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海洋科学知识
36671800000004

第4章

光缆在征服了近距和中距海域之后,开始向远程进发了,1988年底投入商业运营的大西洋海底光缆TAT-8,全长5872千米,是连接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海底信使。TAT-8能同时传送3.7万路电话,这一容量是国际通信卫星-V号的三倍多。TAT-8比第一条穿越大西洋的电话电缆TAT-1的容量大1000倍,但直径仅为2.1厘米。TAT-8的敷设成功,开通了光缆越洋的道路,在它后面,TAT-9、TAT-10相继到位,履行信使职责。TAT-11、TAT-12、TAT-13也已提上日程。日益发达的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新世纪。

大西洋海底探测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洋学家发现了大西洋中脊。这条大洋中脊纵贯大西洋南北,10000多千米长,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南极洲附近。中脊顶部有一条深邃的大裂谷,一些人认为这是美洲和非洲大陆分离时强行撕裂而形成的。

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联合制订了大西洋中脊水下考察计划——“法姆斯”海底探险,旨在全面考察这条裂谷的面貌。这项考察任务由3艘着名的深潜器担任,它们是法国的“阿基米德”号、“西亚纳”号和美国的“阿尔文”号。1973年8月,法国“阿基米德”号开始探访维纳斯山,“法美联合大洋中脊水下考察”由此揭开序幕。维纳斯山是大西洋中脊裂谷中央一座高250米的小山。“阿基米德”号先后7次深潜探查,在2000多米深的海底裂谷中潜行了9千米,采集了90多千克岩石样品,并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

大西洲在大西洋中

自1968年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百慕大海域,以及巴哈马群岛、佛罗里达半岛等地附近海域,接连发现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海底遗址,这给向往大西洲的西方好奇之士带来新的刺激,也是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的一个新的挑战。例如,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它们结构严密,气魄雄伟,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如石砌的街道,长方形或多边形的石头排成各种图案花样;有的似城墙,长者达1600米,均由大石块砌成;还见到了一些码头、港口设备的遗迹和大理石的雕像。它们不可能是天然之物。根据巴哈马群岛附近海底石灰岩的分析,证明它在12000多年前是在空气中存在的,也就是说这儿曾经是陆地。

岛弧

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岛屿以山地为主,外临深海沟。西太平洋岛弧最为典型,分南北两段:北段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构成,面向太平洋,为东亚太平洋岛弧!南段由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努沙登加拉群岛组成,向印度洋突出,称印度洋巽他岛弧。两段岛弧在苏拉威西岛衔接。西太平洋岛弧处在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嵌合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动力资源

海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利用波浪、潮汐、温差、盐度差可以发电。据估计,仅潮汐一项每年可能的发电量就比人类有史以来已消耗的能量总和还要大100倍。另外,近期来,专家们认为,海洋资源还远不止这些。海水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海水可以在工业上用于冷却,在生活上用于冲厕等。在陆地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海水取之不尽,海水淡化的前景越来越大。

地层平移断层

地层平移断层原指断裂带两侧的洋壳,向相反方向发生平移错动,使相邻的两段大洋中脊的距离加大。但是,善于思辨的威尔逊认为,洋底的这些断裂带,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平移断裂带,而是由洋底自洋中脊向两侧不断扩张而引起的运动。这就是说,每一段洋脊两侧的洋底都会向外扩张出去,相邻两段洋中脊之间的洋壳的移动,自然是相反的,所以,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会加大。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的方法就是在海水中用炸药爆炸或用压缩空气,电火花瞬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人工地震波,利用声波在不同物质中以不同速度传播的原理,来寻找对石油储积有利的地层和构造。

地幔物质对流

地幔物质对流是板块构造以及岩石圈中许多地质活动,如大陆漂移、地震、火山、造山作用等现象的起因。尽管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板块——地幔系统的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地球板块运动的机制,这个问题很复杂,它涉及到岩石的诸多变形机理,从脆性断裂一直到黏性蠕变,这与压力、温度、应力差等因素有关,另外还有一些因素现在还不能够确定;第二个问题是不同地方喷出的岩浆的组分有变化,这个现象表明在地幔的不同位置物质成分有变化,这与地幔中存在全地幔物质对流的现象有矛盾,因为全地幔对流物质运动会导致地幔中不均一的物质成分混合,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地球科学亟需解决的。

第一次深海探险

毕尔是美国着名的博物学家。1900年初,他曾带领一个科学考察组到墨西哥去探险,后来,又多次去南美热带森林和加拉帕戈斯等地进行探险考察,发现了许多人们不知道的珍稀野生动物,成为具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但是,毕尔的最大愿望是,乘深潜器到海底进行实地考察,探究深海是否有动物生存?如果有动物存在,它们是些什么样的动物,或者说,这些深海动物是如何生活的。

1928年,毕尔和机械工程师巴顿,共同研制出了一种钢制的球形深潜器。这种深潜器远远望去,是一个金属钢球,金属球连在一根钢缆上,如果需要下潜时,通过绞车和钢缆,把深潜器放入深海。为观察方便,在深潜器上开有三个舷窗。1930年他们组成了26个深海探测队,选择加勒比海以东的百慕大群岛特定海区为下潜点。同时,还在附近的小岛上建立了专门观察研究站。绞车开动了,发出轰鸣声,钢缆缓缓放松,深潜器深入海洋深处。当海水完全淹没了深潜器时,两位探险者透过舷窗看到的是,浅蓝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泡沫。随着深度不断加大,辅助船船底在视线中消失了。再往下潜,光线由浅蓝变成黑蓝。当指示器显示260米后,舷窗外是漆黑一片,似乎和世界完全隔绝了。于是毕尔通过话筒,要求升起深潜器,当深潜器被拉出水面,毕尔看了看手表,这次不成功的试验进行了一个半小时。

第二次深海探秘

毕尔的第二次深海探秘选择了靠近侬萨区岛附近海域。这里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礁,各种海洋动物种群丰富。由于有上一次下潜的经验,整个下潜都比较顺利。不久,深潜器便下潜到百米深处。显然这里动物种类多。他们看到的鱼类多是鲐科类。其他生物也不时能发现,例如带状管水母。有趣的是,这种水母一群一群的,像薄纱船一样,在水中漂来漂去,美极了。在150米深处,他们看到发光灯笼鱼和鳗鲡。再向下潜,超过200米时,他们看到像鬼魂似的海鳗,泛着微弱的磷光。在探照灯的照射下,很难发现它,只是在看到这种鱼两只彩虹色的眼睛时,才突然发现它们已到你眼前了。深潜器继续下潜,到250米处,他们看到一只水母,飘飘忽忽游了过来,撞在了舷窗的玻璃上。只见这只水母像受了惊吓,收缩身体,从胃中吐出许多发光的东西。这是毕尔头一次在这种深度见到水母,这种水母全身有金属般闪烁的光点。当深潜器接近500米时,舷窗玻璃和金属壁出现小裂缝。这是深潜器受到海水巨大挤压的结果。这次潜水考察共两个多小时。

最后一次深海探奇

1932年9月23日,毕尔和巴顿又一次下潜,深潜器下降到740米处,突然发生颠簸。通过话筒得知,是海面辅助船遇到大浪造成的。1934年8月11日上午9时41分,深潜器在侬萨区岛以南附近海域下潜。当深潜器下潜到766米时,打破他们前次下潜深度的记录。随后,又下降到833米。他们又看到一条叫不上名字的鱼,随即用照相机进行拍摄。此时,探险者感到身体不适,就升出海面。

1934年8月15日上午11点12分,深潜器下潜到了1009米的深度,这个深度创造了当时人类下潜的最大深度。这个记录一直保持了13年。同时,在这千米深的海水中,他们不时发现深海中那些叫不出名的发光体在闪烁,就像在宇宙太空中一样。他们此刻意识到深海的纯洁与浩大。毕尔和巴顿的深海生物探险考察,揭示了深海中存在着鱼类等生命,为后来的人进行深海探险提供了经验。

东海

东海为我国大陆东侧太平洋西部边缘海。南以南澳岛东南角与台湾岛南端连线与南海毗连。东经琉球群岛各海峡通太平洋,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海区岛屿众多,水产资源丰富,沿岸主要港口有我国的上海、宁波、舟山、福州、厦门、高雄、基隆,日本的长崎、佐世保、鹿儿岛、那霸等。东海位于我国海区中部,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海航路要冲。

东海石油资源

东海含油气盆地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是白垩纪——第三纪形成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其中,东海大陆架盆地面积最大,约28.4万平方千米。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发育凹陷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凹陷内沉积厚度达15000米,中新纪厚6000米,并可能存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两套生油岩系。现已发现和固定的局部构造封闭100多个,并在西湖凹陷中发现了3个含油气构造。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已发现的沉积盆地中面积最大、远景最好的盆地,该区的油气储量为40~60亿吨。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位于南海诸岛最北端,由东沙岛、东沙礁、南、北卫滩等几个珊瑚礁组成。东沙岛的环礁东半部露出水面,形似新月。东沙群岛面积随小,但所处位置十分重要,可钳制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及菲律宾间的海上交通,战时可作为情报前哨。

毒素鱼类

世界海洋有600余种毒素鱼,中国有170余种。一般在肌肉、内脏、皮肤或血液中含有毒素,毒性稳定,不易被加热和胃液破坏。包括两类:

(1)肉毒鱼类。种类繁多,主要有海鳝科、笛鲷科、裸颊鲷科、刺尾鱼科、蛇鲭科等,共30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海域。中国约有30种,产于东海南部和南海。肉毒鱼类的含毒机制甚为复杂,有些鱼类在某些地区是无毒的,但在另一地区却有毒;有的平时并不含毒,而在生殖季节则有毒;有的幼鱼无毒,成体有毒。一般认为该类毒素的形成与摄食习性有关,如植食性肉毒鱼类摄食有毒的藻类,将毒素积存于体内,当它们被肉食性凶猛鱼类捕食后,毒素便转移到肉食性鱼体内。人们误食后就引起中毒。肉毒鱼类的毒素称为“雪卡毒素”。

(2)鲀毒鱼类。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域,少数种类可进入河口,或在生殖时栖于淡水中。以鲀科类的东方鲀属(即河鲀属)为典型代表,其内脏含有剧毒,人畜误食均能致死。东方鲀的含毒量因部位和季节而异,卵巢、肝脏和胆囊有剧毒,肾脏、皮肤和血液(有些种的无毒)次之,精巢和肉一般弱毒或无毒。每年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食用时必须严格除去内脏。

底栖生物采样器

底栖生物采样器包括底拖网、采泥器和柱状取样管。底拖网由长方形或三角形的架子和袋形网构成,用船拖曳在海底采集底栖生物样品。采泥器有蚌式采泥器、弹簧采泥器等,依靠重力或弹力将两个颚瓣插入海底表层沉积物内取样。柱状取样管靠降落时自身的重量插入底质中,采集小型底栖生物样品。

淡化海水

16世纪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发明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谁就可以得到10000英镑的奖金。16世纪末,人类试着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来制取淡水,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例。

19世纪末,由于蒸汽轮船普遍发展,蒸发器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以满足锅炉用水和部分饮用水的需要。1877年,俄国在巴库建成世界上第一台固定式淡水装置。其他国家,尤其是缺少雨水的干旱国家也相继建成固定式淡水装置。但是,真正大规模地淡化海水,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70多个国家从事海水淡化工作。仅1980年6月,蒸馏法、反渗透法和电渗析法三种类型的淡化装置全世界即达2204个,总造水量每天约727万吨。科威特的“多级闪急蒸馏法”的装置达32级,它的海水淡化水平居世界一流。当今世界淡水总产量的70%是用此法生产的,能够日产水18万吨。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始于1958年,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出现了新的进展:中盐度苦咸海水淡化组件和频繁倒极电渗析技术等重大成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多刺龙虾

浩瀚的海洋里,充满着许多神奇的生物,就连小小的龙虾,也有许多有趣神秘的地方,令人们惊讶不已。全世界龙虾种类很多,这里向大家介绍西大西洋赤道附近的多刺龙虾。多刺龙虾和河虾很像,但比河虾可大多啦!它们还是节肢动物——甲壳纲的同门兄弟呢!多刺龙虾浑身长着坚硬的甲壳,头部和胸部还生着许多尖硬的棘刺,活像一个身披铠甲、手持钢枪的武士。

多种溶解盐的溶液

不论是大洋海水,还是近岸海水,它们都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解盐的溶液。因此,它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海水是含盐的咸水;二是海水具有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结构。这是指海水自身特征讲的。还有一个令人称奇的是:海水与人类的体液有着某种相似的生物化学类型。这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依据,即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体液和海水生物化学类型相似,便是证据之一。

多佛尔海峡

多佛尔海峡位于英国东南部和法国北部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多千米,宽33~40千米。一般水深20~50米,最大水深64米。航道水深30米以上,可通航各种舰船。为欧亚大陆通往英国的最短海上航路,也是重要的国际航运要道。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可能是世界上开的最长的“马拉松会议”。会议从开始到签字闭幕用了9年时间。会议围绕着领海、海峡、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群岛国、岛屿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