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宾是一所大学的老师,他很有才华,26岁就当上了团委书记,30岁任学工处长,如今,年纪轻轻的王宾已经是该校的校长助理了,可谓前途一片光明。据王宾说,他毕业的时候,成绩很好,当是有很多大的跨国公司去他们学校招聘人才,成绩好的一般都被选中了,他自然也不例外。被选中的人中,基本都会同意去这些大公司上班,但王宾没有。他认为,一个人就应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偏爱学校的生活,经过一番思索后,他决定留校,当一名普通的辅导员。
现在提起那段经历,王宾依然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他说:“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想即便当初选择了去那些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去的跨国公司,我的前景也未必比现在差,但我可能生活得很累,因为我了解自己,知道那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我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骄傲。”
李开复很欣赏王宾的态度,在博客上表达了对王宾的赞赏。李开复之所以对王宾的这种做法有如此大的认同感,不仅是因为他有着相同的看法,更因为他也有相同的经历。
从微软跳槽到谷歌的时候,李开复遇到了点麻烦,背上了“叛徒”的罪名,很多人都对他的选择不理解,觉得为了换个工作搞出这么大动静来,有些不值得。但是,李开复并没有理睬这种声音。他觉得,人就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做选择,不能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初衷,那样是不理智的。事实证明,李开复的这次选择确实是成功的。
从小到大,李开复有多次主动选择,他一直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赋予每个人不同才能的同时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才能跟相应的机会相匹配。遵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得到更多的快乐。
如今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也是一个机会丰富的社会,年轻人有很多的选择。比如房地产,就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产业,但我们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这个行业内任职的。如果你恰恰是不合适的那个,那么,不仅赚不到钱,反而浪费了时间,就得不偿失了。不要看外界条件而选择,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要记住,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成功的概率才最高,可能获得的成就才最大。行业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从业者是否适合、能否做出成绩之分。在任何一个行业,取得成绩之后,都会给你带来很多荣耀。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自己真心喜欢,可以做出成绩来的职业,而不是别人觉得好的职业。除此之外,我们在面对关于人生的许多重大选择时所应当遵循的,也都是这个原则,做出符合自己心声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别人看好的。
NO.45在新机会面前要敢于放弃
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李开复
古人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意思是我们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总是要面临取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是否有勇气放弃,就显得很重要了。李开复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必须审慎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到有所取,有所弃,利用自己的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
李开复说,在创业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需要直觉来判断的,但很多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机会,仅仅凭借个人的直觉判断很容易造成失误。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在看到新机会的时候,要有抓住的能力,也要有放弃的勇气。
汪力成是一个创业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加入了创业大军,并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面对各种机会,初尝多元化经营甜头的汪力成没能经受住诱惑,投资了很多领域,他的业务涉及12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食品饮料等。汪力成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他觉得,任何一个机会都是老天的馈赠,是不容放弃的,他始终觉得,放弃就是亵渎。
1995年,汪力成遇到了麻烦,分散投资、盲目立项、管理失控等后果开始暴露出来,他的公司开始出现混乱的迹象了,子公司之间的债务、担保等搅成了一团乱麻,让汪力成很是头疼。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了原因所在,并及时领悟及时回头。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汪力成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重新做了定位,将原来分散在12个行业的23家企业大幅收缩为3个优势产业的4家公司,同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最有优势的产业——电能表上。
汪力成的这一调整,很快就显现出了效果,两年后,中国“两网”改造开始,电表的销售量大增,汪力成的公司效益一下子增长不少。事后,汪力成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时说:“有机会是好事,但机会太多,却容易让人乱了阵脚,对商人来说,乱了阵脚很可怕,但并不致命,关键是要及时地反应过来。一个没犯过错的人,不能算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没犯过错的企业家,也不能算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对于事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敢于对机会说‘NO’。”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不仅汪力成这么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成功商人能一路比较顺利地走过来,我认为与他们的敢于对机会说‘NO'的精神有关。”
对于为什么要有对新机会说“NO”的勇气?李开复曾给出阐释。他认为,对新机会说NO,从表象上看是有些损失,但实际不然。李开复说只有能够帮你实现成功的才叫机会,那些看似美好,但是你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的,并不是机会,反而有可能成为陷阱。新机会中,实际上是陷阱的就特别多。原因很简单,追逐新机会会让你从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中分心,将经历和财富都转移一部分过去。如果你现在的事业正是一个需要花大精力的事业,而新机会也是如此,那么必然会两头无法兼顾,最后都没做好。结果就是不但新的没得到,老的也失去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李开复一直认为,面对新机会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抓住,而是要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看自己目前是否有能力抓住这个机遇。如果有能力,就上,没有能力的话,就要勇于放弃,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高。这是李开复的个人经验,更是他教给年轻人的宝贵财富。想要成功,就得将这些成功者们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经验,从他们的话中体会道理,在他们的经历中寻找出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NO.46取舍的真谛是专做自己擅长的事
真正的聪明人,不会轻易进入一个自己不懂的领域,而是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寻找机会。——李开复
对人生来说,选择时的标准应该是自己的内心所向,要遵从内心去选择,从心选择。但对于具体的做事方向,选择取舍的真谛则是专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只有一心扑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面,才能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我们的事业取得最耀眼的光芒,人生的价值也必将得到展现。
在诱惑和机会众多的今天,想要坚守住自己的梦想,一心地扑在自己所擅长的事情上面,是不容易的,需要强的定力和清醒的头脑。在获得定力和头脑方面,李开复有很多的心得。他认为,想要成功就要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而坚持的动力,则来自于对成功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具体的,它更像是一个具象化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空泛的“我要成功”。李开复认为,只有将目标具体化了,才能让自己在既定的道路上坚持,保证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从而取得成功。而在这方面,有很多可以佐证这个观点的事例。
马化腾是腾讯公司的老总,拥有着令同行们“垂涎”的用户群体。这是腾讯的骄傲,也是业界的传奇,TOM网的前CEO王雷雷曾说过:“那么大的活跃用户群,即使插根扁担都能开花。”这句充满“醋意”的评价说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但马化腾并不这么看。
“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平台很多,比如游戏、邮箱、门户,但为什么进行扩张成功的不多呢?”这是马化腾对同行评价的回应。从这段话可看出,马化腾明白,强大的用户群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一旦产品质量不过关,一个不小心就会让大量的用户流失。所以,马化腾认为,想要成功,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保证质量。而腾讯保证质量的方法很简单: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是他们的选择,更是他们的竞争力,同时,也是马化腾的个人性格。
其实,早在腾讯开创之初,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已经是腾讯的发展核心了。当时,年轻的马化腾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思路,因为那时互联网刚刚兴起,有很多不确定性,“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只能自己摸索”马化腾如是说,“想要成功就要规避风险,而做最熟悉的事,是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
对于马化腾而言,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业务,自己并不擅长,所以,他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了唯一的切入点。沿着ICQ的道路,马化腾成功了,有了今天的QQ,这个用户群最多的互联网产品。
跟其他人的想象不一样,马化腾并没有四处伸手,即使是今天,腾讯在互联网业务上全面开花时,马化腾也认为自己并没有分散精力,他曾说:“从表面上看,大家觉得腾讯现在什么都在做。实际上,我们一切都是围绕着以QQ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和平台在发展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化腾的头脑很清楚,他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懂得选择自己的优势。在他看来,选择的真谛是取舍,而取舍的真谛就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马化腾和李开复一样,都是高科技产业的精英,他们的看法也类似,都觉得想要成功就得专注于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用有限的精力创造出更多的事业,这是他们在商界拼打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简短,却充满智慧。
作为一个年轻人,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而变强的方法中,将自己本就擅长的事情变得更将擅长,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这是取舍的真谛,更是成功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