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道审时度势,才能明确自己的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挥洒自如,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古代,有不少真正的权谋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开创伟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之后,简单地“一退”,避开了灾祸。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越国范蠡在越王勾践身为人奴之时,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长的屈辱之后,越王勾践终于得以东山再起,一举灭掉了吴国,重建越国。
而立下赫赫功劳的范蠡在庆功宴上,却悄悄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消失了。临走前,他曾托人送过一封信给他的好友文种,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这人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们只能够同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他共安乐。你现在不走,恐怕将来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种没有听其劝告,最后被勾践逼死。临死对天长叹,痛悔自己没有听范蠡的话,而落得“烹狗”的结局。
与文种相反,范蠡带着西施和一些财宝珠玉,弃官经商,改名换姓,跑到齐国去了。几年后,成为百万富翁,后人称其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种的一退一进,正好说明了“退”的机会含义。范蠡的“退”,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而文种的“进”,其结果却是死路一条。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它的意思是: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光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宝,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遂则应隐退,此乃天理。
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以退为进
以“退”的方式来达到“进”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成功方法。运用这一策略,刘邦曾如愿以偿地做了沛县县令。
刘邦率众起义,占领沛县县城后,城中父老推举他为县令,热情十分高涨。刘邦实际上很想得到这个位子,却假意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统治,如果将领选择不当,起义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全城百姓都有被杀头的危险!我这样说并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在下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胜任,到时真的害了沛县的父老乡亲,我可没有办法交代啊!所以,你们在这件事上要慎重一些,不如另请高明吧!”
在场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大事不成会被秦朝诛杀全家;同时,两人又深知刘邦能成大事,于是极力推举刘邦。
沛县百姓也对刘邦说:“我们都听过你的事迹,知道你是个大人物;况且,我们已经占卜过了,没有人比你更吉利。如果你不当县令,那么换成任何一个人恐怕沛县百姓就要遭殃啦!”
刘邦又多次推让,但所有人坚决选他做沛公,他这才接受了。
其实,刘邦完全可以毛遂自荐坐上沛公的位子,但他恰恰选择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以退为进”的做法,却同样达到了目的。实际上,刘邦选择后者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举动。
刘邦之所以选择“退”,是想试探一下其他人的心理,看他们是否真的信服自己。他知道,起兵造反是灭门之罪,如果追随者不能同心,造反必定难以成功,那样的话,沛公之位就应暂时放弃;如果追随者都
心服口服,这便有利于管理和指挥,这样沛公之位才能坐稳。
另外,刘邦选择“退”也是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纷争。他知道,以钩心斗角的方式夺来的位子是坐不稳的。正因为假意拒绝推让,刘邦才清楚地看到了众人的真正心意,原来他们是真心拥护自己,于是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如愿做了沛公。
心机深沉的人就像刘邦,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既保护自己不受猜忌和伤害,又容易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创造条件。
俗话说:“退一步路更宽。”实际上,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防守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攻。暂时退却,忍住一时的欲望,将你内心涌动的志向之火悄悄隐藏,养精蓄锐,鼓足力量,后退后的前进将是更快、更有效、更有力的。有时,通往成功的路,便是这样一条曲线之路,但踏上这条路你绝对不会撞得头破血流。欲速则不达,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就是这个道理。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因为有个吓人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聘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就是大材小用,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他的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书。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
博士以退为进,先将自己放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线上,然后踏踏实实地奋斗,为自己积蓄内在资本。“真金不怕火炼”,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显示出了光彩,被慧眼识英雄的老板委以重用。
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审时度势,才能洞悉对方意图,能审视自己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挥洒自如,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做人做事的方式。谁都想事业发达、家庭美满,谁都想受人尊重,办事顺利,但是只有那些既会做人又善于做事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懂得并且善于利用进退规则。
生活的智者们不会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去硬打硬拼,那样,有可能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损失惨重。在这种时候,他会先退几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时机。如果你善于把握进退的火候,勇于抉择进退的时机,就可以改变不成功的做人做事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们能分清不同的场合,进而采取不同的处世态度。当自己处于弱势时,总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针,所以能避开强者的锋芒,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到有朝一日羽翼丰满时,才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这时候,你就是真正的强者了。
该进则进,不留退路
一头狮子在追赶一头野羊,野羊拼命地跑着,由于慌不择路,竟然逃到了一条深沟边,深沟足有四米宽,后边是饥饿的狮子,前边是深沟,看来野羊是活不成了。这时野羊已冲到了沟边,它回头看了一眼张着血盆大口的狮子,然后使出全身力气一跃——野羊如腾云驾雾般跃到了对岸,狮子垂头丧气地走了。
有一句成语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就是说,斩断自己的后路,让自己陷入绝境中,往往可以创造出奇迹。人们做事时,总想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一种比较谨慎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常会导致一个人失去进取心,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斩断自己的退路,破釜沉舟的人往往能够绝处逢生。
李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办了一个内衣厂,等到世纪末时,利润逐年下降,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原因是内衣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内衣厂生产的内衣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经过几天的反复琢磨,李先生决定破釜沉舟,大干一场,这遭到了妻儿的集体反对。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取出了所有的存款,然后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会上他果断地宣布停止现有样式内衣的生产,请设计人员重新设计新型内衣。全厂职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被选用的人,可获重奖,他沉重地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我拿出自己的全部存款搞设计,如果失败了,那么我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而你们也将失业。但如果成功了,我就会论功行赏,你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成败得失在此一举,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件事使全厂上下都振奋起来,采购人员买来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款式的内衣,设计人员不分昼夜搞设计,广大职工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样式、布料,再到裁剪,给设计人员提供了不少灵感,有时一天竟拿出20多套设计方案,一些职工还自动自发地跑上街头搞调研,看现在的女孩子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款式。而厂里的业务员更是拼尽全力拉客户。33天后,一批新款式内衣设计完成了,工人们又开始加班加点生产内衣……厂里渐渐收到越来越多的客户的订货。李先生的内衣厂又复活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先生的勇气和胆识,工厂陷入困境时,他本可以关闭工厂,遣散工人,这样做他还可以保住自己的存款,虽然失去了工厂,但一辈子还是可以衣食无忧。但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彻底断了自己的后路,跟员工一道为工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有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把自己推向绝路并不代表你必死无疑。人不给自己留下退路,就没有了多余的顾虑,必将勇敢前行,而人在面临危险、绝望之际,往往会爆发出一股无穷大的威力,因此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进退有度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代的范雎本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赏识,被任为宰相。后因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而使他意志消沉。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了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昭王并没问罪范雎,这使他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刺激范雎再振作起来,为国效力,对范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可范雎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惧。
恰在此时,蔡泽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与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与冬,冬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与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话启发了范雎,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
由此可见,凡有高尚气节的君子,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时机,都能主动退出舞台,为后来者提供大展宏图的机会。
进退之术,古人多有阐发,像“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如此等等。
然而,近年来,这些“金玉良言”却被人们忽略了,当作了“耳边风”,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般说来,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他们脑子里萦绕最多的便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踏进,而结果,依然是落了个“山穷水尽”的下场。
相反,身处顺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则是如何抓住眼前“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大好局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正处于人生得意的金字塔尖。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呢?他们有的是退的资本,可是,他们没有人能认识到这进退之术,因此搁浅了。
你或许还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好,且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采取推脱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结果表明,克林顿胜利了。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住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他们还都将它转变成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后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他们就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荀子说,大丈夫推崇他人的德行,赞扬他人的道德,这不是出于阿谀奉承;公正地、坦率地指出他人的错误,这不是出于诽谤和挑剔;客观地、中肯地表白自己光明磊落,与虞舜夏禹相比拟,与苍天大地相参合,这不叫虚夸狂妄。随时势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薄席,可卷可张,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刚强、勇敢而又坚毅,从不屈服于人,这不是出于骄傲暴戾。
荀子还说,人生如果到了如《诗经》中所说的“往左,你能应付裕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这样的境界,就不会枉为人生了。
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龙在渊;屈,就不露痕迹,伸,就清澈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