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夏之卷
36707600000050

第50章 袭人的好心与随和

第四十一回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如果说第一次正面介绍贾府通过小黛玉的俊眼传出来,那么这几章回,则是借刘姥姥的老眼看过来。参观贾府就要结束了,我们看看最后的情节:

鸳鸯来了,要带着刘姥姥各处去逛,众人也都赶着取笑。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刘姥姥道:“笑什么?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

很多人认为刘姥姥没有见过牌坊,见了“省亲别墅”牌坊就以为见了大庙。这未必,刘姥姥进过城,怎么可能连牌坊都认识呢。我个人认为最恰当的解释是:老人家已经喝醉了,有些分不清了,况且此处也有四个大字,更坚定了她的第一反应。这正是写作高手的妙笔所在,正如老革命家焦大同志喝醉酒把“红刀子”与“白刀子”说反了一样。这同时也为下文刘姥姥醉卧宝玉床上作了必要的铺垫。

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hè她“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他(她)东北角上去了……

那刘姥姥……脾气(体质)不与黄酒相宜……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及出厕来……眼花头眩,辨不出路径……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北方常叫梅豆)架子。”……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刘姥姥便赶上来,拉他(她)的手……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

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吧)?”说毕伸手一摸……可不是(确实是,北方习语),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

刘姥姥解手(大小便)这一小节,写得真实而生动,很多农村人,尤其中老年农村人,随地方便成了习惯,刘姥姥也不例外,你让她明白“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是暂时不可能的。况且农村又没有公厕也不需要公厕。所以刘姥姥要了张纸就随地解手。呵呵,曹雪芹已经写的够文明了,估计刘姥姥平时解大手(大便),肯定是用坷垃(土块)、石块的。

有了刘姥姥这一形象,中国的歇后语又增加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长长见识”、“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分不清了”……

刘姥姥首先欣赏到了西方油画,油画讲究逼真,逼真到了照相的程度;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在那个时代,民间没有油画,只有中央皇宫、贾府之家才会有这西洋货。当然这东西要是留到文革要倒大霉的。

刘姥姥必定从来没有见过西方的大镜子,中国的镜子是铜镜,就是把铜面使劲磨亮,效果并不好。还是西方的玻璃镜能照得毫丝毕现。从镜子制作也可看出,中国的科技从明代而不是从清代就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中国小说的缺点之一是叙述过多,生怕交待不清,曹雪芹有时也犯此毛病。刘姥姥醉见穿衣镜、误进宝玉房间等情节,解释过多,很啰嗦:

刘姥姥……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板儿见没了他姥姥(北方多叫姥娘,外公则叫姥爷),急的哭了……袭人……一面想一面回来,进了怡红院便叫人,谁知那几个房子里小丫头已偷空玩去了。

袭人……就听的鼾齁hōu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那刘姥姥惊醒……连忙爬起来道:“姑娘,我失错了!——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出来。”“……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的不敢作声。

有个细节十分传神:“‘并没弄脏了床帐。’一面说一面用手去掸。”刘姥姥的惊惶失措表现得恰如其分,真实可信。(最后知道是宝玉的床,老太太真的是害怕了)

读者们还可以看出,怡红院里的丫头们(包括晴雯)全跑出去玩了,否则,刘姥姥也不可能大摇大摆直入贾府重地——贾宝玉卧室。正如故宫失窃案中,瘦小多病的罪犯,又是挖墙又是砸窗又是撬锁,竟然无人发现。

袭人的好心与随和再一次得到充分体现:她没有责备刘姥姥也没有抱怨甚至也没有声张,自己迅速处理好了,以免小事弄大,让宝玉让大家让自己让刘姥姥都不愉快。

读者们想一想:如果最先来到现场是晴雯,事情结果又会怎样?她会不会一惊一乍的?在无意有意之间,弄个鸡飞狗跳,让许多人尴尬不已?

《红楼梦》多次写到“紫檀”,这也是名贵的木头,非寻常之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