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决定命运全集
36496500000017

第17章 小心你的性格毁了你(4)

普希金藐视和蔑视沙皇政府,他那独立不羁、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必然为沙皇政府所不容。沙皇政府一直将普希金视为眼中钉,只是由于这位诗人在民众中的名望,才没有对他下毒手。尽管普希金不畏沙皇淫威,但他毕竟势单力孤,要真正摆脱沙皇的魔掌是不可能的。沙皇政府不敢公开算计普希金,却在暗地里酝酿着更大的阴谋。

1831年,普希金与比他年轻十几岁、美丽的姑娘冈察洛娃结婚。后来一名叫丹特士的法国军官受沙皇指使对冈察洛娃不怀好意,并由此制造流言飞语来中伤普希金。诗化性格与叛逆性格统一的普希金自然不能接受把妻子的名字和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丹特士提出了决斗的挑战。而这场“秀才遇到兵”的决斗的结果就自然不用说了,在1831年1月的一个冬日,普希金走完了自己38年的人生旅途。

普希金的性格和他作品中充满了反叛,令****沙皇对他没有办法。作为诗人,他追求的诗化的境地也成为他的性格、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性格决定了诗人的命运走向,决定了诗人以决斗结束自己短暂一生的、令人叹息的悲剧结局。

自私性格:一己之利终不成大事

“自私”指的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

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有许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质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为的原始推动力,人的许多行为就是为了满足需求。

凡自私的人,他们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聪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谁不吃”。他们面对利益首先想到的永远都是他们自己,甚至不惜利用一切的手段来夺取他人应得的利益,从而达到他们损人利己的目的。自私的人不懂得付出,他们永远都在算计自己的得失,因此,他们也没有朋友,得不到别人的真心。

一个自私的人,往往常常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在用自私伤害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伤害自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越南战争结束后,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要你们帮一个忙,我要带一个朋友一起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亲回答说,“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是,有件事一定要告诉你们,他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受了重伤,他成了残疾人,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我们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这样他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孩子,你自己一个人回家来吧。他会有活路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

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局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到旧金山,在停尸房内,他们认出了他们的儿子。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一只手。

自私的性格能让一个人失去他人的信任,并且这种损失无法挽回。一个人不管有什么优秀的性格,若是自私,他终将会因为自私而付出沉痛的代价。

李广是在汉朝封建统治阶级同匈奴贵族之间长期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将领,他历事文、景、武三代皇帝,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饱经风霜,功绩卓著。在长期驻守汉朝边郡、维护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保卫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自私自利的性格使得他战绩显赫却始终未能封侯。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进攻汉朝,曾打至汉朝的回中宫(今陕西陇县)和甘录宫(今陕西淳化)。在此之际,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投身从戎。当匈奴进攻萧关时,他参加了同匈奴的战斗,并射杀了不少匈奴骑兵。为此,汉文帝封他为郎,这时李广大约二十岁。

景帝时,七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武装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领大军前去讨伐,很快就平定了。此时,李广正在周亚夫手下做骁骑都尉。他英勇作战,并夺得了叛军的旗帜,再立战功。当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为了表彰李广的战功,特意授给他将军的勋衔和印信,李广接受了。但是,李广身为西汉朝廷的命官,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封赏,这是汉朝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回到长安以后,李广没有得到汉朝的封赏。不久,他被调出长安,到上谷郡担任太守。

汉武帝即位时,李广已是不惑之年,汉武帝将他调回长安任职,而此时匈奴单于听说李广英勇善战,便集中优势兵力,要活捉李广。李广有一次出了雁门,遇到匈奴骑兵的主力,经过一番激战,李广几乎全军溃败,他自己受伤被俘。但后来趁匈奴不注意又逃了出来。

匈奴兵很快又继续发动攻势。汉军四面受敌,死伤过半,形势危急。李广命令军士拉弓上弦,瞄准目标,引而不发。他接连射杀几个冲在最前面的副将,匈奴的攻势缓和下来,战斗也暂停。第二天,张骞率领一万骑兵赶到,匈奴便自动撤退。

在这次战役中,李广陷入重围,损失过多,虽重创匈奴骑兵,但功过相抵,既没有封赏,也不受处罚,李广此时已年过花甲,须发斑白,他一生征战,却始终未封侯。唐代诗人陈子昂曾经写诗感慨此事:“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征战匈奴。李广向汉武帝请战,几经周折,才任命他为前将军。汉武帝曾授意卫青,说李广运气不好,如果让他跟匈奴正面交锋,难免失败。作战中,卫青有意调开他。李广带兵东路行进,迷失了道路,耽误了与卫青会师的约期。由于当时根据汉朝的法律,军队耽误了会师的约期是死罪,并且还要受到刑审。李广接受不了自己戎马一生却还要被判刑,于是自刎而死。

有人说:“卫青不败由天数,李广无功缘数奇。”运用运气的好坏、命数的奇偶来解释,是不恰当的。其实,这与他的个性也不无关系。

他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勋衔和印信,以及为了封侯而争功斗气,都说明他性格中的自私,也正是他的这种自私的性格让他最终没有得到汉武帝的信任,也为他的戎马一生留下了一个抹不去的污点。

懦弱性格:畏缩在阴暗的角落

懦弱性格的人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会发展成为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一个人一旦形成懦弱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懦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有懦弱的成分存在。我们往往在困难和灾祸面前退缩,但能鼓起勇气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就是勇敢与坚强的人,相反被失败击倒的就是懦弱的人。

历史没有给南唐留下一个英明的帝王,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悲情词人。公元961年,25岁的李煜在金陵即位,就有许多的问题摆在面前,赵匡胤的大宋王朝在北方虎视眈眈,年轻的李煜以为,只要自己不对大宋有什么威胁,并且以臣子的地位年年向大宋进贡,也许赵匡胤就会大发慈悲,让自己偏安江南一隅,做个吟风弄月、自由自在的帝王。在多次的政治较量中,只会吟诗作赋的李煜哪是久经沙场的赵匡胤的对手,穷途末路之际就屡屡派人前去求和。李煜太天真了,他以为自己的懦弱能够打动宋太祖。赵匡胤说,天下一家,只能有一位天子,我的卧榻旁边,怎么能够容忍他人鼾睡?李煜懦弱的性格让他在政治上做了一个立国之君,而与此同时,他做帝王及亡国的经历又成为他凄美诗词的素材来源,也是他一生悲情的写照。后来,李煜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懦弱并写诗表示深刻追悔:“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几乎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事业的选择。懦弱的性格选择政界和军界,无疑将一事无成,甚至还会铸就命运的悲剧。盖因政界需要刚毅坚韧的性格,军界需要勇猛顽强的性格,这一切与懦弱的性格格格不入。这是性格的差异,不是智慧的高低,读书学习可以很快提高人的智慧,但要改变一种性格却需要漫长的过程。

那么,懦弱性格是否就注定一事无成呢?

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

性格懦弱的人常常情感丰富,观察敏锐,感受细腻,他们是天生的文学艺术之才。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这一被人们唾弃的性格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他们如鱼得水,任性畅游。像卡夫卡就找对了自己的职业。

这位伟大的作家生为男儿身,却没有任何男子汉的气概和气质。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那种知难而进、宁折不弯、风风火火、刚烈勇敢的男子汉追求独立的精神,更谈不上清风傲骨了。他短暂的一生没有独立性,只有依赖性,一直对父母有比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卡夫卡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懦弱,是一种男人身上少见的懦弱。

卡夫卡懦弱的性格是他生活的家庭造成的,或者说是他的父母后天塑造的。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所辖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母给他起名“卡夫卡”。在当时,犹太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而且这个姓氏是强加给犹太人的,并且带有骂人的贬义。卡夫卡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地位低下的犹太人家庭,而且他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被压迫的屈辱。

卡夫卡的父亲出身贫寒,仅靠一家小商店来维持生计,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一方面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然而,对卡夫卡来说,生活上的艰辛与困苦似乎是可以忍受的,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累累的、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是父亲对他无休止的粗暴。卡夫卡一生都无法理解父亲对他的粗暴与专横。

年幼的卡夫卡日复一日地这样生活着。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都可能成为父亲发火、乃至大发雷霆的借口。有些时候,父亲对他发的火让他不知所措,弄得他左右为难,对干什么事情都没有把握,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他的父亲本来利用他所设想的那种军队式的、高压的方式,达到他教育子女成材的目的,但他的叫骂、恐吓等,不但没有把卡夫卡造就成他热切盼望的男子汉,反而使他一步步逃离现实世界,性格变得格外懦弱。

紧张、压抑、犹豫环境中成长的卡夫卡完全失去了自信心,也逐步丧失了自我,什么事情都显得动摇不定、犹豫不决。这种环境使卡夫卡早早地产生了逃离现实生活的想法。现实生活对他实在太冷漠了,只有在他的非现实世界——内心世界里,他似乎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犹太人的社会境地和备受排斥、压迫的现实,也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卡夫卡愈发感觉周围的一切是那么不可抗拒、不可改变,而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自己用想像构造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少许宁静和安慰。这种逃遁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抗,只是这种反抗和卡夫卡的性格一样,是非常软弱的。

卡夫卡直到进入学校依然保持着这种非常懦弱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也没有朋友,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幸的是,这时的他开始接触文学,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和写作就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

卡夫卡的懦弱让他选择了逃遁,逃向他钟爱的文学。文学,不仅是卡夫卡心灵的家园,也是他生命中的唯一选择。文学是他的王国,在那里,人们处处可以看到卡夫卡的影子。只有文学,只有在文学的王国里,人们才能够看到卡夫卡有了勇气,摆脱了懦弱。是的,懦弱的卡夫卡选择了并不懦弱的事业,并且取得了并不懦弱的成就。因此,对一切懦弱者来说,没有必要去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