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性幸福指导
37498300000101

第101章 才情与颠峰(23)

对戴安娜的脾气和个性失望最大的人非查尔斯莫属,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她和王子的关系已达到无可调和的状态。戴安娜不得不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在宫廷里,所有的一切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可谓身不由己。戴安娜犹如笼中的“金丝雀”一样,高贵,但缺少自由。而在宫廷之外,她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耀眼的明星,尤其在衣着打扮和发式上,她几乎牵动着全世界所有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的神经。仿佛戴安娜就是时尚、就是潮流。假如她无意间改变了发型,那么在世界范围内肯定会流行“戴妃头”。曾经几次变换发型,全世界则屡次刮起强劲的“戴妃头”潮;假如她的衣服是蓝色的,那么蓝色就一定会成为流行色,人称她是“国际服装大使”。戴安娜优美的身段,加之在她身上散发着成熟女性的、不可抗拒的美,使她成为最受关注的人物。从一个纯情女人,变成王妃的少妇,最后成为“国际服装大使”,其中的变化说明了许多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个性和脾气。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的话,那么戴安娜从一个不谙世故的女人,变成“叛逆王妃”,则是她抗争命运的结果。戴安娜的种种举措,越来越与王室的规矩格格不入。在以保守闻名的英国王室中,她眼里最为普通正常的行为,也得不到理解。比如,在她的孩子参加体育比赛时,她也会像普通的母亲一样,光着脚冲向终点;她亲自到服装店里为孩子挑选衣服。她让孩子接受一种王室从来没有过的教育方式,目的是想使孩子真正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所有这一切,都与王室的规矩背道而驰。王妃怎么能和普通人一样呢?王室不理解,更不能容忍。王室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叛逆性格突出的王妃,而向往自由的戴安娜,自然也无法接受王室的种种戒条。当这些戒条对戴安娜最终失去效用时,她自然会离开对她来说是“冷宫”式的宫廷。这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必然结果。

戴安娜的叛逆性格在宫廷中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服饰。戴安娜早就“破除”了宫廷对于女性成员着装不成文的规定。她的服饰五颜六色,式样多种多样,从鞋子提包到帽子服装,从头到脚,都独具特色。从服装样式上看,王室的各种规矩已被彻底抛弃,她不仅有雍容华贵的礼服,也有许多新颖别致的服装,一些王室女性成员不敢或不能问津的性感服装,戴安娜来者不拒,身着三点式的各种照片已屡见不鲜。戴安娜着装上的开放性,鲜明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这已不是英国王妃形象了。尤其是那些大胆、暴露的服装,显然不是英国王室成员所能接受的。在戴安娜的服装中,类似的服装绝不止一件两件。她在以自己的叛逆性格、以叛逆的实际行动向传统发出了挑战。向王室发出了挑战。戴安娜在穿着上展示了自己的优美,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叛逆个性。在选择实现自我和女性天性时,戴安娜把王室的约束置之度外。在权利和义务上,她也是最终选择了自我,叛逆的个性,使她与王室走得越来越远。

③女人的魅力

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双方的性格、感情、兴趣基础上的,戴安娜和查尔斯看似美满的姻缘从根本上潜伏着危机。从兴趣、爱好、修养、知识结构等方面看,两人相差甚远,可谓兴趣迥异。他们婚姻从分居开始,已经彻底名存实亡。当两个人的婚外情被媒体曝光后,他们只能选择离婚。1996年2月28日,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正式离婚。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世纪婚礼,以巨大轰动效应的离婚而告终。离婚后的戴安娜依然是那么迷人,魅力不减当年,媒体效应丝毫未减,她周围多数情况下闪烁着镁光灯,各种媒体一始既往地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戴安娜离开了宫廷,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自由支配自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及精力都投入到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中。离婚前,戴安娜不仅是“国际服装大使”,更是一位出名的“亲善大使”,她曾在100多家慈善机构兼职,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副会长职务长达13年之久。世界上许多地方留下过她的足迹。1989年,戴安娜访问美国期间,在一家医院访问,将一名年仅7岁的艾滋病患者紧紧搂在怀里。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离婚后,她代表国际红十字会来到饱受战争折磨的安哥拉,步行深入到已有7万人死于地雷的地区慰问。戴安娜的这一勇敢行为再次引起轰动,得到了各方面的褒奖。无怪乎诺贝尔委员会提名她为当年度******候选人。以上种种所为哪能是王室王妃所为?

假如说,戴安娜的叛逆表现在他王室公然决裂上,那么她那特有的女性柔美,则集中表现在她的爱心、善良等方面。她始终以美丽、真诚的微笑面对公众,把自己的爱心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戴安娜曾帮助过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孩。一次,女孩和母亲到医院体检时,母亲忘记带内衣。戴安娜马上将自己的内衣借给这位母亲,并吩咐人把这位母亲换下来的衣服带回她的住处洗涤。1997年,她把自己79套豪华晚装拍卖,所得230万美元全部捐赠给了抗艾滋病协会和抗癌协会。类似行动,不胜枚举,如此人称戴安娜是“人民王妃”,应是她成功的体现。从“叛逆王妃”到“人民王妃”,看似简单的称谓变化,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内涵非常深刻的问题:人民是人民,王室是王室,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称呼的转变从侧面反应了戴安娜的性格。

从柔美王妃到叛逆王妃再到人民王妃,戴安娜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她自己也左右不了的。美貌的戴安娜还和年轻时候一样,有众多的追求者。对于公众与新闻界来说,戴安娜身上显然有一种与其他任何人都不同的“说不上来的东西”。是什么吸引了人们?难道是她的英国身份,富有光泽的金色皮肤,与她眼中透出的忧伤并不相称的、略带羞涩的笑容,还是她那无人可模仿,令其在王室脱颖而出的优雅风度?

可以肯定的是,戴安娜迷住了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们。对于男人来说,她紧裹在裙子下面的身材完美无缺,她的笑容灿烂,她露出的肩膀美丽动人,她是理想女人的原型,尊贵的王妃一出现就足以把那帮穿着难看的家庭主妇比下去。然而,女人们丝毫不嫉妒她,她们也喜欢他们的王妃。她们喜欢她,是因为她隐藏在完美包装下的脆弱,因为她温柔的笑容,因为她自己主动去接近人们,甚至跪在孩子的面前,用力去搂抱老人。

这是永远的戴安娜,她以她的独特的美征服了所有的人。虽然,她已不在这个世上,但她的美将会永存。

性格与才能

1972年参议员理查士·H·珀西就在美国参议院发表演说,代表“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对22年前英格丽·褒曼“由于受到个人及行业的迫害远走他乡表示歉意”,对她的今天“表示压倒一切的敬佩、爱戴和尊敬”。他称英格丽“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可爱、最通情达理、最有才华的女人。”

英格丽·褒曼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全都献给了艺术,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年月中,她一直活跃在国际电影戏剧舞台上。无论是婚姻的挫折,病魔的折磨都没能使她倒下。

1973年她在伦敦巡回演出舞台剧《忠贞之妻》时,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那时她已经是58岁的老人了。为了不破坏演出计划,她瞒着大家坚持进行了8个月的巡回演出。她在舞台上依然那么神采奕奕,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演出结束后,她动了手术。不久,又开始了在美国的巡回演出。不幸的是她在演出开始前跌断了脚骨,可票已售出去,由于观众不愿退票,英格丽就拖着打着石膏的腿坐着轮椅登台演出。演出自然破坏了舞台动作,演员们有时还会互相碰撞。但英格丽以她的自信和幽默让观众看到了剧中剧,使观众更加欢声雷动。英格丽就这样坐着轮椅在美国各地进行了长达5个星期的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她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演出了一出又一出的剧目,拍摄了一部又一部影片。1977年,在拍摄影片《秋天奏鸣曲》时,她的癌病复发,但她仍然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告休养,而是坚持把片子拍完。她在影片中成功的表演,使这部影片获得了纽约评论奖和意大利给予影片最高荣誉的“唐拿推勒”奖。她一直工作,直到生命最后时刻。1982年,当她忍着晚期癌症的剧痛拍摄完电视片《戈尔达》后,在庆祝拍摄成功的晚会上,疲惫的英格丽,眼含泪花,站在窗前,留恋地望着黯淡的路灯,低声对记者说:“谁知道哪,这可能是我最后与亲爱的老观众见面了。”就在这一年的8月19日,英格丽走完了67年的人生旅程,永远离开了热爱她的观众。

英格丽生前曾说过:“如果我一旦离开电影界,不能再演戏时,我希望在我死后的墓碑上写道:‘演到生命最后一天的英格丽·褒曼’。”

英格丽以她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赞佩。

(1)有梦想才有成功

瑞典是个偏于寒冷的北欧国家,在英格丽·褒曼童年的记忆中那似乎永远是冰雪包围,浓雾笼罩的漫长的冬天。童年生活是孤寂的,她3岁时就失去了母爱,所留下的只是一张自己把鲜花放在母亲坟上的照片。在那孤独冷清的日子里,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做各种幻想,并在大镜子面前,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从熊猫到老妇,从警察到年轻的公主。她那画家兼摄影师的父亲也希望把她培养成一名演员。他将她打扮成各种滑稽有趣的样子给她拍照,他要她练习唱歌并学弹钢琴。有时他还带她去戏院看歌剧。大约在小英格丽11岁时,父亲带她去看了一次话剧,舞台上那上虚构而又现实的场景令她激动不已,她忍不住向父亲嚷道:“爸爸,我将来也要这么干!”她声音大得似乎是向整个戏院的观众宣布她的誓言。

①梦想的魅力

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并没有看到她的愿望得以实现,在她13岁时,一向疼爱她、理解她、支持她的父亲去世了,命运又一次残酷无情地给予这个孤独的女孩儿以沉重的打击。父亲逝世后,她先由姨妈抚养,后来又由叔父领养。叔父家没有一个爱好艺术的人,也没有人认为英格丽能当演员。因为她总是那么羞怯。她遇见生人会脸红,上课回答问题会紧张得结结巴巴。小英格丽自己也闭口不谈当演员的事,她一直把计划埋在心底。在自己的房间里演戏,在日记里写下自己未来的梦:“我梦想,有朝一日会站在奧斯卡剧场的舞台上,观众们坐在那边观看这个新发现的萨拉·伯恩哈特。……我一直梦想有朝一日能与自己崇拜的戈斯塔·埃克曼合演舞台剧。”

这个富于幻想的女孩儿,一直在执着地追求着她的梦想,她一旦进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就会变得异常的活跃。她第一次登台是在一次体育课上。学校体育馆里为高年级学生的圣诞节演出搭了个舞台。面对舞台,英格丽突然跑上去,她建议大家来演一出戏。这个全班最羞怯的学生,导演了所有的角色,使得全班同学欢声雷动,以致影响了隔壁班级上课。教师把她们撵到花园里,在同学们的敦促下,英格丽站在花园的凳子上,继续地表演,也不理会游客们那迷惑与好奇的目光。

英格丽在同学们面前突然显露出的表演才能使伙伴们惊奇。其实这并不是偶然的。她平时常在她父亲的朋友所举办的晚餐会上进行表演,她有时朗诵一首诗,有时演独角戏,有时以不同声音扮起不同角色,伴以丰富的动作,她常常能使人们大笑不已,鼓掌喝彩。

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年仅15岁的英格丽首次进了摄影棚。那是她和十几个姑娘一道扮演群众演员。镜头很快拍完了。但英格丽不走,她不卸装,而是从这个摄制组跑到那个摄制组,心旷神怡地看了个够。一直到下午6点,所有的人都回家了,她才恋恋不舍的最后一个离开。

儿时的梦想伴随着英格丽长大。英格丽17岁了,她已长成一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美丽少女。17岁,这该是使梦想成真的年龄了,英格丽决定去叩响那艺术殿堂的大门。她对叔父谈了她的计划,叔父虽然大为恼火,但还是答应给她一次机会。“好吧,”他说。“你不妨到皇家剧院去试一下,假使你落选了,那么事情都到此结束。要知道,当女演员实是没有意思。”

叔父的话意味着这是背水一战,她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唯一的一次机会。可这一年,共有75人前往应试,能够被选中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英格丽知道上台试演的这一天对她一生是多么重要,为此她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②成功的诀窍

试演开始了,她扮演一个美丽而愉快的农村姑娘,戏弄一个冒冒失失的农村少年。她从舞台侧面飞快地跳到舞台上,冲着农村少年放声大笑。她万万没想到,当她大笑完,还没说两句台词,评判员之间就互相谈笑,并频频做手势,总评判员就示意停演了。她离开舞台,真是感到绝望了。

她并不知道她一出场大笑的那一刹间,就已经赢得了评判员的赞赏,他们议论道:“不必听她的台词了,她考取了!瞧她那副沉着的劲儿!”

当英格丽悲哀地走到湖边,幻想着像《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那样飘浮在明澄、芬芳的溪流里了却生命时,一只白信封正像一只美丽的白鸽子向她飞来了——里面有她的复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