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37518500000066

第66章 社会现代化(3)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20世纪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缺陷,受到种种批评,例如,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因此可以称之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2.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六大分支学派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学科领域,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六大分支学派,可以从下表中清晰地把握研究脉络。

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它们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1)指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2)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在20世纪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地区甚至处于原始社会。因此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现代化。

二、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1.后工业社会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不同于由前工业农村社会发展来的传统工业社会。它涉及的是劳务生产而不是货物生产,它的大多数劳动力是从事白领工作而不是体力劳动的职业,这些工人中的许多人都是从事专业管理或技术工作的雇员。原来的工人阶级正在消失,工业社会的许多阶级冲突也随之消失了。以地位和消费为基础的新组合正在代替以工作和生产为基础的旧组合。

后工业社会是一个教育程度很高的社会,知识真正成为它的中心资源,但这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知识。工业社会依靠的是实践知识,即来自实际工作而不是纯研究的知识,它的代表人物是像瓦特和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后工业社会依靠的是理论知识,通过支持高等教育、研究和开发活动的形式把国家资源中越来越多的部分用于发展这样的知识。这种重点的转移在“知识机构”(诸如大学)的重要性的提高中反映了出来。新的阶级和机构最终将取代实业家和实业组织成为社会的统治复合体。

贝尔对后工业社会的阐述已成为最有影响的说法。它主要以对美国经验的概括为基础,但是许多欧洲社会学家发现自己所在的社会同时发生的情况与之十分相似:图雷纳的《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1971)即为一例,虽然他比贝尔更强调新社会里的冲突将与旧社会里的冲突一样激烈。贝尔的思想尤其为东西方的未来学家所接受,他们已把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作为他们思想的中心。

然而后工业的概念有多少合理性呢?贝尔所指出的经济和职业结构方面的许多变化无可怀疑地正在发生。工业社会现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白领和服务的社会,但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把制造业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而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放弃控制。为了廉价和政治上的方便等明显意图,跨国公司把它们的指挥部门设在“后工业”世界的城市里,而把工厂建立在工业化世界,并在那里吸纳劳动力。因此后工业社会延续着工业主义的道德和社会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道德和社会目的阻挡了后工业伦理的发展。同样特征在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白领和专业工作领域里也是很清楚的。许多专业工作已经由于科技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被“工业化”了,因此,专业工人越来越像工业社会中的无产者了。大学、工业和政府的研究开发部门将大量研究着眼于为现存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扩大和改进服务,诸如更新颖的汽车设计或具有更高分辨率的电视机。此外,还有许多研究是直接针对进行战争或控制人口的更新和更有效的方法。在这些情况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很难清晰地识别出一个明显标志着新社会秩序即将来临的社会原理。

2.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 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后工业社会理论和后工业化理论均被看做是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发展延续,是现代化理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是在其吸引众多学者研究热情的同时,人们也不禁产生了很多困惑。因为根据韦氏辞典,“现代”指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的这段历史时间,没有明确时间下限,当前的时代就是“现代”。如果“后现代”具有时间涵义,那么,“后现代”是什么时候?当前的时代是不是“后现代”?如果当前的时代是“后现代”,那么,“现代”和“后现代”在时间上就是交叉的。“后现代”就变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必然影响后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理论是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的,没有完全超越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束缚,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正是这样一些局限的存在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积极地探寻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突破口。

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了《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一文,随后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4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4个时代16个阶段。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第二次现代化的时间分界,与美国密执根大学政治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作为发达国家后现代化的起点基本一致,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把1973年作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五个经济发展阶段的起点基本一致。麦迪森的经济发展五个阶段分别是:1820~1870年,1870~1913年,1913~1950年,1950~1973年,1973~1992年。1994年德国社会学家查普夫教授在《现代化与社会转型》中曾提出“持续现代化”的观点;1991年美国学者E. Triyakian教授曾提出“新现代化”和“第二种现代化”的观点。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新现代化理论。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赋予三种新涵义。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其实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是一种新现代化,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内容,而且还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时间矛盾),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节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

一、现代化的准备与起动

现代化源起西欧,并不断向全球扩展,到19世纪末,已经历了四百年的时间。但此时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局限在欧洲、北美和东方的日本,处于亚、非、拉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却尚未起动。是什么条件使西欧地区形成这种内在的自发的变革动力,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具有高度古典农业文明的东亚,却未形成这种内在动力呢?研究现代化的准备与起动,是探索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中世纪的西欧并不是绝对统一的社会结构,在主体的封建农业社会中还伴随着一个近于独立的市民社会。这个工商业的市民社会尽管十分弱小,却很早就从农业主体结构中分离出来。市民可以不受封建领主管辖,不以农业为生,拥有自己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多元型的封建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具有更大的适应变迁的弹性、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为内在的新兴经济力量突破封建外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