上的高龄者来说,既可以是病理性,也可说是生理性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减弱,硬度增加,血管内膜增厚,加上长年累月的脂质在内膜上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硬化。他们的年龄接近自然寿限,血管就像老化的橡皮管一样。由此提示,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抗衰防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各项生理值在适中范围

观察寿星们有关生理值随增龄而发生的变化,颇有启发。

血压。100名寿星中68人有高压血,其中80%属纯收缩期高血压,这反映他们的大、中动脉普遍硬化;随着继续增龄,血压逐步下降,观察期间发现轻型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30%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其中2人血压下降至正常后又活了8年,各型血压之间平均终年相近,11名百岁者中9人有高血压病史。

血脂。胆固醇值在3.89mmol/L以下的人,在观察的头4年陆续死亡,低胆固醇对高龄老人而言,似与高胆固醇血症一样有害;存活耐老者具有胆固醇值正常上限和甘油三酯偏低的特点。

血清蛋白。从第一、五、九三个年度测定值对比分析,可见随着增龄,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但多数百岁老人血清白蛋白值保持在40g/L以上,因而白、球蛋白比值也在正常范围。

体型。100名寿星符合“个子矮、体重轻、消瘦体型多”的特点。他们的这种体型,大部分是增龄老缩的结果;在中青年时代的同龄人中他们属于个子中等的正常体型——最健康的体型。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从小就个子矮小,这与遗传有关,而这种体型有利于长寿。

长寿并健康着在对百名寿星的追访中,我们将其总结分为两型:

“幸福型”(占63%)。此型寿星一般性格开朗乐观,爱社交,热爱生活,一辈子闲不住,长期从事适量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因而在90高龄后仍有独立生活能力,参与家庭事务,甚至继续服务社会。如辛亥革命老人周武彝,从小习武,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后还兼任社会职务。平时在家每天都从事一定脑、体力劳动,百岁前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02岁因肺癌病逝;百岁老人肖秋生,勤劳奋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年近百岁仍适当参与家务劳动,一切生活琐事都自己动手,不要别人照顾,临终前2天还与媳妇争着做家务。这种类型的寿星是长寿而健康的,不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由于生活质量好,能够尽享天伦之乐。

“痛苦型”(占37%)。他们或本来就是老病号,加上增龄逐渐导致活动能力减退,甚至肌肉萎缩,最后丧失生活能力,长期需人照顾,甚至卧床不起,形成“蛰伏”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对慢性病残的适应或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获得了长寿,但自身痛苦,还给后代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例如96岁的袁某,卧床10年,下肢肌肉萎缩,已丧失生活能力。他说:“人老病残受折磨,心焦如焚”。由此可见,长寿必须健康,必须有起码的生活能力才有幸福。

幸福型=长寿+健康+有独立生活能力;痛苦型=长寿+病残+丧失生活能力。

活到百岁不是梦百岁老人在我国人群中还不到1/10万。

要活到百岁,可以说既有机遇,更要靠主观努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机遇主要来自遗传素质,这不是由人的意志去选择的。长寿老人中的百岁老人,大多有家族长寿史,其中1人的曾祖母活了94岁,祖父母和父亲都活到80多岁,母亲更是寿高达105岁,他已经是第4代连续长寿了。11人中5人属第一胎生,2人属第二胎生,而第一、二胎具有长寿优势。

在他们的细胞核染色体上,很可能有祖代遗传下来的某些长寿基因,或者因此而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等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

主观努力主要是指从小培养并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百岁寿星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和吃饭、睡觉一样已习以为常,直到高龄从不间断;二是有较好的品德修养和乐观情绪,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乐于助人。如百岁菜农柳菊生,奉“为善、积德”为座右铭,年轻时见一妇人卖子救母,就把身上的钱全部捐赠。95岁还常唱着山歌到菜地指导青年种菜等,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最高寿者是王清珍,生于1891年9月,属第一胎,家庭妇女,体检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王清珍生活能自理,整天忙个不停,晚上常起床为孙辈盖被褥,有一个子孝孙贤的好家庭。在她百岁寿辰时,作者曾写诗相祝:“追星一百例,十载渐凋零;惟独王姑健,定有长寿因。矮轻而温顺,勤动又慈仁;尊爱全家乐,期颐盛世兴。”王清珍辞世前2年开始患老年痴呆,终年106岁。

千名寿星十大写真我们先后完成90岁以上长寿老人1061名(包括100岁以上200名)的调查检测,综合看来,他们的健康长寿具备以下10个条件。

祖代多有长寿史,第一、二胎出生比例大据调查,老年人和长寿老人中,家族长寿率及第一、二胎出生的比例,60岁后随着年龄组序的增加(按每10岁一个年龄组)呈阶梯样上升。到100岁阶段分别达到72.8%及63.2%,说明寿命与遗传和优生的关系非常密切。

个儿矮,体重轻者多

长寿老人普遍身材较矮,体重较轻,山区又较城市更为显著。例如长沙市区男寿星(90岁以上,下同)身高(平均值,下同)159cm,体重45.6kg,而湘西山区男寿星身高仅152cm,体重仅42.3kg。寿星中体质瘦弱者占较大比例,这方面与衰老所引起的肌肉、骨骼、脏器等退行性萎缩有关,从而使中高个儿老来变得矮小,当然还受到遗传和营养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瘦体型也可免受由肥胖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也是长寿的一大秘诀。

生理值基本正常研究者曾先后对城市、山区不同环境、不同营养条件的长寿老人,测定有关造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血糖代谢功能等九项血液生理值指标,尽管由于器官老化,测得的某些指标(如血红蛋白)偏低,但基本都属于正常范围,且山区与城市之间没有显著差别,说明内脏器官维持基本生理功能是长寿的必备条件,城市老人也能长寿。

静以养性,纯朴乐观长寿老人倾向于少思寡欲,无多愁善感和奢求妄想,易随遇而安;忠厚善良,助人为乐。综合我国百岁老人的性格特点,其中积极开朗者占48.5%,安静温和者占44.7%。曾对344名长寿老人和256名对照组(60~69岁)采用量表、问卷测定他们的情绪和性格类型。结果显示,长寿老人外向型个性(53.7%)及B型性格(48.8%)

比例多于对照组。良好的情绪,开朗的外向型个性和从容平和的B型性格有利于健康长寿。

长期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

长寿老人中,体力劳动者居多,脑力劳动者少,他们自幼参加劳动,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已成生活定型。有的长寿老人年逾90仍闲不住,尚有62.4%的人每天坚持轻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2小时以上,其中有28.7%的人超过3小时,14.2%超过6小时。长期坚持适量体力活动,能延缓衰老进程,使高龄阶段仍有独立生活能力。山区环境也迫使老年人更多地坚持体力活动,这正是山区百岁老人较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