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性幸福指导
37498300000092

第92章 才情与颠峰(14)

过了几个月,入学的时间越来越近,贝娜齐尔少了当初接到通知时的兴奋,心里多了几分担忧。十几年来,她一直围绕父母身边,有着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里留下了她美好的时光,有她愉快的童年和亲密的伙伴,还有经常跟她在一起戏闹的小弟弟和妹妹,如今要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弟妹和朋友,离开那熟悉的一草一木,漂洋过海到异国。哈佛大学是什么样子呢,那儿的同学怎么待她呢,能适应那边的环境吗?还有可亲可爱的父亲,他一直在暴力和恐怖的威胁之中,他会平安无事吗?布托小姐说不清是高兴还是忧伤,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入学的时候到了,布托小姐穿上一件崭新鲜艳的巴基斯坦民族服装,红扑扑的脸蛋透着青春的光彩,两只明亮的眼睛还带着几分稚气。布托特地选了一本用贝壳镶嵌封面,装潢非常漂亮的《古兰经》送给女儿,作为分别礼物,并细心地叮嘱她,“在美国你将看到许多使你吃惊的东西,有的会吓坏你的,但我知道你有适应能力,一句话,你必须努力学习,在巴基斯坦有你这样的机会的人寥寥无几,你必须珍惜它,绝不要忘记,送你出国花费的钱出自这块土地和这里辛勤劳动流汗流血的人民,你对他们是负有债的,这笔债只有在真主保佑下运用你受过的教育为他们造福来偿还。”她拿过《古兰经》,亲吻了一下,明亮的眼睛里噙着的泪水顿时流淌下来。

再见了,克里夫顿70号。再见了,亲人,贝娜齐尔扯起了风帆,开始了人生一段新航程。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是美国的学术重镇。从1638年,哈佛死时将他私有的四百册藏书及一半财富(800镑)捐给当时刚诞生不久的穷学院,屈指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学院在悠远的岁月中造成了许多风流人物。最脍灸人口的有诗坛四杰(爱默生、荷麦士、罗威尔和朗菲罗),哲界四名士(詹姆士、罗伊斯、桑塔耶那和派墨尔),还有五位美国总统,开国初期的亚当斯父子,叔侄关系的二位罗斯福。另一位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肯尼迪。世界上的莘莘学子以进哈佛感到骄傲,一个人能进哈佛的门槛也是人生的幸事。贝·布托是幸运的。

④学成法则

贝娜齐尔刚到哈佛,一切对她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青青的绿茵草地,遮天蔽日的榆树,幽静的绿荫小径,还有掩映在树林中的一幢幢爬满常青藤的红砖老屋都令贝娜齐尔感到宁静和惬意。美国的大学生性格开朗,坦率热情,能说会道,但也有点孤陋寡闻。贝娜齐尔在报名的时候,一些新同学就问她:“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哪儿?”

贝娜齐尔在哈佛唯一的朋友就是彼得·加尔布雷斯。在她看来,这个蓄着长发,不修边幅的小伙子根本不像是高级外交官的儿子,倒像是从印度带回来的流浪儿。然而,就是这位貌不惊人的嬉皮士在15年后为她帮了大忙。

尽管彼得在各个方面都很照顾她,但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行事习惯的贝娜齐尔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她克服了刚来时的拘束感,大胆地向同学们询问各种问题。自然,这位来自东方国度的漂亮姑娘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和兴趣。但同学们对这位姑娘出生的国度知之甚少,至于布托家族那更是一无所知了。布托小姐心中不免有一种寂寞之感,但又感到几分高兴和轻松。因为在哈佛,一切都摆脱了家族的影响,她仅仅是哈佛的一名学生,门第和权力在这里隐退了。布托小姐在哈佛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自我。

母亲走时给她留下的特制毛料民族服装没穿几次就塞进了皮箱。贝娜齐尔觉得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太引入注目,而且在雨中走路很不方便。于是跑到哈佛商店买了运动衫和牛仔裤,把自己全身上下包装了一番,还留起了披肩发,显得活泼朝气。当她听到同学们夸她像电影明星时,心里甜滋滋的。她和别的女孩一样,常吃零食,特别喜欢喝苹果汁,而且是成加仑的喝,对布里加姆店的薄荷冰淇淋更是情有独钟。另外不定期参加波士顿的摇滚音乐会和她的“哈佛监护人”加尔布雷斯和夫人举行的花园聚会。这里的一切都对布托小姐产生了吸引力。

布托小姐原本想学心理学,但发现专业课程中令有她作呕的医学和动物解剖课程时,不得不另选专业,选了“政治学”。这正好与她父亲的意图不谋而合。她父亲曾悄悄给拉德克利夫学院院长玛丽·邦廷写信,要她指导女儿选择政治学专业。贝娜齐尔的选择后来证明是正确的。

在哈佛,贝娜齐尔学到了很多的理论专业知识,并且经常观察分析巴基斯坦的政治运作。许许多多原来在布托小姐脑海中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得到了答案。为什么巴基斯坦国内出现无政府状态?因为他们是不合法的政府,他们行使的权力是自封的,而不是人民授予的,这就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程序一样。一名警察站在岗亭上喊停,大家就停下来,但是行人若举手喊停,没有人理会。这是由于警察有宪法和政府授予的执法权,而行人则没有这种权力。

当初,布托小姐哭着离开家人来到哈佛,现在,她对哈佛产生了浓浓的亲情,喜欢上了美国。尽管她考上了牛津大学,但她还想继续留在美国求学。她的父亲却不同意她的想法,坚决要求她到英国的牛津。父亲认为女儿在美国四年已经够了,到欧洲去进一步学习,开阔眼界,感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对她的成长会更有好处。布托小姐最后还是接受了父亲的要求,也许她认为父亲的看法有其道理,他的教育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解。

她母亲特地从巴基斯坦赶来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布托小姐来时是母亲送来的,走时又是母亲把她接回去,她是多么幸福啊!小弟弟也来帮她收拾东西,他们把家具还给了东家,打扫了房间。布托小姐看着这间生活了几年如今空荡荡的屋子,轻轻地说了声“再见,哈佛”。然后驱车直奔机场。

哈佛四载,贝娜齐尔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她从一个稚气天真的小姑娘出落成亮丽成熟的活泼女性,学到了许多高深新颖的政治理论,亲身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美国文化的烙印深深印在她内的深处。

她在这里看到了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窘境,她在这里目睹了强权政治的把戏,在这里瞧见了美国总统权力的限度,她在这里体验到了浓浓的政治氛围。

这里有她的朋友和同学。多情开放的小伙子不断地向聪慧迷人的她献上自己的殷情,但都未打动她的芳心。她没有花前月下,却有纯真的友情。她和朋友们聊天,与朋友们逛商店,和朋友们旅游野炊。雅丝明和加尔布雷斯成为她最好的朋友,在她后来身处困境时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哈佛赐予她很多很多,要说再见,难说再见。

她坐在飞机上,望着窗外的白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熟悉的图景。绿草如茵,树木参天的美丽校园,魏特纳图书馆浩瀚的藏书,查理士河的片片风帆和对岸高耸如云的摩天大厦,仿佛又听到了树林中传来的清脆鸟叫声……

一切渐渐地远去了,布托小姐微微闭起了双眼。

(2)高人的指点

刚刚走出哈佛的校门,贝娜齐尔又迈进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殿堂——牛津大学,从新大陆来到旧大陆。

位于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城,从伦敦乘车只需1个半小时。牛津大学诞生于十二世纪下半叶。与剑桥大学并驾齐驱,被誉为学术界高富双尊,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它由一座座庞大的学院组成,如麦特兰学院,皇后学院,大学学院,三一学院,基督学院……每个学院都有峥嵘宏伟的高门围墙。门墙外车水马龙,门墙内则寂静无声,好似中古世界,学院的门墙组成了一道社会和大学的隔离屏障。每个学院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并略具特色,如基督学院庞然大物的汤母塔及大教堂巍峨壮观,不可一世,展示了创建者红衣大主教瓦斯莱的雄心壮志,要建立一个最大学院。耸立在爱西斯河畔的麦特兰学院的十五世纪的巨大钟楼,孤傲不群。当然牛津外表最迷人的也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个个峻拔的塔尖,这是牛津景色的精华。牛津十九世纪的大诗人马修·阿诺德在赞美他的母校时唱道:“那座甜蜜的都城,她的无数如梦一样的塔尖!”那一排排,一行行如石笋般挺拔的塔尖布满了牛津的天际,编织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牛津不仅仅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优美的建筑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好学之士,而且更以其雄厚的学术实力和魅力令莘莘学子倾倒。一所大学生的名气绝不只看它有多少漂亮建筑,最重要的是它培养出了多少杰出的人才。翻开牛津的史册,你可看到一串令人肃然起敬、如雷贯耳的名字,如霍布斯、洛克、雪莱、汤因比亚当·斯密等。牛津大学具有孕育政治家的传统。英国的政治家很多出自牛津,远的不论,近的可见麦克米伦、爱德礼·艾登、威尔逊、希思、撒切尔夫人。为什么牛津盛产政治家,有人作了一妙解,牛津的爱西斯河可直通泰晤士河,所以一帆远扬,青云直上。

不仅英国的政治舞台由牛津高人占主角,而且世界上很多政治家也在牛津大学深造过,得到它的哺育,如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斯里兰卡总统班达拉奈克、美国总统克林顿等都在牛津大学留下他们的足迹。看来,进了牛津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政治的门槛。

阿里·布托当然希望他的女儿到这所殿堂念经,接受牛津人高人的指高,修炼成一位女政治家。贝娜齐尔小时候,总是听她父亲绘声绘色地讲他在牛津的紧张学习和愉快的生活。

①初露头角

1973年秋,贝娜齐尔只身一人来到牛津。有了在美国四年的生活经历,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在她的感觉中牛津和哈佛有一些不同之处。在牛津,她没有自己的套间,只有玛格丽特宿舍里有个单间,浴室是公用的,没有私人电话。英国学生不像美国学生那样开朗活泼,显得比较保守,不大容易交朋友。

阿里·布托看到女儿进了自己的母校,当然十分高兴。他在儿女刚入校时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当你踏着22年前我在牛津留下的足迹时,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你进入哈佛的拉德克利夫学院时,我也是高兴的,因为我在那里没读过书,无法想象那里的情景,而你进入牛津,就如同我自己又一次回到了它那幽静的校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我熟悉的,你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和理想。我为你祈祷,祝你成功,把理想变成宏伟的业绩,服务于你的人民。”他还以校友的身份提醒女儿,牛津和哈佛相比,牛津的课程更重,学习更紧张,学术研究更严谨,每周都要写几篇论文,心理要有准备。父亲还专门为女儿捎来了一幅古代罗马的油面,这幅油画是阿里·布托1950年在牛津读书时挂在他宿舍里的一幅画,现在布托小姐又把它们挂在墙上。每当她看到这幅画,就想到慈爱伟大的父亲,想到了多难的祖国。这幅画把两代人紧紧地联在一起。

牛津大学实行的是导师制,每个学生进校后,都有一名教师指导,每周要写2-3篇论文,主要是读书心得,写完后,交给导师审阅,然后与导师讨论切磋。牛津的考试很少,本科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有一次考试,第三年结束时有毕业考试。其它的时间学生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牛津的校园活动特别丰富多彩,社团组织很多,大约150多个。其中最著名要数1826年成立的牛津协会即辩论会,学生只要缴纳会费即可参加。开学期间,辩论会每周三辩论一次,题目以政治为主,但不限于此。参加辩论者,主要发言人事先有所安排,次要者即席发言,协会经常邀请名人到辩论社发言。题目一般事先拟定,发言人各择赞成或反对一方,陈述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立场。辩论的方式按照英国下院的模式进行。辩论讲究严密,针锋相对,同时语调客气,幽默风趣,最后由观众表决,谁胜谁负。辩论的目的在于锻炼口才和反应能力。英国很多善辩议员,都是在辩论社锻炼出来的。辩论社成为英国政治家的摇篮。贝娜齐尔当时并没有想当一名政治家,只是想在外交界做些工作。当然要从事外交,没有口才是不行的,这是打动别人的重要武器。特别在崇尚非暴力主义的南亚次大陆,口才更显得重要。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人被圣雄甘地、尼赫鲁、真纳口若悬河、富有鼓动性的演讲深深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