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以其出色的表演再次得到了评判员的好评。于是在1933年秋季,她成了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学院戏剧系的学生,如果她的父亲还健在的话,将能看到她从小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英格丽·褒曼就像清晨海面上的绚丽朝阳,顷刻间喷薄而出,光彩夺目。
1934年她参加了影片《僧桥伯爵》的拍摄,并与瑞典影片厂签定了合同,与此同时她仍在戏剧学校进修。在以后的短短两年中她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其中《五朔节之夜》和《间奏曲》是和她从小就崇拜的著名男演员戈斯塔·埃克曼合作主演的。令英格丽大为惊讶的是舆论界欢呼的并不是她的崇拜者,而是英格丽·褒曼自己。在拍摄电影的同时,英格丽仍作舞台戏剧表演,像她儿时所梦想的那样在奥斯卡剧场演出。到处都张贴着有英格丽的大幅照片和姓名的广告。英格丽在她的自传中写道:“我的名字单独用巨大的字母作出。我现在亲眼目睹往昔这个理想成为现实了。”
英格丽·褒曼无论在她成名前或成名后,始终是一个好脸红的羞怯的人,但在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刚毅、坚韧的灵魂。她在瑞典影片厂时有个口头语,就是“我想,以后会进步的”。几乎每场演出后她都要说这句话,以致厂里的职工一看到她,就嚷到“以后会进步,来啦。”这短短的口头语是英格丽的自勉,是她对艺术孜孜以求精神的体现。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一方面要靠天赋,而另一方面要靠性格中非凡的品质。英格丽·褒曼凭着对艺术的严肃态度与独到的见解,凭着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使她的天质得以发挥,从而使自己沿着荆棘之路直上明星灿烂的重霄,成为一颗独具光彩的最明亮的星。正如将英格丽带入影坛的古斯塔夫·莫兰多(《间奏曲》的编剧和导演)所说:“不是靠哪个人发现了她,不是靠哪个人捧红了她,而是她自己显露了才华。”
③独特的魅力
她的独特的个性在她从影初期——即在瑞典电影厂时就已显露。她总是力求去演一些十分难演的角色,既要求技术高超,又要富有独创性。其中最典型的事例是争演《女人的面孔》中的丑姑娘,那个姑娘在一场大火后脸被烧成畸形。要给年轻美丽的英格丽配上一个丑八怪的脸,导演无法接受,但英格丽却坚持要演。在排演中,英格丽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表演任务,而且还为导演解决了难题。剧中的女主角安娜·霍尔姆被一个敲诈勒索者所挟制,参与了谋财害命的勾当,而最终她为了救年轻的男主人公的性命,毅然开枪打死了那个敲诈勒索者。那么安娜的结局该是什么呢?当时流行的电影结尾,若不是皆大欢喜,这对男女终成眷属的大团圆,起码要这个女人在幡然悔悟后一切冰消玉释,善有善报。当导演感到智穷才竭,挖空心思也跳不出这老框框时,他去征求英格丽的意见。英格丽思索了片刻说:“我将因为谋杀罪而受到审判。这就是片子的结尾。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究竟是不是会得到宽大处理,我们不妨留下这个悬念,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吧。”导演意识到英格丽的答复是正确的,“那就是安娜·霍尔姆本人的答复,因为她已经潜心专注,变成了安娜·霍尔姆本人了。”(导演古斯塔夫·莫兰多语)
英格丽·褒曼独具特色的气质魅力,不仅使她在瑞典的事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而且也引起了大洋彼岸的明星城好莱坞的注意。带有英文字幕的瑞典版《间奏曲》刚在纽约和好莱坞放映,《洛杉矶日报》就给影片以极高的评价,并对女主角评论道:“褒曼小姐固然姿容艳美,然而在美女如云的好莱坞,天生丽质不足为奇。她不仅长得美丽,而且具有一种令人着魔的感情内涵,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是极其罕见的。”文章建议“好莱坞制片商应当不分地域携手共济,重金聘请她到我国来。”恰恰与此同时,著名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对他手下的人说:“把英格丽·褒曼搞来。”于是,好莱坞的大门向英格丽·褒曼敞开了。
年仅23岁的英格丽,告别了丈夫和自己的婴儿,只身前往美国。她并不知道好莱坞这个有着庞大的预算和巨大的制片厂的明星城,一贯是以其特有的傲慢姿态俯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渴望实现明星梦的男女演员们。大卫·塞尔兹尼克这个拍摄著名影片《蝴蝶梦》和《乱世佳人》的影坛巨子又是一个习惯发号施令,说一不二的人物。因而初到好莱坞,一切都是出乎英格丽的意料之外的,她并没有受到热情的欢迎,而得到的却是一番近乎苛刻的挑剔。
④打造成功的个性
她与大卫·塞尔兹尼克的会面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当她被几个宣传人员带到大卫的家时,大卫并不在家。她一直静静等待,直到深夜。大约凌晨一点钟时,她才被告之“塞尔兹尼克先生已经回来了,此刻正在厨房吃饭。他想见你。”英格丽走进厨房,正在狼吞虎咽的大卫瞥了她一眼,猛地失声叫了出来“天哪!把你的的鞋子脱掉!”英格丽立即意识到是她身材太高了,所以应声答道:“用不着,我穿的是平跟鞋。”
大卫在一声呻吟之后,就开始了他习惯的评头品足:你的名字不好念,太德国化了,要改;你的眉毛生得太浓,牙齿也长得不太整齐,……还有其它不足之处……我明天早晨带你到美容部门去,看看他们怎么办。大卫·塞尔兹尼克遵循好莱坞古老的传统,不仅要找明星而且还要“制造”明星。他有一套“制造”明星的方法。他又在为英格丽·褒曼设计方案了。这次好莱坞的影业巨擘一向认为他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可这次他所得到的回答竟是几个“不”字。这个该轮到大卫·塞尔兹尼克感到惊讶了。这个初出茅庐的瑞典姑娘对着他神态严峻的说:“我根本不想改名换姓。我的名字叫英格丽·褒曼,我一生下来就用这个姓名,在美国还是要用这个姓名。让人家从现在起学习如何发音得啦。假使我改名换姓了,美国人又不喜欢我,我带着一个新的姓名回瑞典去,那将多么愚蠢啊。塞尔兹尼克先生,我想你犯了一个大错误。你不该还没把事情搞清楚就先作决定。我认为你在《间奏曲》中看到过我,并且喜欢我,才派凯·布朗到瑞典把我找来的。现在你才和我见面,就在改这改那了。所以我宁可不拍电影啦。我们不必再谈这些问题了。请你不必费心了。我们忘掉这件事吧。我将乘下一班火车回国。”当大卫·塞尔兹尼克刚开口说到进行宣传制造声势,她又立即说:“不必,我不要那么做,那不是我素来习惯的做法。”大卫·塞尔兹尼克简直惊呆了,他紧紧逼视着英格丽·褒曼,这个亭亭玉立、碧眼金发的瑞典姑娘大概是第一个敢于冲撞他,把他的金口玉言一句句顶回去的人。然而,大卫并没有发作。他毕竟是个天才人物。这个善于挖掘演员潜力的人对英格丽·褒曼的独特个性产生了兴趣,而且英格丽的话也给了给了他某种启示。沉默了片刻,他对英格丽说:“你将成为好莱坞前所未有的天然本色女演员。”他同意英格丽就这样璞玉浑成地上镜头,她的名字也用原来的姓名。在她以前,还没有哪个好莱坞演员用自己的真名实姓。英格丽又进一步阐述了她对做广告的看法:我可不愿意像欧洲的那么多别的女演员一样先声夺人地兜售自己……尽管那些宣传广告吹得天花乱坠,可是她们都名不符实,结果没来得及打响就已经完蛋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分守己,先拍一部影片呢?先把片子拍出来,是好是坏让观众自己去评论。如果我使观众满意,你再制造宣传声势,让人来采访我不迟。不过,先让我试试看,能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博得美国人的欢心,而不是像军乐队那样大吹大擂地硬闯进来。大卫·塞尔兹尼克不能不点头称赞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他感到这小姑娘的确很不一般。
(2)真诚处世不需技巧
①角色更换法
应该说英格丽·褒曼敢于与主宰命运的制片人对抗的勇气是非凡的。好莱坞是一个“制造”明星,同时也是一个毁掉明星的地方。英格丽·褒曼的同胞,那个被誉为无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格丽泰·嘉宝就是这样被“制造”和被毁灭的。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在《伟大的嘉宝》一书中描写了这个天才女演员是如何被制片人支配和摆布的:“他们把她当作商品,可以任意抛售。他们无休无止地辩论着销售她的美丽和才能。但是年复一年,她却在那些今天看来十分荒唐,仅仅由于她的存在我们才得以忍受下来的影片中出演。”
同嘉宝相比,英格丽·褒曼是幸运的。她的坚强的个性使她初到好莱坞就赢得了主动权,从而使自己的事业有了良好的开端。她拒绝好莱坞的“精雕细凿”,而是保持了自己在表演艺术中的三大基本特征——真实、自然和富有幻想的气质,她凭着那股使人耳目一新的天然神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她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间奏曲》(美国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次大战爆发后,英格丽举家移居美国,继续她在好莱坞的电影生涯。这时,她发现由于在《间奏曲》中的成功表演,使人们为她今后的表演方向画了框框,即她只能演那些纯情淑女。一位著名的导演对她说:“美国的角色就像铸成铅字一样不能更动。观众喜欢这样。观众出钱买了戏票来看贾莱·库珀,就要是看贾莱·库珀,不是看《钟楼怪人》里的驼背。所以,你要改变类型去扮演别的角色,那是在毁灭你的前途。从现在起,你应该就是英格丽·褒曼,演相同的事情,一直扮演相同的角色,突出你引人注目的方面,观众就会喜爱你。”而英格丽·褒曼有她自己的主见,她说:“我还是要改变角色类型。我将尽可能多地变更自己所演的人物。”她决心设法越出人们给她规定的框框。
影片《化身博士》开拍前大卫·塞尔兹尼克规定要英格丽扮演杰克尔医生轻松愉快的未婚妻;拉娜·透纳扮演眼睛老是盯着那位漂亮医生的风趣的酒吧招待。英格丽找到导演,要求换角色,由她来演酒吧间里那个轻佻顽皮的酒吧女招待,以便打消拉娜的疑虑。
大卫对角色对调的主意大为恼火,但一看了样片也就无话可说了。这一次英格丽的斗争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她在自传中写道:“《化身博士》拍完后,我感到高兴极了,因为我第一次走出了禁锢我的牢笼,打开了百叶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部影片使我感到非常愉快。我好像在飞翔,我不再感到有锁链的束缚。我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因为我已经冲破了樊笼。”
40年代从《化身博士》一片起,英格丽迅速达到了她事业的顶峰。《卡萨布兰卡》、《战地钟声》、《风尘双侠》、《煤气灯下》、《圣玛丽娅的钟声》……一部又一部成功的影片,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生动感人的角色,使人们不断为这颗崛起的新星欢呼。在对《战地钟声》的评论中,《时代》杂志总结道:“当她那了不起的同胞格丽泰·嘉宝风靡了半个世纪而现在默默无闻的时候,这位27岁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却如此铿铿锵撞响了大钟。”1944年,英格丽·褒曼因《煤气灯下》一片,而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登上了影后宝座。
②与文豪打交道
这种平步青云的成功并没有冲昏英格丽的头脑,她依旧以严肃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1946年,她开始排演舞台剧《洛林来的贞德》。贞德一直是她梦寐以求的角色。她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贞德。她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有关贞德的情况。她向编剧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使修改后的剧本描写贞德的笔墨比原来大大增加。结果,全剧70%是贞德的事迹,30%是谈话,正好把初稿内容的比例颠倒过来了。如英格丽所料,舞台剧获得了成功。但英格丽并不感到满足,她又准备拍摄《圣女贞德》,她读过许多有关贞德的书,大文豪肖伯纳也寄来了剧本,而英格而经过慎重考虑,决心撇弃这些,而是根据贞德的真实的历史文献和审讯记录来塑造一个真正的贞德。为此她冒犯了大文豪肖伯纳。
肖伯纳派人将英格丽请到了他的乡间别墅。在英格丽来之前,肖伯纳的手下就以警告的语气对她说:“他想会见你,因为他知道你在美国演过《圣女贞德》,然而那不是他的剧本,但他曾把他的剧本寄给你过。”英格丽意识到这又将是一次富于戏剧性的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