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你可以掌控:李开复给年轻人的100条人生建议
36554900000009

第9章 主动出击,生命随处是机遇(2)

李开复在苹果工作期间,有一天他的老板突然问李开复何时才能够接替自己的工作。李开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就说自己经验还不够,缺乏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还没有办法接替老板的位置。没想到,他的老板却说这些都是可培养的,而且,他希望李开复两年后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

老板的这番话,对李开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这也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一个绝佳的机会。意识到这些之后,李开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最后,李开复成功了,两年后他真的接替了老板的工作。每当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李开复都会从内心感谢老板,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机会,但他也庆幸当时的选择,因为他最清楚,那两年自己做了多大的努力,他明白,如果没有那两年的全力拼搏,领导给的机会再好,也是把握不住的。

其实,李开复身上的这种拼搏精神并不是进入苹果之后才养成的,他早就懂得拼搏的重要性。在读博士的时候,李开复通过努力,将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40%提到了80%,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告诉他,只要把这项成功写成论文就可以直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李开复并不想就此停止研究,他心里明白,这个成就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个机遇,更大的成功应该在后面。李开复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很简单,80%的识别率是一个很好的成绩,但并非最佳的结果,它还可以更好。而自己的成果发布之后,会有很多的科研机构和公司进入这块领域,如果自己放下研究而去写论文,那么相信不久就会被别人超过。

抱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李开复又开始埋头苦干。很多人都应该有类似的经验,想要从60分提到90分容易,但想要从90分提到100分就相对困难了。因为成绩越高,对人的要求也越高。但李开复没有害怕困难,他几乎整天都躲在实验室里,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为此,他甚至还推迟了论文答辩时间。在那段日子里,他几乎从不休息,每周工作7天,每天16个小时,期间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苦总是不会白吃的,经过一番拼搏、努力,李开复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他将语音系统的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这绝对可以算是最佳结果了。而他在获得导师肯定的同时,也拿到了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面对机遇,李开复又一次靠着自己的拼搏取得了成功。

世间事往往就是如此,总有很多的共同点,就像面对机遇的时候,如果你找到了把握方法,那么下一次机遇出现的时候,依然能够很好地把握;如果方法不得当,那么你总是会与机遇擦肩而过。李开复把握住了机遇,当然也掌握了应对机遇的方法,他的办法很简单——全力拼搏。我们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它念起来简单,但真正想做到就难了。需要一定的毅力,更需要坚定的信念。这些是李开复所拥有的,但只要努力,你一样可以拥有。

NO.19迎接挑战,不迷恋安稳的工作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接受挑战的人。——李开复

很多人都想成功,但实际选择的时候却又总是求稳,这是矛盾的。稳定的工作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但同时,这种缺少变化的环境也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斗志,让人变得平庸。更严重的是,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感的,这种对工作的厌烦感往往会延伸到生活当中,从而让人丧失对成功的渴望,这是极其可怕的。

李开复觉得,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实现自我,就要有一股冲劲,要懂得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要对稳定的现状保持警惕,有一种警觉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保有激情,去做更多、更大、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

李开复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博士毕业之后,李开复选择了留校任教,做了一名副教授,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制度,李开复在副教授的位置上干几年之后,就可能得到终身教授的位置。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符合李开复的初始设想,不过渐渐的,他开始感觉到迷茫了。

按李开复的设想,教职应该就是以研究为主的,整天跟各种数据打交道,但他却受到很多“非学术”问题的困扰,要拉经费、要参加各种与学术无关的讨论会议等。更重要的是,他感觉不到变化,仿佛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日子过得非常平淡,这份平淡给他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

有一天,李开复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没有讲明身份就直接跟他说:“开复,我知道你。现在苹果公司的两个副总裁看上你了,他们觉得你应该跑出来做真正的产品,而不是研究数据,想要你来谈一谈。怎么样?有兴趣吗?”

放下电话后,李开复心里很激动,他隐约感觉到,应该考虑下“冲出围城”了。

1990年的一天,李开复来到了位于加州硅谷的苹果总部,接见他的是两位赫赫有名的苹果副总裁。其中,戴夫跟李开复谈了很多,最后还邀请李开复去他家做客。在交谈的过程中,戴夫跟李开复说了找他来的原因。苹果当时正在做MacⅢ,想要把语音识别这一块分离出来,而李开复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想要他加盟苹果。

戴夫给李开复描绘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是广阔的,但李开复心里明白,这美好的前景也是充满了挑战的,如果成功,一切皆好,万一失败,自己将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出来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不过,最后李开复还是决定加盟苹果,因为戴夫的一句话“击中”了他。戴夫在谈话的最后说:“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要来真正的改变世界呢?”

对李开复来说,这句话是足够震撼的,促使他离开安稳的环境,去迎接新的挑战。事实证明,李开复的选择是对的。

李开复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离不开其一次次的抉择,在每次面临重大的选择问题时,李开复都给出了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来自其内心的支配,更来自于他主动积极的性格。如果没有勇敢的、积极的进取精神,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那么,李开复现在可能会是一个大学教授,整天过着懒散的日子,没有机会体验波澜壮阔的人生,更是没法体验一次次的成功经历。

李开复是年轻人的导师,是年轻人要学习的对象,但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他的做法,更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的精神,在李开复身上,勇敢迎接挑战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最值得学习的。想要成为李开复那样的人,就要具备他们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个成功的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肯定会选自己未曾经历过的那一个,这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勇于探索未知,不迷恋安稳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成就更大的事业。

NO.20努力创造,有些机会是“自找”的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也可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李开复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真正的成功者永远都是少数,究其原因,无外乎大多数人都不能有效把握机会,能够自己创造机会的人就更少了。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少,所以一旦做到了,就比其他人拥有了更多的竞争力,离成功也会更近。通常来讲,想要创造机会,是有条件的,第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只有向上的心态才能让人有成功的渴望,这是动力;第二,要有刻苦的精神,只有不懈努力,累积实力,才有资本;第三就是保持警觉,不断寻找,学会主动出击。以上三点,是李开复的经验,是其亲身经历所得。

在李开复的人生中,经历过很多次选择,遇到过很多次机会,他也曾自己创造过机遇。在整个过程中,李开复很少失误,原因就是其懂得如何赢得机会、把握机会,更懂得如何创造机会。其中,关于创造机会,还有一个小故事。

根据微软公司的规定,每个部门隔一段时间都要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成果,一般来讲,一个部门一年有四次这样的机会。在微软,人们非常重视这个机会,如果自己的工作成果足够好,不仅能够得到比尔·盖茨的鼓励,还能从公司获得更多的支持,对后续工作的展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李开复在微软工作期间,曾负责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在研究院刚刚成立那一年,李开复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在手里的几个研究项目都没有出结果的时候,就向比尔·盖茨申请了两个汇报成果的机会,时间定在半年后。李开复这么做,是想宣传中国研究院,因为那时刚成立不久,别说外界,就是微软公司内部也有好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机构的存在。李开复就是想用这样的办法,引起大家对中国研究院的重视。

李开复这么做虽然有些冒险,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根据李开复的推测,他手中的四个项目在六个月之后,应该都能出成果,但各自的成功概率只有60%。如果等成果完全出来之后再申请,时间就会拖得很长,对他们来说,选择正确的汇报时间是更重要的。于是,他用了两个措辞比较含混的报告,预定了位置,这种不是很明确的报告,可以给他更大的回旋空间,到时候哪个项目出成果用哪个就可以。如果提交的是详细的申请材料,到时候该项目没有出成果,就会非常被动,这是李开复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