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可以使我们思维连缀、拓展、生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按“字——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的发散,写成书面文字,然后依次通顺流畅地表达出来。练习者也可做借题反击练习,对对方的隐含判断借题发挥,予以反击。
聚敛表达,与发散表达逆向的表达方式。作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延伸表达。思考问题朝纵深方向发展,向深处发掘,从简单到复杂,由于面向立体转化,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2)快语训练。与人交谈,如果对方吞吞吐吐,吐罗里吐罗嗦,老太太的裹脚布似的又臭又长,听者一定会感到没兴趣,不耐烦;若对方说话简洁明了,雷厉风行,给人的印象就会与前者大相径庭。因此,快语训练必不可少。但这种训练不是要求加快语速,似开机关枪,而是一种不拖泥带水的说话方式。
快速复述。对材料内容读2—3遍后,要求训练者略快于平时的语速复述出来。可以依概要复述——细节复述——扩展复述——变式复述的顺序,由易到难的进行。
快速转述。听几段不同内容的讲述录音,录音材料不宜太简单,应包含几个旨意要点或情节的转换,让训练者听后立即做分列式转述。
快速讲述。就熟悉的事物做具体介绍。要求有条理,不重复,不加口头禅、语速快、主旨清、条理清、口齿清。
快速口述。对一幅图像看3—6秒,然后要求训练者讲出图像的内容或所想到的内容。可以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先就直观内容进行解说,然后传入细节描述,最后达到对其进行品评,要求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3)反馈训练。谈话双方要求对对方的话有所反应,以更好促进交流与沟通,达到“礼尚往来,有来有往”。以此培养敏锐洞察对方的心理反应的能力。
(4)语流训练。培养完整、准确的口才表达能力,以做到讲话意思完整明了,语言生动流畅。
储词训练。词汇是语流的“细胞”,“没有溪流无以汇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储词训练是语流训练的基础。
句式训练。培养运用各种句式推动语流畅通,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可以训练长短句的变换,为重复句、插入、倒装等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运用。
炼句训练。可以对吐罗里吐罗嗦的长句进行删戈,达到简明扼要,清楚明了,也可以做一句话新闻的训练。以此达到说话中心明确,脉络清晰,不枝不蔓。
争辩的力量
当一个决定意味着重大利益的时候。争辩就会产生。抬扛是一种逐渐升级的争辩术,反驳是一种讲究策略的辩论术。理越辩越明,话越说越巧,练就争辩口才将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与人争辩,首先要清楚争辩是否有意义,如果是毫无争论必要的小事,最好“敬而远之”。还要弄清楚争辩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争辩双方是否抱定公正无私的心,通过争论是否可以得到某个结果。了解这些再决定是否需要争辩、没必要的争辩只会使双方相互抬杠,以至伤害感情;必须争辩的,可以以此明辨是非,提高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
在辩论中,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反问斥谬法。真有价值的雄辩,决无废言谬语。击中要害,方能征服对手。在辩论中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如果对方的提问令人棘手,不好正面作答,又不可以失去每一次反驳对方的良机,反问斥谬会是个好方法。它针对对方提出的错误问题,反问对方提出一个令其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对方为难,陷于被动境地,廖论就会不攻自破。
(2)推导荒谬法。利用推理来反驳对方论点,它通过对荒谬者论点的顺延推理来反击对方的攻击。
华盛顿智捉盗马贼便是个很好的例子。有人偷去了华盛顿家的一匹马,当华盛顿找到这匹马并带警察匆匆赶到那人家里时,这个偷马人死活不承认。情急之中,华盛顿捂住马的双眼问:“如果这马是你的,你能说出它的哪只眼是瞎的吗?”偷马人说:“右眼。”华盛顿松开马的右眼,结果马的右眼光彩照人。
偷马人不死心,忙补充说:“左眼,左眼。”结果左眼也完好无损。
于是这匹马归还了华盛顿,偷马人被抓了起来。
这里,华盛顿的那句问话包含了对方并未明确承认的假定:这马有一只眼是瞎的,于是对方无论承认哪只眼瞎都有悖事实,结果等于承认是自己偷了马,使自己身陷囹圄。
(3)顺水推舟法。对于明显的谎言或毫无道理的谬论,花大力气去拆穿费力不讨好,不如顺其谎言而推延,让他自己说穿帮,省时省力,效果好。
18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个名叫巴尔特利日的占星家,诡诈多端,常明目张胆地骗钱害人。一位讽刺作家斯威夫特一心想拆穿他。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有一次,斯威夫特模仿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编了部“预言”历书,预言巴尔特利日会于某年某月某日半夜11点钟得病死亡。到了这个时间,他又写了死亡报告,发表殡葬消息。
巴尔特利日得知后大为光火,四处辟谣,极力说明自己还活着。可是斯威夫特却向公众说明:他是按巴尔特利日的占星计算法得出的结论。即使不能应验,也该是巴尔特利日的责任。这样,巴尔特利日只有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了。
(4)引经据典法。在涉及文化背景、历史知识这样的话题时,能够引一些名言名句,不仅能够在心理上,而且能够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占尽风头。
四川沣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多年努力,终于将中国葡萄酒打入了法国市场。葡萄酒在从香港转口时,却被认之为洋酒,而要征收300%的关税。葡萄酒到底算中国货呢?还是算洋酒?李华急中生智,吟:“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解释,葡萄酒就是地地道道的国产酒,而只要征收80%的关税了。
辩论时不仅要讲究技巧,以气势夺人也是个关键。要想以气势压倒对方要做到先、厉、理。“先”即不容对方分说,一顿严词,给对方个下马威;“厉”,表情要严厉,言辞要犀利,掷地有声,挫挫对方的锐气;“理”即以理服人。如果无理抢三分,强词夺理,那么怎样抢白,怎样严厉都是不堪一击的,关键是有理,做到“义正辞严”。
学会使用真诚去说服别人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太阳和风争谁厉害,双方都说自己有本事。“我可以证明我的本领比你大。你看见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敢说,我让他脱掉大衣比你让他脱掉大衣更快。”风说。
太阳躲进了云层。风就开始使劲地吹,很快便成了一股旋风。但风刮得越大,老头儿大衣裹得越紧。风终于停下来认了输。太阳露出了头就向着老头微笑。老头儿马上就脱下了大衣。此时太阳对风讲:“善良、友好和感激之情能比愤怒、仇恨更快地改变人的主张。”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地说服别人,就要懂得说服的技巧,其不是愤怒和仇恨,而要用善良、真诚、友好的态度去进行。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说服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虽然要因人因事而异,但基本方法还是有的:具体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在赞美他人、与人交往、公关中取得成功。
(1)设法在双方之间寻找一些共同的感想、兴趣、爱好等,取得认知平衡,然后再引向需要双方沟通的领域。
有一位司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他行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很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他以为这肯定是罚款单,但他接过一看,纸上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保障”的字样,他立即感到惭愧不已,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18年,执罚单位这样做,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正是执罚单位抓住了司机们与自己都有的心理,即自己的安全牵系着家人的心,当司机们违章被罚时,因想到自己违章可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危险时,自然甘愿认错被罚了。
(2)在说服他人时,不必非要强调我们的观点新颖,最好能在此同时,去寻找新的观点与旧观点之间的某种共同性。
某市的一个聪明练达的厂长,在说服性格保守的上级领导同意他的厂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同行们疑惑不解,因他们也曾提出同样的建议,为什么领导却总不同意呢?那位厂长笑着说:“我只不过是在提这些建议时,没有强调它们是新建议,而且强调它们能够解决那些一直让上级领导也认为颇棘手的老问题。”
角度的改变,使他的说服能力大大地增强了,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是对立而是协调的了。
(3)将批评寓于真诚的赞扬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期末考试结束时,儿子强强的成绩还不错,就是物理考糟了。父母把儿子叫到面前:“强强,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继续努力下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强强愉快地接受了这番赞扬,而且意识到下学期要在物理课学习上加把劲赶上去。
试想,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其效果又如何呢?“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下就糟了,强强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表扬之辞不过是批评的前奏,而由此产生抵触情绪。
(4)抢占一个使你有广阔的让步余地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不能后退的界限上,那来,你就失去了通过自己的让步来缓解对方的有力武器。
有个聪明的女孩,试图说服父亲同意她与同学出去旅游。她开始死缠着父亲说要去遥远的海南岛,父亲不答应;她假装不高兴之后,又求父亲让她去广州,父亲也断然拒绝了;于是她再降格让父亲答应她去福州、厦门,父亲也为难地说跑这么远,他不放心;最后,她请示父亲答应她去离家较近的杭州去玩,父亲不好意思第四次拒绝她,终于答应了。其实,她的未来目标就是杭州。
(5)仔细思考对方的内在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与自己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一家银行的信贷员,在向一家惯于拖欠贷款的企业催还外汇贷款时,巧妙地将一条“重要信息”带给该企业: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日元的比价将可能下跌。而这家企业恰恰是通过收回日元贷款再折成美元偿还银行美元贷款的,拖欠贷款意味着企业的还贷量要大大增加。于是,根本不必信贷员催促,企业马上设法偿还了贷款。而事实上,这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变化仅是一种估计而已。这一估测,由银行人员说出来,自然有了权威性,也自然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双方的地位,从而不费力气地说服了对方。
(6)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影响力,往往比观点的影响力更加强烈,在说服他人时,带有感情与没有感情有天壤之别。比如做广告,本身就是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奔驰千里,野外一宿”画面,那种浪漫、野性,充满活力的情感的渲染,说服力就远比那些机械的描述商品质量性能结构的理性化广告要强得多了。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两个人相处时,得到关于对方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神,面部表情,音调、姿势,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说服仅仅视作为一种语言过程。这是很片面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情感传输过程。
(7)在说服他人时,寻找权威作为媒介,也是极其有效的办法。权威的影子,权威的代表无处不在:名领导、伟人、专家、学者、书籍等,甚至参考材料、幻灯片、模型、录音带、录像片、报刊、杂志、名人名言等等,运用这些带有多多少少的权威感觉的媒介物越多,你的说服力就越强、越可信。正如一个西方公关专家所说,一本书上铅印着的一段话比一批手写的便条更具权威性;《纽约时报》的报道比地方的报纸更显得重要。书上的话可能完全错了,《纽约时报》的报道也可能缺乏智慧,但无论如何,具有权威性的媒介物还是管用的。
说服他人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在与人交往中注意观察和总结积累,一定能成为一个运用说服技巧高明,能轻易说服他人同意自己观点的“说服专家”。
“一根肠子通屁眼”要不得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的也快。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