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分层的定义及后果、社会地位、地位不平等、阶级与阶层等基本内容,系统掌握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分层机制、分层状况、社会流动的定义和理论研究,明确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和重要功能。学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相关知识,有助于较为客观地分析各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现象。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对宏观社会结构进行分析的两个基本的、重要的范畴。社会结构的状态,从横向上看,是由各种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构成的网状体系;从纵向上看,是由高低有序的等级地位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形成社会流动。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才能认识社会的宏观结构及其变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
“分层”(stratification)一词来源于地质学,原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在社会学上,“分层”是指将社会的组织方式理解为上下连续的等级秩序和层级状态。所谓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在社会学上,分层体系通常以阶级或地位为基础:阶级层级内部有流动,但阶级层级之间的流动被认为十分困难;地位层级内部和地位层级之间则均有流动。
二、社会地位及其排列
所谓社会地位,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由社会因素所确定的社会位置。社会成员通过继承、社会化、个人努力来获取和占据各种社会地位。在社会分层中,社会地位是指在社会资源分配等级体系中的排列位置。所谓“社会资源”,是对满足个人需求或实现社会系统的功能先决条件所有用的、人人都想得到而又相对稀少的、为此从个人的观点和社会的观点出发赋予其价值的有形及无形的对象。社会资源分配的等级体系主要有三种,即财富的等级体系,权力的等级体系,声望的等级体系。在社会资源分配等级体系中实际存在的垂直分化,构成一个社会现实的社会分层。
虽然每个社会成员有多方面的社会地位,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数个社会地位之间具有很高程度的“地位一致”性,即数个社会地位在每个地位等级体系中都差不多处于同一水平,如拥有较多财富的社会成员,往往拥有较大的权力、较高的社会声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社会成员的数个社会地位的等级水平总体上相差较大,如拥有较高社会声望的社会成员,只拥有少量的财富。社会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地位相悖”。美国社会学家休斯(Evere Hughes) 指出,社会对付“地位相悖”的一种办法就是确认某些等级划分比别的更重要。休斯把那种占统治地位从而决定一个社会成员总的地位水平的地位称为“首要地位”。在现代社会,职业是一个人拥有的最重要的社会地位,权力、收入水平和声望的高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职业决定的。
三、地位不平等的社会学解释
为什么社会地位,尤其是职业地位,会使社会成员在声望、财富和权力分配上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别呢?这个问题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学家们长期以来探索和研究的兴奋点。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两种对立的答案。
功能主义者认为,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功能所要求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Kingsley Davis)和W.穆尔(Willbet Moore)指出每一社会中的某些位置在功能上比其他一些要重要一些,而且要求特别的技能和准备时间。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经过训练以后才能在技能上适合于这些位置。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就必须促使社会成员占据每一个社会位置,而不能只限于那些需要较少天赋和准备时间的社会位置。社会给一些成员以酬赏,使他们有更多的声望、财富和权力是“有效益的”,这些酬赏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愿意从事那些困难大、责任重、对社会有更重要意义的职业。
冲突主义者认为,由职业体系产生的不平等往往无助于发挥社会功能,也不是社会要求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和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指出,在现代社会,各种工作是相互依赖的,但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一些职位之所以带来大量的财富、声望和权力,是因为这些职位上的社会成员已经垄断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并能防止这些资源更为广泛的扩散。社会资源的分配是由权力决定的,不平等是强权集团强制无权集团的结果,是强权者决定什么人干什么工作,谁将受到酬赏。如果没有权力不均衡现象,社会职位人选的确定,将是社会成员自然选择的结果。
四、阶级与阶层
“阶级”一词最初泛指社会中由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地位的人构成的各种群体。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者率先指出,阶级是按人们的经济地位来划分的地位群体,后经列宁进一步具体化,阶级指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居于相同地位的人构成的群体。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构成一个阶级,没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构成另一个阶级。它们体现出一种“零和”的关系模式,即一个阶级“得”便意味着另一个阶级“失”,阶级之间存在实际或潜在的对抗。阶级分层是阶级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分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构成基本的分层,无产阶级最终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阶级是按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划分的,但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并不具有决定性,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市场竞争的成功者构成上层阶级,失败者构成下层阶级。在市场竞争中,除了拥有生产资料,社会成员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能够得到的机会也是重要的资源。同时,韦伯认为阶级分层只是社会分层的一种形式。韦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即阶级(经济)的、等级(身份)的和党派的,社会分层还可以采用等级和党派指标。西方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按财富、权力和声望为基础的阶层分层法,阶层分层法是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分层方法。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广泛实施,社会多元化越来越明显。传统的阶级概念所能解释的现象越来越少,阶级概念开始进一步扩大,拉尔夫。达伦多夫将阶级理解为在某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群体。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Gerhard Lenski)认为,阶级是在各种权力、特权和声望方面处于相似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通常认为,“阶层”一词有以下三种涵义:(1)阶层是一个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如在土地革命中,曾将农民阶级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2)阶层是那些不能用阶级标准去划分的社会群体,如干部、知识分子等群体。(3)阶层泛指所有具有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在这三种理解中,前两种是传统理解,第三种最初是西方学者的理解,但近年来已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本书采用第三种解释。在现代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是多元的,职业、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是常用的划分标准,此外,城乡、种族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年龄与婚姻状况等也可以作为划分标准。
五、社会分层的后果
社会分层与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体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变迁过程。
1.社会分层对社会成员的影响
(1)生活机会上的明显差异。生活机会是指社会成员一生中可能具有的各种机会的总和,如婴儿时期存活的机会、接受教育的机会、就业的机会、晋升和取得更高收入的机会、长寿的机会等。在社会分层体系中,上层社会成员明显具有更多的生活机会,而下层社会成员在生活机会方面很难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下层成员一般比上层成员死得早,容易碰到工作和家庭灾难,非自然死亡的比例也偏高。
(2)生活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上层社会成员在饮食、服饰、居住环境、医疗条件、交际方式和闲暇消费等方面与下层社会成员有着明显的差别和界限,这些差别和界限一般通过“地位象征”表现出来。在社会学中,“地位象征”指社会成员展示其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任何东西,如明显的奢侈物,某种风格的衣着,讲话的风度。分层地位越高的社会成员,使用的“地位象征”越多。米尔斯曾指出,由于下层成员普遍利用,使得汽车、服装这样的地位象征“退化”了,富豪和中产阶级家庭都将居住地迁往远离城市贫民区的郊区。上层成员开始使用那些难以模仿的地位象征,如不断变换的“高级时装”。
2.社会分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分层的现实格局,刺激着下层社会成员采取各种努力向上流动,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资源配置。这必然要求社会创造社会流动机会,并使这些机会能公平分配,但既存的社会分层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流动机会的封闭。
若封闭性程度较低,大部分社会成员能通过社会流动获得一定的成功,社会分层就会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学习和工作,不断竞争,不断奋斗,争取较好的社会地位,形成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
若封闭性程度较高,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不能通过社会流动改变自己的低地位状况,就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产生群体意识,进而引发一些******行为。当下层成员人数较多时,可能利用占优势的人数资源对现有的社会分层结构提出挑战。当由精英人物领导时,他们会形成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在民主的政治体制中,他们的愿望可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得以部分或完全实现;但在****的政治体制下,他们的抗争往往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最终导致以革命方式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分层体系,实现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分层的理论演进
一、奠基性主张:阶级斗争和阶级竞争
马克思和韦伯在社会分层领域提供了两种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即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竞争理论。这两个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与形式等,分别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本质不同的理论取向,给后来的社会分层研究以极大影响。
阶级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即阶级地位——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理论是一种关于“关系”的理论,它具体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在这两个阶级中间,尚存一些中间阶级小群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中间阶级小群体必将两极分化,要么融入资产阶级,要么沦为无产阶级,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韦伯认为,财产占有与否是一切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但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真正造就了“阶级”。人们对市场机会的占有是表现个人命运共同条件的机制。财产所有权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类型,根据它们在哪些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及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换,而产生进一步的分化。韦伯区分了食利者与企业家这两类财产所有者,前者拥有的是土地,后者拥有的是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与此类似,非所有者也可以根据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提供劳动服务的不同类型,尤其是根据其技能方面的差异,而产生进一步的分化。因此,阶级结构不是二元的,而是多元的。客观的产权状况与市场竞争中的个人相互交织,真正构建了阶级。
韦伯区分出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四个社会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缺乏财产的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凭借教育和财产获得优势的阶级,他们在基于市场处境的报酬获取渠道方面相差甚远。韦伯指出,这四个阶级之间的社会流动是封闭的。
二、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未能预见到中间阶层的增长会成为社会中的主要部分。新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以解释新的社会状况。美国社会学家普兰查斯(N.Poulantzas)和赖特(Erik O Wright)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普兰查斯坚定地追随马克思的两分模式,他重新阐述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与“劳动过程”。他把所有权具体规定为实际的经济所有权。剥削阶级并不单是在法律意义上拥有生产资料,而是占有着生产资料。“占有”意味着有能力控制生产资料。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并不包括公司的所有股东,只是那些公司中享有控股权益的管理者。在国家社会主义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并不是全体平民百姓,而只是高级党政官僚。只有那些通过直接的商品生产创造剩余价值的社会成员,才可以视为被剥削阶级。他认为,纯粹的经济标准不足以确定和定位阶级,有必要考察阶级在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关系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