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圈
36499200000017

第17章 胆识粤商:财富波上的弄潮儿(4)

当日后成为香港商界巨子的霍英东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总是分外感慨,这段生活,对霍英东是很好的磨炼,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正是有着过去那一段段的磨练,1948年的霍英东并没有因为船员的离去,货物的没收而丧失信心。他很快又招了一批人,备好物资,再次驶向此次远航的目的地——东沙岛。

船一到达东沙岛,霍英东立刻带领船员搬运物资上岸,搭起住所,建立贮存海人草的仓库,准备好好的大干一场。但是他们的高兴劲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霍英东发现,他们登上的不是什么“金山”。而是“地狱”。原以为打捞海人草不过是像在陆地割草那般轻松。然而事实上其艰难远远超过了霍英东他们原先的想象。

有一次,霍英东他们从海上运海人草回来,这时海上突然起了大风,船被卷起的海浪打坏了,掌舵的不敢驾驶,霍英东只好自己把舵,任由风浪推着在大海中漂泊,此刻,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一道亮光在远方闪亮了一下,霍英东随即露出了笑容,他知道那就是东沙岛。他把正船舵,向着小岛驶去。这时风浪已经减弱,他们才脱离了险境。原来那灯光是一位伙计拿着手电筒到海边察看停泊着的小船被狂风刮走了没有。霍英东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那一闪的救人之光,我们早就沉到海里喂鲨鱼了。”

霍英东和他的船员遇到的险难远远不止这么一次,由于带去的粮食不多,半个多月以后,大家就处于半饥饿状态。捱上一个月,许多人脸浮脚肿。加之岛上淡水有限,人们从海上采捞回来,个个身上粘粘糊糊的,想要洗个澡,没有淡水冲洗,实在难耐。这样“非人”的日子过了一个月,也没见大陆的补给船到来。大多数船员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终于散伙了。

霍英东后来只好雇用以拥有强忍耐度而著称的琉球人打捞海人草,在岛上继续支撑了5个多月。回到香港后,辛苦打捞的海人草陆续卖了出去,但事后一算账,一分钱也没有赚到。苦熬半年一场空,霍英东那时的心情多少有点懊恼,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相反,每当在商界遇到苦难与挫折时,他总是会想起童年一样想起那段艰难的时刻。霍英东认为那段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对他以后的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想起东沙岛的日日夜夜,不管处于怎样的困境和逆境,他也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

勾勒霍英东的商业性格,或说是资本标签,这个爱好运动的企业家无疑“喜欢接受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霍英东更愿意在经历一番狂风暴雨后再领略闪耀头顶的光芒。这自然不是人们说的“自讨苦吃”。事实上,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遇一些挫折,遭一些磨难,并不是什么坏事,如若不能直面弯曲波折的小径,又哪会跨足于康庄大道之上。

【商海大事记】

1942年协助其母经营有如杂货店。

1945年转营驳运业务。

1954年创办立信置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

1955年后,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有荣有限公司等,经营地产、建筑、航运、旅馆、博彩、酒楼、百货、石油等业务。

1961年与叶汉、叶得利、何鸿燊等竞得澳门博彩专利权,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为最大股东。1965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

1981年后,历任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有荣有限公司主席,国际足球协会执委,国际足联理事,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等职。

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商道妙语】

1.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2.做人,关键是问心无愧,要有本心,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

3.我在事业拓展上,独钟情‘第一个’、‘第一次’,冠军才是我心头最爱。

4..人生就像一场中国大戏,在舞台上我们身穿皇帝或乞丐的外衣,戏演完了,我们就把外衣脱下,光身子来去。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命运分配的角色。

5.与其送人一条鱼,不如送人一张网。

美的帝国:大刀阔斧去家族化

从四十年前,与人合伙创办美的,何享健的人生就注定不再普通。

作为一个农民,他应该有着怎样的魄力和智慧才创建了一个美的帝国?

而打拼几十年后,面对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他又会使出怎样的手腕呢?

1997年,在美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前一年全年销售收入突破25亿的情况下,第二年竟滑落到20亿,降幅之大令人震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竟提出由另一制冷家电巨头科龙兼并美的。执掌美的29年的何享健愤怒异常,同时,他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是在企业内部,他就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就牵扯到处理一批元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广为流传的何享健“杯酒释兵权”。

何享健“下手”之前,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想起29年前,他和23名农民凑足5000块钱,创办“北街办塑料生产组”的情景。那时,他们主要生产药用玻璃瓶和塑料盖,几十年后,那些塑料盖中有几个留了下来,正放在美的集团的陈列室里,供人们瞻仰。

在决定劝退元老的那些天里,何享健几次走过陈列室,几次停留。他盯着那几个塑料盖发呆:颜色老旧、形状怪异,已经明显与美的今天的发展差了一大截。何享健轻轻地叹了口气:“老了,真是老了。”

他知道该“动手”了。

几天之后,何享健专门开了一次元老座谈会,他环视了大家一周,每个人脸上的苍老让他有些不是滋味,但他还是指着一台电脑说:“谁会用这台电脑我就马上提他一级,否则……”何享健没有说完。

他已经不用说完,每个人都已经明白了。

这次“杯酒释兵权”事件是何享健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大事件。在此之前,他的夫人作为最开始的23名元老之一已经被何享健劝退,虽然她当时仅是一名仓库管理员,但何享健还是让她回家了。

在中国商业界,何享健应该算个另类,在九成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的中国,美的集团高层却没有一个何享健的亲戚,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说,美的走的是职业经理人之路,他的家族顶多是个股东。但从他劝退元老一事看,何享健的去家族化也包括清退身边年老的人,即使他是美的最初的创建者。

在清退一些遗老遗少的同时,何享健还逐步建立了股东、董事会、经营团队“三权分立”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让美的更职业化,也让美的度过最初的难关。

“美的是通过制度来保证这家公司的发展,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

从这句话上,完全可以看出何享健身上的企业家特性:理性、团队意识,为了企业发展而具有的高度责任感。

其实,在做出“三权分立”和劝退元老等诸多职业化商业行为的同时,何享健的儿子何剑锋曾被认为是美的新一任掌门人的有力人选。而何享健也曾经对他“扶”过一把。

1994年到2002年间,何剑锋的广东盈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美的的销售等渠道获益,但公司的整体运营并不理想。此后,他将兴趣点转到投资领域,彻底与实业分离。他的这一转变一定程度上使何享健坚定了美的走职业经理人之路的想法。

这些年,关于何享健接班人的传言一直没有间断,有的人甚至问:“怎么样,儿子到底回不回来?”听到这样的问话,何享健就笑笑:“再看看,回来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何享健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大风大浪经历无数,企业的每一次危机和进步都牵动着何享健的心,而这次,他又要面对每个企业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接班人。

就在有些人在何享健耳边聒噪着打听谁是他的下一任时,有些人却默不作声。他们知道,何享健心中有数,他只是不说,而计划很可能已在心中。

2009年8月26日,在美的集团董事会上,何享健辞任美的电器董事局主席及董事职务,原董事局副主席、总裁方洪波继任董事局主席,并兼任总裁。何享健的辞职被认为是去家族化以及向职业经理人放权的进一步举措。

此前,方洪波一直长期担任美的制冷家电CEO,是何享健得力助手,长期受其栽培。而在方洪波接任何享健职位之前,就有资深观察人士指出,如果何享健让贤,方洪波便是最可能的继任者之一。可见,在一切完成之前,何享健早有铺垫,而这些铺垫,并没有逃过专家的眼睛。

何享健的隐退并不是无奈时做出的抉择,而是恰当时期的恰当行为。2008年,在职业经理人机制的带领下,美的实现营收900亿元,美的电器销售收入为453.13亿元。看到这份成绩单,打拼半辈的何享健已经安心,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而现实的资本市场也给予美的的这次换帅以积极回应:新董事局运转第一天,公司股市就上涨6.02%。

何享健对于接班人以及职业经理人的态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维启示:民营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首先应该突破思维定势,“一家独大”的想法。而引入职业经理人,不仅可以通过他们学习借鉴最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更可以对家族经营者的理念进行更新,只有敢于接纳外部信息,才能更快的发展。而这样的经营者才更职业更现代,更有将事业做大做强的可能。

【商海大事记】

1968年5月,他和23位居民集资5000元,创办了“北街办塑料生产组”,生产药用玻璃瓶和塑料盖,后来又转产发电机的小配件等。

1980年开始制造风扇,进入家电行业;

1992年毅然推动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造。

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

1997年推动事业部制改造,为集团“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在全集团范围内推行员工持股制,促使产权和分配机制改革,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2001年完成了公司高层经理人股权收购,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商道妙语】

1.美的能够从一个23人的街道小厂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正是不断机制创新的结果。企业机制的弱化、退化,比一亿元投资(失败)更致命。

2.宁可放弃一百万利润的生意,也绝不放弃一个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

3.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转折点,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企业该转折,这条路一开始是金光大道,可能越走越走就是死胡同,而过去的成功往往却成为了陷阱。

4.上世纪70年代我们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全国人才,21世纪我们用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5.“企业越大,老板越要管得住自己,要超脱。分权后老板要通过对每天现金流以及审计、人力资源评估等核心指标、监管体系去掌控企业。”

6.“对于企业扩张,我坚持‘不背包袱、不扛大旗、不要冒进’的原则。”

7.不进行产权改革,就无法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去操作企业,就管不好企业,留不住人才。

马化腾的“抄袭”之道:模仿,却不止于模仿

马化腾的成功就像在走一条别人走过的路,走着走着,又走出了自己的风景。

他曾经被冠以“抄袭大王“的骂名,只有他知道,“抄袭”到底给了他什么。如果他只是抄袭,为什么只有他成功,别人没有达到像他一样的程度?

成功还是有秘诀的,马化腾的成功,只有看了他的故事才知道。

有一段时间,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当时,QQ的注册用户虽已突破千万,但公司一直在赔钱。焦头烂额的马化腾就在考虑将腾讯卖掉的事。但一到谈判桌上,便没有买家真正下注。那个时候,马化腾可以用落魄来形容,而媒体给他的描绘则更加形象。

“谈了4个买家都没有结果,马化腾只得返回深圳。开发区马路上的晚风吹得‘小马哥’凄凉无比。”

找不到买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腾讯规模太小,看不到市场前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腾讯是模仿来的,因为是模仿就被认为没有个性,当时,没人几个人觉得马化腾能够做大。但是,经过开发区晚风吹拂的他似乎清醒了许多,他的倔劲上来了,“模仿怎么了,我是先模仿再创新。”他知道他能够做的更好。

故事应该从1998年说起,那个时候,马化腾还是润迅公司的开发部主管,工作的同时,注意到了QQ的前身ICQ。他敏锐地觉察到了ICQ的市场发展潜力,马上向公司提出关于开发类似ICQ软件的提议,但润讯高层对此却不感兴趣,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有任何前景。有一位润讯的中层干部后来曾经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当时多数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认识到,客户远比现金收入重要。

但显而易见的是,马化腾在蠢蠢欲动。他决定向网络发展,弄一个类似于ICQ的东西玩玩。当年10月,马化腾就从公司辞职,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开始自己的创业征程。但此时的他还是显得空有一番热情,有些懵懂。一个人恰在此时给了他刺激与鼓动。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由于资金紧张,丁磊将自己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的飞华网。当年,丁磊只是和自己一样一起喝啤酒的打工仔,如今,对方却成了百万富翁,马化腾就下定决心要在网络上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