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板不告诉你的50件事儿:做自动自发型员工
36520900000013

第13章 不满足“尚可”状态

工作中,很多人热衷于“凑合”工作,当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异议时,他们就用“差不多就好”、“基本上符合就行”、“凑合着看吧”来反驳老板的问题。在他们嘴里,“差不多”、“凑合”、“将就”是最常用的词……有人给他们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凑合员工”。

这些只懂得“凑合”的员工对工作永远只满足“尚可”状态,他们对自己要求极低,工作不出大问题就是圆满,可想而知,这种员工永远不会受到老板的重视。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坚决不做“凑合”员工,不满足“尚可”状态。

把“姑且”、“差不多”列入禁用词

曾有成功的企业家说过,如果要求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那么该日本人会从不间断,日日如此。到了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很可能就演变成:第一天擦六次;第二天擦五次;第三天擦四次……

是中国人做不到吗?!当然不是!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员工都是做事寻求“差不多”的效果。一个是否精确的数字,反映出的是卓越员工与平庸者之间的差别。

和“差不多”员工相似,工作中很多员工,在完成任务上,总是喜欢把“大概”、“将就”、“姑且”挂在嘴边,这些员工对工作只满足“尚可”状态,当看到别人极其认真地完成工作时,他们就安慰自己“差不多达到要求就不错了,何必太执著于质量”、“姑且先这样吧,等老板不满意的时候再说”……当老板让他们去做调查,他们依然满足差不多,回答起来模模糊糊,“大概就是这样吧”。

可想而知,一个只满足凡事都做到“差不多”的员工,怎么可能让老板满意?时间一长,他们自然会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相反,如果我们在工作不满足“尚可”,把工作做到精确,做到一丝不苟,那么我们也能获得别人的崇拜。

【走进职场】

******总理做事是精细的,同时他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异常严格的。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姑且”、“也许”这一类的字眼。有次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总理在宴会前了解饭菜的准备情况时,他问:“今晚的点心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答道:“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可糟了,******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间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

正是凭借着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追求精确的态度,******总理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你是否能够让自己在公司中不断得到成长,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仅仅满足于现在的表现,凡事都做到“差不多”或者“将就”的程度,那你在公司的地位永远都不能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作出重要的成绩。

不满足于“差不多”,追求更好,就要求我们当公司赋予你一项重任时,一定要做到超越公司的期望,以更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完成100%,就绝不只做99%,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快、更准确、更完美,动用你的全部智能。对于员工来说,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就意味着做到让客户百分百满意,让客户感受到超值的服务。这需要你:

1.在追求进步方面,不要做到适可而止,一定要做到永不懈怠。

2.在知识能力方面,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一定要做到融会贯通。

只有如此,你才能成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才能成为公司发展天平上更重的一个砝码。

工作只有“做到最好”和“做得不好”之分

美国金融家斯蒂芬·吉拉德是“完美”的代名词,凡是他颁布的命令,所有人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懈怠。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我们要的,不是做得很不错,而是做得没有任何一点儿错。”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到国外去考察,他发现这个厂里的机器用和自己厂里的机器是完全一样的,而且这个厂的工作环境远没有自己工厂的好,但是这个厂的效益要远远好于自己的企业?

这个企业家通过自己询问这里的员工才明白,原来这里的员工每做一件事都追求做到做到最好,在他们的眼里工作没有“不错”、“凑合”只说,只有“做到最好”和“做得不好”之分。

【走进职场】

多年以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生。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将从这里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为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干出成绩来!

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老板安排她这个漂亮姑娘去刷洗厕所!

对于刷洗厕所这样的工作,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人都不会主动承受,更何况一个喜爱洁净的少女呢?

开始,她虽然不停地下决心鼓足勇气去尝试,但是,真正手拿着抹布伸进马桶里时,她还是感到恶心,胃里翻江倒海,而老板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是:必须把马桶洗得光洁如新!

她陷入了困惑与苦恼之中,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可是,即使她鼓足了勇气要干好工作,还是适应不了这样的工作环境。

就在这时,公司的一位前辈出现在她面前,他并没有对她反复说教,而是亲身为她进行工作示范,他一遍一遍地洗着马桶,直到光洁如新。然后非常满意地去欣赏自己的工作成果。接下来,他竟然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

这让她非常感动,他不用多少语言就告诉了她一个极为朴实的道理:用完美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结果才是最令人满意的。

就这样,这个日本小姑娘从前辈的关怀、鼓励中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她开始振奋精神,痛下决心,付诸行动:就算今后一辈子洗厕所,也要做一名全日本最出色的洗厕所的人。此后,她的工作从来没有老板监督,但她始终以那名前辈做榜样,使工作质量达到前辈的水平。当然,她也多次喝下自己清洗过的马桶的水,既是检验自己的工作质量,也是检视自己的自信心。

在我们周边,很多工作也都是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要让客户满意,我们也应该像故事中的小姑娘一样,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最好。只有首先做到让自己满意了,客户才能满意。如果我们自己对工作总觉得差强人意就行,那客户绝不可能对我们的服务有长久的满意。毕竟客户的要求时不断变化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层次,把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好了更好,让工作达到最好,客户才有可能对我们形成长期地依赖。

“在战场上,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有活着回来的可能,那些勉强合格的士兵,从走向战场的第一步开始,他的生命就已经以分钟为单位开始倒计时了。”这句话是一位上尉对训练场上的新兵说的,它不是一个理念,但它含有一个理念——“永远追求最好最出色”。同样的,要想成为最优秀的职员,要想从合格迈向卓越,我们就必须对工作抱着追求最好的心态。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罗素·康威尔说过:“成功的秘诀无他,不过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成功的人绝对不会以做完为目标,而是以做到最好为原则。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应该以成功人士为目标,重新审视自己。先不看自己的作为,而是从内心去了解自己是否能把每项任务都做到最好,是否为了工作做到了竭尽全力,如果没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层次提升自己“追求最好”的思维和执行力:

1.把最高标准作为习惯

英国诗人德莱敦曾说:“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所以,人生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惯的好坏。当我们把最高标准当做习惯的时候,我们也能获得高标准之下的成功。

孔子曰:“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要求中游,就必须按照上游的要求去做;如果要求上游,就必须要用上上游的标准去努力。把目标定得高一点,虽然最终可能达不到高的目标,但也能达到比这个目标低一点的目标。比如,我们的目标是一百分,并按照一百分的标准去努力,那么,最终就算得不到满分,至少也能得个九十分吧。

2.永远不说“做得够好了”

“如果你们认为自己做得够好了,那么,微软离破产就只有15个月!”这是比尔·盖茨时常告诫员工的话。这话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细细品味,确实发人深省。

“做得够好”不过是一个人不想继续改进的借口而已。总说这种话的人是不会在工作上取得佳绩的,即使暂时取得了佳绩,也会在自我满足中逐渐迷失。

谋划远一点,绝不安于现状

俗话说,“有志飘过四海,无志寸步难行”。身在职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像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生命将失去意义,未来也一片渺茫。所以作为职场中人,一定要有更远、更深、更全面的谋划,一定不要安于现状,否则人生将流于平庸。

狼群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不只是盯着一个猎物,有时候它们会将整个猎物群作为自己捕猎的目标。在蒙古草原,草原狼会一次将目标锁定在几百只甚至更多的羊身上,它们将猎物赶到巨大的坑中,然后很长一段时间,它们都可以吃到天然冰箱保存的新鲜食物。

狼群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们比别的动物多了一点长远的谋划。

诚然,设定目标有一定风险,因为它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发展方向,但是如果不去设定目标,风险更大。每个人只有敢于设定更高的目标,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则只会使自己走向失败。

【走进职场】

电脑行业龙头企业联想的前总裁柳传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联想要做百年老字号!”将自己的企业办成“百年老字号”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有勇气立下的目标,尤其是在我国科学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国情下,谁还敢说创百年老字号呢?但柳传志敢。

针对当时不少人对中国计算机产业“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柳传志在各种场合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联想应该是一个长久性的公司。对于联想来说,立长志是第一位的,联想绝不做短跑运动员:今年的利润很高,明年就垮掉。

1995年11月30日,联想惠州板卡基地举行开业典礼。在这个本应欢庆的日子,柳传志结合联想的志向与当时的形势发表了一篇语气颇为沉重的演讲: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正面临着大兵压境。我们曾经面临过八国联军,现在则变成了十二国联军,三十六国联军,这种感觉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我们还来不及壮大自己就必须承受重压。我们现在是科技不如人家,奖金不如人家,基础不如人家,人才、奖金、实力统统不如人家。这个仗怎么打?民族工业到底怎样生存?现在我们还没有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但我们坚信今后会有收获!因为我们心中毕竟有一口气——中华民族要求进取的志气!”

“扛起民族工业这杆旗,将联想办成百年老字号,逐步融入国际竞争。”这就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也是柳传志的志向所在。

远大的志向可以说是每个强者都具有的素质。

如果你不想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那么,你就要为自己谋划得远一点,而不能躺在成功的摇椅上享受短暂的欢愉。

【自动自发行动法则】

比尔·盖茨对员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不满足于所取得成绩,不断进取,始终激励自己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到达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比尔·盖茨如此,诺思克利夫、松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了!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总是拿那么一点点薪水,每天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们竟以为人的一生所能获得的东西也就只能有这么多了。

大人物不喜欢听别人的奉承,他们只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把他们现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状况来进行比较,并因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现在的自己永远是有待完成的”,格斯特的这句话说的便是这个意思。格斯特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诗作,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位诗人。他之所以会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能常常向上望着他理想中的自我,而不满足于现实中的自我。

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明白使你成功或失败的不是某种职业,而是你对自己以及职业的态度。长远的规划应是“你必须在实现之前,先看到它的伟大”,这时,你就会远离和一般人做比较的心态,并拥有十足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