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06

第6章 草根浙商:随时而变,精明投资(5)

终于,他们得知在这一年,山东胶南会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汽车零部件订货会。这个消息让所有人乐得炸开了锅,鲁冠球用最快地速度租了两辆车,拉着产品和销售科长等人直奔胶南而去。谁知,因为是乡镇企业,他们被挡在了会场之外。这让在场的所有人没了办法,鲁冠球也围着会场大门转了好几圈,突然,他盯着场外的空地说:“我们为什么不在这里试试?不让进去就摆地摊,我就不信招不来人!”众人就齐手将产品随地摊开,最开始的3天无人问津,就在大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鲁冠球果断地说:“调价!降20%,我看看有没有人来买!”果然,这招吸引了210万订单,农机厂的销路自此打开,工厂也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最初的艰苦磨砺不但使鲁冠球更具经商智慧,也使其具备了优良的品质。他曾经因为收到一位消费者的投诉,就收回3万余件产品,全部销毁,损失达40余万元。他并不心痛,只有防微杜渐,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回想过往,与鲁冠球同时代的人中曾经有多少红极一时的创业者:“全国最为知名的厂长”步鑫生、“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马胜利、“中国首富村”大邱庄党支部书记禹作敏,多少山头立起,又有多少山头轰然倒塌。为什么唯独鲁冠球获得了一个“商界不倒翁”的名号?因为他的稳,他的持久和反思,更因为他能耐得住“熬”。

一个“熬”字承载了多少意义。如果他不熬,就背负不起艰苦创业的重担,就不能在企业面临困境时,努力的寻找突破口。熬是种忍耐力和持久力,代表稳定性,就像他的座驾,沃尔沃S80——一款被认为是全球安全系数最高的轿车。鲁冠球用39年的时间将一间小铁匠铺发展成一家跨国集团。39年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冒进、不张扬,默默做事,傲首前行。

商界之中,最先揭竿而起的并不一定笑到最后。成大事者往往经得住煎熬,耐得住了寂寞。黎明前的时刻是最黑暗的,这段时间也往往最宝贵。只有将自己投入波涛汹涌的大海,才知风的凛冽,雨的瓢泼。而经历了它,即是为将来打通一条光明大道。所谓的英雄,不是只有鲜花和光环,那些铭刻其身的伤疤,才是最耀眼的勋章。

【商海大事记】

1969年,鲁冠球4000元起家创立万向集团的前身宁围公社农机厂。

1984年,以企业名义打报告,要求实行股份制,未获批准,他土法上马,搞内部职工入股。

1985年,变个人承包为集体承包。

1988年,将净资产一半划出作为宁围镇政府的投入,使镇政府淡出主管角色,企业自主权逐渐变大。

1992年,改“总厂制”为“集团式”结构。

1994年,集团核心企业万向钱潮股份公司上市。同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

2001年,企业实现营收86.36亿元,利润7.06亿元,出口创汇1.78亿美元。

2006年万向投资金融、农业等领域。年营业收入计划超过260亿元。

【商道妙语】

1.“只要你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件事情,当别人一周工作5天,而你365天都不休息,别人在过年初一,而你还在接着干,那么你一定能成功。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地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2.“企业发展慢一点,少失误。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有科学决策,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

3.“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万向也是从农村走向世界。反哺农村,我乐在其中。”

4.“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还是一句老话,作为决定地位。”

5.“做企业千万不要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要做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步。事实很残酷,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了,他就是英雄,失败了,那当然是狗熊了。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成功,是建立在多少人失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失败的不一定都是错,成功的也并不一定都对。那什么叫成功呢?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成功,你能生存下来,稳固向前就是好。”

6.“我们现在的发展,有的是在‘吃子孙饭’,大部分是在赚‘一般的钱’,而不是赚‘技术的钱’、赚‘智慧的钱’,这样,的确有一个能不能有持久竞争力的问题。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让我们赚钱,而是提醒我们,要改变赚钱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提醒完全正确,也很及时。”

7.“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还是一句老话,作为决定地位。”

郭氏哲商启蒙:一辆单车,两个轮子

一个身价超过百亿的人,最初只能吃糠咽菜;一个被誉为最像李嘉诚的人,大学专业竟是哲学。他是个商人,也是哲人,他习惯用哲学思维丰富商业理念,很多人因此看不懂他在做什么。

他就是郭广昌,一个善于用哲学进行商业启蒙的人。

20世纪80年代,在某些社会学家眼里,是一个浪漫、热情又充满思想启蒙的年代。那时候男读武侠,女读言情,哲学也悄悄褪去生涩的外衣,成为炙手可热的时尚读物。“他人即地狱”、“人,诗意地栖居”,许多热血青年就是读着这样的诗句慢慢成长,萨特、尼采也借此进入他们的生活。

时年18岁的郭广昌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之一。1985年,当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一所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身背竹席和十几斤大米进入东阳中学的时候,并不能明确的知道,他即将投入4年时间去学习的哲学,除了在当时有一个金光灿灿的光环,若干年后,会引来诸多疑问。

“郭总,您当初为什么要学哲学呢?”

20年后,当郭广昌已在商海的腥风血雨中纵横驰骋时,这个问题就像一块吸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不厌其烦地询问。每到此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光滑的额头泛起浅浅的皱纹。他用手指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意思是,他的哲学就在这些自行车里。

念大学的时候,郭广昌最乐意做的事之一就是给学弟学妹讲两件事。一件是1987年夏天,他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大运河到了北京,一路观光,一路考察。第二件事是1988年的暑假,他又组织了十几个同学参加“黄金海岸3000里”的活动,同样是一路骑车,只是这次是到了更远的海南。自行车给了郭广昌许多不同的经历,不论是念中学时那条崎岖的回家路,还是创业初期穿梭过的上海大街小巷,郭广昌的车辙碾过的路越多,哲学的体会就越浓厚。

“企业的经营和骑自行车很相似,自行车比赛有两种,一种是比快,一种是比慢,速度快了有危险,速度慢了也会摔跤。所以一方面不能太快,另一方面认为越慢风险越小也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