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巧用幽默,化干戈为玉帛
幽默不仅能够活跃谈话气氛,如果运用得好,还能化干戈为玉帛。就拿谈判来说,一般人都会认为,谈判是很庄重与严肃的。其实谈判中运用幽默技巧,可以缓和紧张形势,营造友好和谐的气氛,也就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钝化了对立感。因此,幽默能使你在谈判中左右逢源,常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谈判时具有幽默心理能使你情绪良好、充满自信、思路清晰、判断准确。
谈判中要想使自己进退自如,没有幽默力量帮助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赫鲁晓夫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激烈地抨击了这个决议,并且怒容满面地嚷道:“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什么东西比这玩意儿更臭了!”作为国家元首,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讲话有失体面。
尼克松曾认真地看过关于赫鲁晓夫的背景材料,得知他年轻时曾当过猪倌,于是盯着赫鲁晓夫,说:“恐怕主席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屎更臭,那就是猪粪。”
谈判桌上,赫鲁晓夫无所顾忌,出言不逊,好在尼克松幽默诙谐,暗藏机锋。否则,两人大吵大嚷,那么谈判就成了市井中的吵架、撒野了。
适度的幽默能够建立良好的气氛,让大家精神放松,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友好、轻松、诚挚、认真的合作氛围,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与法国总统戴高乐由于对叙利亚问题的意见产生分歧,两人心存芥蒂。直接原因是戴高乐宣布逮捕布瓦松总督,而此人正是丘吉尔颇为看重的,要解决这一件令双方都颇为棘手的事,只有依靠卓有成效的会晤了。
丘吉尔的法语讲得不是很好,但是戴高乐的英语却讲得很漂亮。这一点,是当时戴高乐的随员们以及丘吉尔的大使达夫·库柏早就知道的。
这一天,丘吉尔是这样开场的,他先用法语说道:“女士们先去逛市场,戴高乐,其他的先生跟我去花园聊天。”然后他用足以让人听清的声音对达夫·库柏说了几句英语:“我用法语对付得不错吧,是不是?既然戴高乐将军英语说得那么好,他完全可以理解我的法语的。”戴高乐及众人听后哄堂大笑。
丘吉尔的这番幽默消除了紧张,建立了良好的会谈气氛,使谈判在和谐信任中展开了。
人的思想不可能相同,因此,当意见不一致时,要学会运用幽默来化解,避免让双方进入对话的死胡同,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第二节 实话巧说,坏话好说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流,语言是最主要的手段。虽然说起话来仅用一张嘴,但由于言谈中要对他人的面子、自尊等有所顾忌,或某些事情需要保密等,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伤人自尊。
这就要求我们,言谈不仅要动嘴,而且要动脑。实话是要说的,却应该巧说。那么该如何巧妙地去表达呢?如何才能说得让人听着顺耳,又能欣然接受呢?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方式:
1.抓心理达目的
这就是要抓住人的心理,运用激将的方法,进而达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一位穿着华贵的妇女走进时装店,对一套时装很感兴趣,但又觉得价格昂贵,犹豫不决。这时一位营业员走过来对她说,某某女部长刚才也看好了这套时装,和觉得这件时装有点贵,刚刚离开,于是这位夫人当即买下了这套时装。
这位营业员能让这位夫人买下时装,是因为她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位夫人“自己所见与部长略同”和“部长嫌贵没买,她要与部长攀比”的心理,运用激将的方法进而巧妙地达到了让夫人买下时装的目的。
2.藏而不露巧表达
运用多义词委婉曲折地表明自己要说的大实话。
林肯当总统期间,有人向他引荐某人为阁员,因为林肯早就了解到该人品行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同意。一次,朋友生气地问他,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果。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朋友一惊道:“什么!那你也未免太严厉了,‘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四十岁就应该对他脸上那副‘长相’负责了。”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
很显然,这里林肯所说的“长相”和他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歧义性,道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由此及彼肚里明
两个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如果实话“实说”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影响团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麻烦。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啊。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了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用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既没因为直接反对老丁伤了和气,而且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实在是高!
总之,无论是想说好话,还是想说坏话,语言表达产生的效果往往比你最初要表达的想法更重要,只有把话说得让对方乐于接受,你的表达才算有正面意义。
第三节 即使对方是块疤,也说他是一朵花
孔子言:“乐道人之善。”孟子诫:“勿言人之不善。”也就是说,人们要乐于说出别人的好处、益处,不要说别人的坏处。虽然时逾千年,这仍然是人们待人处世的良好经验和准则。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说起别人的缺点、毛病,总是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甚至当着当事人的面也会毫无顾忌地数落、指责。但对别人的优点、长处,却常常视而不见,更不愿给人鼓励和赞美。他们有一种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一块疤”的心理。
而事实上,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渴望别人的赞美和鼓励。真正的处世高手,都深谙乐道人之善的道理,即使对方是“一块疤”,他们也能巧妙地把对方夸成“一朵花”,从而使对方心情愉悦,愿意与自己互相往来,乐于为自己效劳。这也正是成功为人处世的法宝。
甲、乙两个猎人,各猎了两只兔子回来。甲的妻子看见后冷漠地说:“你一天只打到两只小野兔吗?真没用!”甲猎人听到后很不高兴,心里埋怨起来,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而回,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相反,乙猎人回到家后,他的妻子看到他带回了两只兔子,欢天喜地地说:“你一天打了两只野兔吗?真了不起!”听到赞美,乙猎人满心喜悦,心想两只算什么,结果第二天他打了四只野兔回来。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静稳重,有的人性子急躁,有的人心胸狭窄。但是不管他们是哪种人,都喜欢被别人认可和赞美,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在内心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自尊,就是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和赞美。”在人际交往中尤其如此,称赞、欣赏、尊重别人,会使他们感到被重视,从而深受鼓舞。
一个清洁工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是一个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捍卫了公司保险箱。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答案却出人意料。原来,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边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使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感受到了重视,并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公司的财产。这就是乐道人之善的神奇力量。
要想做到“乐道人之善”,与人相处时,首先要能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即使对于不喜欢的人,也不要抱有个人成见或偏见,只见“乌云”不见“太阳”。无论是对待同事、朋友、亲人,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要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别人的毛病也绝无遗漏,说起来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缄口不语。这种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被称为“不团结因子”。
“乐道人之善”,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他人的工作成绩多加褒扬。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自己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团结,而且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会大有好处。当然,对别人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赞美,如果不顾事实或夸大事实,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那么,从现在开始,与人交往的时候,请不要再吝啬你的美言了!
第四节 瞄准目标,说话专挠心窝子
伟大诗人杜甫曾有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在交际中,好的口才让你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备受众人的欢迎。
如何拥有“惊人”的交际口才呢?以下两大方面是最好的参考:
1.从感性上感染对方
人是有既理性又有感性的动物,理性和感性共同支配着人所做出的一切决定和行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交际中不仅要注意从理性上说服对方,还要注意从感性上感染对方,甚至于主要在感性上引起对方的共鸣进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打动人心的交际技巧。要想打动人心,最关键的是要尽量把抽象的事物和感受具体化,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东西。避免直接、抽象地陈述不幸者所承受的痛苦,要将这些痛苦形象化,使之成为人们可感可触的东西。
抽象的事物往往只能给人一个概念,而形象、具体的事物则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容易激活人的形象思维,为人留出广阔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人们的不幸和痛苦也是一样,抽象的表述再详细也无法充分调动人复杂丰富的感受,而只有当这些不幸和痛苦凸显化、立体化,成为可感可触的东西时,人们才会产生联想,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内心的同情与感动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要想打动别人,把不幸形象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站在路边乞讨。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他很奇怪地问诗人:“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出了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同是有感情的人类,人们对于幸福与不幸的体味是大致相同的。细述自己或他人的不幸感受,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和情感的刻画来引发人们对于类似体验的心灵共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的渲染来制造强烈的现场感,使人们如亲临其境,无法不被当时的情景和人物所感染。
2.注意语言的附加意义
在语言交谈中,具有“附加意义”的词语,在运用时须特别谨慎,如果随意滥用,势必造成相反效果。尤其在语言运用上,必须注意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差异。
例如,我们对同事、朋友、邻居说声“吃过饭了吗?”或“一大早要到哪里去呀?”谁都知道这是一种问候,是打招呼,使人从心底感到亲切友好,但如果对象不对或地方不对,就会引起误解或不快。
同样是问上面这些话,在一些外国人听来,却会引起误解或不快。问他是否吃过饭了,对方会认为你准备请他吃饭;问他一早上哪儿去,如对方是欧美人,就会认为你多管闲事,从此对你敬而远之。“你要多穿些衣服,别感冒了。”在我们听来是种关怀,但美国人听了也许会认为你是在指使他做什么,因此对你产生反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对此特别注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荷兰总理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会议”,可说是使用语言中附加意义的成功实例。
当时,荷兰本土被德军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几天后,荷兰总理第一次会见英国首相丘吉尔。
双方会面时,他只是友好地向丘吉尔伸出手并说了声:“Good bye!”
就这么简短,说完转身就走。
丘吉尔却说:“先生,我真希望所有的政治会议,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
的确,作为一次政府首脑的会话,时间如此短暂,话语如此简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但仔细想想,在国土沦丧、人民遭受侵略者蹂躏的时候,对于一个流亡政府的总理来说,实在没有比说“再见”两字更为合适的话了。
在这非常的时刻,一声“再见”所传达的信息远比一篇冗长的演说更令人印象深刻。为祖国人民焦虑、对战争必胜的信念、对盟友的坚定信赖……都包含在这一声“再见”之中了。
第五节 逢人三分话,遇鬼七分情
在人际交往中,对于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的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千万的误区。主要的误区是“祸从口出”。《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把话说得太满,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清朝光绪皇帝载湉继位时年仅四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满。1881年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就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时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
慈安太后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将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传说是被慈禧毒死的。
俗语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深刻的意义,花开得太盛则败,话说得太满则会招致祸患。因此,老于世故的人,只说三分话。
当然,话又说回来,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叫你硬生生地话说三分就闭口,这样很生硬,也会令人不满和戒备。其实,在社会交往的时候,可以灵活发挥,既不至于把话说得太满而失了回旋的余地,又可以让人觉得你真诚坦率——这就得看个人的功力如何了。
当威尔逊刚就任俄亥俄州州长之时,在一次宴会上,宴会主席向在座众人介绍,说威尔逊是“未来的美国总统”,这只是主席对威尔逊的称颂罢了。
威尔逊在即兴发言时,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加拿大有一群垂钓的游客,其中一名叫做强森的人,大胆地试饮某种有危险性的酒。强森喝了酒后,便和其他同伴欲搭火车回去,但是,他却不搭北上的火车,反乘南下的火车。于是,大家急于把他找回来,就打电话给那班南下列车的车长:‘请将一位叫强森的矮个子,送往北上的火车,他喝醉了。’不久,他们就收到车长的回电,表示:‘请再详示其特征。本列车中有十三名醉酒的乘客。他们既不知自己的姓名,更不知目的地是何方。”威尔逊笑着说,“而我威尔逊,确知自己的姓名,可是,却不能像你们的主席一样,确实知道我将来的目的地在哪里。”四座的人士听后都哄然大笑。
威尔逊用一个巧妙的故事补救了主席的“口误”,用“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给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问题,还为在座众人留下了谦逊有礼的印象。
“言多必失”所以我们必须掌握好说话的艺术,当说则说,当止则止,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帮助。
但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总喜欢对人说长道短,品头论足。可是,流言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可以使朋友变成敌人。因为,一传十,十传百,经过众人的口之后,一个简单的事实会变得复杂起来,很多添加了个人色彩描述的东西会不断增加,最后变成了无中生有的谣言。当事人自然会对传播流言的你产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如此一来,你又怎么能与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第六节 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灵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见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管自己有理无理,只要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会议场和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你辩赢了后者,只会凸显你仅仅是个好辩之徒且没有“心机”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对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且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他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粒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尤其是当你想向别人推销时,千万不要争论,完美、有效的推销,不是辩论,也不要类似辩论。因为辩论并不能让人改变想法。
多年前有一位叫杰克的爱尔兰人因为喜欢和他人辩论,经常和顾客发生冲突,所以很难推销出他的载重汽车。但后来他成功地成为纽约怀特汽车公司的一位推销明星。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下面由他向你叙述自己非凡转变的经过:“假如现在我去向客户推销汽车,如果他说:什么?你们的汽车?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我要买某牌的车。我便告诉他,某牌是一种好车,如果你买那种牌子的,你也不会错的。那个牌子为一家可靠公司所制造,推销员也很优秀。” “于是他没有话说了。如果他说某牌最好,我同意他的说法,他不能整个下午继续说某牌最好了。然后我们离开某牌的题目,我开始讲自己的车的优点。”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好好考虑一下,你想要什么,是只图一时口才表演式的胜利,还是一个人的长期好感?
在你进行辩论的时候,你也许是绝对正确的。但从改变对方的思想上来说,你大概一无所获,如同你错了一样。
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运用不当则会坏事,因此你若有好口才,建议你:
1.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你当然可以“自卫”。
2.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好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3.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要给对方台阶下。
4.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喷头。
5.若自己的观点有错,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死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强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
好口才再配上好的心机,这样的人无疑会很有影响力,如果空有好口才而不知收敛,带来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因为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是做人的悲哀。
第七节 三思而言,别让嘴巴快过脑子
大概没有谁会挖空心思去得罪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得罪别人不是出自内心的,而是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偏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言表达的一点偏差便会导致意义的离题万里。若想减少这种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智之才,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往往瞬间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种是说话不经过大脑但天资有限的人,往往是出口伤人,有时会达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前一种人是天才,这种人百里挑一,后一种人却是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说话不经过大脑,极有可能得罪别人却不自知,等到明白过来后急着弥补时,往往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大堆,人却得罪完了。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下面这则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的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位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换人?”主顾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位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言者无心,可听者有意,几句不经大脑的话语,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结果被解雇了,这便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
口不择言,嘴巴比脑袋转得还要快的人,就会闹出许多笑话,甚至得罪了别人却不自知。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就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却回避了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言,切忌让自己的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否则,吃苦头的必定是你自己。
第八节 不置可否,弹性语言弹性说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回避问题的本领简直令人叫绝。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
还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两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14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毫无疑问,这个人是个说话高手,他正是利用了弹性语言的妙处为自己成功化解了对方的疑问。
在生活中还常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不行,反面回答对己也不利,不回答根本就做不到。面对这种让人颇伤脑筋的问题,最佳的办法便是采取迂回的战术,让语言保持适当的弹性,使别人的问题有如打在海绵上一样。这是一种高超的说话技巧,有心之人可以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吃得不卫生,便极有可能会生病,这叫做“病从口入”。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人如果说话不注意分寸,不懂技巧,便极有可能得罪别人而遭殃,这叫做“祸从口出”。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关键还在于让语言保持一定的弹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的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有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嘴巴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道:“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了。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感冒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在这里巧妙地回避了狮子所提出的问题,而用“无可奉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走“第三条”道路的方法,实在是它求得生存机会的唯一出路。
另外,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衙役说:“你来说说看。”
衙役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衙役:“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我怕什么,快说。”
衙役:“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衙役:“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衙役:“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衙役:“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衙役:“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衙役:“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衙役:“老鼠最怕它!”衙役指了指墙上的画。
衙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绕弯子似的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这样就会让别人的问题好像打在海绵上一样,瞬间便失去了冲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如若合理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许多烦恼和尴尬,也能将即将到来的祸端化解于无形。
第九节 不揭对方伤疤,他不痛你也好过
暴露别人的隐私,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平日认为弱点的地方,是懂得为人处世的表现。因为只有不给相处的人造成伤痛,大家才能长期愉快地相处,否则你自己也不好过。
李锦长得高大英俊,在大学校园内有“恋爱专家”的雅号。如今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英俊的长相和丰厚的薪水使他在众多的女友中选上了貌若天仙的佩丽。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李锦带着佩丽去参加朋友聚会。
就在大家天南海北闲谈的时候,“快嘴”王换了话题,谈起了大学校园里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恋爱专家”李锦。“快嘴”王眉飞色舞地讲述李锦如何引得众多女生趋之若鹜,又如何在花前月下与女生卿卿我我。佩丽开始还觉得新奇,但越听越不是味,终于拂袖而去。李锦只好撇下朋友去追佩丽。
“快嘴”王不是有意要揭李锦的伤疤,但他的追忆往事确实使佩丽难以接受,无端捅出娄子。这不仅使李锦要费不少周折去挽回即将失去的爱情,而且使在场的人心里也都大不高兴,自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朋友聚会时,拣愉快的事说是活跃气氛的好办法,但口下留情很重要,千万不要揭别人的伤疤,否则,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说话应该谨言慎行,给语言的刀子加上一把鞘。
在中国素有所谓“逆鳞”之说,即使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龙的喉部之下约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轻轻抚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针对这一点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然而,世间人的性格类型却是千奇百怪。我们说左,他说右,当我们说右时,他又非说左不可,像这样永远和别人唱反调的人也不少。就算不至于如此偏激,但也有人总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或自己的意见明明是少数意见,却绝不接受他人的任何意见,也有人顽固地认定只有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才是天底下最正确的。当然也有掩藏自己心底的企图而试探对方的心意,不惜唯唯诺诺,奉承拍马屁,迎合对方口气,以探虚实的人。
谁都明白,受伤的疮疤不能抠,因为越抠越容易发炎,甚至会使伤口扩大。触人痛处,犹如抠人疮疤,其结果犯了人与人相处的大忌,得罪了别人,自己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第十节 他人失意之时,请勿谈你的得意
是人都有人性,是生活都有波折。所以,人活着难免有得意和失意之时,但是,面对失意的人,你千万别说自己的得意事,更不要在因为失落而情绪低迷的人面前显示你的优越。
凡是懂得做人的人都知道,当自己的人生处于得意之时,千万别将得意之色在那些此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人面前显露。这样你才能不伤人,也不会被伤。反之,当把自己的得意展现无余时,就会招来别人的怨恨。为什么?因为你拿自己的成功对比了他的失败,最起码,他会认为他输给了你。
所以当别人夫妻失和跟你诉苦时你与其大发宏论,教他夫妻相处之道,不如说:“其实,家家如此,你看我和我的另一半,现在好像很恩爱,其实,我们以前也常吵架,甚至曾想过要离婚呢!”
这样,她就会在心中想,她比你当年还要强很多,以后应该至少会跟你一样好。
别人事业失败跟你诉苦时,与其以成功者的姿态来指导事业通畅之道,不如告诉他,你当年跌得比他更惨,现在的辉煌是一点一点又做起来的。
这样,他就会想,他也能东山再起,和你一样成功。大家的婚姻都曾失和,大家的事业都曾失利,你和他不是因此而有了共同意识,在感觉上走得更近了吗?
人生在世,难免有婚姻失和、事业失利的时候,所以在他人遇到生活的低谷时,你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成就摆出来炫耀,否则,你最终在交往中会孤立无援,甚至引起别人的厌烦,渐渐与你疏远。所以学会谈论自己得意、善待他人失意才是你真正要学会的心理诡计。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这是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敏感: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嘲讽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通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转移到心底深处的对你的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多划不来。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随意自夸是不善做人者的通病,常会败事。只有改变这一点,不被人讨厌,才有可能真正被人接纳,找到成事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