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叔本华的智慧
37429400000015

第15章 待人之道(2)

这会使那些人心理失去平衡,因为他们觉得是你依赖于他们的。于是,他们便会以横蛮无礼、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你。的确,有这样一些人,当你与他们交往时,你会发现他们是如此粗鲁野蛮。例如,假若你偶然与他们推心置腹地谈论一些心底的秘密时,他们立刻会自以为能够随意伤害你,并且试图违反社交规则。这就是为何你愿意与之结交的人如此之少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你应当避免与庸俗之辈交往的原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惟一能够达到超越境地的方法是让人们了解到你是独立于他们的。

因此,让你熟识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经常感到没有他们依然生活得非常好。这种做法是非常可取的,它将会增加你们之间的友谊。甚至在你与他们的交往中,你偶然流露出一丝轻蔑之意也无妨,那样会使他们更加珍视你与他们的友情。正如一则意大利格言所说的:“轻视他人,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极为尊重一个人,那么,我们则该把上述想法视为一种罪恶而隐藏起来,这样做并不让人感到高兴,然而,它是正确的。对待一只狗都不应过分和气,更何况对待人呢!

知人断事

按语:

每个人都应铭记于心的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有时像一轮圆月,有时像一弯月牙。他们向你展现的仅仅是他们的某个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的天赋——即他能制作一副假面具掩盖其真实面目,以便误导别人相信自己生来如此。因而,每个人都要能知人断事。

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伟大天赋的人在世俗智慧和人事关系方面的知识显得奇缺和匮乏。在他们年轻时更是如此。因而,很容易被人欺骗或被引入歧途;相反,普通大众在立身处世方面,则更容易获得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一个人很少或几乎没有经验时,他必须借自己先在的知识去进行判断,并且,在需要加以判断的事物中,先在的知识与经验相比决不在同一水平上。因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先在知识意味着他们自己的自私自利观点。这与那些品质和精神都高于普通平民的人的情况不同。严格说来,就他们的非利己方面而言,他们与另外一类人大相径庭,当他们以自己的高水平去衡量、评判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时,结果,往往与他们的预测不相符。

倘若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最终认识到(不管是他的亲身经验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教训),在一般情况下,可期望人们做些什么——也就是说,五六十岁的人在道德上、理智上是什么样的。如果环境并没有让你与他们建立关系,那么,你最好还是避开他们,尽可能不与他们共事。你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他们可悲的中庸和卑劣的本性。他们的人生道路如此漫长,你将不得不为已经形成的对他们的评价进行扩展和补充,同时,你还将犯大量的错误而使自己受损。

此外,在你真正接受了你曾受惠于它们的种种教训之后,你再置身于那些你并不了解的社团时,偶尔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突然会觉得他们是那样地通情达理——无论是在他们的谈话中,还是行为中。事实上,他们是如此正派、如此诚实、如此有道德和可信赖。而且,他们还非常机敏和聪慧。

应当时刻铭记于心的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有时像一轮圆月,有时像一弯月牙。他们向你展现的仅仅是他们的某个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的天赋——即他能制作一副假面具掩盖其真实面目,以便误导别人相信自己生来如此。因为他总是在他个人本性的圈子里精心设计,从而使他在扮演适宜他的假象时往往惟妙惟肖,恰到好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虚假骗人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想得到他人的奉承就戴上他的面具。你或许能看穿这面具是用什么做的。但别忘了那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摇尾乞怜的狗没有不讨人喜欢的。”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给予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过高的赞誉,否则,你很有可能会大失所望,因此而惭愧甚至受到某种伤害。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要看他的本性,一个人的品性往往能通过他对一些日常小事的处理看出来,因为在处理小事时他是毫无防备心理的。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一个人的人性中欲壑难填的利己心以及毫无利他之心的极好机会。如果这些弱点和欲求缺陷是通过一些琐事或一般行为显露出来的,那么,你将会发现这些弱点和缺陷也同样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尽管他会极力掩饰这些弱点或缺陷,伪装事实。这是一个不应失去的机会。如果在日常琐事中——即生活中细琐的小事,这是些最低规则也不适用的事情——一个人对别人冷漠无情,只是一味追逐有利或适宜与他自己,都有损于他人权利的东西。如果他擅用属于大伙的东西,那么,毫无疑问你可以肯定他是一个没有丝毫公正之心的人,是个彻底的恶棍,除了法律和强制措施能束缚他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对这种人千万不可轻信。如果他有胆量破坏个人交际圈的规则,并且在他这么做却又不受惩罚时,他将会进而破坏国家的法律。

假如普通平民都是优点胜于缺点,那么,信赖他的正义感,他的刚直不阿和感激之情、他的忠诚、友爱和富于同情心,而不是利用他的胆怯、懦弱,将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方法。若是缺点胜过优点,那么,采用相反的方法可能更为妥当。

假如我们与之交往或必须与之交往者有着令人不快或是令人厌恶的品质,那我们有必要思考这个人是否值得我们容忍其品质经常地或以更恶劣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之保持往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肯定答案是不再需要多说的。因为所说的一切都是废话。我们必须对此表示容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过,我们还应该铭记,我们将因此而去会使自己再次遭受损害,假使回答是否定的,那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同那可尊敬的朋友立即并永远断绝关系;或者,将他看成一个不合格的仆人,毫不迟疑地将他解雇。因为,关键时刻,他将无可避免地要重新犯罪或作恶。即使此时他装扮出与他的厚颜无耻格格不入的那种深沉和真挚的感情,我们都不应该心软。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可以绝对的忘却一切——除了他自己,他的品性。因为,品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是难以改变的。一个人的所有行为皆源于其内在本性,由于这种内在本性,你会发现他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总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与一个你已绝交的朋友重修旧好,实际上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当他背着你干了有损你们之间友谊的事而你又宽恕了他时,他就有可能变本加利,越发大胆放肆。因为,他已经发现你不能不与他交往。当你重新雇佣当初被你解雇的人时,他也同样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此外,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人们的行为方式并非亘古不变。实际上,人的行为和情感像他的兴趣一样变化多端。他在这方面的朝秦暮楚,就像一张已填好的短期支付的汇票,一个人没有拒付而是兑现了它,可见其目光之短浅。因此,若想知道一个人在工作时的言行举止,不应寄希望于他的慷慨承诺和信誓旦旦。因为,即使他显得那么真挚诚恳,实际上他对自己正谈论的问题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窥探他的踪迹,并预测其动向呢?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考虑到他所置身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他的品性可能发生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可能波及的范围。

自律与强制

按语:

任何人都不应放纵自己、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因为人性中总有许多罪恶的、兽性的方面,这些丑恶的东西需要掩藏起来,这样才能避免它们给你带来灾难。

没有人能够完全为所欲为、我行我素。每个人都要受某个先定规划的指导,并遵循一定的普遍规则。但倘若过分循规蹈矩,就会在一个人的天性中硬塞入某种非自然、非固有的东西,然而,这样一来他的品性将成为虚伪的习性。这些习性是经过理性的雕饰逐渐形成的。并且,他会立刻发现本性是不可抑制的,如果你驱赶它,它越会不顾一切地回归再现。

理解一条行为规则非常容易,甚至可以无师自通,能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然而,刚才还挂在嘴上,转身又会在现实中违犯它。这倒也不是使人失望的原因。你不必以为不可能依照某些绝对的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最好还是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你将会更加幸福。在这里,正如一切旨在实际效果的书本教诲一样,需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准确地理解,其次才是学会如何实施于行动。人们经过理智的努力,立刻从理论上把握它,但是真正付诸行动则需要时间的历程。

一名学生能够学会用一种乐器,奏出各种悦耳的旋律,或学会不同的优雅剑术。他也有可能在应用时出现差错,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然后,他将认真熟记乐谱或者勇敢地要求参加比赛。尽管如此,通过一系列挫折、失败和不断地努力,他将会在实践中逐步成熟完美起来。在做其他事情时,情况同样如此。如在学习英文拼写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忘记它,惟有经过长期实践,傻瓜才能变成大臣,急躁的冒失鬼才能变成精明世故的老手。或者,热诚坦率的人才能变得谨小慎微,高尚豪爽者才能变得乖戾、卑下。虽然这种自我约束是一种长期习惯的结果,并总是由一种外在的压力所致,但本性毕竟不再是无法改变的,有时甚至能征服。

一切不是出乎自然的东西均是不完整的。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则,无论是在物理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皆如此。惟一不适用的是砂金石,它的自然状态与经过加工的非状态是无法比拟的。

任何人都不应放纵自己,不应当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因为人性中总有许多罪恶的、兽性的方面,而这些丑恶的东西需要掩藏起来。这种说法虽然为虚饰的消极态度作了辩解,但并没有证明那种虚构的优越性是合理的。此外,还应当牢记首先要分辨出什么是假冒,然后再弄清假冒的是什么。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假冒是绝不能长久的,总有一天假面具会被识破,塞涅卡说:“一个人不可能长期伪装自己,因为本性将重申其欲求。”

以人为鉴

按语:

以人为鉴,可以明事理。断是非,解恩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副透镜以穿过外貌而直视我们内在的精神品性。

一个人行动自如从未感到自己身体的重量,但倘若他想挪动别人的身子则立刻会感到沉甸甸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能清醒地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视若无睹。这种安排有一个有利之处:即它使其他人成为一面镜子,一个人可以从中看到他自己本性中一切罪恶的、愚昧的、无教养的以及令人厌恶的东西。有个古老的故事,曾讲到一条狗对之狂吠不已的正是它自己的影子,固然,它所看见的正是他自己,而不是它所幻想的别的什么东西。

批评他人的人总是努力再塑自身。那些习惯于暗中窥视别人一举一动的人总是希望了解别人在干些什么,并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具有充分的正义感,或者至少有足够的自豪感和虚荣心,以免重犯以前的错误。而那些完善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要求待人以宽并希人待己亦宽。圣经说:只见他人之瑕疵而无视自己之大错。眼睛生来只见他物而无视自我,因而观察别人,非难别人,是认识自身的绝妙途径。我们需要一副透镜以穿过外貌而直视我们内在的精神品性。

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作品的风格,倘使你对这些风格中的某种愚蠢的傻念头不是予以责备而是倍加赞赏;那么,你肯定会去模仿它。

友谊不可靠

按语:

人类特有的本性是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无论你多么不情愿承认,这是事实。如同疏远和长时期的分离,必将对友谊造成损害一样。因而,把敌人的责备当作灵丹妙药,更能使你具有自知之明。

诚挚的敬意和真正的友谊可能会出现虚假的替代物,有时我们以为得到了友谊和尊重,其实只是某种假象。

真诚坦率的友谊是以一种对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所表示的强烈同情心为前提的,这种同情本质上是纯粹客观的,毫无私心的,这反过来又意味着自我与友谊对象之间的一种绝对的同一性。人本性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又强烈反对同情心,以至于真正的友谊就像海蛇,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只是神话传说里的东西,还是真的存在于某个地方。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时常呈现出真诚坦率的某些蛛丝马迹,然而一般说来,某种隐秘的个人利益仍构成其基础,而它不过是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一种罢了。但是,在一个完美无缺的世界上,这种真实情感的迹象是一种使人净化高尚的力量——它能借助给予那些关系以友谊的名誉而发挥其作用,因为,它们远远高于人类中流行的那种普遍的友情。后者是这样一种情感,即如果你听说自己亲爱的朋友在背后对你说三道四,你决不会予以任何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