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得罪了君子,他要么会宽容地一笑了之,顶多骂几句、打两下泄愤;得罪了小人,他就会各种阴招暗箭不定时飞出,让人防不胜防。
《唐书》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时候,有一位恶人叫丁谓,跟郭子仪同时代的,这个人当时在朝廷里并不得志,地位并不高,是一个小官,心术不正,人很有才气,但是有才没有德。郭子仪那时却出将入相,何等威风!
有一次,丁谓来拜访他,他把他的家人完全撤到后面去,自己整整齐齐穿了朝服来见丁谓。等丁谓离开之后,家里人就问郭子仪:“你接见人从来没有这样,如临大敌一般,为什么对待这个人要这样恭敬?”
他就跟家人说:“这个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很会巴结人,不能得罪,万一将来他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我们的。”
他的话果然应验了。后来,丁谓做了高官,朝廷忠良凡是触犯了他的,他都想方设法报复人家。郭子仪不曾得罪他,所以才得以保全。
可以说,郭子仪的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与他“敬小人”的处世哲学是有很大关系的。
小人之所以“小”,是因其有小心胸、小聪明,善耍阴招,猛虎之爪或可躲过,黄蜂之刺防不胜防。俗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不讲道义、不遵章法、不惜一切,唯利是图,是我们人生路上万万不可得罪的。得罪了君子,他会宽容地一笑了之,顶多骂几句、打两下泄愤;得罪了小人,他就会各种阴招暗箭不定时飞出,让人防不胜防。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能够知晓哪些是小人我们就好防备了。但是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有些小人往往还有着“君子的画皮”。不过还是可以从行为分辨出来的。“小人”往往有以下特点:
1.喜欢挑拨离间。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你和别人的感情,制造你们的不合,好从中取利。
2.喜欢造谣生事。他们的造谣生事都另有目的,并不是以造谣生事为乐。
3.喜欢阳奉阴违。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人的行事风格,因此对你也可能表里不一,这也是小人行径的一种。
4.喜欢“墙头草,随风倒”。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
5.喜欢拍马奉承。这种人虽不一定是小人,但很容易因为受上司宠爱,而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
6.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也就是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的牺牲他们是不在乎的。
7.喜欢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8.喜欢落井下石。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
仔细观察身边的众人,如果在他的身上出现了这些脾性,你就要暗暗警惕,因为这就是最让人不齿又无奈的小人。
第二节 给小人一点蝇头小利以保全自己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一些给你穿“小鞋”的小人,他或许要靠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或许要靠欺骗你达到他的目的,或许仅仅是因为嫉妒就想排挤你。而聪明的人在与小人打交道时,一般都不会轻易招惹小人、得罪小人,他们知道小人招惹不得、得罪不起。招惹或得罪了他们,本来好好的事业,被小人一陷害,结果就会不堪一击。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烂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小人得罪不起,与其硬碰硬,不如来点软的,正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在一个对外贸易公司里,玛索为人非常正直,几乎所有人包括领导在内都曾受过公司里小人的诋毁,唯独玛索是公司中幸免的人,因为他有一套对付小人的办法。
有一次,公司老总派玛索前往国外和外商洽谈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并告诉他说:“你要用人,公司职员随你挑选。”
玛索回答道:“我没有其他过多的需要,只是请求让尼亚与我一起同行。”这个要求倒是把老总给弄糊涂了。因为尼亚在公司的狡猾和贪婪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不仅喜欢抢风头,还喜欢争功名。总之,小人的特点全在尼亚身上体现出来了。
玛索看着一脸疑惑的老总笑着说道:“这次谈判对公司来说很重要,我在外需要公司内部给我提供大量信息和全力支持,这件事要是做好了,事情也就成功了,本来尼亚就插手了这件事,现在难保他不眼红,就怕他暗中作梗,那样岂不坏了大事?要是我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就能堵住他的嘴,再则他还是很精明能干的,也并非一无是处……”
老总听后明白了玛索的用心良苦,知道玛索给尼亚机会表现自己,更是给尼亚甜头,让尼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连连点头称赞。
也许你看过也经历过一些不公平的事,许多正直的人不屑于和小人为伍,最后却栽在这些小人手上,甚至一败涂地。玛索对待小人的思路和方法确实值得职场中人借鉴和学习。
正因为你给那些小人一点点软的、甜的,自然会化那些招式于无形。同时,也会让你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另外,你还可以利用小人的欲望,达到操控他的目的,因为小人自然欲望多多,以此诱使他们,同时慑以声威,就可以驱使他们干任何事了。
武则天在夺权的道路上,不择手段,唯计个人私利。她对唐高宗李治不加重用的没有品行的人,反而是另眼相看,收为亲信。
李义府虽有文采,但为人奸诈,邪巧多方,长孙无忌看透了他的本性,曾多次对唐高宗进谏说:“有才无德之人,最能制造祸端,臣见李义府貌似忠厚,实乃奸诈,陛下对此人不可不防。”
唐高宗本想重用李义府,有了长孙无忌的提醒,便渐渐疏远他了。长孙无忌遂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贬为壁州司马。
诏书还没有颁下之时,李义府闻讯十分惊恐,他问计于王德俭,接着按其主意给唐高宗上书,建议册立武则天为后。李治感念其情,遂复其原职。武则天知晓此事,大喜过望,她对自己的心腹说:“李义府如此知趣,此人当可大用了,我是不会亏待他的。”
武则天的心腹深知李义府的为人,便不屑说:“李义府如此行事,并非真心为娘娘效忠。他这个人有才无德,善于见风使舵,娘娘一定要提防他才好,怎可重用他呢?”
武则天闻言即笑,慢声说:“他不如此,我又怎会从中得利?这样的人若巧加利用,自会死心塌地地为我卖力,我是求之不得啊。”
武则天当上皇后,立即提升李义府的官职,让他做了中书侍郎,封广平县男。李义府贪欲得逞,从此为武则天处处卖命,成了她的得力干将。
礼部尚书许敬宗乃名门之后,是隋朝大臣给事中许善心之子。但他居官不正,贪赃徇私,德行败坏,为正义之士所不齿。许敬宗暗中向武则天投效,武则天却十分欢喜,她对许敬宗说:“你遭人非议,岂是你之过耶?都是那些大臣嫉恨你的才学罢了。我一向相信你的品行无失,自会向皇上荐举力言。”
许敬宗感恩戴德,发誓为武则天效忠。武则天的身边人又提醒她说:“无德之人,向来没有信义,娘娘不要轻信他了。他素招人怨,娘娘重用此人也无益于大事。”
武则天仍是充满自信,她得意说:“邪才一旦制伏,其用就了无顾忌,用他来对付那些所谓忠贞之士,不是最好的利器吗?他为名为利,我正好用名利来役使他,有了这个束缚,还怕他不俯首听命?”
于是武则天多次向唐高宗荐举许敬宗,又屡屡为许敬宗遮掩丑事,她还故作气愤地对唐高宗说:“自古忠臣难当,多遭毁谤,许敬宗忠于陛下,不徇私情,难怪朝臣每每诋毁他了。陛下若是听信谗言,正是中了奸臣的诡计,妾实难置之不理。”
有了李义府、许敬宗这左膀右臂,武则天行私有助,势力不断地扩大,为她日后登上皇位增添了胜算。
在武则天的用人原则中,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使人才为我所用,即使是小人,只要符合她的政治需要,也是照用不误。因为在当时愿意助她夺取江山的人中,既有才能又品德高尚的人实在太少,况且她自己也擅长小人之术——用名利来役使小人。所以,她才会充满自信,认为小人甚至比“大人”更有用处。
当然,说武则天重视小人,并不意味着她对小人是完全信任的,恰恰相反,武则天的“功夫”就在于她能够从利益需求出发,既能用小人的“才能”,又能够控制小人,防止小人坏事,并最终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将小人们一一铲除。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你面对小人时,也可以学习武则天的谋略控制小人,满足小人的欲望并抓住他的弱点以役使他,小人即可为你所用。
第三节 远离“有毒”之人,你才能不受伤
如果你发现朋友中有人经常干一些损人的事,最好尽快敬而远之,要知道,他们今天可以去损害别人,必然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去损害你。
有一只蝎子来到河边,它想渡到河对岸,却找它的好朋友毒蛇。可是,它不会游泳。这时,一只青蛙游了过来。蝎子恳求青蛙将它渡到对岸去。
青蛙不肯,对蝎子说:“假若你半途中蜇我一口,我不是没命了。”蝎子说:“我要是蜇你,自己不是没命了。”
青蛙听了有理,便让蝎子爬到它的背上。游到河中央,青蛙突然觉得背上被狠狠地蜇了一口,青蛙剧痛难忍,慢慢向河中沉落,它痛苦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蝎子说:“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
季羡林先生在一篇名为“坏人”的文章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们这则寓言恰巧就是季老这句话的注解。蝎子作恶实际上是身不由己的,他们在作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作恶。这种理念运用到我们日常交往当中就是:离那些“有毒”的人远一点。因为这些人虽然可能一段时间内可能对你很好,甚至很讲义气地帮助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伤害你,他们的本质是“恶”的,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像蝎子一样,蜇你一口。比如小偷,即使自己决定要痛改前非,手还是身不由己地伸进别人的口袋。与这样的人做朋友,无异于羊入虎口。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毒”呢?季老在文章中还说道:“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可见,损不损人是评判一个人“有毒”与否的标准,故而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了,看你身边的朋友是否有损人利己,乃至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一旦发现则要敬而远之。也许你会说,他又没有损害我的利益,可是,既然他现在能够损害别人,你又怎么能断定将来的某一天他不会将“毒刺”扎在你身上呢?
第四节 不必和小人划清界限,避免成为他的攻击对象
小人不一定愿意做小人,只是有时也迫不得已。如果我们以仇视的心去对待小人,
跟他们划清界限,弄不好,我们也会成小人的攻击对象,成为别人眼中的“小人”。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
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在社会交往中,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批评“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小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意不去吗?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讦,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所以,和小人保持距离就好了,不必疾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何况你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小人,因为“小人”是一种人性现象,而人性是亘古存在的,因此不如和他们保持一种“生态”上的平衡。而且,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彰显你这“正人君子”的价值与可贵。另外有一点也必须了解,“小人”有时也会有一些“正义”,会不留情面地揭人阴私与不法,这对游走于法令边缘的人,未尝不是一种威胁,“小人”还是有某种存在价值的。
至于君子,你也不必去逢迎拍马,因为真正的君子一般都有洁癖,他们不喜欢这些非正道的行为。固然人都喜欢被奉承,喜欢一群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但真正的君子会自省,一旦发现你是故意在奉承他,他基于洁癖,反而会故意疏远你,甚至生起嫌恶之心,对你,这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对真正的君子,保持你的不卑不亢就行了,这种君子反而欣赏你这种风格。
人在社会里阴暗复杂,常令人不知如何举措,多听多看,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了然于胸矣!
第五节 谋晦避祸,懂得在小事上防微杜渐
谋晦最忌讳的是过高的名声,因为美名近于“明”这种状态,名声过高会有无形的权威,而使居于上位者不安,这样就有折损颠仆的危险了。聪明的人,不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注意在小事上“防微杜渐”。
卫青因姐姐卫皇后受宠于汉武帝,被任命为大将军,封长平侯,率大兵攻打匈奴。右将军苏建在与匈奴作战中全军覆没,单身逃回,按军律当斩。
卫青问长史、议郎等属官:“苏建应当如何处置?”
议郎周霸说:“大将军出兵以来,从未斩过一名偏将小校,如今苏建弃军逃回,正可斩苏建的头,来立大将军之威。”
卫青说:“我因是皇上的亲戚而带兵出塞,并不怕立不起军法的威严,你劝说我杀人立威,却失掉了做臣子的本分,我的权限虽可以斩杀大将,然而我把专杀大将的权力还给皇上,让皇上来决定是否诛杀,来显示我虽是境外,受皇上尊宠,却不敢专权杀将,这不是更好吗?”
属官们都钦佩地说:“大将军高见,属下等万万不及。”
卫青便派人把苏建押回长安,汉武帝怜惜其才,并未杀他,让他出钱赎罪,而对卫青的处置大为满意。
苏建后来又跟随卫青出塞攻打匈奴,他劝卫青说:“大将军的地位是至尊至重了,可是天下的贤士名人却没人夸赞传扬您的威名,古时的名将都向朝廷推荐贤良才能之士,自己的名声也传遍四海,希望大将军能学习古时名将的做法。”
卫青摇头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从武安侯田、魏其侯窦婴各自招揽宾客,结成朋党,以颂扬自己的名声起,皇上常常恨得咬牙切齿。亲近贤士名人、进用贤良贬黜不肖,这都是皇上的权柄,我们做臣子的,只知道遵守国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
汉武帝特别宠爱卫青,讽令群臣见到卫青都要行跪拜礼,以显示大将军的尊贵。
群臣都不敢抗旨,见到卫青无不匍匐礼拜,只有主爵都尉汲黯见到卫青,依然行平揖礼,有人好意劝汲黯:“对大将军行跪拜礼是皇上的意思,您这样做不怕皇上恼怒吗?”
汲黯昂然道:“跪拜大将军的多了,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难道说大将军有一个平礼相交的朋友,就不尊贵了吗?”
卫青听说后,非常高兴,登门拜访汲黯,谦虚地说:“久仰大人威名,一直没有机会和大人结交,现在有幸承蒙大人看得起,请把我当做您的朋友吧。”
汲黯见他态度诚恳,不以富贵骄人,便破例地交了这个朋友。卫青以后凡有疑难问题,都虚心向汲黯请教。
汉武帝也很欣赏卫青的谦逊,也就不计较汲黯的抗礼了,对卫青的宠爱始终不衰。
不擅权,不荐士,谦恭好礼,这都是小事,卫青却善于在这些小事上做文章,深谙古人“防微杜渐”的妙理。小事犹防,还会有大事吗?所以卫青能始终得到汉武帝的尊宠和信任。
看来谋晦之道并不难,也不需要做太大的事,只要事事注意,事事小心,就可以与灾祸越来越远。
第六节 你可以不做布局者,但要成为小人的棋子
小人总是善于抓住各种机会挑拨离间,如果不加思考,而是想当然地轻信,很容易被小人利用,成为其获取利益的工具。不要随便听从小人的话,小心被其当枪使。
烈日炎炎,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渴得四处找水喝。一只狐狸好不容易找到一眼清泉,正想饮个痛快,不料来了一头狮子,蛮横地把它赶跑了。
狐狸愤愤不已,一边走一边不甘心地回头看。忽然,它看见不远处有一头野猪,顿时有了主意。它立即迎上去对野猪说:“野猪大哥,你也想喝水吗?前面正好有一眼清泉,可惜被狮子霸占了,它宣布清泉归它所有,谁也不准饮用!”
早已干渴难忍的野猪一听就火了,“噌噌”几下冲到狮子面前,大声嚷道:“狮子,别以为自己是兽王,就可以蛮不讲理,这清泉属于大家,我有权利喝点儿水。”狮子大怒:“住口!本大王的清泉,谁也别想喝!”
狮子见野猪竟敢不买自己的账,便走上前去,蛮横地把野猪推开,不让它喝水。野猪顿时火冒三丈,誓死要保卫自己的尊严,猛地向狮子冲过去,于是两个便扭打在一起。
可是,天气这么热,待着不动还热得让人受不了呢,更何况它们打得这么凶?不一会儿,它俩便气喘吁吁,于是决定休息一会儿再继续战斗。
这时,站在不远处的狐狸却一个劲儿地煽风点火:“野猪大哥,加油呀!争口气,好好教训教训它!”受到鼓舞的野猪又站起来和狮子又扭打成一团……
最后,狮子和野猪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而狐狸则趁机在清泉边饮了个够。
社会就像一座大森林,每天上演着残酷的生存竞争游戏,有的小人工于心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精心设下圈套,唆使别人出头露面去替他办事,自己则躲在一边坐收渔利;有的人头脑简单,盲目听从别人,为别人充当炮灰,成为其冲锋陷阵的工具。玩弄心机者常常给我们玩一些假靶子的阴谋,用激烈的话语勾起我们对他人的仇恨,自己却躲在一边鼓掌,享受胜利的喜悦。不经过冷静思考,盲目听从别人的挑拨,很容易被人当枪使。
狐狸利用了野猪的头脑简单和急于喝水的心理,极力挑拨它和狮子的关系。憨厚的野猪没有看透狐狸的诡计,糊里糊涂地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野猪这杆枪被工于心计的狐狸使了个痛快,最后却连口水也没喝上。对于野猪,我们也只能是哀其不幸,怒气不醒。
小人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上当受骗是因为我们没有冷静地思考,而盲目听从。所以,当自己受到攻击、侮辱的时候,你一定要冷静下来,仔细地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作判断,特别是对某居心叵测的人传递的挑拨性信息,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因为很多事情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背后往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把握好自己的“定盘星”,才不会被人当枪使。
第七节 忠奸分明,不给小人搬弄是非的机会
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喜欢搬弄是非,兴风作浪。我们在生活中不发会遇到不少“爱打小报告”、“无事生非”的人,要学会坚定自己的立场,让这类“小人”无机可乘。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牲灵、捕捞鱼虾,弄得王公大臣宴请宾客只能吃素席,不敢带有一点荤腥。
朝中有个叫张德的人,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亲友、同僚纷纷前去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只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
也许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荤腥味了,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猜拳行令,好不热闹。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自然也十分高兴。不料,在他的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张德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临散席时,他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特向你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说:“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不住地叩头说:“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扬扬得意,专等封赏。
武则天对这一切,早已看在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说:“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你罪了。”
张德听后高声喊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而杜肃却惊得瞪大了眼睛。
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便赶紧溜走了。
杜肃向武皇告状,本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主子的忠诚,维护武皇的威严,按理应得到封赏;张德违抗圣旨杀生,按理应当处以死罪。这本是铁板钉订的事实。可当二人静声屏息等待宣判的那一刻,谁知武皇却幽了他们一默:告状者遭到痛斥,违旨杀生者得宽恕免死;一个被弄得灰溜溜的,一个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于是一位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的君主的高大形象便在众人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小人,但是我们要忠奸分明,不给小人搬弄是非的机会,这样不但能竖立自己的形象,更能保全自己。
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更要小心避让。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这些毫无意义的事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算计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人都是要脸面的,当面对小人的挑衅不理睬的时候,也需要灵活应对,所以处世应变术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
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前人总结出两个要诀:其一,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其二,惹得起也要躲。
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
第八节 擦亮眼睛:“哥们儿义气”多小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究哥们义气的人,必定会约上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虽然过得确实潇洒,但却为小人的诞生提供了绝好的温床,因为小人需要这种火热的环境来增加彼此的感情,等你放松对他们的警惕时,他们便在你的背后插刀,这便是小人的一贯作风。
诸葛亮在他的千古名著《出师表》中这样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贤臣和小人对一个国家的前途所起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
但历史却偏偏在重复着一个无可回避的循环,小人就好比那甜口毒药、夺命****一样,让人明知是万丈深渊却又禁不住魔鬼的诱惑而忍不住往下跳,这是人性的一种悲哀。也为有“心机”的人前行,碰到的十有八九便是小人。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个故事。
和士开是北齐人,其父和安,出仕于东魏,“恭敏善事人”,为人非常狡猾,很有一套恭维巴结皇帝的手腕。也许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和士开的奉承拍马功夫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远远超过了他老爹的成就,北齐天保初年,高湛得宠,被晋爵为长广王,和士开见高湛未来当皇帝的可能性很大,便想方设法接近巴结高湛,为自己将来的进宫加爵之路铺平道路。
高湛性好“握槊”,这种游戏便是中国象棋的起源。恰好和士开也精于此道,于是他便找机会与高湛游戏。二人棋逢对手,总是斗得难分难解,越玩越上瘾,次数越加频繁。
高湛还喜欢音乐,恰好和士开又能弹胡琵琶,他经常为高湛弹曲,兴致高时,还往往边弹边唱,那清歌妙曲,让高湛无比着迷。
高湛喜谈笑,而和士开生就一副伶牙俐齿,于是便经常陪高湛胡扯闲说,和士开的甜言蜜语和淫词秽谈,更使高湛开心,二人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北齐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驾崩,高湛继承大位,是为武成帝。和士开长期企盼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本来,高湛在继位之前与和士开的关系已经火热,即位之后,和士开对他更是“奸谄百端”,因而武成帝高湛视之如心腹,倚之如股肱,和士开得宠的程度,可谓是世间少有。
和士开受到武成帝高湛如此宠爱,照理该满足了,可是他仍继续施展各种手段,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皇帝之宠。武成帝患有“气疾”,即“疝气”,这种病最怕饮酒,但他嗜酒如命,越饮病越重。武成帝虽然一向对和士开言听计从,但唯独在饮酒问题上则每谏不从。一次,武成帝气疾发,又要饮酒,和士开泪下不能言。帝曰“卿此是不言之谏”,固不复饮。和士开仅用哭泣抽噎的微小代价便换取了武成帝的莫大好感,这与他惯常使用的甜言蜜语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如果你以为和士开的这一表现是出于对武成帝的一片关怀之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劝武成帝戒酒并不是他的目的,通过此举邀宠以求富贵权势,这才是他的真正用意。世界上最难测度的是无耻小人之心,代表着人类真诚感情的眼泪也照样可以被他们所亵渎,用来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服务。如果和士开以泪劝谏出于真诚,那他就绝不会把奸害的魔掌伸向皇宫后院,将武成帝的皇后占为己有了。
武成帝的皇后胡氏,本是一个水性杨花、放纵****之人,加上武成帝素来荒淫,三宫六院,居无定所,较少与之相陪,因而胡皇后更感到寂寞难挨。
和士开深明“狡兔三窟”之理,单是武成皇帝的倾心信赖,还不能令他满足。胡皇后喜欢干预政事,和士开早就想拉她作为内援,他正觊觎着机会。当他了解到胡皇后的寂寞后,便决定乘虚而入。
和士开有意挑逗,因而进展十分顺利,很快勾搭成奸。可叹那武成帝对和士开如此恩深义重,而和士开却毫不客气地给他戴上了一顶“绿帽子”。可见礼义廉耻对和士开之流,是毫无约束力的。为达个人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这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武成帝的恩宠对和士开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和士开对武成帝的回报却是一顶漂亮的“绿帽子”,小人的贪欲如此显现,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了。
俗话说小人难防,但小人却有自己的“特征”,对你投其所好,嘴甜如蜜者,这种人十有八九是小人,所以做人得用点心思,识破小人的嘴脸,别等到真上当时就后悔莫及了。
第九节 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莫让小人当枪使
做人要有“心计”,言谈举止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要让小人利用了你在言谈举止上的失误,拿你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玄宗天宝年间,李适之与李林甫同朝为相,此人性格豪放,心比较粗,有时遇事考虑不周。口蜜腹剑,以阴险著称的李林甫常拿李适之当枪使,在玄宗面前争宠。
有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上有金矿,如果开采冶炼,可以富国,圣上现在还不知此事。其实这显然是李林甫预设的圈套,李适之稍微动动脑就会体会出李林甫别有用心。李林甫身为执政宰相,既知华山有金矿,就应直接向玄宗说,哪里还用李适之转达呢?
李适之却不假思索,就在几天后借进奏他事的机会顺便提起此事。
玄宗听后,召见李林甫询问此事,李林甫很恭敬地回答说:“华山有金矿,我早就知道了,但考虑到华山是王气所在,不应该开凿,不然就坏了本朝风水,所以始终也没向您说起此事。是谁向陛下提起此事呢?此人要凿您的本命之山,居心何在?”
玄宗听了,觉得还是李林甫最忠实于自己,事事替自己着想,很高兴地褒扬了几句。同时觉得李适之考虑事情不周到,事后对李适之说:“从今以后,如果再有什么事上奏,先去和李林甫商量商量,他同意了你再上奏。”
从此,李适之再也无法越过李林甫直接去进见玄宗皇帝了,逐渐失去了皇帝信任。李林甫巧设妙计借他人之口除掉了自己仕途中的绊脚石。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做人一定要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就故意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对李斯说:“现在各地群盗蜂起,天下大乱。可是当今皇上却一味地吃喝玩乐,不理国政。我本想来劝谏皇上,可我的官位小,说话也不为陛下所重。您身为丞相,这正是您分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劝谏呢?”
李斯听了哭丧着脸说:“可不是嘛!我早就想进宫劝谏。可是皇上天天深居宫中,想传个话进去也办不到,想见见皇上就更办不到了。”
赵高故作亲切地说:“如果您真想劝谏,我给您找个机会,趁他闲着的时候您就到宫门外求见,我给您捎信时您马上就来。”
李斯很感激他。
赵高经常在宫中侍奉二世。当二世和宫女们玩得热火朝天正在兴头儿上的时候,赵高就派人去通知李斯来求见。李斯急匆匆来到宫门外求见,二世玩得正起劲,听到李斯求见,就不耐烦地说:“我玩得正高兴呢,告诉他先回去吧!”
就这样,皇上一玩到高兴的时候赵高就通知李斯来求见,连续三次都是如此。
二世非常生气,对赵高说:“我平时常有闲着的时候,丞相不来求见。偏要等我一玩到高兴的时候他就有事要来请示,扫兴。这不明明是认为我年轻瞧不起我,真是太不像话了。”
赵高见二世动了气,便乘机大进谗言,诋毁李斯,最后以谋反的罪名除掉了李斯。
李斯因为没有识破赵高的小人伎俩,在不知不觉中被其利用,最终招致了杀身大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小心提防身边的小人,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比如某人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某人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
某人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然谨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有人识破机关,对外宣告,那么你也无法逃掉泄露的嫌疑。你只有多亲近他,表示自己并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
万一对方对你并不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为其出谋划策,假如他采用你的方案,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会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发现,不能算你的功劳,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还是沉默为好。
第十节 在暗处对付小人,比明枪实箭高明得多
要对付小人,如果能暗中使劲,用隐藏的手段清除小人,比明枪实箭地与小人大干一场要高明得多。正如你要大扫除,最重要的是不能搞得烟尘弥漫,否则垃圾除不尽,反而将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的。
宋仁宗时有个宦官叫任守忠,因为有巧言令色的本事,得到皇帝的宠爱,或许因为平常自大惯了,竟然自命不凡起来,以为自己也可以在权力场中呼风唤雨,所以逾越本分不说,还在宫中到处兴风作浪,成了宫中的麻烦制造者。
由于仁宗没有亲生儿子,王位继承当然成为各方思量的焦点。任守忠居然想尽办法希望由比较昏庸、没有才能的王室子弟继承王位,以方便从中控制、揽权。
后来英宗继了位,任守忠的妄想破灭,所以就迁怒于英宗,常常在英宗与非亲生母亲的太后之间挑拨离间。例如,在英宗面前就说太后瞧不起他,而在太后面前则造谣说英宗不尊敬太后,等等,搞得英宗与太后之间的关系非常恶劣。
时间一长,朝内大臣都觉得再这样继续下去,恐怕会惹出大祸,于是就想办法非除去任守忠不可。
但是,要除去任守忠这么一个已经党羽遍布朝野的奸诈老狐狸并不那么简单,如果事情暴露,局面将更加复杂。
所以,宰相韩琦在征得英宗同意之后,决定给任守忠来个迅雷不及掩耳的致命一击。
为了避免风声走漏,韩琦首先拿来了一道空白命令,自己先签了名,然后派人送去给欧阳修、赵概这两个参知政事会签。即使只是一道空白命令,欧阳修看了看之后,也毫不犹豫地立刻签了名,可是赵概却面有难色,下不了笔。
欧阳修见状,就对赵概说:“你跟着签名就对了,韩琦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会签完毕后,韩琦就把任守忠找来,要他站立在政事堂下,宣布他的罪状,说他本来应该斩首,但是皇帝念在多年情分上,即日起贬他为蕲州团练副使,而且必须立刻起程。
说完之后,韩琦才取出空白命令,将罪状与派令一同填上。此时的任守忠只有叩头谢罪的份,毫无反击的机会。
小人不见得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本领,可是小人得势,必然大肆豢养狐群狗党。而靠着狐群狗党的张牙舞爪,更让他们具有一手遮天的搞鬼能耐。这个时候,任何“驱鬼”的行动,如果过于光明正大,恐怕鬼魅未除,自己已经尸骨无存了。
抓鬼当然不能点灯。鬼不见得怕光,点了灯反而将驱鬼的人暴露在明处,成为群鬼攻击的目标。
韩琦采取一声不响、不露痕迹的方式,给任守忠措手不及的致命一击,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打击小人、驱逐鬼魅的佳作。
在现实的人生处境中,多的是群魔乱舞,当你想要有所行动前,可千万记得不要开灯,任意招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