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50

第50章 稳重川商:温而不辣的实用主义者(2)

他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经历的苦难越多,并不一定负担越重。经历越多,就可能越沉稳、隐忍、坚忍不拔。成事者许多关键素质都是在最困难的时候锻炼出来的。而世界也是一个平衡木,没有谁会一辈子吃苦,也没有谁一辈子享福。吃过的苦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变成另一种财富,渗透到我们的生命里,指引我们不断前行。

【商海大事记】

1992年,尹明善投资20万元,以“出口、创新、信誉好”以经营理念成就了今日的力帆集团;

1994年到2003年,尹明善连续10年被授予重庆市高新区“优秀企业家”;

1999年被授予“再就业明星”光荣称号;

2003年,与重庆机电集团、重庆专用汽车厂组建力帆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力帆以3800万元的价格,成功将“云南红塔足球俱乐部”收至旗下。也在这一年,尹明善当选为政协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进入省级政协领导班子的民营企业家。

2004年5月,与云南骏马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尹明善被****中央******等五部委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2005年,尹明善荣获由国家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颁布的“中华慈善奖”,成为重庆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并多次受到胡****、******、******、吴仪、****、******、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截止到2005年11月,力帆集团已获国内外专利2760项,拥有版权1050个,国内外注册商标654件,位居全国第四,其中汽车专利累计200多项。

【商道妙语】

1.“我能成功,主要是胆量的关系。什么叫胆识?先有胆,后有识。没有胆的识是没有用的,满腹经纶,不敢去做,成功的机会只有零。反过来,有胆的人,没有见识,他可能还有50%的机会。”

2.“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3.“买东西时谁不希望商品物美价廉?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不就是靠物美价廉的经营方式迅速长大的,可见物美价廉并非坏事。”

4.我希望我的接班人是我的子女,但是如果子女没有这种能耐,也没关系,就让职业经理来扛这个大旗,然后让我的子女当他的股东。

5.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但有些企业家老是认为是他本事蛮大,头脑发热,于是在整个社会上的形象显得太张扬、太夸张、太骄傲。

6.我们提出“不苦不累不是力帆人”,我们要让力帆人感到民族工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力帆人要发出最后的吼声。

7.我们从来都不说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说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是我可以拿钱买人家的技术,可以拿钱买一些高级工程师,比方说我们这里的技术负责人是加拿大籍华人。这不是一种狭隘的闭门造车,我们是开放造车,但是所有的技术我们是希望有我们自己的主权,我们用钱买过来,或者我用钱把技术创造出来,是这样一个概念。

预判决胜商海

很少有人能做到类似王国春那样的位子上:国家大型企业总经理,手下是十多个分公司,他原本应该高枕无忧,实际却如履薄冰。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之一就是危机。而预判危机,就是王国春带领五粮液集团不断前进的法宝。

商战,商战。

商战如烟,战事如潮。

商战,商战。

力量的对抗,智慧的碰撞。

要生存,要发展,要胜利。

我们五粮液人,

创新、开拓、竞争、拼搏、奋进。

这不是一首诗,而是出自王国春之手的《五粮液之歌》。从歌词中,人们就能感受到浓烈的火药味和迫在眉睫的战争气息,这就是这位五粮液掌门人对商战的理解。

1984年底,王国春当厂长的时候,五粮液总资产3000万,负债竟高达2500万,而账面的流动资金仅仅八万元。那时的他就知道,面前的这个差事并不是个肥差。现在的人们可能无法真切的了解王国春当时的压力,一个资历颇深的国企,负债率竟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初的一个阶段,王国春确实有骑虎难下的感觉,他在夜以继日的寻求翻身良策。

20年后的今天,五粮液办公大楼门前有座雕塑,上面雕刻的,是大鱼吃小鱼的景象,王国春想借此提醒人们:危机一直都在,只有防微杜渐,才能少翻跟头。但危机有时就是不期而至。当年,就在王国春准备带领尚有亏损的企业大力发展的时候,1989年国家出台了名酒不能上宴席和限制贷款等政策,白酒行业面临着灭顶之灾。

遭遇突变的王国春并没有慌张,这个已经习惯预判危机的人,心中早已有应对之策:他决定转型,走多品牌战略,趁人们的消费习惯还未成型,就迅速占据市场。

那时,五粮液只有两个品牌,一个是高端市场的五粮液,一个是低端市场的尖庄。品牌少,竞争力就不足。这就像一个江湖中人,如果只会简单的一招半式,怎能抵挡其他高人的招数?

为了改变当时的窘相,王国春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并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推出了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浏阳河等70多个新品牌,一举打开了沉闷已久的销售市场,带活了整个企业。但不久之后,其他酒厂看到五粮液的做法后纷纷效仿,原本不大的市场受到挤压。此时,王国春又适时的推出“1+9+8”战略:力图将五粮液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在附带发展9个国家级品牌和8个地区级品牌,让精品带动集团发展。

此后,他又加大投入壮大生产规模,从首期的300吨到后来的1.6万吨,再到现在的远远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的40万吨,五粮液集团已经在王国春的带领下,成了名副其实的资产雄厚的大企业。到2003年,五粮液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21亿,利税攀升至34亿元。在中国白酒业这个竞争惨烈的江湖里,五粮液已经独步天下。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国春还说,他的背后经常感到丝丝寒意。

这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落后甚至平缓的发展都让他感到危机。

“我开车的时候也喜欢开快车。当我开车时,前面有车我就总想超过去,把它甩在后面,哪怕我的车不如人家车好。”

在王国春的潜意识里,他总想争一些东西,而不是保一些东西。在五粮液厂区,有许多“永争第一”的标语,有些人不解?已经是行业老大了,为什么还要争呢?王国春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代表的却是不同的战略。‘争’代表的是攻势,‘保’代表的是守势。尽管我们是第一,但仍然应该保持积极的进攻姿态。”

这就是王国春,最开始执掌大局的时候就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做到了行业领军者,还时时以危机自勉。只不过,完成了最初的多品牌发展后,王国春的视野更加开阔,他的产业梦想已经涉及到了酒业之外的领域。这次,他想做的是造车。

王国春的这个想法刚已宣布,就找来了诸多质疑:人们想不通,一个在白酒行业占据霸主地位的国企为什么要涉足汽车业?有的甚至讥讽这是“酒后造车”。但是,王国春这个想法的提出并不是心血来潮,他已经想了很久了。

在王国春接手五粮液的这二十多年里,虽然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扩大,但整个市场是有限的。他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今后十年白酒在全国的销售规模是每年大概250万到300万吨,五粮液现有的销售规模是每年30万吨,如果增加到50万,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1/5,他们的这50万吨都是中高档白酒,中高档酒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是100万左右,五粮液一家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他的被对手瓜分。所以,王国春分析,在白酒业,五粮液的发展空间已经无法再有太大扩充,而如果只靠这一条腿走路,很有可能无法走的更远,会摔跟头,他就一直想再培养几个能和酒业并肩的产业,以使五粮液不至于在酒业市场饱和的时候无路可走。所以,他才将目光投向了汽车。

虽然在王国春看来,自己进军汽车业理所当然,大还是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相关人士也分析出两个原因:一个是相关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汽车业最新的法规,进一步严格审查汽车生产厂家的资格,五粮液在此前进入汽车业,就会少去很多麻烦。第二是五粮液只是白酒界的老大,但在整个酒业,并不算最大的。所以,王国春要尽早给自己添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管怎样,王国春已坚定的迈出壮大自己产业帝国的步子。现如今,五粮液已经在全国拥有18家子公司、涉及14个产业,非酒业收入已达几十亿。他的广撒网,多积粮的策略让五粮液集团受益匪浅,而王国春也越来越显出其王者之气。

商道的路上,扩充自己实力的方法千千万万,而预判危机,提前做出准备就是其中一种。预判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商人对未来的“未卜先知”。只有先使自己强大,掌握更多的经营之道和生存方式,才不会被无可计数的商业大军淹没,被残酷的市场淘汰。王国春带领下的五粮液集团,就是这样的范例。

【商海大事记】

1971年至1981,任四川珙县铁厂生技科科长。

1981年至1984,任四川珙县磷肥厂生技科副科长、副厂长、厂长。这时五粮液资产3000万元,负债2500万元,账面流动资金只有8万元。

1985年至1993,任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厂长。其中1989任厂党委副书记,1992年兼任厂党委书记。

1993年至1998,任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厂长、厂党委书记、市(地区)政协副主席(主任),****十五大代表。

1998年至今,任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宜宾市政协副主席。

2003年,五粮液集团销售收入121亿元,实现利税34亿元,在白酒行业,五粮液独步江湖。

【商道妙语】

1.如果我把精力用在包装自己上面,就没有精力包装我的企业和产品。

2.光担心没有用,只有自己做强了,投资者才不会离开;自己做不好,所有人都会离开五粮液。

3.如果我们的决策所有的干部职工都能理解,那我们就不适合呆在厂长的位子上。

4.成功者有三个条件,一是天赋,二是勤奋,三是实践。这20年来我一直很勤奋。这20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工作。一天到晚,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公司的事情,想到什么就画张草图,然后马上付诸实践。"

5.我干事就像开车,不愿跟着人家,永远想在别人前面。

6.虽然在白酒行业我们是老大。但从全球、全国,甚至是四川来看,我们仍是个小企业,也随时有被‘大鱼’吃掉的危险。我们不能固守酒业,要走多元化之路。

7.我觉得市场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进行产业选择时,我想没有必要把自己框定到哪个区域、哪个行业里。哪个行业能够做大,哪个市场规模最大,我们就先进入。

8.市场空间越大,进入越容易。利润越高,新人越容易生存下来。所以我们首先会锁定这样的行业。一旦选定这个行业,我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多的集中人力物力,10年内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

变出来的“火锅皇后”

有的人,上帝给了他一切,唯独没给翅膀;有的人,上帝什么也没给,唯独给了梦想。何永智属于后者。

她为梦想插上翅膀的方法就是改变。

唯有改变,才能成为王者。

27年前,重庆八一路“好吃街”上,一家叫“小天鹅”的火锅店悄然开张。这是个狭小、简陋的店铺,在重庆这个火锅盛行的城市,它的存在与消失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如果店主人的想法像大多数人一样,是想寻一个“安逸”。那个火锅店可能永远只有16平方米大小,只有三张桌子和三个伙计。但是,一个把自己的结婚后的房子卖掉,用来做生意的人,抱负有那么小吗?

火锅店的主人叫何永智,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她会成为日后的火锅皇后。

何永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火锅店经营上,但因为缺乏经验和特色,一个月下来,竟亏了几十块钱。为了扭亏为盈,她就决定在火锅的口味和服务上下大力气,这就是她日后赖以生存的“变”的经商智慧的开端。

重庆火锅以辣著名,通常是,重庆本地人越辣吃的越过瘾,外地人却望辣生畏。何永智火锅店的回头客中,大部分也是重庆本地人,外地人少之又少。何永智陷入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她决定改变。

“当时,我想能否在一口锅中放一半清汤一半红汤,在中间放一个挡板隔开。但是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却非常失望。当锅中的汤被煮沸后,两种汤就会漫过挡板,清汤变成红汤,红汤又没了辣味。”

当时的“失败”对何永智来说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她的火锅已广受顾客的喜爱,桌子不够的时候,有的人甚至会将啤酒瓶翻过来当凳子坐。但何永智的心里却有一个大大的梦想,她想做大做强,而不是仅仅蜗居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米的小店里。

就这样,她一直想着怎样才能将清汤和红汤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