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星罗战场——国际象棋(课外雅致生活)
36930300000001

第1章 国际象棋概述(1)

[第一节国际象棋发展简史]

国际象棋在旧中国被称为万国象棋,在港台则被称为西洋象棋或西洋棋,它的英文名称(CHESS)原意是“将死对方的王”,是世界上最盛行的棋种。

国际象棋是历史最悠久、开展最广泛、爱好者最多的世界性竞技项目之一,它的世界性组织——国际棋联,目前已有160个会员国(地区),全世界的爱好者有3亿之多。在地球上,各种世界性、国际性的国际象棋比赛,几乎是一年到头连接不断。这些比赛吸引着大量观众,他们坐在大厅里,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舞台上的大棋盘,就像在看一幕精彩的戏剧一样。还有许多买不到门票的人,则聚集在赛场的外边不肯离去。对他们来说,能听到赛场里边麦克风报告的着法,也是一种享受。在有些国家里,还有一年一度的由人扮演棋子的国际象棋比赛。在这种比赛的日子里,对于当地人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有种种饶有趣味的传说。其中著名的一个是这样的: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难以比拟的财富,但权力和财富最终使他对生活感到厌倦。他追寻新鲜的刺激。有一天,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发明——国际象棋来朝见国王。国王见了这新奇的玩意非常喜欢,就和老人对下起来。结果一下上手,就舍不得放下了,竟留着老人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早上,国王感到非常满足,就对老人说道:“你给了我莫大的乐趣。为了奖赏你,我现在决定,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

的确,这位国王是如此富有,难道还有什么要求满足不了吗?但是老人却慢条斯理地回答说:“万能的王啊,您虽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恐怕也满足不了我的要求。”

国王不高兴了,他皱起了眉头,严厉地说道:“说吧,哪怕你要的是半个王国。”

于是,老人就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请大王下令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麦,在第二格上放两粒小麦,在第三格上放四粒,第四格上放八粒,就这样每次增加一倍,一直到第64格为止。”“可怜的人啊!你的要求就这么一点点吗?”国王不禁笑了起来。他立即命人去取一袋小麦来,按照老人的要求数给他。但是一袋小麦很快就完了。国王觉得有点奇怪,就命人再去取一袋来……接着第三袋、第四袋……小麦堆积如山,但是离64格还远得很呐。只见国王的脸色由惊奇逐渐转为阴沉,最后竟勃然大怒了。原来,他国库里的小麦已经搬光了,还到不了棋盘上的第50格。国王认为老人是在戏弄他,就下令把老人杀了。

老人的话没有错,他的要求的确是满足不了的。根据计算,棋盘上64个格子小麦的总数是一个19位数,折算为重量,大约是两千多亿吨。而当今全世界小麦的年产量也不过是数亿吨而已。

这个传说虽然很有意思,能给人以启示,但并不能帮助我们找到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实际上,不能说国际象棋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人的发明,而只能说,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产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国际象棋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尽管关于它的最早发祥地和诞生年代,至今仍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它“起源于亚洲,兴旺于欧洲,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的说法基本上是公认的。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的原型最早出现在印度或中国。按照比较可信而有文物资料支持的说法,它起源于大约公元6世纪的印度东北地区。当时梵文学者称它为“恰图兰卡”,后来,另一种称法“恰图”即由此而来。在今天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国际象棋协会的名称上还可以看到这种称谓。

“恰图兰卡”的棋子只有四种,而在梵文里,“恰图兰卡”就是四个部分的意思。这四种棋子是步兵、骑兵、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当时军队的编制:兵队、马队、车队和象队。“恰图兰卡”的棋盘不是觋制的64格(8×8),而是81格(9×9)。这些已被9世纪的资料所证实。在“恰图兰卡”中,大象可以在直线和横线上横冲直撞,走法同现在的车一样。

随着时间的流逝,象的这种走法才逐渐让给了车。

“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恰图兰格”。在公元6世纪后,“恰图兰格”在中亚各民族广泛流传。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即现在的伊朗),并从那里学到了“恰图兰格”,它很快在阿拉伯上流社会中风行。因为语音的关系,国际象棋的雏形“恰图兰卡”(梵音)转为“恰图兰格”(波斯语),后又改称为“沙特兰兹”(阿拉伯语)。“沙特兰兹”要比“恰图兰卡”在棋子和规则上大大发展。棋子有车、马、象、臣、兵、王六种,双方共32只,棋盘为64格,已具有现代国际象棋的规模了,只是走法还大不一样。尤其是双方棋子和兵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接触,对局进展缓慢。

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原始国际象棋从东方向西方传播,传播路线大致是:印度—波斯—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随着阿拉伯人占领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在公元8至9世纪就有了“沙特兰兹”。而在东欧,斯拉夫人是从中亚细亚学到“沙特兰兹”的。以后它又逐渐传播到法国、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德国及其他中欧国家。11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

在“沙特兰兹”的传播过程中,各个民族都把自己的特点加了进去。例如在蒙古,象就被“沙漠之舟”——骆驼所代替。兵在西班牙称为“劳工”,在德国则称为“农夫”。而车在俄国则叫做“船”。

“沙特兰兹”在欧洲各国以缓慢而坚实的步伐前进。它的传播过程也是它的演变和定型过程。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它在欧洲已经十分风靡。在当时的文献中,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做诗并列为骑士教育七大艺术,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也谈到这一点。15世纪的文艺复兴中,“沙特兰兹”像其他艺术一样被人们予以了改革,行棋速度迟缓的特点被变更了,胜和规则也趋向完善,棋子走法变更最为突出的例子是原先的棋子臣被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后,同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允许它直横斜均可行走,而且不拘远近。这种走法上的巨变,使其赢得了“疯后”的雅号。直至15、16世纪之交,终于由“沙特兰兹”定型为今日样式的国际象棋。

虽然在16世纪初,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的弈棋规则,但是不少国家和地区仍然保留着固有的地方特色,例如用掷骰子决定谁先行棋等。实际上,国际象棋的规则定型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当一种新的走法出现,总是有人反对。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新走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终于被淘汰而永远销声匿迹。

走法和规则的改进及印刷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国际象棋的发展。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在此前后,人们就开始通信下棋了。此后,许多教人们如何弈棋的书络绎问世。

1550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象棋俱乐部在意大利成立。1575年,在马德里举行了意大利两名选手同西班牙两名选手的比赛,这是最早的国际性国际象棋比赛。17世纪,以意大利棋杰格列科为代表人物的浪漫主义学派统驭世界棋坛。18世纪,法国棋手、棋艺理论家、音乐家菲利多尔(1728~1795年)的创作活动,是国际象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现代国际象棋理论的先驱,他独步棋界达半个世纪。

19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文化往来的频繁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国际象棋日趋国际化和普及化。1813年在利物浦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国际象棋专栏报纸。1824年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通信对抗赛。1836年,世界最早的国际象棋杂志在巴黎问世。1844年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电报对抗赛。

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象棋比赛是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赛。其优胜者德国棋手安德森(1818~1879年)被公认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一个非正式的世界冠军。1858年,美国天才棋手摩菲(1837~1884年)异军突起,他只身奔赴欧洲,一年之内战胜了包括安德森在内的英、法、德等国所有高手,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非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886年,国际象棋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的奥地利棋手斯坦尼茨(1836~1900年)在对抗赛中以胜10和5负5的成绩战胜波兰著名棋手楚凯尔托特(1842~1888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时年50岁。1894年,德国棋手、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斯克(1868~1941年)击败斯坦尼茨,成为历史上第二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并将此称号保持达27年之久。此后,古巴的天才棋手卡帕布兰卡(1888~1942年)、出生于俄国的法国棋手阿廖欣(1892~1946年)及荷兰棋手、数学家尤伟(1901~1981年)相继成为第三、第四、第五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24年,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简称国际棋联)于巴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成立,这标志着现代国际象棋运动的开始。1927年,国际棋联主办了第一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1957年,又增设了女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1948年,国际棋联首次主办了男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有“苏联国际象棋之父”称誉的鲍特维尼克(1911~1995年)成为棋史上第六位世界冠军。

1927年,生于俄国的英国棋手维拉·明契克(1906~1944年)成为第一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她把这个称号一直保持到1944年她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逝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前苏联棋手开始垄断世界棋坛。鲍特维尼克之后,斯梅斯洛夫(生于1921年)、塔尔(1936~1992年)、彼得罗辛(1929~1984年)、斯帕斯基(生于1937年)先后成为第七至第十位世界冠军。仅有美国怪杰菲舍尔(生于1943年)在1972年战胜斯帕斯基,登上世界冠军宝座,才一度打破这个垄断,但这个第十一位世界冠军于1975年放弃卫冕,使前苏联新秀卡尔波夫(生于1951年)不战而成为世界冠军。1985年,保持了十年称号的卡尔波夫失冕于比他年轻十二岁的同胞卡斯帕罗夫(生于1963年)。1991年底,前苏联解体。俄罗斯接过了前苏联的“国际象棋王国”旗帜,当今的世界棋坛,仍是卡斯帕罗夫和卡尔波夫“两卡”称雄。

1950年以后,女子世界冠军的冠冕同样也在前苏联人手中传来传去,鲁登科、贝科娃、鲁布佐娃、加普林达什维里、奇布尔达尼泽,这第二至第六位世界冠军控制了棋坛41年。只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匈牙利波尔加三姐妹和以谢军为代表的中国棋手的崛起,才使这种格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女子团体比赛,由前苏联一枝独秀,改为前苏联(解体后是格鲁吉亚)、中国、匈牙利三强争雄;而且女子个人比赛,1991年,谢军打败奇布尔达尼泽,成为欧洲以外国家中的第一位棋后,1993年谢军战胜格鲁吉亚约谢里阿妮的挑战,卫冕成功;1996年的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在谢军与苏珊·波尔加之间进行(后者战胜第七位世界冠军谢军,成为第八位女子世界冠军),首次排除了前苏联棋手。

目前,从总体来说,世界上国际象棋水平最高的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其次是欧美国家,近年来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正在迅猛地进步。

与国际象棋业已兴旺了500年的欧洲相比,我国的国际象棋运动发展可以用“起步晚,进步快,女子已占世界突出地位,男子具有世界前十名实力”来概括。现制国际象棋并非我国传统项目,但它被国际棋坛和国内新闻界称誉为我国“有成绩、有潜力、有希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