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编社会学大纲
37518500000004

第4章 绪论(4)

接下来是提出假设和澄清概念。迪尔凯姆根据自己的构想与理解,将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不同的自杀类型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因素所决定。

迪尔凯姆认为,一个社会事实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在该社会事实本身中去寻找答案。将自杀行为定义为“行为者自身完成的死亡行为”则只能用个体心理原因来解释,这不是社会学所要做出的定义。迪尔凯姆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那种跳楼、上吊以及举枪自杀可以看作积极行动,而那种绝食或明知有死亡危险却不闪避可以视作消极行动。这里就将自杀的概念“操作化”了。社会学所研究的是普遍的社会事实,如何将之与个人的自杀行为区分开来?这里迪尔凯姆将自杀率(即在某种社会中每10万或百万人口中的自杀人数)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

他收集了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在1866年至1875年的自杀率(各国标准统一)。为了了解自杀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他收集了意大利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各年的自杀率。此外,他还分别对各国自杀者的宗教信仰、年龄、性别、婚否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资料采集。

将所得的资料汇总之后,迪尔凯姆对各种资料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了各种社会因素与自杀率的联系。比如,宗教对自杀就有着很大的影响。统计数据表明,主要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要比以新教为主的国家的自杀率低,在同一个国家内,不同的区域自杀率也随着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信奉天主教的区域自杀率也低于信奉新教的区域。在与家庭结构相干的自杀率中,已婚者的自杀率低于未婚者和鳏寡者。在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高于有孩子的夫妇。而气候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几乎看不出来。

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及各种情况的对比,他开始对各种联系进行解释。迪尔凯姆承认,个人自杀事件几乎都有心理与行为上的“征兆”,个人的动机、性格和遭遇是自杀的直接诱因。但是,他在统计分析中发现,自杀率因国家和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变化,这绝不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只能用其他的相关社会性因素去解释。迪尔凯姆选择以社会整合为突破口,研究这些数据与自己构想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宗教、家庭等因素如何影响自杀率的深刻分析,迪尔凯姆认为,利己型自杀与失范型自杀大多数是由于社会整合程度低引起的,而利他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大多是由于社会整合程度过高造成的。迪尔凯姆也特别指出,各种自杀类型并非水火不容,它们也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自杀案例中。

这项研究结论的作用也在迪尔凯姆提出的建议中表现出来。最后,迪尔凯姆认为,要从社会的角度降低自杀率,必须恢复社会组织的统一性,使个人产生对集体的依恋感情,同时也要保留给个人一定的自由空间。而这种社会组织,应该是一种职业团体。

尽管后人对他的分析与结论提出了质疑,但是他的一套研究范式却成为社会学的宝贵财富,并为很多社会学家所接受。目前的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几乎都以“自杀论”研究为蓝本,可以说迪尔凯姆实现了他的初衷。

对于社会学的初学者来说,应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要经过三个阶段:筹划阶段—执行阶段—总结阶段。

筹划阶段的工作主要有:

(1)选择研究题目。对研究题目的选择往往是根据需要和兴趣而进行的,因而即使带有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也不足为奇。如果你来自农村,你可能更关心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可能会更关心城市问题以及当前的失业率等等。不管选择什么研究题目,只要在研究过程中具有科学精神,就能保证研究与分析的客观性。

选择的研究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进行实证研究。比如说,如果试图对夫妻和睦程度进行研究,就会遇到很多操作上的难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夫妻之间的表现在“台前”和“幕后”往往迥然不同,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恩爱有加,但在两人世界里则可能怒目相向。即使进行调查,其可信程度不一定能得到保障。另外,也不要选择过于抽象的命题作为研究题目。比如,要证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之类的命题,却不知道怎样将其具体化,操作起来更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的研究题目。比如“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城市居民支出流向”、“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因素”等题目都可以进行实际操作。

(2)初步探索。在选择了恰当的研究题目后,就要对该题目进行初步探索。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报刊、书籍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等;召开座谈会或进行专家访谈,进一步了解所要研究的题目;通过正式研究前的调查(如进行个案研究),形成对“原假设”的预期。这个阶段所有的工作就是对研究题目和研究对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建立假设并进行理论解释与澄清概念。这一点相信读者在我们对迪尔凯姆“自杀论”的研究分析中有所认识。你也可能常常听一些女性不服气地说:“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也意味着在很多人看来,女人总是比不上男人。如果想弄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在大学里女生的学习成绩要好于男生。该假设中需要澄清的概念恐怕就只有学习成绩了。你可以将必修课或者包括选修课的得分解释为学习成绩。如果你的社会学研究是对宏观群体的研究,假设和概念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有两点必须牢记:假设要明确,概念要具体。比如说,“伙伴对孩子的行为有影响”就称不上是一个好的假设,若改成“好的伙伴可以引导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就可以进行操作了。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严峻,很多女大学生会满腔气愤地说一些企事业单位重男轻女,实在太不公平。若想要进行研究,了解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状况,首先就要将男女平等的概念具体化。你可以将其转化为性别与教育、性别与经济活动、性别与工作负担和时间分配、妇女参政水平等一系列指标。当然你也可以列出其他可行的指标,总而言之要“可操作化”。

(4)确定研究策略。主要是进行研究设计,或者说选用何种操作方法。这里介绍两种:实验法和社会调查法。

实验法借鉴于心理学研究,它对实验中各种条件的控制性强,易于操作,而且逻辑严密,解释性强。但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宏大,而且很多情况都是不能进行实验的,比如说,各种社会条件对自杀率的影响就不可能用实验得出。

社会调查法是社会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你可以选择问卷调查也可以选择实地观察等。但是这种研究设计在操作过程中,要受到很多和研究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它的解释力往往受到质疑。另外在问卷调查中,你的基本假设要求调查对象都是诚实的,即能如实地回答你的问卷。但是,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夫妻生活、政治倾向等)的回答上可能口是心非,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推论,犯的错误无疑是可笑的甚至是致命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学的实地研究往往要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目前,无论中外,社会学和人类学分野都不是很清楚。这种实地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那里得到许多启示。这位在波兰攻读物理和数学的学生,在拜读了弗雷泽的人类学名著《金枝》之后,从叹服到沉迷,并将兴趣转向人类学研究。他仿效弗雷泽,在非洲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进行了长达6年的实地观察,并参与他们的生活试图深刻了解他们的文化。他的思想和方法在其著作《文化论》中得到很好的反映,后人将其思想称为功能主义文化论,他的参与观察的方法也在其学生费孝通先生的努力下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项复杂的社会学调查研究往往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所谓确定研究策略,只是说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侧重于何种操作方法,而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而,只要是需要所驱,那些被学术界承认的研究方法都可以在一项研究中各尽其能。

执行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抽取样本。如果你去问社会学中调查至上学派最为得意的手笔是什么,你得到的答案十之八九会是:“我有一套抽取样本的方法。”个中玄机,非深入研究不得以知之。

抽取样本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以部分代总体。古人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如何“代”法,却要好好考究一番。从广义上来说,抽样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普查、抽样、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普查是对所有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政府主持的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已经进行了5次。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并非社会学的抽样调查。由于受人力、物力和时间所限,社会学研究基本上不用普查的方法。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在选取上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代表性往往受到质疑,部分社会学研究者甚至不承认其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里也不多言。

抽样是社会学项目研究中比较正统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以上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工作,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初学者需要认真读一些专业著作。限于篇幅,这里推荐由袁方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相信读者可以从中学到更为全面的实证研究知识。

(2)收集和整理资料。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今天,社会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一种适合社会研究的特殊方法,而不在乎这种方法众人是否同意。这样可以使社会学研究得到更高的信誉,研究结果也将更具有权威性。因为社会学一日不摆脱政党的争论,一日不摆脱浅俗的思想,一日不摆脱普遍概括的解释,则社会学就永远也离不开感情和臆断去从事自己的专门研究,也就难以指望社会学的提高。诚然,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路途尚远,但是为了这个目的,社会学者必须从今日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