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
36598200000013

第13章 根茎类(2)

【简介】别名“老鸦蒜”、“蒜头草”、“蟑螂花”。多年生草本。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鳞茎。另外,同属植物黄花石蒜的鳞茎,亦作石蒜入药。

【来源】生在阴湿山地或丛林下,也有栽培。产华东、中南及西南。

【鉴别要点】鳞茎广椭圆形。初冬出叶。线形或带形。花茎先叶抽出,高约30cm,顶生4~6朵花;花鲜红色或有白色边缘,花披筒极短,上部6裂,裂片狭披针形,长4cm,边缘皱缩,向外反卷。雄蕊6,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蒴果背裂。种子多数。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鳞茎广椭圆形,长4~5cm,直径2.5~4cm,上端有长约3cm的叶基,基部生多数白色须根;表面由2~3层黑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披,内部有10多层白色富黏性的肉质鳞片,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心有黄白色的芽。

【采收加工】春、秋季采挖野生或栽培后2~3年的鳞茎,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

【性味功用】气特异,性温,味极苦。

【用药宜忌】石蒜碱有强力催吐作用,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催吐用3~5钱。除此之外,一般不作内服。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催吐。用于疔疮肿毒、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黄疸、水肿腹水。

【验方精选】

1,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石蒜、蒲公英等量。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加入好醋调匀,敷于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2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及肿痛。

2,治疗头疖 鲜石蒜捣烂外敷,或以干鳞茎磨汁外搽患处。或石蒜、天门冬加桐油捣烂外敷,或石蒜、八角枫叶捣烂外敷。

3,株俩无名肿毒 鲜石蒜30~60克,鲜半边莲120克,鲜野菊根30克,共捣烂外敷,每日换药一次。

4,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石蒜、生姜、葱各适量,共捣烂,外敷患处。

仙茅

【简介】别名“地棕根”、“独茅根”、“独脚仙茅”。多年生草本。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

【来源】生在山地草丛中。主产在四川。

【鉴别要点】叶3~6片丛生,革质,狭披针形,先端尖,两面有散在的长柔毛,基部扩大成鞘,紫红色。花茎甚短,藏于叶鞘内。花杂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两性花。雄蕊6,花丝短;子房下位,狭长。浆果椭圆形,先端有喙,披柔毛。花期夏、秋季。根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4~8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有须根痕及纵横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洗净,干燥。

【性味功用】气微香,性热,味微苦、辛。

【用药宜忌】凡阴虚火旺者忌服。勿犯铁。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

【保健药膳】

1,仙茅雀肉汤

[原料]仙茅15克,芡实60克,红枣5个,麻雀10只。

[制法]将麻雀剖净,去内脏、脚爪。仙茅、芡实、红枣(去核)洗净,与雀肉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小时,调味供用。

[用法]每日1次服食。

[功效]温肾壮阳。

[主治]适用于肾阳不足之人。

2,莲子仙茅炖乌鸡

[原料]仙茅10克,莲子肉50克,乌鸡肉10克。

[制法]将莲子肉、仙茅洗净,乌鸡肉洗净切成小块。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盘内,加开水适量,炖盘加盖,文火隔开水炖3小时,调味即可。

[用法]吃肉喝汤。

[功效]温阳益肾,固精止带。

[主治]肾阳虚之带下。

【验方精选】

二仙地黄汤 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知母12克,黄柏6克,当归9克,生地黄20克,泽泻15克,山药15克,枸杞子12克,远志12克,牡丹皮12克,牡蛎2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温肾壮阳,益精培元。可治男子更年期综合征。

白及

【简介】别名“白鸡儿头”、“白根”、“山田鸡”。多年生草本。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

【来源】生在山野、山谷较潮湿处。主产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

【鉴别要点】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基部下延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cm,唇瓣白色或具紫脉,先端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褶片,侧裂片合抱蕊柱。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有1雄蕊;子房下位,扭曲。蒴果圆柱形,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块茎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部有突起的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类白色,角质样。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至无白心,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

【性味功用】无臭,性微寒,味苦、甘、涩,有黏性。

【用药宜忌】外感及内热壅盛者禁服。反乌头。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吐血、溃疡病出血。

【保健药膳】

白及燕窝羹

[原料]白及15克,燕窝15克,冰糖20克。

[制法]把白及洗净,放入炖杯内。加水200毫升,用文火炖30分钟,滤去渣,留汁待用。燕窝水发透,去燕毛;冰糖打碎,待用。把白及水放入炖杯内,用武火烧沸,文火炖煮40分钟,加入冰糖使溶即成。

[用法]每日1杯,一次服完。

[功效]滋阴润肺,消肿止血。

[主治]肝硬化吐血患者食用。

【验方精选】

1,治疗浸润型肺结核咯血及支气管扩张咯血 用白及研粉,每次服12~15克,日服3次,连服1个月,可获显著效果。

2,治疗空洞型肺结核出血 取白及30克,鲜猪肺1具。先将猪肺用水反复灌注洗净、切块,同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至猪肺熟烂,调味后喝汤吃猪肺。每周服2~3次,连服1个月,疗效可观。

3,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用白及研粉,每次服12克,日服3次,一般连服5~7天可愈。

白术

【简介】别名“于术”、“冬术”、“于潜白术”。多年生草本。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来源】均系栽培。主产在浙江、安徽、江苏。

【鉴别要点】茎直立。叶互生,茎下部叶3裂或羽状5深裂,裂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裂片最大,边缘有刺状齿,叶柄长。茎上部叶分裂或不分裂,叶柄渐短。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总苞片7~8层,基部有羽状深裂的叶状苞片。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瘦果披黄白色茸毛,冠毛羽状,长1cm以上。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根茎呈拳形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纹和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性味功用】气清香,性温,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用药宜忌】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保健药膳】

1,陈皮白术猪肚汤

[原料]白术30克,新会陈皮6克,砂仁6克,生姜5片,鲜猪肚半个或1个。

[制法]先将猪肚去除肥油,放入开水中去除腥味,并刮去白膜。陈皮、白术、砂仁、生姜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煮沸后用慢火煲2小时即可。

[用法]吃猪肚,喝汤。

[功效]本汤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作用。

[主治]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

2,白术扣烧牛肉

[原料]白术15克,瘦牛肉250克,香菜10克,黄酒10克,花生油50克,醋5克,酱油5克,味精2克,香油2克,淀粉(豌豆)5克,大葱5克,姜4克,大蒜8克,八角3克,盐2克。

[制法]本品有过油炸过程,需备花生油约500克。

[用法]吃牛肉。

[功效]健脾燥湿,止汗安胎。

[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验方精选】

白朮、人参、白茯苓、砂仁、甘草、薏苡仁、白莲肉、六曲、山楂肉、肉豆蔻、诃子、陈皮、木香各等份,同煎为汤热饮,治脾虚泄泻。

白前

【简介】别名“水杨柳”、“鹅白前”、“草白前”、“白马虎”。直立半灌木。萝摩科植物柳叶白前的根茎及根。

【来源】生在溪畔、河边、山谷阴湿处。主产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

【鉴别要点】高30~60cm。茎圆柱形,有细棱。叶对生,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3cm,宽0.3~0.5cm,两端渐尖,中脉明显。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8,花萼5深裂。花冠紫红色,辐射状,内面披长柔毛,裂片狭三角形。副花冠裂片盾状,先端稍厚而内卷。雄蕊5,与雌蕊合生成蕊柱,花药2室。柱头微凸,包于花药的薄膜内。骨突果单生。花期5~8月,果期9~10月。根茎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间长1.5~4.5cm,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功用】气微,性微温,味辛、苦。

【用药宜忌】凡咳逆上气,咳嗽气逆,由于气虚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因邪客壅实者,禁用。

【功能主治】降气清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保健药膳】

石斛酒

[原料]白前、石斛、丹参、五加皮各五两,侧子、秦艽、杜仲、山茱萸、牛膝各200克,桂心、干姜、羌活、川芎、橘皮、黄芪、蜀椒、茵芋、当归各150克,薏苡仁1升,防风100克,钟乳(捣碎,别绢袋盛,置于大药袋内)400克。

[制法]上药以清酒浸渍三日。

[用法]初少服,日再稍稍加,以知为度。

[功效]降气排壅。

[主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弱不能行。

【验方精选】

灸白前、杏仁、灸前胡各9克,桑叶、菊花各10克,广皮6克,荆芥5克,竹菇、生枇杷叶、连翘各12克,甘草3克。水煎汤热饮,解表散寒,清里肃肺。主治外感咳嗽的急性支气管炎。

伊贝母

【简介】百合科植物,伊犁贝母的鳞茎。

【来源】生在海拔1300~1780m的林下或阳坡草地。主产在新疆。

【鉴别要点】多年生草本。茎平滑,高15~40cm。叶通常互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卵状长圆形至长方披针形,长5~12cm,宽1~3.5cm,先端不卷曲,并具硬尖突。花单生在茎顶或数朵束状,淡黄色,内面有暗红色斑点,每花有1 ~2枚叶状苞片,苞片先端不卷曲。花披子片6,蜜腺窝在背面明显突出。雄蕊6。蒴果长圆形,具6棱,棱上有宽翅。花期5月。鳞茎圆锥形,较大。表面稍粗糙,淡黄白色,外层鳞叶心脏形,肥厚,大小悬殊而紧密抱合。顶端稍尖,少有开裂,基部微凹陷。质稍松脆,断面白色,粉性。

【采收加工】5~7月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再去须根及外皮。

【性味功用】气微,性微寒,味苦、甘。

【用药宜忌】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胸闷痰粘、瘰疬、痈肿。

【验方精选】

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 贝母(去心)75克,甘草(炙)1.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炒)75克。上三味捣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

2,治伤风暴得咳嗽 贝母(安心)0.5克,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50克,甘草(炙锉)0.5克。上五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35克,去滓温服,不拘时。

3,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 贝母75克(煨令微黄),桔梗50克(去芦头),甘草50克(炙微赤、锉),紫菀50克(洗去苗土),杏仁2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

4,治百日咳 川贝母25克,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25克。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1克;4~7岁,每次2.5克;8~10岁,每次3.5克,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

5,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 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

延胡索

【简介】别名“玄胡索”、“元胡”。多年生草本。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来源】生在丘陵草地。主产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亦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