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1908年,有一个叫亨利·福特的人的洞察力改变了汽车的制造方式并开创了新的市场。他开始生产一种为城里人设计的最简单的汽车,一种20世纪版本的带篷汽车。要想生产出这种廉价的T型汽车,福特知道他必须变革制造汽车的方法,这意味着首先必须变革他的工人的劳动方式。后来,公司拍了个电影,反映福特怎样把他的新想法变成现实。
亨利·福特观察了一会儿,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与其让工人围着车子走来走去,为什么不让车子从工人面前运动过去呢?因此,在8月份一个炎热的早晨,开始实验这种方法,一名健壮的年轻人肩扛一根棍,福特大声招呼:“咱们走。”当工人们第一次把零件固定在缓缓移动着的汽车车身上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装配线”从此诞生了。
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生于密歇根州,父亲是移居密歇根的爱尔兰农民,母亲是荷兰人后裔。福特在少年时期缺乏拥有学习机械的良好环境,但他早在年幼时就露出了杰出的机械才能。那时,一见到表芯,他就醉心于钟表,家里圣诞节的机械玩具,只要到他手中,就会被拆得七零八落。
亨利·福特16岁时进人“西屋公司”代理店,当机械工人,后又受雇于底特律的“爱迪生电器公司”。他从1892年开始研制第一辆汽车,终于在1896年完成。这年6月4日半夜,汽车制成了,他称之为“四轮车”,看上去像一辆小儿汽车。对亨利来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辆汽车。
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计划受到爱迪生的赞许,他决心继续研制。1903年,福特创立“福特汽车公司”,大批生产由他自己设计的A型汽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了企业家当初投资经营的野心。至1905年,该公司的汽车产量达到1708台,拥有员工311人。
然而,福特对于当时汽车的性能并不满意,价格看来也偏高了一些。为了制造供“人民使用”的汽车,福特在底特律郊区“高地公园”弄到一块土地,他要在这儿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工厂。他全神贯注地从事“人民汽车”的研制。3年后,福特设计出T型汽车,并大批投入生产。这种汽车既结实、又轻便,速度也快,价格在短短几年内由850美元急剧地下降到440美元,因此,T型汽车获得众人的青睐,一下子便打开了销路。
作为企业家的福特并不以此满足,他在汽车的生产工艺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实行汽车部件标准化和生产装配流水作业化,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正如福特本人狂喜地说过:“车间每个部件都在转动,让传送带走路。”与此同时,福特还对工人采取了一些福利措施,如日工资上升到5美元,将原来一天9小时两班改为一天8小时3班,采取分红制,等等。福特的这些做法,引起当时美国报纸的强烈反应,谴责这是“明显的乌托邦”。但是,福特成功了。T型汽车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种型号的汽车制造时间一直延续到1927年,产量高达1500万辆。到1921年,美国平均14个人就拥有1辆汽车。
汽车,自从19世纪下半叶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走上舞台以来,它已迅速地发展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汽车已与人们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当今,汽车的型号日益繁多,性能各异,各种专门用途的车辆层出不穷。
1899年,美国共有两个人死于汽车交通事故。70年后,每年交通事故残废人数超过6万人,比在越南战争中战死的美国人还要多。
20世纪以来,全世界已有2500多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到公元2000年,在交通事故中增加的人数比两次世界大战中残废人数的总和还要多,在两次大战中.估计死亡人数共约4500万至5000万。
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被人们戏称为“伟大的哑巴”。显然,再伟大的“哑巴”也成为不了艺术,幸好改变这一切的时刻很快到来。
梦幻之旅启程
——有声电影诞生
1910年8月27日晚,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发明:有声电影。在新泽西州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内,应邀而来的宾客们正在观看把留声机和电影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实验室的灯光熄灭了,一道白光射向银幕,一向只能听到讲解员怪声怪气解说的人们,这天,却听到了从幕后发出的和谐而柔美的音乐,来宾们顿时为之一震。银幕上罗马时期的两个大英雄勃罗第斯和凯撒同时登场,一个傲慢骄横,一个耀武扬威。互相施礼后,开始了淡话:“我们,不能再让步了,因为阁下侮辱了我们……”精湛的演技,熟练而生动的对白,赢得来宾们阵阵的掌声。试映获得成功,大家纷纷向爱迪生表示祝贺。
电影发明初期,放映影片时,解说员随着电影画面进行解说,模仿剧中人物对话,或者说明剧情梗概,或用唱片配乐。后来,热心研究电影放映机的爱迪生,开始研究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和放映机结合使用的问题。那时的留声机是用发条转动的,因此,要想开动留声机来配合影片的动作,不是快就是慢,困难很多。为使放映机的影片和留声机的唱片互相协调,爱迪生设计了利用电力的同步装置。使用这种装置就不用解说员了。
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验中也是成功的,但是在公开放映时还是出现过不少笑话。有时放映员一个动作不及时,就会出现银幕上的人物在说话,却没有声音;而当银幕上人物的嘴巴不动了,扬声器却哇啦哇啦讲个不停,弄得观众莫名其妙,大煞风景。因为声音与画面难以统一的缺陷,爱迪生的唱盘式“有声电影”还是难以被人接受。
当爱迪生在美国研究有声电影放映机时,欧洲的一些发明家也正在研究另外的方案。
1902年,英国发明家达德尔曾提出利用光、电、声转换原理,在电影胶片上直接记录声音的想法,由于当时电子技术手段有限,这一想法未能实现。
1905年,德国的鲁莫尔成功地解决了把声音的变化变为光的变化的问题,为实现在胶片上直接录音扫除了一个障碍。
1906年。法国的罗斯特开始把声音直接录在胶片的半边上,其原理和现在的有声电影一样。但是,因为罗斯特缺少资金,无法立刻把这一卓越的研究成果转入生产。正当罗斯特忙于四处筹措资金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罗斯特的研究成果也不得不因此而搁置了下来,未能得到推广和应用。
虽然这些科学家们的努力未能获得成功,但给后人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此后有声电影的研究基本是按这一思路发展的。
1923年,曾经发明了电子放大的美国发明家弗雷斯特博士运用胶片录音方法,研制成功了较为完善的“有声电影”,许多国家的报纸立即报导了这一发明,1925年日本东京的一家放映公司还进行了试映。但是,这一发明在美国却被好莱坞和其他一些电影制片商以及影院老板抵制了好几年,已占领相当市场规模的无声片制片商和影院老板都不想另起炉灶,再投入巨款更换有声电影设备。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制片公司”为挽救破产局面,决定孤注一掷,咬牙买下了西方电影公司有声片的制作专利,试拍了一部歌剧片《唐璜》,放映情况很好。随后,华纳公司又投人全部财1927年有声片拍摄现场力,于第二年拍出有声影片《爵士歌王》,这部由艾尔·乔尔森演唱,总共有两段对话的影片,不但准确地配上了对白,还配上了音乐、掌声、笑声等效果声,堪称电影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有声影片。1928年,第一部全片配有对话的故事片《纽约之光》问世,本不起眼的华纳公司由此一跃而成为好莱坞的八大制片公司之一。其他电影公司见状,群起效仿,纷纷拍摄有声影片。从此,有声片登上舞台,无声片逐渐消失。
有声电影放映机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它从以前的无声电影发展为有声电影,为以后电影事业的篷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以后的宽银幕立体声电影、宽银幕电影以及大图像投射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最先改拍有声电影的导演之一是希区柯克,1929年所拍簸《勒索》是英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这影片原来是拍无声的,但他灵机一动保留大部分的布景道具,重拍成有声电影。
伦敦《泰晤士报》立刻对这部影片的有声版和默片版评说优劣。1929年8月14日该报在评论中报道:“相比之下.默片版强得多了。”文中又说有声电影没前途,“有声电影是把两种戏剧形式拉杂凑合起来,看来早晚会受到淘汰。”但事实恰恰相反了。
如果说电话的发明给人类装上了“顺风耳”,那么它的诞生刚好吃为人类安上了“千里眼”。天边仿佛近在眼韵,世界触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