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的人生要低调
36525100000007

第7章 凡事让人一尺,实则敬己一丈

有理也要让人三分

在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一件芝麻大的小事没完没了,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要辩三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过于“讲理”,并不能为自己赢得什么好感。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具有它的两面性。所以我们要学会有理时也要让人三分。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哈特太太发现有三个人在后院里东张西望,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哈特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但哈特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哈特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哈特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三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哈特太太了。哈特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三个孩子中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哈特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让三分”的典范。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是一个人在被人排挤,或者被人欺侮时,经常说的一句急欲“争气”的话。其实也未必如此,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气量?大不了三万六千天,这还是极少数。就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世界上的理怎么可能都让某一个人占尽了?所谓“有理”“得理”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凡事皆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得理不让人”就有可能变主动为被动。反过来说,如果能得理且让人,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量与水平。给对手或敌人一个台阶下,往往能赢得对方的真心尊重。

一个人不仅要自己的胸怀宽广,度量恢宏,更要注意别人的自尊。一个人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赚回来;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甚至可能为自己树起一个敌人。“得理且让人”就是要照顾他人的自尊,避免因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为自己树敌。

得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都是要我们学会忍让和宽容,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人的一生谁都会碰到个人利益受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为了给自己的未来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就要在生活中多几分忍让和宽容,即使有时候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潜在的威胁,也要抵御心中的愤怒,用宽容和大度来化解心中的怨恨。如果这样,自己的未来就少几分危机,多几分平和,何乐而不为?

给人面子,别让他人下不了台阶

鲁迅先生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爱面子似乎已经成为人性的一大特点。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一旦我们不给他人退路,不让他人台阶下,他只好使出最后的一招——自卫。因此,当我们遇事待人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

每个人都有自尊,都希望别人凡事都能顾及到自己的面子!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或雇员,而没有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要是这样去做了,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某公司遇到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公司不知该如何安排一位部门主管查尔斯的新职务。查尔斯原先在电气部是个一级技术天才,但后来被调到统计部当主管后,工作业绩却不见起色,原来他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公司领导层感到十分为难,毕竟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性格还十分敏感。如果激怒惹恼了他,不定会出什么乱子!经过再三考虑和协调之后,公司领导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职位:通用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级别仍与原来一样,只是另换他人去接手他现在的那个部门。

对此安排查尔斯自然很满意。公司当然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脾性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成功调遣,而且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公司让他保留了面子。

这家公司给他人面子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会计师说:“辞退别人有时也会令人烦恼,被人解雇更是令人神伤。我们的业务季节性很强,所以,旺季过后,我们不得不解雇许多闲置下来的人员。我们这一行有句笑话:没有人喜欢挥动大刀。因此,大家都很担心,唯恐避之不及,那解雇人的任务就会安排到自己头上,只希望日子赶快过去就好。例行的解雇谈话通常是这样的:‘请坐,汤姆先生。旺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没什么工作可以交给你做了。当然,你也清楚我们……’”

“除非不得已,我绝不轻易解雇他人,同时会尽量婉转地告诉他:‘汤姆先生,你一直做得很好(假如他真是不错)。上次我们要你去油瓦克,那工作虽然很麻烦,而你处理得滴水不漏。我们很想告诉你,公司以你为荣,十分信任你,愿意永远支持你,希望你不要忘记这里的一切。’如此,被辞退的人感觉好过多了,至少不觉得被遗弃。他们知道,如果我们有工作的话,一定会继续留住他们的。要是等我们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是很乐意再来投奔我们的。”

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去羞辱失败者的。有这样一个例子:

1922年,土耳其在经过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终于决定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的领土。凯末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开始了。最后土耳其获胜,而当希腊将领前往凯末尔总部投降时,几乎所有土耳其人都对他们击败的敌人加以羞辱,但凯末尔丝毫没有显出胜利的傲气。“请坐,先生,”他说着,并握住他们的手,“你们一定走累了。”然后,在讨论了投降的细节之后,他安慰他们失败的痛苦。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战争这种东西,最优秀的将领有时也会打败仗。”

凯末尔即使是沉浸在胜利的极度兴奋中,仍能做到照顾手下败将的面子。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行动。所以,让人尊敬的妙招,就是给他人留足面子。

“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你是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总有一天会吃暗亏的人。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道德,大家都是在人性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会给人面子。至于重大的事,就可以考虑不给了,你不给,对方也不敢对你有意见,他若强要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

何必抓着对方的错误不放

有不少人在说话时,经常只顾自己痛快,过后才发现不小心伤了别人的心。尤其是当别人做了错事,或自己因此而吃了亏,就更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而要说出来图个痛快,于是一些难听的话就不自觉地冒了出来,结果是痛快了一时而伤了和气。自己的形象也因这一时的冲动而毁于一旦。

也许有人认为,下级犯了错误,作为领导应该严厉地训斥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其实,婉转地纠正别人错误的看法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西雅图波音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有一次大发雷霆,原来他看到了一份报告上有一个错别字,那是个拼写错误,有人把Believe写成了Beleive。

这位经理精明能干,可是有个怪毛病,他的眼睛里容不得任何一个小错误。于是他叫来了那个写错字的工程师。整个走廊里都能听得见部门经理的声音:“你这个混蛋连这么点错误都要犯,你到底读过书没有?E怎么可能在I的前面,记住,I永远在E的前面。”

可是,没过几天,那位经理又发现了同样的拼写错误,而且又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这次,经理被彻底地激怒了,他叫来了那个“屡教不改”的工程师,怒不可遏地冲他咆哮道:“你耳朵长在头上了吗?为什么我说了你不听?”

那工程师很平静,说道:“你不是说I永远在E之前吗?”

经理说:“看来你是明知故犯了。”

工程师二话没说,随手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把上面的Boeing字样一笔勾去,写成了Boieng。

由此例子可见,在工作中,不要一味地抓住对方的错误。如果例子里的经理能够把这个错误看小一点,换一种柔和的方式提醒工程师所犯的错误,结果也许会大不一样。而留下一副尖酸刻薄、一味地指责别人的形象,那不仅无助于任何事情的发展,更可能阻碍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你几乎控制不住想要批评某人之前,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使你重新思考究竟应该怎么做。这种方法就是:在你批评他人之前,先想想自己:“我做得怎么样?是否应该完全怪罪他人?”这样想过之后或许你会完全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是怎么做的。

卡耐基的侄女乔瑟芬·卡耐基在19岁高中刚毕业的时候来到纽约担任卡耐基的秘书。“她当时没有任何做事的经验,”卡耐基回忆说,“在刚开始的时候,她十分敏感脆弱。有一次我正准备指责她,但马上对自己说:‘等一下,戴尔·卡耐基,等一下。你几乎有乔瑟芬两倍的年纪,做事经验更是多出好几倍,怎么可以要求她能有你的看法、判断和主动的精神——何况你自己并不十分出色?还有,戴尔,你在19岁的时候是什么德行?记得你像蠢驴一样犯下的错误吗?记得你做过这些……还有那些……吗?’

“一想到这里,我不得不老实地下个结论:乔瑟芬19岁时比我19岁时要好得多——而实在惭愧得很,我没有称赞过她。于是,一遇到乔瑟芬犯错误,我总是这样说:‘乔瑟芬,你犯下了一项错误。但是,老天知道,我以前也常常如此。判断力并非生来具备,那全得靠自己的经验,何况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比不上你呢。我实在没有资格批评你或别人,但是,依我的经验,假如你……做的话,不是好些吗?’”

后来,年轻的乔瑟芬就成为最出色的秘书人员之一。

由此可见,不抓住对方的错误不放,懂得用迂回的方法指出对方的错误,更能让对方接受。

低调的人会看淡他人的错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也许自己在对方的这个位置上,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原谅的了。

适时承认自己的错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人都是有自尊的,很少有人不会主动去维护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几乎没有谁在听见“你错了”三个字时内心仍能非常平静。很多人会为来自他人的指责闷闷不乐,冲动的人更可能当即暴跳如雷、反唇相讥。

这样一来,极有可能会引发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会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而在职场的丛林中,一句“你错了”,可能搞得同事反目,如果对象是上司的话,极有可能因此而与上司的关系陷入僵局。

没有多少人能够正视别人的批评,小人物不能,大人物也不能。人性表现出来的是,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如此。这不是度量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而使度量大到能接受批评的程度。

因此,当面对已然出现纰漏的事情,想跟对方说“你错了”的时候,要明白,哪怕我们费尽口舌,他们的想法仍然是:“我看不出我怎样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无论他们是否辩解,他们都不会真正接受批评。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承认是“我错了”,也许对疏通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有好处。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用主动认错的方式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在长达二十年社会纪实体裁小说写作之后,他尝试着变换风格,推出了一部侦破类新作,这让许多读者无法接受。一名愤怒的读者甚至写信给他,言辞非常激烈,指责他根本不该转型。其中很多语句有失偏颇,看得出这位读者对小说艺术的理解并不深入。但这位作家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他只字不提这位读者的不礼貌和认识上的浅薄,只是很诚恳地承认自己并不适合悬疑推理题材的写作,他很感谢读者的意见,希望以后能够经常互相交流看法。

我们可以想象,那名激动的读者看到回信后,一定会心生惭愧,为自己的粗鲁无礼,为作家的谦逊大度。在一个胸襟宽广、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人面前,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任何矛盾都将烟消云散。

事实正是如此,当我们说对方错了时,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假如事情到了不得不说“你错了”的地步,也应遵循一个原则,即对事情有好处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你应该尽量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指出对方的错误,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还有,指出别人的错误时,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人在情绪不正常时,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在大庭广众下指出别人的错误,除了会为自己多树立一个敌人外,别无益处,对于上司尤其如此。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精神不佳、工作过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偶尔不小心犯错是很普通的事情。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对待错误的态度。

与人交往中,有些时候人们对自己所犯的错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的问题,他们总是难以将那句“我错了”说出口,此时你不妨用一句“我错了”来化解尴尬的局面。于个人而言,这不仅没有什么损失,还可能带来极大的收益。所以,在最恰当的时候承认自己错了,这件事本身你就做对了。

隐“优”暴“缺”,成全他人的好胜心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在危险中即可以保全自己,在竞争中你将更容易获胜,在日常与人相处中你将获得好人缘。

汉初良相萧何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相国的护卫。

一次,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进来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侯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识破刘邦的用心。

有一次,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长安以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让萧何自己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窃喜。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退。

刘邦身为开国皇帝,自然不希望臣子的威信高过自己。萧何采纳了门客的建议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好胜心,懂得低调为人、成人之美,让自己的表现不盖过他人的风光,是一种双赢、皆大欢喜的智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会做人,才会深得他人喜爱,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顺利。

必要时让自己犯错

“众人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反而会因为“原来你也有错”而缩短与你的距离、和你更亲近。

乔波在某钢厂宣传处工作,有一天,处长突然叫他整理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一次考试,它将关系到乔波是否还能继续在机关待下去。本来对这样的材料,他并不感到为难,但有了无形的压力,便不得不格外用心。他熬了一个通宵,写好后反复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了处长的桌子上。

处长当然高兴,快嘛,字又写得遒劲悦目,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是,处长越看到最后,笑容越收紧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让他再认真修改修改,满脸的严肃,真叫人搞不清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乔波转身刚要迈步,处长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对,对,那个‘副厂长’的。‘副’字不能写成‘付’,改过来,改过来就行了。”就这么简单!处长又恢复了先前高兴的样子,一个劲儿地夸道:“来得快,不错。”考试自然过关,还是优秀哩!

原来,乔波怕自己写得太好,盖住领导的光芒,所以故意写了一个错别字,把“副”写成了“付”。

有时,我们要像例子里的乔波一样适当地犯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误,不要在人前显得过于完美。犯些小错,可以避免让他人认为你太过于完美,而盖住了别人的光芒,进而引起别人的嫉妒。

安德烈耶维奇·法沃尔斯基是前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他是现代木刻艺术学校的创始人,曾做过建造纪念碑的建筑和剧院美术指导。法沃尔斯基作品的特点是含义隽永、形象鲜明,在木刻艺术上更是鬼斧神工,于1962年被授予列宁奖金。然而,每当法沃尔斯基给一本书画完插图后,他总是在其中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狗。毫无疑问,美术编辑一定要他把狗去掉,而法沃尔斯基总是固执己见,非要保留这只狗。当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法沃尔斯基就做出了让步,把画面上的狗涂掉。到这个地步,一般来说,美术编辑的愤怒就烟消云散了,绝不会再提出什么挑剔的要求。因为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也就心满意足了:编辑的任务无非是修改一下作品。但更满意的是法沃尔斯基本人,他的巧计成功了——画将以他所拟定的形式出版。如果没有编辑所诅咒的那条用作诱饵的狗,编辑还不一定要在画上改什么呢!

安德烈耶维奇通过故意地犯错,不仅维护了编辑的自尊心,也保护了自己的作品。

莎士比亚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人不犯错,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错误了。低调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也能使自己安全,还可以更好地融入人群之中,避免因过于“完美”而遭人排挤。

当当配角也无妨

一个研究所的副所长,负责一个课题的研究,由于行政事务繁多,他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课题的研究上。他的助手通过辛勤努力把研究成果做了出来,使这个课题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赢得了很大的荣誉。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争相采访那位副所长,他拒绝了,并对记者们说:“这项研究的成功是我助手的功劳,荣誉应该属于他。”记者们听了,为他的诚实和美德所感动,在报道助手的同时,还特别把副所长坦荡的胸怀和言语都写了出来,这个副所长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和荣誉。

关键时刻,甘于当配角往往被视为低调、一种奉献精神,而一个处处争当主角的人,也会让人觉得不够成熟,虚荣轻浮。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是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的,但同时也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韧劲和智谋。人在竞争过程中,一方面是和事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则是和他人进行协作或挑战,做事容易,但做人就比较难,这需要我们清楚何时屈、何时伸,低调为人。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要求我们甘当配角。当你刚从事一份工作时,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做好配角,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合作的态度。只有当好配角,才能从主角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也才能让主角尽心地传授知识。如果你一上来就猛打猛冲,凡事都抢着干,别人就会抱有戒心,谁都怕这种人来抢饭碗。

作为一个新手,我们要甘当配角,以求充实自己;而作为一个老手,也要乐于当配角,让新手们能有机会得到锻炼。另外,在工作中遇到大家都能做的事,不要抢着去表现。即使你做成了,别人也不会夸奖你,而且和别人争做这样的事,容易引起矛盾。当有些事别人做不了时,你可以勇敢地争做主角,好好地表现一下,这才能显出你的英雄本色。处处喜欢抛头露面的人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那种平时踏实肯干,在关键时候一鸣惊人的人才是最具竞争力的。在生活中要学着做“黑马”,而不要抢做“出头鸟”。

对于名利之争,少去涉及为好,以免落得个虽有能耐,但是个势利之人的骂名。能在名利问题上甘当配角,此种人必有远见,必能成大事。钱钟书先生之所以有很高的声望,一方面是因为学识渊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淡泊名利。用他的话来讲:一辈子姓钱,还在乎钱吗?

当然,关键时候要争做主角,但争当主角不是凭一时的冲动,而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估计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这种自信不能是盲目的。其次,要能处理好各种因当主角带来的复杂矛盾,也就是各种人际关系,最后还要考虑到各种不测和意外,做好担当相应责任的准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事事争强好胜并不是强者本色,藏锋露拙、韬光养晦才能更快到达成功的彼岸。“该低头时就低头”,并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屈尊求辱,而是一种低调的处世智慧,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之中获得更大生存空间的秘诀之一。

给他人表现的机会

威森先生从事将新设计的草图推销给服装设计师或生产商的业务。一连3年,他每星期都前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他从没有拒绝会见我,但也从没有买过我所设计的东西。”威森说道,“虽然他每次都仔细地看过我带去的草图,可是最后总是说:‘对不起,威森先生,今天我们又做不成生意了!’”

经过不下于100多次的失败之后,威森终于体会到自己过去一定是过于墨守成规了。至此,他下定决心,专门腾出一些时间来研究一下人际关系的有关学问,以帮助自己获得一些新的观念,调整一下工作方式。

后来,他再去纽约的时候,他把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挟在腋下,然后见设计师。“我想请您帮点小忙,”威森说道,“这里有几张尚未完成的草图,可否请您指点一下,以更加符合您的需要?”

设计师一言不发地看了一下草图,然后说:“把这些草图留在这里,过几天再来找我。”3天之后,威森去找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然后把草图带回工作室,按照设计师的意见认真加工完善。结果呢?威森说道:“我一直希望他买我提供的东西,这实在有点愚蠢,这是因为我没有考虑到他本身就精通设计,没有满足他自我表现的欲望。后来我要他提供意见,他就实现了自己的表现欲望。这时,我并没有要把东西卖给他,他却主动要求买下了。”

这个事例体现了满足他人表现欲望的重要性。当你给了他人表现的机会,他人反过来会对你产生好感,满足你的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让他人认同自己发表的意见的欲求,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对优越感的欲求”。当我们向他人陈述一桩对方不了解的事物,心理上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满足感,原因就在于此。

在交往中,不妨让他们的这种欲求得到满足,以免破坏交往的气氛。否则对方可能会因为欲求无法满足而紧闭心胸,使交谈无法正式展开,从而影响事情的顺利进行。

有的时候,为了满足别人表现的欲望,充分表示对他的重视,你不妨对自己知道的事情也故意装出不甚了解的样子,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表欲望的契机,这样会更有利于展开你们的谈话。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当你得意洋洋地说出自以为对方一无所知的事,却发现对方知之甚详,甚至还是这方面的专家时,就会感到遭到挫折,而变得意兴阑珊。反过来说,有些事我们虽然对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在别人面前却必须故意装作不知,以免破坏对方的心情。

有时候你过于展现锋芒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让事情变得一团糟。因此要充分考虑、尊重他人的利益与见解,并把这些变成一种自觉意识,这是我们要懂得的做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