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37434400000007

第7章 小心造成口语传播障碍(3)

一个医学院的老教授,带着一群医学院的新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老教授左手拿出一个透明杯子,里面装着八分满的浅黄色液体。

“大家看清楚哦,这是一杯尿液!我们要当医生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胆大心细,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心存害怕!”老教授面对所有学生说,“现在大家要跟着我的动作做,也就是用手指伸入尿液杯子里,然后再把手指放在嘴巴里舔一舔!”

同学们被老教授的要求吓住了,都互相看来看去,不知怎么办。怎么第一次上课,就碰上这种怪里怪气的教授?

此时,只见老教授以身作则,将右手手指伸进尿液杯子里,还特别搅一搅,然后拿出来,再伸进嘴巴里舔了一下!

同学们睁着大眼,看着老教授都已经亲自“舔了尿液”,那学生还有什么话讲?于是,每个同学也都按照老教授的话,用手指伸入尿液,再用舌头舔一下。

全部同学都确实做完后,老教授笑着说:

“你们这些笨学生,我叫大家要‘胆大心细’,怎么大家都没有细心观察?难道你们没看到,我用右手的食指伸入尿液中,但是用中指伸进嘴巴舔一下,而不是真的舔‘食指’呀!”

是的,人必须“细心观察”、“懂得变通”,不能人家怎么说,就一成不变地盲目服从。所以,必须听清楚别人的话中话,看清楚别人的动作,再了解自己做的是否合宜。因此有人说:

悲观的人,一直埋怨风向;

乐观的人,一直期待风向;

只有细心、积极的人,不断地调整风帆!

别让负面印象吓跑对方

在面对自己喜欢或重要的人物时,我们会借助穿着、打扮、说话语调、态度……做“印象整饰”,以获得别人的好评与肯定。但若不喜欢对方,也可能以“负面印象整饰”策略,来吓退对方。

我们再以日立公司董事长许明传遭歹徒绑架为例。当时许明传被绑,双眼被蒙住,手脚也被丝袜捆绑,每天只吃两片面包,所以三天后,当他被警方救出,出现于“午间电视新闻”时,蓬头散发、胡子未刮、满脸憔悴,并有恍如隔世的激动。

但是,许明传在返家休息、梳整打扮后,西装笔挺、神采奕奕地于“晚间新闻”中重新出现。在养乐多董事长陈重光的陪伴下,许明传面带微笑地接受记者访问,表示人间亲情的可贵不是金钱可以换取的。

许明传身着西装领带,满面笑容地谈话,乃是一种“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用来改变观众对他原先未整乱发、憔悴无力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印象整饰”不时地在你我的言行中出现,因我们经常选择最利己的言辞、表情、动作或服装,以导引他人对我们有良好的印象。例如,为使初次见面的朋友有好感,出门前特别梳妆打扮,并在谈话中,表现出十分淑女或绅士的模样。有人为了获得上司欣赏,谈吐中不断逢迎恭维、顺服谦虚。或是大大地自我展现一番,这些都是“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理论的要义是强调“适时、适度的表现适当的我”,其方式可以是“语言”和“非语言”的。不过,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印象整饰”技巧好的人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举止,以获得别人的好评与肯定。换言之,人们常利用“印象整饰”,来建立彼此的认同与情谊。

事实上,“印象整饰”并非只有一套或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对他人的“好恶”而调整。譬如,一女孩相亲前打扮得漂漂亮亮,并努力“克制”自己成为“娇羞可爱”的样子;但当她见到男生时,发现他不是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就以另外一种猛吃、不说话的“负面印象整饰”策略,来吓退对方,使男生吓得打退堂鼓。

我第一次相亲前告诉小李,如果我不满意女方,会借故在用餐时出来打电话,请小李用“呼叫器”call我,让我有借口说我有急事,必须提早离开。见面相亲时,我兴奋满意地用餐,没想到那小姐的“大哥大”响了,只听她说:“什么?真的啊?好,我马上过来!”

于是,她说,她有很紧急的事要先走。餐桌前,只有我不知该如何形容的惊愕与茫然!

耻笑讥讽来不得

您知道吗?一家三口灭门血案,竟是因为凶手受不了被他人耻笑、讥讽,而大开杀机。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

台北县土城萧崇烈一家三口灭门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后,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而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两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聘雇)”,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即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也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些虽然是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得,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

其实,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不只是咱们这里会发生,其他民族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薄,批评太过份,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状态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脸肿。宜兰县头城镇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相忌,又因轿车被刮痕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四十一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罗东博爱医院求救缝合,另一方是五十三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看了上述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起“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万世警训。

阻止流言流行

口语传播学家指出,人常常把获得有限的讯息尽量“拼凑”起来,因此“谣言”就有了相当的空间。有些谣言一生即灭,有些谣言则一直流传,越传越盛。我们必须学习成为有判断力的“智者”以避免“口舌”带来负面的杀伤力。

前几天接到一个自称是“张太太”的电话,恳请我抽空和她见一面。问她有什么事,她说电话中不方便讲,希望能见面谈。我满头雾水,但却对她电话中诚恳、急切、不断拜托的言语所打动,于是约她立即见面。她,瘦小身材,纯朴无华,带着两个儿子在餐厅门口等我。寒喧坐定后,她才吞吞吐吐地说:“这个两个男孩子都很乖,也都很用功,可是老大两次考大学差一点而没考上,老二也是今年刚毕业,成绩不错,但也差两分而落榜。”

张太太敬谨地说道:“我家小孩家教都很严,我也辞掉工作专心教育小孩,但是两个小孩都考不上大学,一下子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听说……听说私立大学有些学生没有报到,有缺额,系主任可以再递补一些学生进去念,所以……所以,我想请您帮个忙……至于该有的‘礼数’,我们一定会给……”

至此,我才知道张太太带两个孩子心急如焚想见我的来意。我是如此惊讶,现在仍有学生与家长认为,“礼数”可以换取进大学的资格。

“不可能的,这是大学统一招生,连大学校长都不可能安插自己的亲戚,何况是系主任。”我说。

“可是,我听说,有一个同学的同学没考上大学,后来透过立法委员介绍,就补缺额去念××大学。听说以前一位教育部长的亲戚,也是这样念大学的。”张太太的大儿子信誓旦旦地“补充”。

当然,结论还是“不可能”。但令我诧异的是,竟然还有人相信这种“谣言”。

似乎“谣言”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如政治性的“谣传”、攻击性的“耳语”、试探性的“放话”、丑化别人、污蔑他人的言论……层出不穷,令人深感是生活在“谣言”的世界。中国虽有古训“谣言止于智者”,但智者何其少,许多人听到“道听途说”的消息后,不是“左耳进右耳出”,而是“左耳进嘴巴出”。

前不久兰阳及花东地区出现的“吸血僵尸”的传闻,在校园、市场到处流传,一时绘声绘色,人心惶惶。有人说吸血僵尸咬死十多人,甚至二名警员也被咬死。最后查证是学生把“姜丝”误听、误传成为“僵尸”。

口语传播学家指出,人常常不能清楚地了解所有的讯息,大家只能把获得的有限讯息“尽量拼凑起来”,因此“谣言”就有了相当的空间。假如一个人知识程度较低,对事情缺乏判断力,对外界断续不清的讯息都毫无批判地接受,就很容易听信谣言。

在许多谣言中,可归纳其特征,即“消息扭曲”——原来的讯息,被夸大、渲染、加油添醋、或恶意中伤,而人们大部分以“听说”、“朋友的朋友说”等“多手传播”来交代不清楚的消息来源。

其实,“谣言”和人一样有其“寿命”,但长久不一。有些一生即灭、立即夭折,有些则阴魂不散、挥之不去,甚至一直流传,越传越盛。

对于“谣言”,有人坚信会“止于智者”、“不攻自破”,有人则主动澄清辟谣,但有时反而“越描越黑”。似乎上帝创造人有“口舌”,自然无法避免它所带来的“副作用”——谣言。

言多必失

有些人喜欢多管闲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爱追问到底;有时可能是基于善意的关怀,有时却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实,适度地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长,则令人厌烦。

人到了一定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被问多了、问烦恼了,我的答案一律是——“一九九七吧!香港大限时,我大概就会结婚。”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的婚姻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有的人还偷偷的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害得我父母真的问我,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问我“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我烦恼了,只好回答他们:“因为我的屁股上长一个胎记!”

“你的屁股上长一个胎记?那跟你不结婚有什么关系?”

我说:“是啊,那我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管闲事,管人家爱不爱结婚?

当然,系上的学生对主任还没结婚,也颇为关心,虽然他们不敢直接问我“怎么还不结婚”,但是也以其他方式来表达“关怀之意”。有一天,系上布告栏上出现一份大海报,上面写着“诚征师母一名”斗大字体,另外还有“师母”的待遇与条件:

“一、月收入数十万,二、工作轻松,三、免经验,四、男女不拘!”

呵,“免经验”当然好啦,但竟强调“男女不拘”,难怪没有人来“应征”。

学生的调皮“创意”,令人觉得十分可爱、好玩又有趣,本来“口语传播系”的学生就应该活泼、敢表达;但是假如有人经常唠叨地问:“怎么还不结婚”,就叫人生厌。古人说:“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尤其是有关别人“结不结婚”的私事时,过分的关心、多言,总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所以西方人说:“与人交谈,犹如弹琴弦一般,当别人感到乏味时,便要把弦按住,使它停止振动、发声。”

大部分学生所受的语言训练极少,从小就不被鼓励多做公开表达,以至于学生在台下吱吱喳喳不断地讲,一叫他上台,则脸红脖子粗,讲不出几句得体合宜的话来。毕了业,进入社会工作,私底下也是话多得不得了,“流言”、“小道消息”、“个人隐私”,总不忘记“口语传播”一下;倒是要做简报、主持小型会议、讨论时,又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人们似乎常常“有嘴说别人,没嘴说自己”,以致陷入口舌场中,是非海里。有人说:“越少思想的人,说话越多”,好像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