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39

第39章 第39招 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

毅力是指在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克服和排除学习中的内外困难和干扰,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当儿童具有这种品质以后,他们就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气馁,也不会因内外干扰而分心。人的认识活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人的意志总是与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在日本。人们推崇所谓“忍术”,并且有一种“忍术的修行法”,其中有一个训练跳高的方法:“种下大麻,使其生长,每天在它上面跳越。”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认为这是培养非凡能力的好方法,值得采用。

大麻时时刻刻在生长着。如果每天都在大麻上跳越的话,自己的跳越能力也在逐日提高。随大麻的生长而每天练习跳越的人就会轻而易举地、自然而然地跳越过去。由此可见。悲叹自己无能的人是多么无知啊!

“能力,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掌握,只有通过反复做才能熟练掌握”,这是铃木的自戒。

有一次,铃木把自己说的“生命在音乐中无形地成长”这句话写在了1500张诗笺上,准备把它送给学生们。铃木利用晚睡或早起的时间去写,有人说:“你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对于铃木来说,这样做,不但不辛苦,反而感到很高兴。既然写就要写好。每写一张,他的嘴里就不断嘟哝着:写得再好点,写得再好点。

对于不是书法家的铃木来说,写好字是相当难的。尽管这样,每当写一张,他就增加了一份信心和力量。终于写得越来越漂亮了。同是一张诗笺。但字写得一张比一张好,这确实是难以形容的反复做的妙趣啊!

存松本音乐学院有一个满6岁的孩子,名叫纺子,行动极其缓慢,做任何事情都比其他孩子完成得慢。铃木把纺子安排到其他孩子中间一起培养。

在教室里,并排站着几个与纺子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老师站在他们的面前,喊道:“好,一、二、三!”

当喊到“三”时,立刻把右手举过头顶,让孩子们跟着学。这是对孩子瞬间感觉和快速行动的一种训练,是拉好小提琴的基本能力。

孩子们最喜欢这样的游戏。上课前,孩子们高兴地大声喊叫着,同时迅速地把右手举过头顶。不过,只有纺予一个人慢腾腾地举过头顶。

因此,铃木改变了主意,与其让纺子学小提琴,不如先培养她瞬间行动的能力。为此,先让她本人按自己的速度自然而然地做举手动作,这是对她的耐力的一种考验。每逢铃木上课,都让她与其他孩子一起认真玩这种游戏。不久,她便能操作小提琴了。

这种马拉松式的训练持续了十二三年后,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纺子成为了松本音乐学院首屈一指的伟大的演奏家,并成为柏林广播管弦乐团的成员。

孩子即使有什么短处,也不要把它视为天生的而放任不管,应该经常进行练习,最多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其短处变为长处。

对此,多数人都经历过。可以说,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是与能不能坚持干到底有关的。毅力也是能力,所以必须加强培养。那么怎样培养才好呢?

首先下决心开始后,要忍耐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的这种忍耐是决定自己命运的。这是因为继续忍耐一段时间,必要的毅力就会产生出来,做事情也就相应的容易多了。这就好像一粒树种子埋进土里,很难出土发芽。虽然肉眼看不见,但从埋进土里的那时起,种子就开始变化,作发芽的准备。幼芽终于破土而出了,它孕育着向上的喜悦和生长的快乐。幼芽渐渐长大了,与此同时,幼芽的根开始在土里生长。这根就是促进树生长的力(以人而言,促进能力发展的根源),即所谓根气。幼芽渐渐发育、茁壮成长,形成树的状态,与此成比例的根部也渐渐粗壮起来。因而可以说,这种根气作为人的毅力是促进人们干到底的法宝。另外父母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育孩子从小立志

教育孩子从小立志,“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家长可用古今中外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志向与坚忍不拔,终至成功的事迹去教育孩子,如,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生献身于桥梁事业,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南京秦淮河上有一座文德桥,有一年端午节游人为争看龙舟竞赛把桥挤塌了,许多人掉到了桥下,有些孩子淹死了。事后,家人带茅以升观看倒塌的文德桥,茅以升小自傲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造坚固耐用的大桥,也由此增长了他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崇高理想。

居里夫人为了提炼新元素,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做了一千多次试验,仪实验废物就上千吨,最后终于炼出了镭;再如,焦耳没有上过学,他的知识全靠自学获得,为了证明热是能的一种形式,使用种种方法,做了四百多种试验,历经了无数次的失畋,最后终于获得了热能的大量的数值;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沾满鲜血的利剑面前,临死还高喊:“不要动我的几何图!”

要让孩子懂得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时还要使孩子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贴近孩子的实际,还可以用同龄人的榜样来教育孩子,如某某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可学习。

2.鼓励孩子不断克服固难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孩子毅力的磨刀石。孩子学习上的毅力,也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巾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有家长说:我要求孩子一年级总分在班级进入前十名,二年级进入前八名,六年级时要进入全年级前十名,设立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孩子的毅力。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它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目标是否切合孩子的实际?是否属于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如果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遇到的全是失败,毅力从何而来?二是总分的前几名,排第几位,受各种因素制约,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

正确的做法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断地给予他意志与情感的鼓励,“我知道,这道题你一定能够做出来”,“不要怕,只要深入思考,你就能做出这道题”,让孩子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尝到快乐。家长还可根据孩子特点,有意地设置一些困难,如让他跳一跳摘果子,激发他尽力跳起,从而培养战胜困难的毅力。

3.引导孩子体验成功感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与他们是否感受到战胜困难的成功感关系密切。孩子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过程巾,才能形成毅力。家长要以其自身的经验,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教会一些行之有效的技能技巧,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必要时,降低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知道。培养孩子的毅力,不只是对成绩优异的孩子而言,有的孩子学习有障碍,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再逐步提高,也能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毅力。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面对这样不断变化的世界,不能以掌握静止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关键在于会学习,不断地学习。家长要和学校教师一道研究孩子的学习过程,培养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习方法,比仅传授知识重要得多。要告诉他们学习是终身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从学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