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企业发展遭遇了瓶颈,家族式管理模式成为了李宁公司发展的障碍,亟需进行产权改革。李宁率先清退了自己在公司中的亲属,并把总经理的位置让了出来,交给陈义红全权打理,而自己则担任董事长一职。为了让陈义红更放心地去改、去闯,李宁干脆离开了公司,到北大深造学习。
但就在这段时间,李宁公司进入了停滞不前的发展阶段。李宁多次聘请专家、咨询公司寻找原因,他渐渐明白:陈义红时代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思路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消费者已经将消费需求转至专业的篮球衣、足球服以及跑鞋时,李宁公司能够提供的仍旧仅仅是T恤、短裤和运动鞋。
李宁给了陈义红4年的时间,但是4年之后,陈义红依然没能兑现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许诺。李宁的内心是矛盾的,在与陈义红并肩作战的10年间,他们既是上下级,是战友,也是朋友,陈义红为李宁公司付出的每一份心血李宁都铭刻在心。陈义红是个靠悟性做生意的人,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陈义红的经营策略不足以成就一个品牌公司,李宁敏锐地意识到:“李宁公司未来的发展要靠一个流程、一个岗位和组织能力来完成一个生意,而不是一个人。”
李宁思考了很久,他非常了解陈义红,知道他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于是,李宁委婉地向陈义红提出希望他能找一个助手的建议。凭着两人多年合作的默契以及对公司现状的认识,陈义红自知难以带领李宁公司迅速向前突破,便推荐了时任财务总监的张志勇。但与此同时,陈义红也向李宁提出要离开公司,出去“自己干”。
“你先不要出去。”李宁劝道。在公司,陈义红拥有7%的股份,仅次于李宁家族。对于这位曾为李宁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同事,李宁自有另外一番安排。
原来,李宁公司当时正与意大利KAPPA谈判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独家使用和经营的事项,这对于KAPPA和国内体育产品经营商来说,都是个绝佳的契机,李宁想把谈妥的品牌代理公司交给陈义红。此外,李宁承诺给他股份,并保持他在李宁公司的原有待遇。这样一来,陈义红既不用离开公司,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又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两全其美。
李宁还诚恳地对陈义红说,只要时机成熟,自己绝不会阻拦陈义红“单干”,而是会全力支持他的发展,像当初自己当年离开健力宝公司时,如父一般的李经纬无条件支持自己一样。
陈义红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2002年,陈义红开始独立运作新成立的北京动向体育公司,专门负责国际品牌的代理工作。2005年,陈义红购买了李宁手中动向的80%股权,正式成为北京动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就这样,李宁用当年李经纬栽培他的方式成全了陈义红。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宁和陈义红这对黄金搭档,最终也走到了合作的尽头,这是商业的选择,也是市场的必然。李宁没有因为元老难题影响公司的发展,也没有因为市场利益而全然不顾老友情谊。用人时,他做到人尽其用,用人不疑;当公司发展受限时,他又能理性取舍,并为陈义红安排好更适合他的出路,甚至不担心对方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李宁用人的大气与成熟在处理陈义红辞职一事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数百年之后,被记载在历史中的或许不是李宁昔日“体操王子”的美誉,而是李宁公司的成就,李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品牌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他的成功既源于他的脚踏实地,也源于中国体育品牌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还得益于李经纬、刘纪鹏等贵人的帮助,当然,更离不开的就是业内精英的鼎力加盟。但是,这些行业人才之所以能够为李宁公司殚精极虑,兢兢业业,不得不归因于李宁高明的用人智慧。
任何一个成功的商人都必然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其中最宝贵的因素。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还要善待人才,管理人才,恩威并重,打造良好的人才循环机制,才能将人事制度的羁绊最大限度缩小,而将人才的利益价值最大化。
【商海大事记】
1989年,李宁正式接受广州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的聘请,担任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同年4月,正式注册“李宁牌”商标。
1990年,李宁有限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从事“李宁牌”运动服装的生产经营;并于当年成为第一家赞助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1992年,李宁公司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领奖装备,成为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1993年,李宁公司迁址北京,率先在全国建立特许专卖营销体系。
1998年初,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李宁公司与SAP公司合作,引进AFS服装与鞋业解决方案,成为中国第一家实施ERP的体育用品企业。
2001年10月,李宁公司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桑坦德开业。
2004年,李宁公司在香港联交主板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2005年,李宁公司成为NBA官方合作伙伴。
2007年11月15日,李宁收购著名乒乓球品牌“红双喜”57.5%股权
2008年7月31日,李宁有限公司发布公告,7月31日与意大利运动品牌LottoSport签署协议,以不低于10亿港元的价格,获得该品牌在中国为期20年的独家特许权。
2009年,李宁正式获得中国国家羽毛球队赞助权,压倒了YONEX统治世界羽坛的历史。
【商道妙语】
1.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体育品牌,所以我想到要创造中国第一个体育品牌。
2. 做体育冠军是大家的梦想,由我来完成;做企业是我的梦想,由大家来实现。
3. 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4. 一个企业的成功和一个运动员夺取冠军颇为相似,很多时候,成功的并不是经历苦难最多的,往往是因为他有运气,没有遇到让自己毁灭的灾难才能一直走到现在。
5. 梦想给了我们生活的激情,但是如果不坚持,也很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6. 从当你对市场的认识到一切变为事实,这整个过程都充满挑战,完成后有一种满足感。
7. 体操比赛不是直接的对抗,没有身体的接触,每一个运动员都是努力让自己更完美。我一直也在把这种理念带到我的公司。
8. 我是一个有着14年企业经营史的企业家,请不要再把我看作一个明星偶像。
首席“店小二”:善于给自己画句号
一天,大中电器一位新员工对一直在店堂内转悠的一位中年人招呼道:“大叔,您到底想买什么电器?”“大叔”明显愣了一下,但随即答道:“我不买电器,我只是看看大中电器还需不需要购进什么电器。”
大叔就是大中电器的创始人张大中,他常常称自己是大中电器的首席“店小二”。而如今,60岁的“店小二”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店里跑堂了。张大中用大中电器换了36亿人民币,重整人马,开始进军风险投资业。
2007年12月20日,由国美集团副总裁牟贵先领衔的新大中管理团队高调亮相,就此,北京家电连锁市场“三足鼎立”的时代彻底结束,“(国)美苏(宁)争霸”时代终于来临。
此前,苏宁突然宣布在大中收购战中铩羽而归,持续了数月之久的收购计划就此终结;而国美则半路杀出,短短三天时间取代苏宁拿下了大中。
大多数人认为,在这场“囚徒”式的博弈中,国美完胜苏宁,迅速占领了北京家电市场。但是当苏宁正为错失的时机懊恼时,国美也在因未卜的前途惴惴不安,唯有张大中却已经稳稳地拿到了36亿元的现金,并一次性纳税5.6亿,成为国内个税状元。
在这场家电行业三巨头的争霸中,张大中才是最后的赢家。
很多人不能理解张大中为何会卖掉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大中电器的某些员工甚至抱怨张大中“已经老了”,但张大中对此却十分坦然。他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必须穷尽一生心力去守护一个企业,即使它凝聚着自己二十年来的心血,因为在市场面前,出于情感的执着并不能解决问题,市场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个人的不舍而转向。
对于张大中来说,卖掉大中电器他自然也十分不舍,但必须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获,就如同作一篇文章时,必须先画下一个句号才能开始描写下一段情节。他仔细地分析了大中的现状与市场的发展,他清楚地意识到大中电器非卖不可。
一方面张大中认为家电连锁行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期,区域性家电连锁的前景令人堪忧;另一方面2002年到2004年大中电器像坐着加速前进的火车一样扩大着企业的规模,人才储备的不足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各种弊端相继暴露;而独子拒绝接手大中电器的管理成为促使张大中将一手经营起来的企业卖掉的第三个原因。所以,错过了进入资本市场和全国布局的好时机之后,张大中早早地就决定了退出家电连锁行业,但是这个退出必须风风光光才行,他耐心地等待着时机。
直到2007年底,在与苏宁、国美的拉锯战中,张大中把拥有2亿元固定资产的大中电器卖到了36亿元,而与之周旋的家电业大佬们,比他年轻的业内精英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但他们谁也没能从张大中身上得到一分好处。
58岁的张大中再一次为自己的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张大中从来都不是一个满足于现实的人。在他的创业历程中,他多次转身,甚至“知难而退”,但没有人会因此嘲笑过他的“不执着”,因为正是他的善于变通才成就了他今日的事业。
其实,张大中的事业就是从“放弃”起步的。他之所以能够坦然地舍弃为之付出心血的企业,正是得益于他最初“下海”时的经历。
那是1980年,改革开放不过是刚刚起步,张大中就成了最早的弄潮儿之一。张大中创业的启动资金只有500元,他“下海”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人刷煤气灶,他第一天出工是在北京市甘家口国家经贸委的住宅楼里。
张大中顶着烈日,背着一个军绿色的破包在巷子里走来走去。如果不是因为他举着一个写着“刷煤气灶”的牌子,人们很难分辨出这个衣衫整洁的年轻人是个刷煤气灶的小贩。
张大中非常忐忑,他的正式身份是一家供销社的电工,所以这种工作让他有几分羞涩和不自然。楼上一位大妈从开着的窗户里朝他招了招手:“小伙子,上来吧,我们家有煤气灶需要刷。”于是,张大中咧了咧嘴笑了,爬楼奔向他的第一笔生意。
张大中的军绿色背包里放着他的工具:抹布、清漆、烧碱、银粉以及其他一堆瓶瓶罐罐。他擦干净灶台,又用清漆和银粉重新粉刷了一遍。焕然一新的灶台在8月正午的阳光照射下闪着光,张大中额头的汗珠断了线一般地滴落。大妈给张大中倒了水,道了谢,然而付了工钱——八毛钱。
拿到钱的一刻,张大中既兴奋又沮丧。这是他500元启动资金生的第一笔财,可这第一笔财竟然这么少!张大中忙了一天,为10户居民刷了煤气灶,挣了8块钱,不计人力,只减去所用的烧碱、银粉等原料的成本,他只赚得了一块多钱的利润。
张大中甚至有点想哭,不仅因为疲惫,更重要的是,“你坐在那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50岁后的样子,掐指一算就能算出自己一辈子的工资,那简直让人感到绝望。”所以,那成了张大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事家政服务业。
刷煤气灶小贩身份只持续了一天,张大中就坚定地告别了那种走街串巷的生活。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人不能过于固执地相信“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古训,因为如果从中看不到任何希望,那么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大中善于画句号,但这些句号都不是篇末的那一个,他更善于在句号之后续写新的段落,续写新的辉煌。放弃了刷煤气灶的工作,张大中并没有停下脚步。1980年冬,他在自家厨房里做出了60台落地灯,这成为张大中经商盈利的起点。
这60盏台灯让张大中狠赚了一笔,也促使他在当年年底向供销社的领导递交了辞职信。他的辞职信写得就像他的为人一样:直爽理性,干脆利落。他写道:“由于这份工作不符合本人理想,我决定辞职,请供销社领导予以批准。”虽然领导们极力挽留,但张大中最后还是选择了辞职,因为他相信这个句号之后转折的情节会更加精彩。
就像他自己设想的一样,这之后张大中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他制作过音响放大器,成立了“张记电器加工铺”,销售过电子原配件,成立了玉泉路音响城,后来以此为基础开了第一家大中音响城,也就是大中电器的前身。
短短二十几年,张大中从制造业转到零售业,从小门店实现大连锁。“我觉得,做人做生意一定得比别人都多看半步,别人没有想要去做生意时,我已经开始尝试,当看到刷煤气灶不行时,我又能立即画上句号。”所以,告别刷煤气灶小贩身份27年之后,张大中再一次不作留恋地为自己的生意画上了句号,只是这一次,500元起家的张大中已经拥有了亿万元的身价,需要处理的资产的价值远远地超过了当年需要处理的抹布、烧碱、清漆的价钱,再大的军绿色书包也无法装下他用大中电器换来的36亿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