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缓衰老您也能做到
37568600000005

第5章 人类衰老的原因(1)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延缓衰老和健康地长寿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望。有史以来,对延年益寿的研究就未停止过,学者们站在各自的立场著书立说,至少已提出300多种说法。

开路先锋是公元前400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所提出的“温热学说”,认为人体的衰老是先天的热量逐渐消耗的结果;我国中医学的“肾虚学说”与该学说先后问世,流传至今,影响深远;19世纪以后进入百花盛开时期,由当代老年学创始人之一、俄国医师梅契尼可夫打头阵,创“大肠中毒学说”,采用酸奶抑制肠内腐化菌的生长,沿用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衰老机理的研究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近年来,我国学者——南京大学104岁的郑集教授的“代谢失调学说”、傅文庆教授的“去衰老学说”、印大中教授的“羰基毒化衰老学说”先后问世,对推动衰老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最受欢迎的四个学说遗传基因学说宇宙间任何生物都有其一定的最高寿限:哺乳动物小鼠为3年、大鼠为5年、狗为20年、牛为30年、象为200年;爬行动物的海龟为175年、鳄鱼为300年;植物中葡萄为130年、松树为1000年……不仅如此,任何生物都按照“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5个阶段走完自己生命的全过程。

遗传基因学说认为,这一规律是生物的“内在”属性,是在生物体内某个“生物钟”控制下程序化了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遗传学家沃森(Watson)等进一步证明,支配寿命的生物钟是位于细胞核内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以下简称DNA)中的遗传基因,占据DNA分子的一个小段,通过一定控制渠道去支配整个DNA结构,进而支配细胞分裂、生长、代谢及生命全过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遗传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在一切生物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生命曲线和寿限。

1961年,海弗利克(Hayflick)又发现细胞的有限分裂现象,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细胞在体外培养传代次数与其所组成的机体的寿命长短有关,寿命长的动物其细胞分裂次数较多,寿命短的动物其细胞分裂次数按其寿命依次递减。人胚成纤维细胞分裂50次左右,按其分裂周期(2.4年)推算,人类最高自然寿限约120岁。

与此同时,有学者又提出了端粒学说:端粒是分布于染色体末端的结构,可保护染色体,防止染色体末端的基因丢失。

人在生长发育中,细胞不断分裂,端粒区由于分裂不完全而有缩短的现象,染色体DNA每分裂一次,端粒区就缩短一截,人体成纤维细胞每年缩短十几个碱基。当染色体DNA短到一个极限时,细胞的繁殖就不能再继续进行。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端粒区就是我们想寻找的“生物钟”。

在该学说指导下,通过科学家几十年的辛勤探索,陆续发现了几十种与“衰老”和“长寿”有关的基因。基因工程正在迅速发展,预计不久的将来人类基因组完整图谱及每一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将被阐明。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有朝一日,基因工程通过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例如:去掉衰老基因和致病基因,保留长寿基因,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突破最高自然寿限,活到150~200岁就有可能实现。

自由基学说该学说于1956年由英国学者哈曼(Harman)提出。自由基是一种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基团或分子,伴随着代谢过程而不断产生。人体内主要有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自由基和氮氧自由基等,具有极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其中以羟自由基最活跃,它几乎能与体内任何一种生命物质起反应,反应一般在亿分之一秒内就能完成,进一步反应产生的氢过氧化物又继续迅速地向其他生物分子发起攻击,最具有危险性。自由基可使各种生物膜上磷脂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成过氧化脂质,演变成脂褐素,导致膜损伤和细胞衰老、死亡;可与细胞中的蛋白质、核酸、DNA相互作用,造成染色体畸变,细胞突变,导致癌瘤;可使胶元蛋白交联变性,引起骨质疏松、皮肤皱缩、机体老化。

.正常情况下,体内自身存在着自由基清除系统,通过低分子化合物(维生素A、C、E、β-胡萝卜素)和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TA)的清除作用维持自由基的动态平衡。随着增龄衰老,清除系统功能减退,自由基产生相应增加,加速了机体的衰退性变化。

氧自由基伤害在医学界、生物学界应用也很广泛。如:在抗衰老药物研究中,该药“有无抗自由基效应”是必测重要指标。

在目前已经和正在筛选出部分有抗自由基效用的中、西药物及保健食品,为中老年人健康服务。

鉴于很多慢性病都存在自由基损伤问题,未来不仅需要测试血糖、胆固醇……还可能要测试血液中抗氧化剂的水平,以确定治疗方案。

免疫功能下降学说免疫系统负责人体保卫,是最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主要由胸腺、骨髓、脾脏和分布全身的淋巴结组成。

胸腺分泌胸腺素,制造T淋巴细胞,负责细胞免疫;骨髓分泌B淋巴细胞,形成抗体,负责体液免疫。

脾脏和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居留处。此外,还有广泛分布在体内的巨噬细胞,负责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并能给淋巴细胞提供抗原,引起有效的免疫反应。组织周密的免疫系统形成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和免疫防御等多方面功能,在战胜人侵病菌、保持健康方面起关键作用。中年以后免疫器官逐渐老化萎缩,胸腺重量50岁时仅及性成熟时的15%,造成免疫细胞减少或比例失调,结果导致防御能力降低,易患感染;免疫监视作用降低,易患癌症;自身稳定功能降低,易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机体衰老和死亡。

现实生活中,根据这个学说给衰老机体注入健康青年的免疫细胞或移植青年免疫组织,是预防与推迟免疫功能衰退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实验证明,老年鼠输入青年鼠的干细胞,同时植入一块青年鼠胸腺组织后,老年鼠的免疫功能,抗感染、抗肿瘤的能力都明显提高,呈现返老还童现象。

如用这个原理给免疫力弱、常感冒、慢性气管炎易复发的中老年人,秋末冬初开始,每周肌注气管炎菌苗1支,连续20次(5个月),共需约百元,基本可保证减少感冒并预防气管炎复发;如改用免疫制剂乌体林斯1支,用上述方法连续10次效果更好,其费用远比一次气管炎复发治疗费用低。

中医肾虚学说衰老机理的开路先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已开始有关衰老理论的探讨,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白。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生动地描述了女性从7岁到49岁、男性从8岁到64岁阶段,随着。肾气的盛衰,人体所出现的生长、发育、衰老的程序变化。“肾气”类似“遗传基因学说”里的“生物钟”,成为这一过程的主宰,开辟了衰老机理研究的先河。

无所不在的“肾”经过历代医家的探索,中医学提出了“肾虚”、“脾虚”与“气血两虚”等主要衰老机理。“肾虚”是关键。历代延年益寿的方剂中补肾的占了70%。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肾虚见证的也有43.2%~77.4%,在所有慢性疾病的辩证施治中,都离不开“肾虚”一说。中国、日本、东南亚,至少有15亿人在防病保健中受益于‘肾虚学说”。主要是因为:“肾”的功能广泛。这里所说的“肾”远远超越单纯肾脏的功能。例如:“肾为先天之本,生化之源”,“肾藏精”,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主宰;“肾主水。诸水皆生于肾”,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周流全身,输送营养物质,收集废物从尿中排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精充足,则骨骼发育良好,牙齿坚固。大脑功能正常,思维敏捷、智力良好;“肾者,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肾精充足则耳聪发秀……综上可见,肾的生理功能,渗透到泌尿、生殖、代谢、内分泌和神经各个系统,并指引这些“部门”适应年龄的变化而按安排的程序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