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沟通高手
37434400000032

第32章 家庭亲人间的沟通技巧(7)

为了验证假设,最好经常在家人之间问问“你的意思是……”或“不知道我是否了解了你的意思,你是说……”。这个方法可叫做“反馈”,在婚姻调解中常用。但在重述对方的意思时,注意不要夸大证据或用嘲讽的口吻。在亲密的家庭关系之间,当一方提出指责,要求对方改变时,更要验证一下你对指责和要求是否已真正了解。如果被指责一方发现对他的要求不合理,要马上提出,并具体说明什么地方不合理,希望改成什么样。如果有了不好的情绪反应,也要适当表达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我……的话,我会很不高兴。”或“我真的不喜欢那样做,但是如果换个方式的话。”

最后我们还要指出,有一种“自以为是”的人,叫别人无法从他那儿验证假设。这种人一向认为,只要别人重述他的话就会歪曲原意,别人也无法确知对他的了解是否正确了。下面举一个例子:

Y先生和妻子的关系有了问题。夫妇俩的关系中尽管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及不和,但最主要的是误解问题,而且是妻子对丈夫的误解。比如说:她想重新装修厨房,她丈夫也同意,就找来三个承包商估价。他们讨论过后同意由X承包商来承包,因为这位承包商虽然价格不是最低,但似乎很可靠。妻子为了确定自己没有“误解”丈夫,再问他一次,“那么你同意我打电话给X先生了?”丈夫说是。但在一星期后X先生来装修厨房时,她丈夫冲进厨房怒责她说事先没有征得他的同意!她糊涂了,提醒他们曾讨论过都认为X先生最可靠。他想起来说“是”。她又说,他记不记得同意她打电话给X先生的事,他也说是。她问他那为什么生气?他说:“我只是说你可以打电话给他,并没有说你可以叫他来装修啊!”她很奇怪地瞪大了眼睛问“那还打电话给X先生干什么?”他只是耸耸肩说:“我不知道,是你说要打的,我只是说你可以打。”在这个家庭的生活中充满了这类误解,不论妻子在事先如何努力征得丈夫的同意,到时总会出问题。这位妻子决定去找家庭问题专家寻求帮助。她给专家打了电话,并说她丈夫会自己打电话来和专家约定时间的。

当天晚上,这位妻子又气急败坏地打电话给专家,说她丈夫那一套鬼把戏又来了!他说曾同意她可以打电话给专家,但并没有同意和专家约谈!她质问他,那打电话干什么!丈夫却不置可否。她觉得这种问题非彻底解决不可了,于是和专家约了两人共同来谈的时间。在谈话时,丈夫极力辩白,他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坚守字面上的原意,他说他的话一经别人重述就走了样,因此,他妻子最好照他说的做,说什么就做什么,免得再生误解。但在专家向他提出三个问题后,却使他改变了立场。

首先,“那么,你妻子如何确实她对你的了解是对或错的?难道她要像律师一样慎重考虑每一个可能吗?这对你们的关系有好处吗?”他说他要好好考虑。

其次,你是否觉得自己在这种误解中毫无责任?例如,可不可以多加一句“但不要X先生来装修”,是不是清楚多了?他又点点头,但说也没什么必要。专家又问他妻子是不是也加一句“叫他来装修厨房”更好,但她也觉得没有必要,这就不难看出两人说话似乎都不清楚。

再者,专家问Y先生是否遵守自己的规则。假定他准备和妻子一起去度假,问她是否想去某个海滨城市,她说是。问她打电话给旅行社好不好,回答好,这时他是不是可以去订机票,Y先生点头。如果她说:“我只说想去,并没有说要去啊!”Y先生终于不好意思地笑笑,表示他懂了,而且也愿意和第三者讨论他们的问题,以改进关系了。

这个例子似乎妻子是受害者,因为丈夫不愿合作,把话说清楚。如果仔细分析,第一次出了问题,她就把责任全推在丈夫身上;每一项决定,都说是丈夫的意思。丈夫不愿意作清楚具体的决定,可能也是抗议妻子的逃避责任吧。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得到一个教训,沟通时双方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喜好、愿望和决定表明清楚。如果这样还会产生误解与不知,那就只寻求第三者或专业调解人员帮忙,以便找出误解的根源,加以改进。

总之,在家庭生活中,无论是哪一位成员,都要记住,自以为是是极其有害的。

承认看法各不同

如果你问某些人为什么彼此生气,常常争吵,他们大都会回答“因为我们看法不同”或“意见有分歧”。换句话说,他们认为看法不同就一定要争吵。其实意见不同也可以很好地加以讨论,并不是必须争吵。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旦人们坚持这种观点,那么关系就很难处理好。

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同意他们的想法时,不知道就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而只是生气地责备孩子顶嘴或触犯大人。这种父母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后果:首先,他们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而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其次,他们和孩子建立的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不是“父母关心”和“孩子懂事”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反抗,甚至很容易沦为罪犯;最后一点,他们粗鲁地剥夺了孩子借讨论和交换意见时灵活用脑的机会,久而久之,必将使得孩子丧失适应环境的能力。

当然,父母应要求孩子在表示不同看法时,用尊敬的态度和适当的语调,否则不仅伤害了父母,也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不利。因此要把态度、尊敬作为主要的一环来加以把握。此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在人口众多的家庭里更要创造机会,使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感觉和意见表达出来,意见不同时也能互相讨论。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孩子对父母说“我觉得你不公平”。父母反应不一。许多父母会马上防卫自己而责备孩子顶撞父母,孩子因此受罚,他更感到不公正。有的父母会说“你怎么会那样说呢?你也不想想,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而且以“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说话”作结束。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在抹煞孩子的意见,否认他们说的事实。他们眼中的事实是,父母天生公平合理,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孩子这样说是忘恩负义。这种说法往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孩子更因此觉得父母不了解他、不关心他,结果是他也不愿去努力和父母作进一步的沟通。其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因此,当孩子说“我觉得你不公平”时,最好长时间地和他彻底讨论一番。当时如不能立即讨论,也要找适当时间和他好好谈谈。在讨论中,如果你还不明白为什么他觉得你不公平。那么,不论你们讨论出什么结果,都会是好的。

因为,如果孩子说出你不公正的地方,你对自己可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该谢谢孩子提醒你,并向他道歉,表示愿意改正。这会使孩子更尊敬你,不会有损你的尊严;同时也会使孩子更尊重他自己,因为你表示了重视他的意见,考虑他的观点。

相反地,如果孩子说不出来,你要提醒他这样说是否也有失公正,不管他回答什么,你总是给了他机会去想想这个问题了,而不是和他争吵起来。

当然,也可能会发现双方对“公正”与否的观点不同,那么要好好讨论(不是你一个人说教),他的观点如有偏差,你可以好好引导他发现偏差并加以改正。

因此,不论讨论的结果如何,由于你关心孩子的意见,已表示你是公平合理的人,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沟通榜样,结果是好的。即使不能立即见效,至少防止了争吵等不好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17岁的女孩,还不到自己独自出门旅行的年龄,她对母亲说:“你从不带我出去,每次我要你带我去什么地方,你就说很忙。”

我们从沟通的观点来分析,女儿显然是夸大其辞了,说话并不切合实际,而且容易引起母亲的唠叨。让我们看看这位母亲怎么回答:“你怎么可以那样说呢!什么我从没带你出去!我一天到晚在接送你们这些孩子,经常听你们使唤,你发的命令够多了,我再也忍受不了!上星期我送你几十趟,你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还有,你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咬指甲?咬得难看死了!”

这位母亲破坏了好多沟通的秘诀,如说话不符合实际、反攻击等,但我们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她没有承认事情可从不同的立场来看,忽略了女儿的感受。下面是另一种回答:“我知道你觉得我经常拒绝你,然而,我自己觉得拒绝的时候是有理由的,这在你也许会觉得那都是借口。现在你举出一些例子,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

这位母亲这样的回答是非常得体合理的。她并不否认女儿对她的指责,表示愿意更清楚地了解这件事,及女儿对这件事的看法,然后要女儿提出实例来,可以说,这位母亲做了良好沟通的好榜样。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吴燕是个17岁的女中学生,她母亲认为她已无可救药,因为她不断地逃学、晚归、交坏朋友、参加一些气氛不良的舞会等。她和母亲两人住在一起,父亲在她出生时就离弃她们而去。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她长大,保护她不受各种危险的侵扰,尤其是男人。但母亲抱怨说吴燕从不坦诚和她谈心里话,有问题也不找她。吴燕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很出色的辅导者,当她在和吴燕的谈话时,发现她对母亲有很强烈的反感。于是问她母亲:“如果我在谈话中让她说出那些对你不太好的感觉,你是否愿意接受?”她说:“当然!只要她愿意跟我谈。我想我一定也有错,如果她肯告诉我,我会尽力去改正。”

吴燕和这位女师谈得很好,也愿意和她母亲谈话。她说:“妈,我有一些奇怪的想法要和你谈谈。以前我不敢说,因为怕你伤心,现在你要我坦白我才说出来。我很爱你,但我有时候也恨你。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你常给我说爸爸和其他男人的坏话。我觉得不管爸爸有多坏,他总是我爸爸,你没有权利那样说他的坏话,而且你也让我恨所有男人。你常向我谈你的感受,却没有想到要了解一下我的感受及对事物的看法。”这时吴燕的母亲突然大怒:“你胆敢这样指责我?你没有理由把我说得那么可怕?如果你这样忘恩负义,就永远不要进家门一步!”

吴燕终于离家出走了,一个人跑到一座城市去打工。那位老师请她母亲来一趟,提醒她曾表示愿意接受吴燕表达的任何感受,她才发现她失去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机会!后来在重新安排下,吴燕和母亲重归于好,真正讨论起她们的问题。现在吴燕已经21岁,已订婚,更可喜的是她母亲也已再婚,两人都非常满意她们自己的选择,母女俩的关系一直在改进中。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对事情自有他们的看法的话,后果会有多么可怕!吴燕的母亲过去一直认为向她谈男人的坏处,全是为了她好。她们之间最大的障碍,是在于母亲不愿去了解女儿对她的反感是有重要理由的,而这些理由一定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经过讨论才能弄明白。这些障碍克服了,彼此的关系也随着改进了,个人的成长也能得到有益的帮助。

任何人只要对事物有他不同的看法,就值得去听。如果他对事物的了解很清楚,那就更值得一听了。在此,我们有必要牢记,在家庭生活中,要承认对每件事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压制其他家人对某件事所发表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