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贵人,让他帮你实现梦想
很多时候,人们总喜欢强调“机遇”这个词。没错,机遇对我们能否成功非常重要,它可以缩短你的奋斗时间,让你事半功倍。诸多人常常抱怨等不到“机遇”,抓不住好的“机遇”。殊不知,“机遇”不是等来的,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去争取。
可是,具体该如何去争取机遇呢?
博弈的做法就是:攀附你身边的贵人——那些能够提携、帮助你的人。
这些贵人,由于与众不同,一般都有着很强的个性,特别是一些地位比你高的贵人,他们不会轻易屈尊人下。因此,要想得到贵人的帮助,请他们帮你实现梦想,你必须放下身份和面子,用真情感动贵人。
戴维·史华兹年轻的时候和一个朋友合伙,用7500美元开办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公司。史华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家服装公司,在他的出色经营下,公司发展得很快,生意相当不错。
但不久,史华兹发现了问题。他认为,公司总是做与别人相似的衣服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别人没有的新产品,才能在服装业中出人头地。然而,这样的设计师到哪儿去找呢?
一天,他外出办事,发现一位少妇身上的蓝色时装十分新颖别致。通过她的谈话,史华兹了解到这套衣服是她丈夫杜敏夫设计的。于是,他有了聘请杜敏夫当自己公司设计师的念头。
然而,当史华兹登门拜访时,杜敏夫却闭门不见,令史华兹十分难堪。但他知道,一般有才华的人难免会有些傲气,只有用诚心才能去感化他。所以,他毫不气馁,接二连三地走访杜敏夫的家,三番五次地要求见面。他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终于感动了杜敏夫,接受了史华兹的聘请。
杜敏夫果然身手不凡,他向史华兹建议采用当时最新的衣料——人造丝来制作服装,并且设计出了好几种颇受欢迎的款式。
史华兹是第一个采用人造丝来做衣料的人。由于造价低,而且抢先别人一步,尽占风光,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成为服装行业的“大哥大”。
故事中,杜敏夫就是史华兹的贵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忙,史华兹公司的发展就要大打折扣。但是,在他们的合作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史华兹的真诚和耐心。他面对拒绝毫不气馁,敢于放下面子,放下老板的身份三番五次地请求接见,这样才得以攀上贵人,得到其帮助,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不过,攀附关系不是生拉硬套,而要循循善诱、顺理成章、委婉自如,让他们感受到虽是不经意地提起,却一语中的,牵动着贵人的旧情,甚至让他们沉湎于旧情旧事之中。如果能把与贵人的关系攀附到这种状态,何愁贵人对你托办的事情冷眼旁观呢?
为了引起贵人对你的兴趣,你还要花费心思去了解贵人的喜好、发掘他们关心的事物。学会主动攀龙附凤就要主动寻找与“龙”和“凤”相关的事物,并以此为突破口,拉近与贵人的距离,从而达到为自己办事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情关系网,贵人也一样。与他攀附关系,必须先暗地里多关注和记录他的身世和社会关系网,包括他的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掌握了这些,鉴于直接与某上级建立关系多有不便,则可见机行事、另辟蹊径,设法同一两位与对方关系甚笃的人建立关系。这样,在必要时,便可以借助这些关系的力量拿住贵人的面子,使对方碍于某些关系的面子不好拒绝、不能拒绝、不便拒绝。
当然,由于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世和社会关系,所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是不便与别人攀附关系的。与贵人拉关系最好是在背后与其扯家常、聊天的时候,或者在酒桌上小酌、在茶余饭后散步的时候,或者在贵人情绪好而且还具有拉关系兴头的时候,这样更容易切中贵人的心意,使对方买你的账。
事半功倍的博弈思维:沾边名人,提高自身形象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能在人前露脸,总是千方百计表现自己,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然而不幸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那么,你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其实,借光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力的博弈策略和技巧。在与人交往中,借助名人面子和威名可以曝光自己、抬高自己。
珠宝大王郑裕彤由于生意发展的需要,准备兴建一个规格齐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会议及展览场所,总面积达40.9万平方米,包括一座高55米的会议展览中心,一幢豪华住宅楼和两幢酒店。从1984年年底论证、筹划、达成协议以来,一切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的一个大手笔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郑裕彤迟迟不肯下动工令呢?资金自然不成问题,以郑裕彤的珠宝生意和新世界中心等房地产生意来说,可谓资金雄厚,且与港府方面的协议早已签订。万事俱备,现在只欠哪股东风呢?
谜底终于揭晓了,然而却是大出人们的意料——郑裕彤宣布的开工日期恰恰是英国女王来访的同一天。
郑裕彤竟敢拿自己的开工奠基仪式与英国女王的来访争锋?
大家知道,女王来访在香港可不是一件寻常的小事。更何况这次来访的时间,是在中国和英国已经就香港1997年7月回归中国达成协议之后。所以,这次出访肯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热点,届时,英国的电视、电台、报纸等机构的大批记者将会蜂拥而至,其他国家像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内地等地的记者也会跟踪采访报道,新闻热点肯定会被吸引到这边来。
郑裕彤对外界的种种传言与猜测置若罔闻。终于,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奠基的日子到来了。这一天,郑裕彤的职工们个个身穿礼服,精神振奋,奠基现场的大幅标语早已张挂起来,各种彩色气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
可是,英国女王这时已经莅临香港,港府的官员们全都迎接女王去了,新闻界记者们也都去了,全港所有人士的目光都集中在女王的身上,有谁会来注意这块尚未开发的地方呢?
奠基仪式开始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这时,最后的谜底才向世人揭开。原来,事先郑裕彤已成功地进行了交际公关,邀请到了女王来参加自己的奠基仪式!
就这样,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用铁锨为中心铲下了第一锹土。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广播听众和报刊读者都知道了女王的举动,同时也都知道了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郑裕彤。
例子里的郑裕彤正是借的英国女王的光。他没有一开始就告诉媒体自己的计划,而是采用博弈的策略,调足了世人的味口。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赚足了世人的眼球。由此可见,如果名人的力量借得好,曝光自己可以取得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苦于不知道该如何曝光自己、推销自己时,运用博弈的思维,适当地借助一下名人的地位和声望,或许可以让你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
依靠朋友,让成功抄近路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已经被演绎成各种形式的奇闻趣事,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句话: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你生命中投缘的贵人,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他们会像女神一样降落在你的跟前,给你温柔,给你阳光,给你希望;他们还会像盘古开天辟地的那把斧一样,帮你斩断荆棘,凿开绊脚石;他们又像你的守护神,时刻关注着你,时刻等候着你,这就是朋友的功能——威力无穷!
正如红顶商人胡雪岩曾说的,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就算有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济,说起来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
由此可见,靠朋友去闯天下,这绝对是一条捷径。
十几年前的刘利柱还是一个来自河北的穷小子,他的命运转机由他20岁那年决定进京闯荡开始,由最初的白手起家,到现在的固定资产超过百万,他可谓是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如今,他又和另外一家民营公司合作,打算拓展国外市场。有人不禁要问:一个来自河北的穷小子,是如何白手起家,取得如此的成功呢?套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能有今天,靠的都是朋友的帮助”。的确,是人脉造就了他的成功。
刚到北京,刘利柱被朋友推荐去了一家珠宝公司任职,负责在广州筹建业务。在工作期间,他认识了第一批广州朋友,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广州的香港人。在这些香港朋友的介绍下,他加入了广州香港商会。又经推荐当上了香港商会的副会长。利用这个平台,他认识了更多在广州工作的香港成功人士。
后来,刘利柱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投资房地产。由于当时广州的房地产已经开始火热起来,有时候即使排队都买不到房子。但在朋友的帮助下,刘利柱通过一些朋友,可以很容易买到房子,而且还是打折的。几年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刘利柱又陆续把手上房产变现,收益颇丰。
据刘利柱介绍,他目前的资产已经超过七位数,朋友则有两三千个。他说,自己的事业得到朋友的帮助,才会这么顺利。“包括开公司,介绍推荐客户和业务等等,各种朋友都会照顾我,有什么生意会马上想到我。”
一个人在外赚钱实在不易,如果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就如雪中送炭,如虎添翼,所以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实在是人生的大幸。一些天南海北的人常在初次交往后发出这样的惊叹:“嗨!这世界简直太小了,绕几个弯子,大家都成熟人了。”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此。
刘邦出身低微,学无所长,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挥刀舞枪,但刘邦生性豪爽,善用他人,胆识过人。早年穷困时,他身无分文,赴宴时却敢独坐上宾。押送囚徒时,竟私违王法,纵囚逃散。以后斩白蛇起义,云集四方豪杰,各种背景的人都为他所用。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敌项羽手下的人。至于刘邦身边的文臣武将,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里的人,萧何、曹参、樊哙更是刘邦的亲戚。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劳苦功高,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就自己的帝王之业,离不开他手下的那些朋友。不仅帝王将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就是平民百姓也离不开朋友。人生活难免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大事小情,自然需要他人的帮助。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好汉离不开帮手,篱笆要站稳,也离不开桩的支撑。这都是在讲个人的成就需要借助朋友之长,借助朋友之力。
朋友常在无形之中把希望、鼓励、辅助投射入我们的生命中,常使我们的各种能力趋于锐利。要善于借助朋友的力量,让弱小的自己变得强大,让强大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使自己的成功更持久。善于博弈的人懂得借助朋友的力量,快速驶向成功的高点。
借助媒体的力量,在平淡中创造奇迹
媒体的神奇力量大家有目共睹,从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到2007年的快男陈楚生和星光大道的林宥嘉,媒体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平民巨星。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借助媒体进行炒作无疑是一条弱势变强势的博弈策略,无数的“小猪”借助媒体这一“大猪”的力量成就了自己。
1992年,奥利斯公司新建的总部大厦竣工了。公司正在筹划乔迁的公关活动和大厦落成典礼。突然有一天,一大群鸽子飞进顶层的一间屋子里,并将这个房间当做它们的栖息之处。本来,这是一件“闲事”,与该公司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奥利斯公司当时的策划部经理李先生闻知此事后却喜上眉梢,他立即下令紧闭门窗,迅速保护、喂养鸽群,因为正在为公司乔迁的公关活动而劳神费心策划的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提高公司影响力的绝好机会。
李先生将就鸽群飞入大楼这件事上报动物保护协会,与时下正火热的动物保护结合起来,然后有意将此事渲染后,又巧妙地透露给各主要新闻机构。新闻界被这件既有趣,又有意义,更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惊动了,于是,很快的,电视台、报社等各新闻传播媒介纷纷派出记者,赶到这座新落成的总部大厦,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
动物保护协会基于李先生的申请派专人去处理保护鸽子的“大事”,保证鸽群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回归大自然。活动整整持续了三天。在这三天中,各新闻媒介对捕捉、保护鸽群的行动争相进行了连续报道,从而使得社会公众对此新闻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极大热情关注着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消息、特写、专访、评论等报道方式将这件“闲事”炒成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把公众的注意力全吸引到奥利斯公司和它刚竣工的总部大厦上。
此时,作为公司的首脑,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一免费宣传公司形象的机会,他们充分利用专访频频在电视、报纸、广播中“亮相”的机会,向公众介绍公司的宗旨和经营方针,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结果可想而知,活动大获全胜。
看完上面的案例,我们不禁为李先生的高招拍手叫好。它传递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巧借媒体的力量,就能于平淡中创造奇迹。
借用媒体力量绝妙之处是不做广告而胜过做广告。一般来说,想要借媒体免费替我们的公司或产品做宣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借用一些闲事制造出新闻,媒体就会竞相报道,一经报道,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但是,媒体宣传相伴的是高额的花费。所以,为了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面对种类繁多的媒体,如何恰当地,有针对性地选择,以达到最佳的宣传目的,也是有技巧的:
首先,根据所要宣传的商品种类,商品的性能、特点、使用价值、商品养护等内容和要求进行选择,以此选择与自己商品相类似的媒体。
其次,根据宣传的费用进行选择。宣传费用低,但是效果却更好或相当的媒体,当然更受企业青睐。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特点进行选择。
这是一个利用传媒能使人发财的年代,媒体能够利用鸡毛蒜皮的琐事制造出成千上万个明星,自然也可以制造出无以数计的明星企业和企业家。所以,我们若想要迅速走向成功,就必须具有借助媒体进行炒作的智慧。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制造一些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创造新奇概念,挖掘、提炼新闻,继而引起媒体的注意,进行炒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借助媒体的力量一飞冲天。
借能人为自己办棘手之事
事情有难易之分,面对易如反掌的事情,我们总是能轻松解决,但当面前的问题很棘手时,就不妨将问题抛出去,让能人去解决。
唐肃宗时,李辅国是宫中一名大宦官。至德元年(756年),肃宗在灵武称帝后,李辅国官拜行军司马。凡是肃宗的起居出行、诏令发布等内外大事,都委任李辅国处理。唐肃宗打败安禄山,收回京城后,李辅国在银台门主持恢复京城的事,并负责掌管禁兵,一时权倾朝野,人人都不敢小看他。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又加给李辅国兵部尚书一职。可是李辅国仍然不满足,恃功向唐肃宗要官,请求做宰相。唐肃宗对李辅国这种咄咄逼人、明目张胆要官的做法非常反感,同时,对他的权力过重也有所警惕。因此,唐肃宗并不想把宰相的权力交给他。不过,李辅国对唐朝宗室有功,唐肃宗不想当面得罪他,于是,就对李辅国说:“按照你为国家所建立的功勋,什么不能做?可是,你在朝廷中的威望还不够,这怎么办呢?”
李辅国听了唐肃宗的话以后,就让仆射、裴冕等人上表推荐自己。唐肃宗知道李辅国在请人上表,十分担心,就悄悄把宰相萧华找来说:“李辅国想做宰相,我并不打算让他干。听说你们想上表推荐他,真的吗?”
萧华没有做声,但心里已经明白了,出宫以后找到裴冕,征求他的意见。裴冕说:“当初我并没有打算上表推荐李辅国宰相,是他自己来找我的。现在我知道了皇上的真实意图,请皇上放心,我宁死也不会上表推荐李辅国为宰相的。”萧华又进宫向唐肃宗奏明他们的意见,肃宗非常高兴。后来,李辅国始终没能当上宰相。
有句谚语说“把热马铃薯丢出去”,其中热马铃薯指的就是忽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就如同例子里的唐肃宗,他非常巧妙地将问题挡了出去,让别人为自己的问题苦恼,使其处于两难的境地,自己则享受没有烦恼的乐趣,这实在是十分博弈的做法。唐肃宗将问题推给了下属,借他们的力量来限制李辅国。有的问题在当时就应很快反应,否则稍有停顿便会烫到自己的手。事后步步埋怨自己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作适当的反应,也没有用了。
所以,尽管烫手的马铃薯人人都不想接,但如果它不幸落到我们自己这里的话,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丢出去,扔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解决。不过,热马铃薯丢出去还要有技巧,要丢得不愠不火,小心别烫到了对方,伤了感情。这里面就有个“度”的问题,既要让对方能在脸面上过得去,又要让自己摆脱困境。做事博弈的人不仅能使丢出去的热马铃薯不会砸到别人,还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替自己解决问题。
借力打力,轻松打败对手
荀子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物当然也包括人,假手于人最高明的应用就是借助对手的力量制伏对手,这就是所谓的借力打力。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武将:古冶子、田开疆和公孙捷。他们力大无穷、勇猛过人,号称“齐邦三杰”。
“齐邦三杰”自恃有功,结拜为兄弟,在朝中傲视百官,在下面欺压百姓,即使对齐国国君景公,他们也傲慢至极,不讲君臣礼仪。齐景公畏惧他们,也不敢追究他们的过错。
当时的相国晏婴心有忧虑,他曾专门拜访三人,劝导他们说:“你们身为大将,当为人臣的典范,不该恃功自傲啊。各位若行为不检,不行善事,不仅于你们威名有损,也会让主公脸上蒙羞,你们难道不该自省吗?”
“齐邦三杰”不听规劝,仍旧我行我素。晏婴心痛之下,对家人说:“这三人为非作歹,是国家的祸患,我一定要设法铲除他们。”
晏婴的家人恐惧不已,颤声道:“他们三人都身怀绝技,势大力强,连主公都奈何不了他们,你这是自取祸殃啊。万一事情有所疏漏,你必受其害不说,齐国也要大乱,你一定要谨慎从事。”
这句话让晏婴沉下心来,不再气躁,而思虑万全之策。
一日,晏婴和其挚友谈论世事,晏婴随口说:“人心不古,恶人难制,我真怀疑天理一说了。”
他的挚友微微一笑,接道:“大人智慧过人,想不到也有迷茫的时候啊。人皆能制,恶人更不在话下,大人有此感慨,只是不得其法而已。”
晏婴虚心下问,其挚友回道:“置人于死,莫过于让他所求不得,断其欲念。罪恶之人欲念最盛,只要挑起他们的欲念,而后当头一棒,使其万念皆空,他们必难以承受,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恶人就难以为恶了。”
晏婴体会此语,深感奇妙,他茅塞顿开,心中已有了除贼之计。
一天,鲁昭公带着相国叔孙诺到齐国来访问。晏婴陪同齐景公一起设宴招待鲁国君臣。“齐邦三杰”佩剑立于堂前。酒至半酣,晏子请大家吃一种珍贵的桃子。鲁国君臣都吃了,分到后来,还剩两个。
晏子说:“还剩两个桃子,我建议大臣中谁功劳最大,谁就可以吃这两个桃子。”景公同意了。
公孙捷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当年跟随主公一道上桐山打猎,力诛猛虎,这功劳够得上吃桃子吗?”
晏子点头同意。公孙捷吃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一跃而出,说:“我当年曾在黄河斩鱼妖,使主公转危为安,够得上吃一个桃子吧。”
景公然其说,又把桃子赐予他。
看到最后一个桃子也归别人所有,田开疆忍不住发起牢骚来:“我曾奉命攻打徐国,俘虏了500人,逼徐国称臣请命,威震诸侯,为齐国称霸作出了巨大贡献。我的功劳更大!应该受赏!”
晏婴火上浇油地对景公道:“田将军功劳确实在前面两位勇士之上,但可惜桃子已赐完,可否等他日补赐?”
景公也以同样的话安慰田开疆。但田听不进,大叫道:“打虎斩鱼,雕虫小技,我为国血战功勋卓著,反遭冷落,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廷!”遂拔剑自刎。公孙捷大惊,也拔剑曰:“我功小受赏,田将军功大而受辱,于情于理不容,我耻也。”说完也自戕。古冶子激动地跳起来说道:“我三人乃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他两人已去,我不可偷生!”也拔剑自刎。
这就是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婴不愧为当时齐国的一代贤相。
晏婴之所以能取得“二桃杀三士”的效果,其原因是他对“三士”的个性修养了如指掌。那就是三个人中没有一个是肯让人的“主儿”,也就是说,“三士”中没有一个是性情平和、遇事不怒的,所以,他在宴会上用两个桃子激怒“三士”,令其自杀。
“借力打力”是太极拳的重要技法。其博弈的高妙之处在于当事人不用主动出击,只是借助反作用力使进攻者受挫。这样既使自己完好无损,还可以打败对手,确实是博弈高招。如果将这种方法巧妙地运用到生活中,若想成大事也就不费力了。
是亲三分向,借用亲戚办成事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能从亲戚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而亲戚也是我们办事时的上选“桥梁”。
巧借亲戚办事,有以下两个博弈的方法。
第一,借亲戚之“名”办事。
我们的亲戚之中可能不乏一些有权有势者,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使用他们的权力来为自己办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用一下他们的名声办事。
小贾在一家单位上班,最近单位有一个新项目需要申请一笔资金。而主管这件事的某部门领导李先生却是个很“不好说话”的人,小贾所在部门的几位领导轮番上阵,好像都没什么效果。
正在领导都一筹莫展之际,小贾想起自己的伯父是位“大官”,借伯父之名可能会有效果。打定主意后,小贾就自告奋勇,想试一下。
第二天,小贾带着礼品去了李先生家,一番寒暄后说:“我伯父常称赞你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说有一年……”
听小贾这么一说,李先生好奇地问:“请问你伯父贵姓?我认识他吗?”
“噢,我伯父就是王××,王局长。”小贾装作很不经意地回答。
“啊,我说呢。难怪你知道这么多。你伯父可是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啊,只可惜平时没机会见。”李先生感慨道。
“有机会,我帮您引荐一下。”小贾说。
“那太好了。”
……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借亲戚之“名”办事有多容易,简直就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然,借亲戚的名声办事,需要有权有势的亲戚,并且要办一些正当的事情。如果借亲戚之“名”去办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那么不仅会坏了亲戚的名声,而且自己也会遭到众人的耻笑。
第二,投桃报李,求亲戚办事。
李凌今年27岁了,能力很强,做过几年的生意,小赚了一笔。但他不满足,总想干出点大名堂。刚好村里的鱼塘要对外承包,他有心把池塘承包下来,只是手头的资金不够。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他母亲的表弟,按辈分应该叫老舅的,在县城承包了一个企业,经营得不错,是县城有名的“土财主”。可是李凌想到自己与他关系疏远,好长时间没有走动了,贸然前去,显得突兀不说,事情肯定办不了。怎么办呢?他决定先把关系搞好,和这位老舅亲近起来。
他打听到这几天老舅身体不太好,时常犯病,就看准时机,拎了一大包的滋养品,来到老舅家。
“老舅啊,有些日子不来看你了,您老人家怎么病了呢!年纪大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了。我这里有点好东西,您好好滋补一下,身体肯定会好起来。”李凌非常热情地说,并把东西放到了老舅的桌子上。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虽说两家好长时间不走动了,但今天外甥拎了那么多的东西上门,而且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这位老舅心里格外高兴:“小子,你今天能过来,老舅我就别提多高兴了。今天中午咱俩喝两杯。”于是李凌就留下热闹了一番。
自此两家关系好了起来,以后李凌隔三差五地来看他的老舅。老舅视李凌如亲生儿子一般。李凌一看时机成熟了。这天他拎了两瓶酒来到老舅那里,两人喝了起来。李凌说:“老舅,您老人家对我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啊。”“孩子,什么都不要说了,咱两家谁跟谁啊,我是你长辈,往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你老舅开口。别的不说,怎么你老舅也是有身份的人。”李凌听后,故意做出激动万分的样子,并连忙把承包鱼塘的事情说了。
老舅以长者的口吻说:“好啊,有志气,有魄力,老舅大力支持……做人就应该干一番事业。想法很好,不过具体做时一定要慎重,年轻人千万不能急躁。”李凌连忙点头称是,接着把资金短缺的事情也说了出来。最后,李凌顺利地从老舅手里借到了3万元,并承包了鱼塘。
李凌正是凭借着与老舅的亲密交往,才获得了老舅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投桃报李法求亲戚办事的例子。
当然,现代的经济社会里,尤其是与经商有关的事,谁帮忙都讲究经济利益,而感谢帮忙的最好方式就是“投桃报李”。
需要注意的是,“投桃报李”是一种互逆的过程,也就是说,除了可先“投桃”后得到亲戚的“报李”,也可先得到亲戚的“报李”后再“投桃”。求助于亲戚时,在亲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先“投桃”与先“报李”都是无所谓的。先允诺“投桃”,从而得到对方的“报李”,往往对事情的成功更有好处。
人缘关系已经被人们视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借用亲戚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多多注意,以免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关系。
活用小人的力量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小人常常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并在背后耍小动作。虽然被多数人所不齿,可偏偏这种人却在各级领导间能左右逢源,单位中的每件好事几乎都要沾上他。有时,你办事情还得靠他出马。
肖程在县委秘书处做打字员,最近要分配住房,除了按照分数排队之外,预留出了8套奖励住房。肖程一家5口挤在15平方米的房子中,非常想分到一套。于是,暗暗在心中将县委的人员排了一下队,差一分自己就在队列之中了,看来只好打奖励房的主意了。奖励房是给那些有前途但不够资格的人预备的。当然,够不够资格还不是领导一句话嘛,但如何运作呢?于是,想到了同事邓磊。邓磊是通过县委副书记介绍过来的,在秘书处什么都不干,但每次奖金一分不少。
借着一个机会,肖程同邓磊讲了一下,邓磊倒是挺痛快,拍着胸脯说:“哥们,我帮你可以,也能够帮上忙,但是得需要钱。这样吧,你先给我5000元,如果我帮不上忙,我一分不少地退给你。如果你分到房子,再给我5000元。”肖程比较犹豫,毕竟房子还没见到影。但别无他法,咬咬牙,同意了。经过邓磊的参与,终于分到了房子。
由上述例子可见,其实小人也是可以用来办事的。但是让小人为我们办事,特别是让其为我们办正事并非一件易事。但如果能采取一定的博弈策略,对准他们的要害,也是能达成所愿的。
1.利益面前,小人崛起
小人多见利忘义,而有很多小人因为舍得“投资”,他们的关系网还是比较广的。利用这样一个特点,可以在自己困难的时候,以利诱之,让他们帮助自己解决困难,从而实现以小利换大利。同时,多方事实也已证明,小人也乐于此种“利诱”,并心甘情愿地为你办正事。
2.动机高尚,小人愿为
很多人都把自己看得很高,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小人也不例外,尽管他心地险恶,背地施招,但他在表面上还是虚伪地展现他善良高尚的一面。
心理学大师庞·摩根也认为,每个人的行事都有着两个理由:一是真正的原因;二是听起来很动听的理由,都喜欢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种良好的解释。因此,我们也可以给那些伪装着善良与高尚的小人一个高尚的动机,让他们来为我们办正事。
3.引蛇出洞,逼其就范
无意识的打草惊蛇,会使对手有所警觉,有所防范;有意识的打草惊蛇,却可以使对手惊慌失措,答应你所提的要求。
托小人办事时可以使用“打草惊蛇”这一招,引蛇出洞,逼其就范。例如,当某人到被求者家里拜访时,不经意地告诉他,外面似乎有些传说,说他有受贿行为,还说他与某某女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人撞见他俩在一起。如此点到即止,保证他面色发灰,心惊肉跳,一定会求你:“哥们有事好商量,你有困难尽管说,我会帮助你解决的。”
这时的他说话绝对是真诚的,你尽管开出他能力所及的清单,让他也会爽快地为你服务一次。
不过,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绝不要用这一招,否则他会反咬你一口,使你遭受麻烦。
托小人办事,还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了解小人的背景来历,看他的关系到底如何,还要看他的性格和行事特点。
第二,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股脑儿地将利益全部拿出,这样反而会激起他更大的胃口。
第三,不要一棵树上吊死,不要完全寄托于小人,要多寻几条道路,防止错过时机。
托小人办事,一定要有技巧,同时也要稳妥行事,一旦有所损失,可以及时撤身,免受更大的损失。
借助“敌人”之力成就自己
借人之力成事,不需要分清对象,只要是能够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人都可以借。敌之敌,谓之友。敌人的敌人往往和我们自己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他们的力量尤其值得一借。能不能借,会不会借,关系到你的人生目标和事业的宏图。借得对,就会大大有益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相反则会功亏一篑,竹篮打水,自己的宏图伟业也作烟云散。因此,在借敌人的敌人之力时一定要谨慎对待。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魏、蜀、吴三家彼此间征伐不断,战乱频频。魏国在曹氏集团的领导下,坚持稳定的屯田政策,国力渐渐强大,远远超过了江南的吴国和据有四川的蜀国。吴国凭借长江之险,鱼米之利,倒也国富民丰,国家日盛。唯有蜀国,虽广有天府之国的肥田沃土,但无所凭依,北面遭受曹魏的军事威胁,东面遭受孙吴的武装骚扰,南面又有蛮族的滋扰和侵夺,国运堪忧,这使得刘备和诸葛亮倍感焦急。
诸葛亮分析了所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刘备说,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莫敢不从,是以占据了天时之利;孙吴凭借长江天堑,鱼米之富,划江而治,易守而难攻,占据了地利;我方既失天时又无地利,能够用来凭借与魏、吴两国争锋的只有人和了。我们多施仁政,东面交好于孙权,联合孙权一起抵抗曹魏的进攻,必可保南方无虞,吴、蜀两国平安无事。
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并派诸葛亮亲自到东吴去和孙权商量联合抗曹的事宜。孙权认为以自己的力量难以抵抗曹魏的攻势,也很乐意与刘备交好,共同抗曹。最后,孙刘结盟,与北方的曹魏集团分庭抗礼,彼此将达到了力量的平衡。
赤壁之战爆发后,孙刘联军大败曹魏军团的进犯,削弱了曹魏的军事实力,一举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最终格局。
刘备要不是借助东吴的力量来抵抗曹魏集团的进攻,相信很难有取胜的把握,毕竟蜀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弱小的国家。而诸葛亮敏锐地看到吴国同样也是曹魏消灭的对象,就可以与自己联合起来,共同捍卫己方的利益。正是诸葛亮认识到了这一点,建议刘备借吴之力自保,联吴抗魏,真是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然而,后来刘备因关羽被害而打破了吴、蜀两国的联盟,曹魏集团趁势两相离间,最终吴、蜀两国相继灭亡。
一位学者指出,整个一部《三国演义》都在讲一个“借”字的艺术。三个国家互相借力借势,彼此相互凭借又相互抗衡,最终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状态。当然,最后的胜利属于最能“借”的一方。“借”的艺术关键就在于打破均势的状态。彼此均势,彼此都不是胜利者,最后的胜利者就是凭借力量打破均势的那个人。
在成功的道路上,会有无数个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者、敌对者,甚至骚扰者,为了战胜他们,为了让他们无法发挥效力,懂博弈者就要充分发挥“借”的艺术。在这个艺术中,借用敌人的敌人的力量往往能准确地达到抗敌的目的。
负面影响也能造势,搭上逆势中的便车
提到“骂名”两个字,人们往往不是嗤之以鼻,就是躲得越远越好。其实,有时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骂名是逆势中最好、最有利的便车。
2007年,一位网友从凤凰论坛的锵锵杂谈上看到一篇题为《欢迎金庸,把没文学素养的鲁迅赶下文坛》的博文,出自网名叫“禾愚博士”的人。
兴许是自己对鲁迅先生敬重有加,这位网友立即写了一篇《为鲁迅先生正名》的檄文,来笔讨禾愚博士。作者先是将该文发在红袖添香网上,之后又陆续将该文发到人民网、央视网、中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红网和四川在线等几十家知名网站上,均得到网民们的响应,于是乎,笔讨、驳斥声一片……
孰料,这位网友和那位“禾愚博士”,双双入围并同时获选2007年凤凰论坛评选出的“十大金牌写手”。
表面上看,“禾愚博士”因在《欢迎金庸,把没文学素养的鲁迅赶下文坛》一文中对鲁迅先生大为不敬,被其他网友骂得火热,但实际上所有的笔讨、驳斥都等于在为他炒作、做免费广告宣传。这些“骂名”,足以让“禾愚博士”名声大噪。
我们暂且不讨论“禾愚博士”观点的对与错,但他借助骂名走红网络的事实却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迪。在激烈的现实竞争中,善借势者善生存,有势时借势,无势时造势也要借,而且顺势要借,逆势也要借势。
中国法家讲究“法、术、势”三者结合,把借势、造势当做治理天下的三大要点之一。可见,“势”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中,“势”同样重要,善于借势的人或企业总是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性坐享渔翁之利,尤其在自己身弱的时候。而且这种势,并非全部是正面的。
例如,在娱乐圈中,蓄意炒作已经成为的一个顽疾。当欲炒作的主角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正面新闻时,其负面新闻就成了爆料的热点。炒作高手想尽办法,故意爆出第三者插足、被起诉等负面消息,带头把主角骂得狗血喷头,以引来诸多参与者和围观者。当越来越多的人聚焦主角的时候,这些高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随之而来的,无非是主角们有所增加片酬、广告代言,等等。不过,等着一切水到渠成后,人们才会恍然大悟,自己不过当了一回没拿报酬的群众演员,唾骂都是为了衬托“主角”的人气,使主角越走越火。
孙子说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借势是实现梦想的一个捷径。我们做人就应该有点心机,灵活变通,不要以为只有优势可以排的上用场,骂名等负面影响也是一种可以用得上的势。平时应多关心时势,多积累知识,两者合二为一,这是借势的基础;要有胆识,别怕被骂,只有知识没有胆识就难以有借助时势的胆量和气魄,难以应用,这是借势的支点。最后,借势时出手要快,抢占先机,这是借势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