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虎克成功了,而他的成功,源于其对细节的重视。正是重视每一个细节,用自己的专业将之做到极致,最后产生质变,才让他有了后来的成就。列文虎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处在什么位置不重要,是否懂得努力、用什么样的方法努力才重要。如果你足够努力,并做好了每一个细节,那么,即使是一个看门人,一样能够在科学的海洋中攫取宝藏,成为人类最高精尖的人才。
细节是微小的,但觉不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它们非常重要。如果将各个细节都把握好了,那么,迟早会产生质变,让你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我们都在追求创新,却少有人懂得如何创新。其实,做好细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是李开复的成功经验,这个经验,在列文虎克的身上得到了验证。正是由于对细节的把握,让列文虎克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作为一个年轻人,需要掌握的就是前人用自己的实际经历获得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那么,你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NO.61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李开复
所谓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足够的专注,和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一个好的创新,可以让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更是能让个人迎来另一种人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创新,然后学会创新,掌握创新。用创新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李开复常说,要做就做最好的自己,要让世界因你而不同。在做事上面,他也是有着类似的看法的,李开复认为,人要成功,就要学会创新,所谓的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在李开复看来,只有转化思维,大胆行事,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取得不俗的成绩。在这点上,一个著名的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哈罗啤酒厂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东郊,这是一家老厂,外表并不起眼,初看上去,无论是厂房建筑还是生产设备都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是,了解这家酒厂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业绩是当地最好的。尤其是其销售总监林达,是轰动欧洲的策划人员,由他策划的啤酒文化节曾经在欧洲多个国家盛行。
林达来到哈罗酒厂很多年了,他刚到这个啤酒厂的时候还是一个不满25岁的小伙子,那时的他,很青涩,也很普通,他看上了厂里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并找机会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可是,那个女孩却对他说:“你死心吧,我不会看上一个像你这样普通的男人的。”经过这番打击,林达决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
那时的哈罗啤酒厂并不景气,他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一年一年地减少,销售不景气,酒厂就没有钱,没钱无法做广告,导致销售更加不景气,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永远也找不到出路。
年轻的销售员林达曾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者广告,但他的提议都被厂长拒绝了,不是厂长觉得不可行,而是厂长了解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被厂长拒绝之后,林达决定冒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借了一笔款项,承包了厂里的销售工作,决定大干一番。
正当林达为怎样去做一个最省钱的广告而发愁时,他徘徊来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场,坐落在广场中心的铜像启发了他。那铜像是一个小孩,正在尿一条导火线,而那导火线是敌人用来炸毁这座城市的。这座铜像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正是铜像男孩,他叫于连,而这座广场,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达看到于连像之后,突然决定了他要做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二天的时候,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英雄于连的尿颜色变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铜像喷出的“尿液”不是水,而是色泽金黄、泡沫泛起的“哈罗”啤酒,而铜像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则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来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队接啤酒喝。人们在意的不仅是免费的啤酒,还有这一创意的新颖。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年底结算的时候,该年度的啤酒销售产量是上一年的18倍。而林达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营销专家。
林达的成功秘诀很简单,那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点,他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林达的这种精神,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不同的效果。
要明白,成功其实并不难,有时候,只要做一两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可以了。
NO.62不盲从就是一种创新
不随便跟随别人,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李开复
创新的方式有很多,将旧事物重新组合是一种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一种创新,同时,不盲从也是一种创新。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在看到很多人,尤其是跟自己有相同处境的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也会无意识的跟风,同他们一起做。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不好了,它会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关于盲从的危害,李开复有过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一个人没有财富、没有事业并不可怕,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意识才可怕,因为它会让你丧失创新的能力。这里的没有思想、没有独立意识,指的就是盲从。由此,可见李开复对于盲从的态度,是绝对否定的。事实上,李开复的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处境不一样,我们很难用别人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件事,每个人都在用同一个方法做,那么,其效果也就等于没有人在做。因为人们无法分清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盲从,是永远也无法引起别人关注的。
1966年,物理学家丁肇中重做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实验,即测量电子的半径。关于电子是否有半径,如果有是多少,物理学界早有涉及。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推测得出电子没有体积的结论。这个结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到了1964年,一位实验物理学家进行了实际测量实验,最后,他得出结论,电子是有半径的,并公布了测量结果。
这个物理学家提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随后,多个物理学家都进行了这个实验,他们的结论一致,得到的数据也相差不多,因此,出现了实验结果和理论推导不符的情况。
这个现象也引起了丁肇中的注意,他首先对理论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是理论推导过程没有任何问题。于是,他认为,是那些物理学家在实验中有操作的失误,或者是用错了实验方法,所以才得到了与理论不符的实验结果。有了想法之后,丁肇中决定自己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于是,就有了1966年的丁肇中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
最终,丁肇中通过实验,确定了电子是没有半径的。他的实验结果公布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一争论也正式结束。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件事的时候,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丁肇中得出的结论和李开复的看法不谋而合,说明成功者都是有共性的,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所以,他们才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成功。而不是像那些盲从的人,只知道做别人做过的事情。要知道,跟在别人的后面,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很多时候,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往往就是另一回事了。在盲从方面,也是一样。很多人也都知道不应该盲从于别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考,但是,真正做事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下意识地跟随在别人身后,做一个跟风者。直到失败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盲从的错误。
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改变的。首先,我们要对盲从的危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急着动手,而是先冷静下来,想想前因后果,看看身边的人是否在做,评估一下自己做了是否会成功,然后再动手。不要觉得这个过程是没有决心的犹豫,这个过程是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是保证成功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础打好了,自然就不会盲从了。要记住,不盲从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可以给你带来人生上的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