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康德的智慧
37447100000008

第8章 纯粹理性批判(6)

先验理想很容易使我们向上帝的概念靠拢。康德说:“倘若在穷迫我们这个理念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将它实体化,我们就能通过最高实在这个纯然概念而将这个原始存在者确定为一个惟一的、单纯的、永恒的等等的存在者。简单点说,我们通过一切断定就能在它的无条件的完整性上确定它。这个概念,在其先验的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上帝的概念;如此一来,纯粹理性的这个理想,就是先验神学的对象了。”上帝这个概念是一切先验理念所要取得的最终成果。思辨理性能够得出它是以三种证明方式为途径的。这三种证明方式:一为本体论的,即抽掉一切经验,从纯然概念完全验前地论证到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二为宇宙论的,即从一般存在的经验出发;三为自然神学的,即从一定的经验和由经验而知道的感性世界的特殊造性开始,按照因果作用的规律上升到这个世界以外的最高原因。

纯粹理性的理想容易导致上帝观,但是严格来说,先验神学与自然神学属于两种神学观,先验神学是纯粹理性,只通过先验概念思维它的对象,而自然神学则是通过类比于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而确定一个最高理智的存在,从而作为一个理念成立的。先验神学包括宇宙神学和本体神学,自然神学基本上从与它们共属的先验神学的状态下分离出去了。这种分离出去的自然神学又分两种类型:一是称为一般意义的自然神学;二是道德神学。先验神学作为理性神学之一种,只有以限定性的方式存在,才不会使我们在自然研究中产生幻觉。道德神学作为理性神学之另外一种类型,在行为实践中具有其实际意义,也只有在这一点上,理性神学才有存在的必要。倘若将先验神学论者称为神有论者,把道德神学论者称为神治论者,那么“神有论者相信有一个上帝,而神治论者相信有一个活生生的上帝。”

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对先验辩证论进行一番详细的论证后,对理性、知性以及理念、经验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做了集中表述:“理性对于对象没有直接关系,而只是对知性有关系;它只有通过知性才有它自己特定的经验性使用。所以理性并不创造对象的概念,而只安排它们,且给它们以统一性。”

康德对先验辩证论进行一番详细的论证后,最后,他对理性、知性以及理念、经验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做了集中表述:“理性对于对象没有直接关系,而只是对知性有关系;它只有通过知性才有它自己特定的经验性使用。所以理性并不创造对象的概念,而只安排它们,且给它们以统一性,换句话说,就是在概念得到最大可能的应用时,才能具有那种统一性。知性并不干涉这种总体,而只追问这种联系,即通过这种条件系列按照概念而自己得以成立的这种联系。因此,理性以知性以及知性的有效应用作为它的惟一对象。正如知性通过概念将对象里的杂多统一起来那样,理性也通过理念将概念的杂多统一起来,以设定某一集合统一性作为知性种种活动的目标。而在别的方面,知性关心的只是个别的统一性。”理性总要先行设定一个非真实的、没有可靠经验保证的先验理念,以调节并组织知性诸原则的统一性。康德说:“这种统一性有助于我们为知性在其多种多样而特别的使用方式中找到一个原理,像知性注意到还没有被给予出来的事例,从而使它更为连贯一致。”

理念相对于理性就好比后者的图式,知性通过理性的这一图式结合而为统一性体系;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知性的概念应用于理性的图式上时,并不产生关于对象本身的知识,而只产生知性一切使用的系统统一性的规则或原理。”“图式”在此只起类比的作用,以此来说明,知性与理性的这种结合也要像纯然知性概念应用于感性直观时那样,需要一座桥梁。相对来说,理念的图式与感性的图式没有任何关联,因为前者完全没有可能经验的内容。但理性的这种统一性对经验对象依然存在间接作用,通过对知性的处理,理性“在那对象中并不确定什么,而只是为了指出一种程序,使知性的经验性的与确定的使用能由此与它自己达到完全一致。”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说,纯粹理性的原理对于经验对象也有其客观有效性。理性从来不设定对象的内容,而只作为“对于对象知识的某种可能的完成之关心而得来的一切主观原理”,即只起到限定性的作用,从而,康德将它所确定的理念由“原理”改为“准则”,以便准确地适应于其自身的功能。对经验事实来说,我们首先要查明其物理方面的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依照理性原则寻找更进一步的统一性,只有如此,有意图的统一性这条原理才能总是有助于关于经验的理性使用的扩大,而绝不会妨碍它。

理性的新途径

康德对先验辩证论的分析到此走向了它的结论,而先验方法论是要进一步发展这一结论,以致彻底否定传统形而上学,并为实践理性及道德形而上学开辟新的途径。

先验辩证论的分析到此走向了它的结论,而先验方法论是要进一步发展这一结论,以致彻底否定传统形而上学,并为实践理性及道德形而上学开辟新的途径。康德将传统形而上学称为“哲学”。倘若将哲学认为与数学及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知识,那么它的真实性就必须要以直观为基础。直观有两种类别,一是验前直观,一是验后直观。验前直观产生合乎理性的数学知识,而验后直观产生部分合乎理性的经验性知识,即机械知识,也可以称为自然科学。

哲学处理的是先验概念之综合的问题,一方面,哲学不属于验前直观,尽管它运用验前概念,但并不像数学那样,这种验前概念毕竟是由经验直观而来。比如需要一个三角形,我们不必实际地找到一个三角形体,只需要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普遍的三角形概念就可以。由此,康德称数学为“理性按概念构成直观性的使用”,而哲学却缺乏这种“构成”;另一方面,哲学不考虑经验性直观,尽管它使经验性知识的任何综合统一性成为可能,但实际上这只是作为它的一个中间性手段而已,其最终所取得的概念如绝对必然性、第一起源、最高存在性、绝对单纯性都完全无法为经验直观所证实。这样,哲学便不属于任何一种直观性知识,尽管它与任何一种都貌似亲和,但它处理的只是“先验综合概念”,而这一论断本身是不成立的,只是一种虚妄之说。

由于缺乏直观条件,哲学不存在像数学那样所谓的定义、公理与实证。康德认为,哲学一方面处理经验性概念,没有下定义的必要;另一方面处理纯粹知性概念或先验概念,这时往往出于人的一种有意计划性,而根本不能保证有相应的直观被给予出来。所以,哲学不能下定义。其次,哲学也不能有公理,公理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演绎,它直接由直观经验得出。最后,哲学也无需实证。用康德的话来说,哲学“毋宁称之为讲述的(论证的)证明,因为这种证明只是通过话语(思维中的对象)就可实现。”因此,根本无需实证。

哲学,由于其只是在概念中构建体系,即只以理念之系统统一性为目标,结果只是知识的逻辑形式而已。哲学家们可以无限地并完善地靠近理性及构建体系,但这仍然不过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做法。他们不是发现理性中的理念,而是通过完美体系设立它。如此看来,“哲学”的基石势必会被根除掉。正因为先验理念的体系在思辨理性中经不起推敲,所以,它根本构不成任何知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纯粹理性的理念却在实践理性当中通过设定道德律以指导我们的行动而找到了一块新的立足之地。

康德说:“古人用‘哲学家’这个词时,总是特指道德家说的。”道德律中有关幸福的概念,其中含有感性经验的条件,但这也不足以说明整个道德律内涵。道德律作为纯粹理性的理念尽管是针对感性世界来说的,但实际上,这个感性世界是被具有这一理念的人们视为一个“自身与他人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结合成的一个系统的统一体”。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则必须要通过理性设定一个纯粹理念才能完成。道德律作为一种纯粹理念,其根本上脱离经验或感性冲动所提供的幸福感而通过理性为我们先验地体会到,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自由。康德认为,自由是“一个不依靠感性冲动,只通过理性所提出的动机而被确定的任意选择的意志,这种意志就称为自由的意志,而凡是同这种意志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作为根据还是作为后果,都称为实践的。”道德律作为“理性提供的规律,是命令宣示的规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发生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永远不会发生,正因如此,它不同于只与发生的东西有关系的自然律,因此这些规律需称为实践的规律。”

同样由于实践的原因,道德律为更好地约束我们的行为,掌控我们的行动,试图与一个神学式的最高存在者联系起来,赋予其人格性,上帝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同时,它也总被视作未来。康德说:“倘若没有上帝的存在,也没有一个我们不可见却期望的世界存在,那么道德的光荣的理念尽管是人们称赞的对象,但不会是意图与行为的动机。”

至此,思辨神学完全被道德神学所取代,而思辨神学是从道德神学衍生出来的一种“幻觉知识”,它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从知识角度使道德神学也具有思辨理性的支撑。用康德的话说,“一切目的的有系统的统一性必然导致一切事物的有意图的统一性,而这一切事物是按照自然的普遍规律构成这种大全体的,从而将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结合起来,倘若这个世界要和理性的道德使用相一致——这种使用完全以至善这个理念为基础——倘若要这样,那么就必须将这个世界表现为起源一个理念。如此一来,一切对自然的探讨就都会倾向于采取一种目的系统的形式,而这扩充到极点,就变为一种自然神学了。但是,由于这种自然神学在作为以自由本身的本质为根据的统一性之道德秩序中有其根源,而并非由于外来的命令偶然成立的,因此它就会把自然的有意图性与必定在验前和事物的可能性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那些根据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就会导致一种先验的神学——这种神学是以最高本体论的完备性这个理念作为系统的统一性之原理的。”

康德的这一番详细阐释,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人类理性有两个对象:一是自然;二是自由。因此,人类理性不但包含着自然律还包含着道德律。康德说:“自然的哲学讨论的是一切实在的事物,而道德哲学讨论的是应有的事物。”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自然神学、先验神学都是在道德神学基础上,即实践性的合目的的冲动中被人建立起来。由此,形而上学也被分为纯粹理性思辨使用的形而上学和纯粹理性实践使用的形而上学,也就是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包括从概念得来的一切纯粹理性原理且用于一切事物的理论知识中;道德形而上学包括在验前方式确定我们的一切行为与疏忽并使之成为必然的那些原理。道德是完全能够验前从原理得出而适用于我们行为的惟一法典。所以说,道德形而上学事实上就是纯粹道德哲学,它并不以人类学或其他的经验条件为基础。形而上学一词从其严格意义上,通常是保留给思辨理性的形而上学使用的。但是,由于纯粹道德哲学实际形成了从纯粹理性而来的人类哲学知识这个特殊部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为纯粹道德哲学保留“形而上学”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