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海洋科学知识
36671800000005

第5章

经过海底委员会的准备工作之后,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终于于1973年12月3日在美国纽约拉开序幕。由于会议的议事内容多,又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切身利益和一些基本权利问题,所以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先后参加会议的就有167个国家的代表团,此外还有包括国际组织、民族解放组织、未独立领土在内的50多个单位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出席了会议。我国代表团自始至终参加了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各期会议。整个会议从1973年12月3日到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持续了9年的时间,先后召开了11期16次会议。创造了以往国际关系史上参加国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3个之“最”。也是国际法编纂史上所拟公约条文最多的一次。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一个序言、17部分共320条,另外,还有9个附件。客观地说,这部联合国海洋法,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最为完整的海洋法典。包括诸如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即区域)、公海、群岛制度、岛屿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发生争端的解决方法等一系列有关海洋的法律制度。

的里亚斯特海渊

的里亚斯特海渊是世界第二深渊,最深处11.022米,也在马里亚纳海沟。它以下潜的深潜器的名字命名,而该深潜器的名字又是这只深潜器的诞生地——意大利的的里亚斯特市的市名。

E

鳄老大是冷血杀手

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动物,在冷血动物中,鳄鱼虽然排行老大,名声却最臭。它的样子长得难看不说,还时不时地偷吃家禽、家畜,甚至吃人,难怪鳄老大被人们说成是最恶毒、阴险的冷血杀手呢!它们为排泄盐分而流的泪水也被认为是假慈悲。鳄老大真的是不懂感情的冷血动物吗?让我们一起飞越五湖四海,去探访一下它们吧!

鳄鱼把家安在热带淡水河、湖的岸边,雄鳄不时地要在自己独占的领地上巡逻。雌鳄喜欢的并不是最大最帅的雄鳄;而是领地最有利于进行日光浴的单身汉。现代人进行日光浴是想把皮肤晒得更有光泽,鳄鱼可不是为了臭美,鳄鱼是冷血动物,为了保持体温,它们必须经常晒太阳。所以,鳄鱼除了夜间呆在水里外,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岸上做日光浴,远远看上去,活像一群灰绿色的老懒汉。看它们呵欠连连的样子,可别以为是在打瞌睡,其实,它们是在张嘴散热,谁让它们身上没有汗腺呢!

鳄鱼的牙齿

鳄鱼的牙齿像一把把小尖刀,可牙口并不好,没有用来撕碎猎物的犬齿,所以鳄鱼要么把猎物整个吞下去,要么就把猎物撕成一块块小肉团吞掉。每吞下一块肉,它都累得喘上一会儿气。鳄鱼不是不喜欢吃鲜肉,只是嚼不动。于是聪明的鳄鱼就准备了专门的食物贮藏室,就在水下岸边的洞中,等食物放腐了才去用餐。在它的贮藏室中也找到过失踪的人,所以,千万不要去招惹它们,鳄老大可不是好惹的哟!有趣的是,凶狠的尼罗鳄对弱小的鸟类却很友好,凤头麦鸡和矶鹬都和它结成了生死之交。凤头麦鸡为它站岗放哨,矶鹬为它剔牙啄掉皮上寄生虫,当然啦,鳄老大也承担着保护两位朋友的重任呢!

鳄鱼的命运

鳄鱼皮做的时装、衣箱等价格很高,为了获得暴利,人类对鳄鱼进行了凶残的屠杀。连鳄鱼娃娃也难逃厄运,它们被制成标本出售,小小的生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仅数十年间,钝吻鳄的数量就从200万只锐减到2000多只,野生的尼罗鳄不多了,扬子鳄更是稀少。

F

浮游生物采样器

浮游生物采样器主要包括浮游生物网、浮游生物连续记录器和浮游生物泵等。浮游生物网可分为简单式浮游生物网和复合式浮游生物网两类。世界上第一个简单式浮游生物网是1828年研制出来的,用来捕捉小蟹和藤壶幼虫。

简单式浮游生物网由网口、网衣、网底取样瓶、桶和囊袋构成。网口由边框支撑,呈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等形状;网衣与网口连接,网眼大小规格很多,可根据采集对象的大小加以选用。网底取样瓶附在网衣末端,用以收集网中的浮游生物样品。

复合式浮游生物网是在网架上装配若干个网,可同时采集不同水层中的浮游生物样品。先进的复合式网配备有环境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显示环境参数和网位深度、网滤水量等数据。采集器主要由水雷形管子、筛绢、卷轴、潜水板、齿轮箱、福尔马林池等部分组成,通过管内缓缓卷动的筛绢不断过滤进入仪器中的海水,得到浮游生物样品。浮游生物泵是抽取海水的离心泵,抽取的海水经筛选过滤便可得到浮游生物样品。

发现海底磁性条带

美国的科学家使用拖曳式磁力仪,在大西洋进行古地磁调查。科学家把调查获得的古地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磁力线条带,大都呈南北方向平行于大洋中脊的两侧,而且磁性正负相间,每个磁条带长约数百千米,宽度多在数十千米。磁化分布在大洋底部的一条条磁性条带,就像是海底成岩呈条带状被磁化后引起的。海底磁性条带的发现,成为当时地学研究的一大奇迹。

人们对海底磁性条带形成的原因一直非常感兴趣。有学者认为,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地磁场曾发生多次反复转向,伴随的是新洋壳沿洋中脊不断形成,不断扩张,因而在今天的洋壳上,留下了一系列磁化方向正反相间的磁条带。

风海流

风吹水动,某处海水流走了,邻近的海水马上补充过来,连续不断,就形成了海流,这种由风直接产生的海流叫做风海流。

法国开发海底多金属结核

法国认为,开发海底多金属结核对法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现在或将来,即使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开发得不到经济效益,但可以通过锰结核的开发,控制供应,抑制和威慑产地生产者提高价格,从而在客观上使锰结核的开发收到实效。法国还认为,当陆地矿产资源枯竭时,锰结核有可能成为法国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而保证法国矿物原料的长期供给。法国甚至认为,即使从经济上说,锰结核永远不可开发,也永远得不到利用,但在这一领域的可行性研究上所花费的费用,也能产生实际的积极的效果。比如可以促进海洋工程技术和矿石冶炼技术的发展等。

G

古海洋学

古海洋学是海洋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环境及其演化的科学,又称历史海洋学。它利用现代地质学和海洋学知识,通过海洋沉积物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古海洋表层及底层环流的形成、演化及其地质作用,阐明海水成分在地质历史中的变化,浮游和底栖生物的演化,生产力和生物地理发展史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海洋沉积作用的历史。

古海洋学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古海洋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的新学科,主要是把大洋水体的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海洋系统中,依靠海洋沉积,研究过去海水与水团、海水化学和海洋生产力、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演化规律,讨论它们对全球大气和大陆环境的影响。目前,国际古海洋学界正积极投入”全球变化”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人类活动以前或地球以外的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周期和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古海洋学已经被许多国际组织列为海洋地质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古海洋学本身固有的学科多,有跨学科性质,能建立探索机制模式等特点,与“全球变化”的总研究目标十分吻合,已成为“过去全球变化”、“全球海洋通量计划”等核心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写地球的历史

1968年8月11日,美国科学考察船“格洛玛·挑战者”开始了它的处女航。经过15年的航行,“挑战者”号不仅验证了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而且还有许多新的重大发现。

“挑战者”号还有一些令人惊异的新发现:大洋板块向另一板块下俯冲时,平铺其上的沉积层因密度小无法随其俯冲而堆积于俯冲沟内,建造起一种混乱的沉积结构。地中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次变为一个炎热的、没有生命、没有水的坑穴,坑底位于海面之下3.2千米。大约550万年前,坑穴的西面又出现一条裂缝,大西洋的海水便轰鸣而入,使这个坑穴再次灌满水。当时火山无论是分布范围还是喷发的猛烈程度,都远远超过今天。在日本东部,由火山灰形成的伸入太平洋达2400千米的楔形熔岩地块,是经过5000万年形成的。夏威夷群岛和皇帝海岭,是由夏威夷岛下的火山地带造成的。在过去的7000万年里,海底先向北、然后向西移动,把夏威夷移到目前的位置上。它最终还将向西移动,岛下的火山也将熄灭,在它现在位置上,将出现一座新的岛屿等等。

“挑战者”号通过广泛的考察,证实了埋藏在大洋底下的矿产资源远比陆地下的丰富得多。在墨西哥湾、南极罗斯海区都发现了储量可观的油气;在红海底和地中海底发现了含金、银、铜、铝、锌的多金属软泥。在海底钻取岩心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将钻头钻入海底后就一根接一根地放下钢管,再将这些钢管连同挖取的岩心一起拉上来。将其截开后纵向剖开,一半送往美国研究,一半在船上进行分析、检测。世界各国被钻探的结果所吸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加了“挑战者”号的工作。

国际海底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是国际海底,在《公约》上的名字叫“区域”,属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区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对“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

国际社会对海底多金属结核开发的管理

为了有效地管理海底资源,联合国从1972年开始召开了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并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已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区域的活动应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根据《公约》予以安排、进行和控制。开采海底多金属结核的申请者须向国际海底管理局同时提出两块商业价值相等的矿址,并提交关于这两个矿址的制图、试验、多金属结核丰度及其金属含量的资料。管理局指定一个矿址作为保留区,留给自己开发或者同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发。另一个矿址则由申请者在同管理局签定合同后自己进行开发。在此规定的同时,国际社会对开采海底金属结核上还引入了先驱投资者的制度。

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不应把“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否则也不会得到承认。

国际海底区域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一般泛指各国大陆架以外,水深2000~6000米或更深的海域是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占世界海底总面积60%以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深海调查技术装备的改进,探明了深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海底蕴藏的锰结核和金属软泥中所含有的锰、铜、钴、镍等主要金属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至少数千年。因此,少数海洋大国凭借自己掌握的技术和财力优势,妄图抢先开发深海矿物资源,损害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引起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和抵制。1967年,马耳他常驻联合国代表提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为第三世界国家所广泛接受,逐渐形成国际海底区域制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国际法形式确认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包括国际海底区域支配原则、开发制度、管理机构等。

H

海洋刺毒鱼类

刺毒鱼类全世界共500余种。中国刺毒鱼类约有100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65%。鱼体内具有毒棘和毒腺,可危及人的生命,但其毒液一般不稳定,能被加热和胃液所破坏。大多数海洋刺毒鱼类营底栖生活,潜伏于岩缝、珊瑚礁、藻丛或海滩泥沙中,体色常与周围环境相似。中国海洋刺毒鱼类有两个类群:

(1)软骨鱼类:如虎鲨、角鲨和银鲛等30余种。魟类为主要代表,它们具有含毒腺组织的尾刺,其毒素可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2)硬骨鱼类:如毒鲉、蓝子鱼和刺尾鱼等。以毒鲉类为典型代表,其背鳍、臀鳍和腹鳍的鳍棘大部分含有毒腺组织,分泌的毒素能麻痹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产生剧痛。

海洋中会发声的动物

有些哺乳动物,例如大部分齿鲸类,都具有回声定位的功能。海豚能发出持续时间为几十微秒、频率达100千赫以上的短促叫声,这种声音的发生和鼻道中的特殊气室有关。海豚头上的额隆,起着声透镜的作用,把接收的声波变成狭窄的声束,海豚根据水中物体对自己叫声的反射声,判断物体的方位和距离。海豚重复发出的叫声,频率随目标距离的缩小而增高,故可以借助这种声探测而不用视觉或其他感觉,自由地穿过障碍物或捕捉食物等。它的回声定位系统,不但对距离和方向有很好的分辨能力,而且有相当强的识别目标的能力,能判断水中物体的形状和材料。因此,研究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对发展声呐有重要的意义。多种齿鲸能发出声调变化的声音和叫啸声,其频率变化的范围为1000~10000赫。这种叫声随种类和情绪而异,起着通讯的作用。中国长江中特产的稀有动物白鳍豚,也有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能力。大的须鲸发出的声音,通常在400赫以下,甚至于低达20赫,可能起通讯作用。海豹和海狮类动物在水中也能发出吠声和短促的声脉冲,并有某些声通讯和回声定位的功能。

海滨砂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