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36543000000027

第27章 第27招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父母应当适当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程序成长。千万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注意给孩子减轻精神压力,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完善的品格和基本的动手能力,不要单纯地要求孩子在学业上拔尖……

父母的补偿心理

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冲突?为何父子之问变得那样不好理解和沟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少的父母往往想将自己往昔失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孩子来补偿、实现,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父母越是不得志,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父母越是壮志未酬,越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总是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去实现。

的确,鉴于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原因,我们有不少家长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家长期望值并不高,但是就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实现不了;有的家长本有很高的天赋,但是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有的家长本有某方面的潜能,但是由于缺乏懂行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告终……于是,在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自己在孩童时代没有实现的期望。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一定非要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

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期望一致当然最好。但是,如果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想法不符合父母的愿望,那么,作为家长怎么办?是强迫孩子,还是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让他们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才能?答案自然是后者。家长决不能越俎代庖,强人所难。那样,不仅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孩子的智慧幼芽刚一出土就遭到损伤。作为家长,对往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遗憾,还是应该理性地对待:一是不要凭一时的冲动,更不能强迫自己的孩子接受;二是即使发现孩子有可能实现自己以往没有实现的遗憾,也要选择一条比较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三是要随时随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期望过高,要切合实际;四是重点发展,因为有的家长没有实现的遗憾太多,不能让孩子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

孩子是自己的后代,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独立的权利。他们的命运应该由他们自己来主宰。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生命的延续。他有权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前途。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能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别人设计好的框子限制住。不然,他们也会同你们自己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也就留下了自己的遗憾,而他们的遗憾又由谁来补偿呢?

兴趣是一把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这能把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父母坚决反对,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公开与父母对抗,即使孩子勉强顺从了,也会消极应付。此时,孩子的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客观上会影响他们事业的成功。

因此,请父母们善待孩子,尤其要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甚至始终不能圆父母“望子成龙”之梦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应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不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必由父母设计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没有必要去实现那些连父母自己年轻时都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

做不愿做的事情是痛苦的,对此,为人父母者自己的感受是最深的。同样。孩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强迫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情,也会使他们难受万分。

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些,理解孩子已经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成才,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企图将孩子童年倾注在父母精心设计的成才模具里,驯化为另一个自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请还孩子作为一个平凡人过平凡生活的权利。

不要让你的爱和期望变成孩子的负担

多数父母只会按照自以为是对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他们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种形象,也就是说这些父母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希望和没能在自己身上实现的愿望,而没有去真的关心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需要。说起来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真的很想让每一位做父母的问一问自己,那是真的吗?你们想过那样严格的塑造孩子,孩子可能失去什么吗?孩子可能失去童年最美好快乐的时光。可能有大半生的时间和自由的情感都被你们所控制和束缚了,孩子失去的更可能是他本身所最亮的那个闪光点,失去了他在30岁以前,或在摆脱你们控制之前所有本因该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我们天天谈人权,不懂得爱或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孩子的人权又在哪里呢?

不能否认父母对子女的那分爱的热烈与执著,可怎样爱的深刻和长久不能不说是一门让我们怎样去懂得爱,认识爱的学问与艺术的结合。

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最初愿望都是好的。而为什么有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却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呢?为什么有些子女却恰恰与本来最爱他的父母反目成仇呢?为什么大家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就真像说的那么可怜吗?想了解天下的父母为什么可怜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去挖掘和分析问题的本质。如果不想做可怜的父母,自己就不要做狭隘可怜的人。你能不能做到真的爱你的孩子,就看你是希望把他变成什么样的人还是要让你的孩子怎样快乐的成长。

而如今中国多数的父母在过去的文化和传统的观念熏陶下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中国式的教育和发展观念,而这种可怕的难以改变的观念对于老师也好,父母也罢,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可怕到能让每一个人深受其害的地步。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夸大其词,应该说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敏感的人,充满爱并深刻爱着的人都能感觉到遗留下来的陈旧的体制与观念对社会与国家的危害有多大。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去反思,问问自己真的去爱了吗?爱的深刻吗?望子成龙到底是为了可以今后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还是真的在教育孩子。好的老师都这么说“教育是要孩子快乐的成人,而不是所谓的成才”。爱一个人——自私的爱常会成为爱的理由,而这样的理由是别人无法反对的理由,狭隘的爱通常变成爱的借口,而这样的借口往往是推脱责任的借口,无知的爱就是社会和家庭的癌症,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深重的罪孽!

不要在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的时候,父母还在顽固不化地高喊着“我是爱你的”那样空而乏味含糊的口号。

还该子快乐的童年

有一个5岁半的孩子为众人展示了他的特长:武术、长笛、唐诗。大家在对孩子报以热烈掌声、夸奖不已的同时,对孩子的家长更多了几分羡慕:“这孩子真聪明。你们两口子在孩子身上没少费心思吧?”孩子的妈妈说道:“想多学些东西只有充分利用上小学、中学前的这段时间。这两年,我的休息日几乎全搭给孩子了,陪他奔波于各个学习班,孩子辛苦我也很累。可看到其他家长跟我一样时,我就不敢放松。”

如今,社会上的各类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如雨后春笋,部分幼儿园所也相应地出现了小学化教学现象,开始成为了一条沉重的起跑线。在这条起跑线上,很多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学业的压力,童年的快乐因此打了折扣。

现如今五六岁的孩子中,基本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的会吹会拉,有的能歌善舞,有的擅书喜画……他们的才能让大人叹服,但他们忙得让大人心疼。很多孩子除了在幼儿园的时问外,周末大都被舞蹈、美术、英语等兴趣班安排得满满当当。当有人问一个孩子“你现在最想做什么”时,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最想考试。因为考试取得名次后爸妈就可以奖励我出去玩了。”当有人问兴趣班的几个孩子:“你们喜欢去兴趣班学习吗?”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因为每个礼拜都得去。特别累”……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赢在起跑线上”等思想的促使下,家长们似乎难抑揠苗助长的冲动。有一位郑先生这样描述:孩子今年6岁,在幼儿园上大班。平时儿子全托在幼儿园,每周星期五将孩子接回家,星期六、星期天要送孩子去学英语和美术。当有人问到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6岁的孩子是否能吃得消时,郑先生表示,好玩是孩子的本性,但现在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输给同龄人,也只好这样做了,否则孩子进入小学后就会和其他小朋友有差距。还有一位带着孩子去参加补习班的母亲,她说:自己的孩子除学习双语外还参加了拉丁舞蹈的学习班,学习双语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参加拉丁舞蹈学习主要是培养孩子气质。

有关专家给这种现象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过度开发就好像在高速路上行驶的汽车,超过一定的速度就容易翻车,很难保持平衡。“早期智力开发应保证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专家说,幼儿教育应该适当,符合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否则,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他们蒙上一层阴影。

学前教育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专家认为,学前教育过度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教育部门应该及早刹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现在的父母有个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念书。有一位老师组织夏令营,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煮鸡蛋发呆,老师说:“你不爱吃鸡蛋吗?…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的鸡蛋长的不一样!”“你们家鸡蛋长什么样?…我们家鸡蛋是白的、软的,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后来一问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没见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切成四块摆好了放在面前吃。、父母能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成长。孩子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一名少年犯这样回忆他的犯罪历史:“5岁那年,妈妈带着我乘公共汽车,我顺利逃票后,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夸我很聪明。以后我就常常逃票,结果长大我就变成了抢劫犯。”由此可见,让孩子成人比成功有更重要的意义。当前父母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家长们以为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孩子其他的需求根本不去管。而人的成长有多方面的需求,不单是智力的发展。现在有很多孩子学习成绩虽然很好,可是因为心理发生了问题,结果最终也考不上大学。这些孩子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事实上孩子的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而不仅仅成为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就要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家长要对孩子一生负起责任,那就要想明白你培养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反过来说,心态很好、充满自信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也一定能考出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大学。

经历比名次重要

心态决定成败,厨师让小和尚去打油,说千万不要洒了,小和尚手哆嗦,洒了。厨师大怒:告诉你别洒,还是洒了!这时有一位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你再去,一边看看外面的风光有多好,一边拿着油瓶回来。小和尚说:我不是打油的料,眼睛盯着油瓶都能洒一半,看风光还不洒光了?老和尚说:洒光也没事,主要看看外面有什么就行了。小和尚拿着油瓶,开始看风光,春光真美,低头一看,手里的油一滴没洒。厨师盯着小和尚的油,油洒了一半,老和尚关注小和尚的见识,手里的油一滴没洒。心态决定胜败,路还是那条路,小和尚还是那个小和尚,心态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今天的父母心态坏到了极点,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一考试就说:好好考,考不好回来我揍你。孩子一考试就紧张,有个孩子说:以前考试后是单打(妈妈打),现在是男女混合双打(爸爸妈妈都打我),妈妈说你家多考一分,就给咱们家省下三到五万块钱。自从我上学后,父亲就变成了挣钱机器,我就变成了挣分机器,我们家没了快乐,变成战场。

有的孩子因为成绩排名在后而跳楼,重点学校很多时候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在乎的是孩子的结果,忽视孩子的过程,结果往往都不好。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练、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

有的家长是“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可能发生,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但决不可以成为孩子的拐杖,否则,离开你们,他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