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的两大仇敌是痛苦和烦闷。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人生是否能幸福快乐和内心能否平静安谧取决于你所持有的态度,以及你应对人生各种不幸和苦难的方法。
通盘观察自我
按语:
倘使一个人一生中具有某种价值的或重要的东西,假如他为某次具体工作劳神、伤身,那么,不时将注意力转向其生活或工作的规划亦即它的一般轮廊的缩影,不仅非常必要,且更为适宜。
建造房子的工匠可能对所造房子的总体规划一无所知,或者,至少他不会时刻考虑到它。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在其一生中,他很少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特征。
假使一个人一生中有某种有价值的或重要的东西,假如他为某次具体工作劳神、伤身,那么,不时将注意力转向其生活或工作的规划亦即它的一般轮廓的缩影,不仅更为必要,而且也更为适宜。毫无疑问,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要运用“认识你自己”的格言,必须对自身的技艺非常了解。他必须明白,在他生活中最主要的是什么,排在第二、第三的又是什么。他必须明白,从总体来讲,他的天职是什么,应尽什么责任,以及他和世界有什么关系。倘若他为自己的重大工作作了大致的规划,那么,只要对其生活蓝图瞥上一眼,就能激励他,使他变得高尚和圆满,使他不要误上歧途。
一位登高的旅游者,只到达到顶峰,方能看到一个通盘的概观。同样,只有当我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某个阶段时,方能认清我们全部行为之间的真实联系——即我们做了什么,并得到了什么。到那时,才能明白精确的因果链条和我们一切努力的价值所在。因为,只要我们事实上沉湎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就会自始至终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认为是正当的行业。
当我们在进行某项伟大事业或创造某件不朽作品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本身。我们所考虑的仅仅是完成计划,达到眼前的目的。只有当我们最终把人生看作一个联系着的整体时,我们的品质和能力才展示其真实面貌。
现在才是实在的
按语:
一个人,不应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应牢记,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们的想象。
理智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现在与将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免由于过多的关注其中之一而损害另一个。有一些人仅仅生活于现在,也有一些人总沉湎于未来,总是愁思满腹,忧心忡忡。很少有人能在这两点之间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不舍。那事物总是恰好在他们的前面,而他们则一直试图得到它。此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景之中,始终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所以,我们既不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们所想象的。
假若我们对过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对未来的前景又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达到真正的快乐。为陈年往事懊恼,为未来忧心忡忡,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那是最愚蠢的。当然,人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生的时候。但是,往事一旦成为历史,我们就应该跟它道别。至于未来,我们只能认为它超乎人为,惟有神知之,至于现在,则让我们记住,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这每一天中:“让我们尽可能愉快地迎接它,这是我们惟一真实的时刻。”
只有那些必然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降临于我们的不幸才会侵扰我们,然而,能够对此做出圆满说明的人又寥若晨星。因为不幸或灾难有两种类型: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哪怕是极大的可能;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那些不可避免的灾难,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一个人倘若总是处于一种戒备状态,那么,他便永无安宁之时。所以,如果我们并不因为对灾难——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有的将在某个时刻发生的恐惧而放弃生活中的全部乐趣,我们就应该或者把它们看作绝无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者把它们看作不会很快发生的灾难。
一个人惟有当他抛弃了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心灵的宁静!那是任何片刻享乐的本质;并且,人生之乐稍纵即逝,须抓当下的分秒片刻。我们应当不停地提醒自己: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们总认为它明日还会再来,然而,接踵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天,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这些都是无法体验的——假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会遭到破坏。
在那些幸福而充满生机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即使在悲苦忧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我们也应当回想那过去的寸寸光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远离痛苦和哀伤——是那样地令人妒羡。往昔犹如失却的伊甸园,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是我们的朋友。然而,我们欢度幸福的时刻并不珍惜它,只是当灾难逼近我们时才希望它们归来。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徒然空叹。那些当下时刻——即使它们决非平凡普通——往往被漫不经心地打发过去,甚至急不可耐地置之一旁,而它们正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时刻;人们从未想到流逝的时光不断使当下变为过去——在那里,记忆使之理想化,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后来,当我们处于窘境之时,面纱才被揭去,而我们则为之抱憾终生。
幸福有限
按语:
幸福是有限的,这与我们的视域、工作范围、同世界的观点协调相称,且受其制约和界定。幸福有限的另一个因素便是随着年华的流逝,视域不断地扩展,便有了更多的操劳和忧烦,进而人的后半世要比前世更为凄凉冷寂。
幸福是有限的,与我们的视域,工作范围,同世界的观点协调相称,并受其制约和界定。这些限定的范围越广,我们的担忧和焦虑越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欲望和恐惧不断增长和强化。这便是愚昧无知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幸的原因。
幸福之所以有限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后半世要比其前半世更为凄凉冷寂,随着年华的流逝,我们的视域不断地扩展,我们与世界的触点继续延伸。童年时代,我们的视界囿于周围狭小的范围;青年时代,便有了引人注目的拓展,到了中年,我们的视野已包容我们活动的所有范围,甚至伸向遥远的界域——例如,对国家或民族大事的操劳忧烦;而人至老年,还包括对子孙后裔的牵挂。
即使在理智活动中,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必然是有限的。因为,意志越不易激动,我们遭受的痛苦也就越少。谁都知道,痛苦是一种肯定的东西,而幸福则是一种否定的状态。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定是为了突出意志的内驱作用,而对理智能力的限定则突出了意志作为内驱动源泉的作用。这后一种限定常常会遇到麻烦,即它为哪些令人厌恶的事物敞开方便之门,为了摆脱这些烦扰,一个人将利用种种便利的方法——如闲荡、社交、挥霍、娱乐、饮酒等等,这类方法将导致灾难、堕落和不幸。一个人倘若无所事事,则很难保持其心灵的宁静。那种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幸福的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幸福的必然条件。人们或许留意到一个事实;描写人们的生活幸福,心境安宁的诗——那种纯朴宜人的田园诗——所表达的常常是在单纯狭小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而这一点恰是田园诗意境中的本质核心。同时,它也是一种情感,即我们在欣赏所谓风俗画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的本质。
因此,生活方式的简陋质朴乃至单一不变,若不能使我们感到厌烦乏味,那么,还是有益于幸福的。
脑力工作是获取幸福的源泉
按语:
纯粹的脑力工作远比其他形式的生活实践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因为这是精神自身能力的发挥。而生活实践往往沉陷于成功与失败的无休止的更迭,以及由此产生不安和痛苦的折磨。
一个人是幸福还是痛苦的,取决于他倾注全力的是什么事物。在这方面,纯粹的脑力工作——这是精神、自身能力的发挥——一般来说,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生活实践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因后者往往沉陷于成功与失败的无休止的更迭,以及由此产生不安和痛苦的折磨。
需要指出的是,从事这种脑力工作必须具备杰出的理智能力。有必要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一个人倘若致力外部世界的活力,将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人不能专心从事理智研究,而且还将使他失却心灵的宁静,而此种心灵的宁静正是脑力工作所必需的,另一方面,长期地纯理智思索也将使他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喧嚣嘈杂。因此,假如环境允许的话,这就是说,如果某些世俗事务无需较高的理智能力的话,使脑力工作暂停片刻也是适宜可取的。
不断自我反思
按语:
将人生的以往看成教科书,且不断地对它进行反思、评判,这样将获益匪浅。事实上,只要不断地进行反省并从中汲取知识,结果定会是收获颇丰。
为使我们的生活更富理智,更细致周密,并且,也为了从生活中汲取更丰富的经验,我们应不断地自我反思,即对我们所做的事、所留印象和情感进行概括,然后,与我们现在的判断加以对比。这种反思,可以说是对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生动再现,而这种经验将有益于我们每一个人。
对人生的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本教科书,通过对它的反思、评判,我们将获益不浅。只要不断地进行反省并从中汲取知识,那么,结果定将是收获颇丰。如果仅有经验而不对它进行反省,也得不到有益的知识。
在此,我要提出一个忠告——那就是——最好每晚入睡前反省你白天所做的一切。倘使一个人终日处于工作与音乐的嘈杂纷乱中昏昏庸庸地度日,他的情感就是混沌模糊的,他的思想则是紊乱无序的。并且,他的谈话也多颠三倒四,支离破碎,全然一副装腔作势的样子。一个人的生活若忙忙碌碌,那么,他将不得不面对这种命运,他的头脑里充塞着各种各样的印象,已无力再进行理智的判断活动。
关于这一点,仔细观察是非常适宜的。即那些曾经影响过我们的事件和境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隐没于心境和情绪中。但是,我们能够想起我们曾做这些事情和境况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于是,它们原来只是形式,却成了表达或评判这些事件的结果。因此,我们当注意在人世的重要关头保持思想的记忆。由此看来,坚持写日记是有好处的。
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按语:
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得太近而被灼伤,便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
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无所欲求,才能说:“余只占有自身之一切。”毫无疑问,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本质。所以,我们无需过多的告诉自己:“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商福特那也说:“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它,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能发现它。”
然而,当一个人确信除了他自身以外不能再依靠他人时,生活的重负和不利的处境、危险和烦恼——这些全部产生与他人的交往中——就不仅是难以数计,且是不可避免的。
追名逐利、生活奢侈,所有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障碍,虽然它能让我们享受到种种乐趣、愉悦的欢快,能改变我们悲惨的生活,但是,这也同样是一个危险的过程——一个不可能不导致失望和幻想的过程,在这方面,不断变幻的谎言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附属物。
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一个人不可能与除他自身外的任何人——甚至包括他的朋友或伴侣——完全相同。个性差异、气质迥然常常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可能微不足道。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