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日事日清:打造高效的执行模式
36519900000005

第5章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一次做对”最省事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最便宜、最省事的日事日清之道。

在职场上,也许经常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一天,会计小关结完账后,才发现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相差20元,到底哪里出错了?小关从月初的第一张记账凭证开始查找,可是每张凭证都没错,难道是记账时记错了?于是他又把明细账与凭证对了一遍,也没错!还有什么地方会出错呢?唉!会不会是凭证汇总时出了问题呢?于是小关又一笔一笔地核对,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汇总时她把科目汇总错了。为了这20元,小关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而且晚上家搬到了很晚,终于把错误找出来了,账要改,报表也要改。

如果当初小关认真一点、仔细一点,就不用再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当初仅仅是为了赶时间、讲效率而忙中出错的话,那么最终的结局早已事与愿违。此后,小关抱定一个念头,不做则不做,做就把事情做对。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如果把错误扼杀在各种疏忽大意的意识中,那么我们会相对节约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多少金钱,真正仔细算一算,数字惊人呢!

当我们被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时,许多人会反驳:“我很忙。”因为很忙,就可以马马虎虎地做事吗?在上面的案例中,那位会计忙了一个下午才把错误的问题料理清楚,耽误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来弥补。

忙要为效率忙,而不是在忙中出错。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纠正了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平时,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假如在做账目的时候那位会计稍微认真一点,还会这么忙乱吗?所以,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最便宜的日事日清之道。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给老板想要的结果。

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你花半天时间做完,如果发现了不完善的地方,再去补充、修改旧又花去半天,如果这样,还是你费半天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好要合算。你把小细节做到位了,工作效率就提高了。怎样一次性将工作做好,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呢?

1.按照对的标准去做

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

2.按照上司的要求去做

对于上司安排你去做的事,你不去做,上司就要去做;你做不到位,上司就要返工。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司花了高薪聘请你的上司,成本是你的10倍以上,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他花1小时能做好的事,你花1天的时间做好也值。同样的道理,一件小事,你花了一个小时做完交给了他,当他发现了不完善的地方,再去补充、修改,又花半个小时,如果这样,还是你再费半天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好要合算。你把小事做到位了,日事日清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地事”

“高效”就是指“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保证了做事的效率,“做正确的事”保证了将事做对,二者结合在一起,也就保证了我们任务的高效完成。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区,米勒先生经过一家叫“石邸”的餐厅,想吃顿简单的午餐。

餐厅就餐的人非常多,赶时间的米勒先生,很庆幸找到了一张吧台旁边的凳子坐了下来。几分钟后,有位年轻人端了满满一托盘要送到厨房清洗的脏碟子,匆匆地从他的身边经过。年轻人用眼角余光注意到了米勒先生,于是停下来,回头说道,“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吗?”

“还没有,”他说,“我赶时间,只是想来一份沙拉和两个面包圈。”

“我替您拿来,先生。您想喝点什么?”

“麻烦来杯健怡可乐。”

“对不起,我们只卖百事可乐,可以吗?”

“啊,那就不用了,谢谢。”米勒先生面带微笑,说道:“请给我一杯水加一片柠檬。”

“好的,先生,马上就来。”他一溜烟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他为米勒先生送来了沙拉、面包圈和水,留下米勒先生用餐。

又过了一会儿,年轻人突然为米勒先生送来了一听冰凉的健怡可乐。

米勒先生一阵高兴,却又有疑问:“抱歉,我以为你们不卖健怡可乐。”他问。

“没错,先生,我们不卖。”

“那这是从哪儿来的?”

“街角杂货店,先生。”米勒先生惊讶极了。

“谁付的钱?”他问。

“是我,才2块钱而已。”

听到这里,米勒先生不禁为年轻人专业的服务所折服,他原本想说的是:“你太棒了!”但实际却说:“少来了,你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去买呢?”

面带笑容的年轻人,在米勒先生眼前似乎变得更高更大了。“不是我买的,先生。我请我的经理去买的!”

米勒先生被这位年轻人高效能的工作作风所感动了,他认为这个店员选用了“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于是米勒先生当时就决定:把这家伙挖过来,不管多费事!

“正确地做事”指的是方法问题。就像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变通地“让经理替自己去杂货店买健怡可乐”这一做法就属于“正确地做事”。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服务理念,而是以顾客的需求为重,努力找方法创造性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这种创造性思维和做法都是我们所提倡的。

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认为,即使决定有偏差,那我们也有可能通过执行来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再回头讨论。这就充分肯定了正确做事的作用。而他的确也在方向错误的不利前提下,发现了新大陆,最终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不但要做正确的事,更要正确地做事”,并不是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做到的。这样的情境也许正在你的身上上演:你正机械地奔跑在自己的航道上,忙碌着老板既定的任务,等待着监督和检查。但目标是否正确,如何才能最快地抵达终点,你却并不清楚。如何才能正确地做事呢?

1.自然需要一开始就要锁定我们要做的事,对目标的坚定不移能够让我们坚定信念,尤其在我们身处逆境或遇到挫折时。

2.态度决定成果。一个人能否正确做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做事的态度,如果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就无法保证执行过程所有行动的正确性了。

3.正确的做事需要我们把握好时间,在分清事情要次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把事情做对。

4.注意执行过程中的微小细节,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因为一个小失误化为零。

与上级沟通到位,确保正确执行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做到日事日清是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根本不是老板想要的效果。而造成这种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做好与上级的沟通工作,自己对任务目标理解不透,含含糊糊、笼笼统统,自然得不到上级期许的结果了。

办公室起了火,主管对刚走到门口的员工说:“快拿桶水来!”员工边走边想:水龙头在哪?水桶在哪?他终于想起不远处的食堂就有水桶。他盘算着,先拿桶,然后到最近的水龙头打水,这样最省力。他回头一看,不得了,办公室起火冒烟了!

原来,当主管发现火情,见到员工一来便马上要他去打水。主管脑子里想的事,员工是不知道的。员工直埋怨:早知道是灭火,附近就有灭火器,何必要跑到远处去拿水呢?

如果主管起初就对员工说:“着火了,你赶紧给我拿水来灭火!”这位员工脑袋里就会想:要救火,赶紧!救火不一定非得用水呀!附近不是有灭火器吗?几分钟内,火警就会解除。

不能有效沟通,就无法明白和体会对方的意思,就难以把执行落到实处,工作就会出现问题,也就无从谈起日事日清了。勤于沟通上级,对任何下属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员工而言,沟通更是其了解信息、明白领导意图、确保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而且,一个有心的上司,也会希望他的下属来询问。下属来沟通,一方面能让自己有效控制下属执行过程,减少错误,另一方面,下属的沟通,很可能是其在工作上有不明之处,而上司能解答,可以增加上司的成就感。

在沟通过程中,要讲求沟通的技巧,要达成员工与上级的互动:

技巧1:与上级沟通时要认真聆听。

你应该不仅理解上级所谈的问题,并且能够理解他的话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暗示。任何上级都不喜欢那种思维迟缓,交代事情需要一再重复的部下。

技巧2:提出方案要简单明了。

提出一个方案,要认真地整理你的依据和理由,要有所选择、直截了当、十分清晰,使上级一目了然容易接受。

技巧3:经常向上级通报新的信息。

作为下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应该经常向上级通报新的信息,让他掌握你工作领域的动态和现状。

技巧4:与上级的意见保持一致。

特别是在第三者面前,否决或批评上级的决定,等于阻止上级想达到的目标,在上级看来,简直就是不想干了。

技巧5:不要事事都沟通。

对上级不该有依赖心,事事请示不但增加了上级的负担,而且自己很难成长和独立。所以你必须在不逾越自己权限的情况下,凭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把分内的事处理的干干净净。

技巧6:随时准备回答上级的问题。

无论是汇报,还是提问,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要给上级一个不明不白的印象。

技巧7:确保上级准确了解你的执行。

领导并非圣贤,当然也会犯错误或也有误解他人的时候。上级的误解往往影响着对你执行的指导或下一步的指示。如有误解,要诚心诚意与他协调,竭力消除这种误解。

技巧8:传递的信息要清晰、明确、具体。

在进行沟通时,一方要尽可能把自己的感受与期待明确地表达出来,简单、具体、明确,能让对方清楚你要表达的重点。

事前最好先想好,拿不准的要问好

拿到一项任务,首先要拿出几分钟的进行思考,思考的内容包括这几方面内容:老板要的结果是什么?这件事情我熟悉吗?做这件事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必须想到,并且要自己能得出答案,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你的领导问询。

在现实中,就算是能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拿得准。工作中有疑惑、不确定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妄自断定。遇到了问题,不妨先请示一下,问明白了再做也不迟。

有个年轻的女孩毕业后应聘了一份销售保险的工作。

进公司不久,她就很幸运地谈成了一笔上百万元的单子,只要把保单送到客户那里,这笔上百万的单子就成了。

对于她这第一笔单子,组长很重视教他怎么引领客户看合同,在什么地方让客户签字,在签合同时有哪些事项需要主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使用移动POS机帮客户交保费。

移动POS机是一种方便、快捷的用于银行卡刷卡付账的设备,因为体积小、携带方便,销售人员在外面签单的时候经常用到。

为了避免出现意外,组长还特意交代她,先让同事现场模拟操作一下机器如何使用,她心想:“都几十年代的人了,什么不会用!”于是,她想也没想,更别说问了,就立马去找客户了。

签合同的环节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到最后紧要关头了,问题出现了,POS机打不出客户小票!最后只得跟客户道歉,跑到外面给组长打电话求救,原来是少按了一个键。等回过头来,客户已经改变主意了,不悦地告诉她:“我马上就要开会了,下次再说吧!”

女孩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觉得做事很容易,就想也不想,问也不问,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去做,最后却在看似简单的地方在了大跟头。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必须遵守的工作准则:对不熟悉的工作环节还是先想好再做,拿不准的在做事之前就问好。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去做事。这样才能确保每一天都没有白费。

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觉得太简单了,没有必要去问。其实,这都是借口,就算真的没有问题,多向领导、同事请教一下,也不是坏事,也是为自己的准备加了双重保险。

做任务要有备而做,确保万无一失、日事日清。这种准备包括思想上的和行动上的。做事之前应如何准备呢?我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三思而行

接到任务,立马执行,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必须是在对所要做的事情有全面的了解,自己做事有十足把握的时候才能那样做。如果是一项新任务,自己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不知道从何入手,首先要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三思而后行。要考虑所要达到的结果,考虑执行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关键是要考虑好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动中克服困难,努力做出想要的结果。

2.不耻他问

有些人在工作中的确遇到了困难和拿不准的问题。但是,出于好面子,怕别人耻笑而不敢请教别人,把工作胡做一起,最后不但耽误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为公司、个人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我们自己拿不准的事情一定要向领导或者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力求把事情做好、做正确。

做对就是符合标准:按时、按质、按量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只有按时、按质、按量地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才最有可能达到一次做对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做事是日事日清的最起码要求,如果你一贯都不能坚持这个标准,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做事,做得一般就自认为可以了。放松标准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我们的客户就会感觉越来越不好,他们或者有怨言,或者离我们而去。失去了衣食父母,我们也就失去了事业的土壤,到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自己。

全球现在每天起落的波音737系列飞机共有3000多架,其中有1400多架装载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西飞集团公司“薛莹班”制造的飞机垂直尾翼前缘组件。

“薛莹班”班长薛莹,这个34岁的瘦弱女子对此感到无比骄傲,2004年,波音公司在西飞举行仪式,授予“薛莹班”每位成员《用户满意员工》证书。同时,由“薛莹班”制造的垂尾前缘被波音确定为免检产品。

前缘是飞机垂直尾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层是厚度仅为0.05毫米的纯铝层,被用来提高飞机的防腐性能。波音737-700与波音737-300或国产飞机相比,对前缘的制作要求特别高,一方面要求前缘的纯铝层不能有一丝划痕,也不允许打磨,不然就作为废品处理;另一方面要求在前缘组件上人工钻的300多个孔与前梁(垂直尾翼另一组成部分)上的孔必须同心,并且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精确度。这些制作要求对中国飞机产业工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薛莹以前连想都没想过。

薛莹和她的伙伴们在2000年这一年都泡在试制车间里,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就得自己一点一滴地摸索。一遍又一遍地查阅技术文件,一次又一次地试制前缘组件,不知道失败了多少回,终于在几个月后,薛莹逐渐找到了一些人工精确制作的规律,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工艺方法、优化加工流程逐渐达到波音737-700的制作要求。几个月里,她们不分昼夜地穿梭在高大的工装间。为了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她们改变铆接顺序最大限度地消除蒙皮应力;改进锪窝钻、钻头等工具,人为增加垫片反向校正,使工装与蒙皮紧密贴合;改变工艺方法,优化加工流程,使蒙皮装配后力量分布均匀,保持一条直线……终于,结束试制、进入生产的检验时刻来临了。美国人伸出大拇指轻轻一推,然后一丝不苟地检验,300多个孔全部“同心”。波音公司的检验人员在检验后露出了笑容,对薛莹伸出了大拇指,说了声“OK”。

薛莹说过这样一句话:“波音公司要求的质量,我们一定要达到,只有这样,中国的航空工业才能走向世界!”薛莹和她的同事们不仅以此为西飞拿到了一张通往世界飞机制造工业之路的通行证,他们的执行力赢得了波音代表的敬重。

追根溯源,要想有个好的结果,就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职场人的通用法则,也是一次做对的成功法则。

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动力,只有对自己有高要求,才能让自己尽可能保持最佳状态,最后使顾客更满意,使自己成为公司团队中的优秀一员,为公司和同事创造更多的利益与价值。

努力寻求突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才能成功,那些抱怨的人只会和机遇擦肩而过。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让自己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并不断促进自己高效工作每一天。

四招消灭“想当然”,确保执行不走样

不能做到日事日清的问题之一就是“想当然”。绝大多说问题的出现,都是“想当然”的结果。

所谓“想当然”,就是觉得事情理所当然、应该百分之百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一旦“想当然”,就不会认真去想,就不会核实、确认。

客观事实与客观规律,不会以你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当你“想当然”时,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就会出现,错误甚至灾难往往也就由此产生。以下是“想当然”的四种情况:

“想当然”一,美国霍尔公司CEO詹姆斯·格林要去东南亚考察,让主管务必在出发前为他准备好资料与数据,当在机场格林问主管要文件时,主管却说:“太忙了,我想你在飞机上也不可能看文件,所以等会儿回公司打印出来,等你到了酒店,我再传真给你完全来得及。”

“想当然”二,某国外交部有一封急电,通信员问是否马上送来,总理秘书根据平时的情况判断,这封文件不过是上个文件的正式印件,就没有让通信员送过来,没想到最后差点因此耽误了大事。

“想当然”三,一个销售员三天前跟客户约好今天面谈,于是他就那天就匆忙赶过去了,结果客户不在。回到公司,老总问他为什么去之前不打个电话确认,他说都已经约好的事情,没想到客户会忘记。

“想当然”四,一位培训师为一家企业进行过一次员工培训,效果非常好。这个企业下个月还有一次高层培训,可能会再次选择他。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他十分有信心。因此没有做前期的准备,最后对方企业以他不擅长深入的案例决策分析为借口没有选择与他合作。

在职场中,通常员工会有四种“想当然”的表现:自以为是地擅自改变领导意见;凭“表面印象”判断;只考虑到原本的“计划”;盲目乐观。他们四人就是分别犯了这四种错误。“想当然”的人在工作中是无法做到日事日清的。

告别“想当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自以为是,改变领导意见前一定要请示

很多时候,领导是这么说的,但许多人却不一定照此去做。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觉得执行可以根据变化灵活应变。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那只是他们的想法,领导也是这么想的吗?或许他们改变的恰恰是领导不想要的。所以,凡事多向领导请示才能保证把任务做好。

2.加强核实问题少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觉得一件事情“看起来是这样的”,于是就去做了,或者“以前都是这样,这次不可能例外”。可是,这样的结果却很有可能和我们认为的大有出入。所以,在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加强核实,才能有效推进工作。

3.要想原来的“计划”,更要想可能的“变化”

“想当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考虑到原本的“计划”,却忽略了可能产生的“变化”。

有句老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在运动变化着的,无论事先计划的多么周详,在执行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种种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多想一些,有时候还必须根据预想的变化来做几个方案,一边应变。如果只是拘泥于原有计划,那么当我们面对新的变化时,就很可能会束手无策,无法解决。一位老总曾经在我们组织的管理俱乐部活动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4.不盲目乐观

有许多人会被“想当然”牵着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乐观,“想当然”地认为后续的发展和结果都会很顺利。盲目乐观会蒙蔽我们的双眼,看不到潜在的问题,即使看到了问题,也会觉得这很正常,不会引起重视。

认真工作为“一次做对”护航

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都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认真程度!

工作认真,才有可能将事情一次做对,反之,马马虎虎的员工,总是在不停地返工。因此,我们都应当认真工作不糊弄,争取将任务一步到位。

美国零售业大王杰西·彭尼说过,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件即使报酬不多也要认真做下去的工作。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未来更好地获得。因为你在为公司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工作?除了薪水,我们还能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我们工作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他人作嫁衣?既然是为别人打工,何必这么投入地工作,不如得过且过……职场中经常会有人这么想,觉得认真工作实在是一种“吃亏”的举动,踏实工作的“老黄牛”也常常是人们嘲笑的对象。事实上,工作中来不得半点“糊弄”,认真工作才是最大的聪明。一个人工作认真,才有可能一次最对,这样,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

在很多员工眼中,老板是以一种“剥削者”的身份出现的,以为自己认真工作,一旦付出超出薪水的努力,就会“便宜”了老板。事实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员工为老板创造价值,老板必须付给员工报酬,这是对员工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但是,除了工资之外,任何一家公司和老板其实还给了每一位员工很多东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的报酬除了金钱外,最大的收获就是经验,还有就是良好的培训,个人职业品质的提高和个人品德的完善。这些东西,如果员工在企业里工作时能很好地获得,将会是自己受益一生的财富。这些无形的东西,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

不认真工作的人往往不能认识到日事日清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也缺乏长远的规划。这样的工作态度不但不能给老板满意的结果,长此下去,也就白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相反,那些认真做事的人却往往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成果。当然,他们也常常是老板眼中的“红人”。

在日立公司,有一次,当一位姓金的经理在开部门会议时,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说是日立公司所属的一个电视机厂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让他赶快到现场处理事故。

他马上赶往电视机厂,到了那里就看到厂区方向升起一股浓黑的烟柱,工厂的通勤车载满了被大火烧伤的病人和献血的人。他在工厂出事地点发现车间顶棚和墙壁已全部倒塌,有几处正在燃烧着大火。员工们一个个被烟尘弄得面目全非,在这次事故中还有两名员工受了重伤。这场事故使电视机厂损失惨重,但是很快金经理就带领大家开始紧张的重建工作。经过45天不分白天黑夜的紧张工作,电视机厂很快就又完全开工了。这一天,日立董事长来到现场。但是让金经理意想不到的是,董事长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把他批评了一顿,原因是厂区的地面凹凸不平,相当不雅观。金经理为此感到委屈。为了尽快复工,金经理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人都快累趴下了,可是董事长的第一句话不是赞扬却是批评,这让他觉得董事长太不近人情了,根本没考虑到工作的困难和时间的紧迫。直到厂区的所有地面被重新费力地铺平整之后,金经理才体会到董事长的良苦用心:无论事情多么紧急,也要认真做事,这样才能争取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保证任务一次到位不返工。

如果能一步到位的事情,为什么不认真去做呢?时间紧急不是借口,如果以时间紧为借口马马虎虎应付工作,那必然加大了以后的工作量,造成无休止的忙碌。

你只有养成认真工作的习惯,才能提高工作的效能,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到日事日清!

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员工才是一名工作认真的员工呢?

1.勤奋的员工

缺少勤奋的精神,哪怕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双翅;有了勤奋的精神,哪怕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高业绩的获得不单纯靠能力和智慧,更要靠我们的勤奋。

2.高效利用时间的员工

认真工作的员工往往非常珍视自己的时间。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这就是说,一时片刻只要用得有效,都会使你的口袋里增加一些钱。如果我们的时间使用得当,就能拥有创造更多业绩和利润的可能。

3.主动积极做额外工作的员工

光是在企业里认真工作是不够的。花点时间查阅有关所在企业的情况,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底细,包括它的产品、规模、收入、声誉、形象、管理人才、员工、技能、历史以及所信奉的哲学等。特别是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位置,以及别人或者别的企业对于自己所在企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