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知道更要做到的100个哲理
36490900000050

第50章 少一分书生意气,多一分入世心态

书本知识固然需要学,但如果死守教条,变成十足的“书呆子”,那就会与社会现实脱节,甚至变得格格不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被社会容纳的,也必将因此而使自己走入失败的深渊。

赵国有个叫成阳堪的人,家中突然失火,火苗蹿上了房顶,但他家里没有梯子,全家人都很着急。成阳堪立即派儿子成阳肭到奔水氏家里去借梯子。

成阳肭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可谓是知书达理之人。对于读书人的那套穷酸礼节,他学得尤其到家。听了父亲的指派,他便换上一身出门做客的礼服,出门而去。

路上,成阳肭一摇三摆,故作姿态。到了奔水氏家里,一见面他就连作三揖,然后登堂入室,毕恭毕敬地坐在了客厅上。

奔水氏以为他是做客来了,立即叫家人提酒设宴热情地款待他。成阳肭也不紧不迫,非常斯文地向主人敬酒还礼。

喝完了酒,奔水氏探询着问:“您今天有空光临寒舍,想必有什么吩咐吧?”

此时,成阳肭才说明了来意:“不瞒您说,我们家飞来横祸,被天火烧着了房子,熊熊烈火,直窜房顶。想要登高泼水,可惜两肩没有长上翅膀,全家人只能跳脚痛哭。听说您家里有一架梯子,老爸特地指派我来取。不知道您能否借我一用呢?”说罢,他又连连打躬作揖不止。

奔水氏一听,不禁急得直跺脚,斥道:“你真是个书呆子!简直太迂腐了!迂腐透了!如果在山里吃饭碰上老虎,一定会急得吐掉食物逃命;如果在河里洗脚看见鳄鱼,一定会急得扔掉鞋子跑掉。家中烈火早已上房,现在是你打躬作揖的时候吗!”

说完,奔水氏扛上梯子,飞快地往成阳肭的家里跑。但是,成阳肭家的房子早已烧成灰烬了。

这真是一位可怜可悲又可笑的书呆子!可是在我们周围同样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空有满腹经纶,但不知变通,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书生意气十足,小事不愿干,大事又干不好,在一个团队里有他不多,缺了他不少,实际上成了“多余”的人。

这类书呆子学的书本知识不算少,但他们最缺乏的、最需要补课的,就是生存竞争的社会知识。

书本知识固然需要学,但如果死守教条,变成十足的“书呆子”,那就会与社会现实脱节,甚至变得格格不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被社会容纳的,也必将因此而使自己走入失败的深渊。

踏入社会者,有的人总是以书本知识作指导,动不动就搬来“书上是如何如何说的”。殊不知,书是死的,人是活的,社会现实更是活生生、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拿书本上的“死知识”来简单套用于现实生活,其到处碰壁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在社会上生存,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让自己少一分书生意气,多一分入世心态,经常向社会现实学习。

尽信书不如无书

伯乐是著名的相马专家,在鉴别马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据此写成了一本《相马经》。他的儿子也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于是就从早到晚捧着《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老爸,您的那一套相马的本领,我已经全部学会了。”

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

儿子满口答应,带着一本《相马经》兴冲冲地出门去了。他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就像垒起的酒药饼子。”

他边走边找,看到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拿来跟《相马经》上所说的标准对照。可是,有的只符合其中一条,有的连一条也不符合。

最后,他在池塘边看见一只癞蛤蟆,鼓起双眼,在那里“咕、咕、咕”地叫个不停。他对照《相马经》端详了好半天,然后用纸把癞蛤蟆包了起来,高兴地跑回家来向父亲报告:“千里马可真不好找,您定的条件太高了!我好不容易在池塘边找到了一匹,额头和双眼跟您书上所说的一模一样,就是蹄子差一点儿,不是很像酒药饼子。这还得靠您老人家来给鉴定鉴定。”

伯乐打开纸包一看,不由得苦笑起来:“儿子啊!你找到的这匹千里马,不会跑,光会跳,恐怕驾驭不了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死背教样,生搬硬套书本知识,以致闹出了“认癞蛤蟆为马”的笑话。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仅靠书本知识是没有用的。

有的人一辈子苦读诗书,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到头来仍然是一个不明事理、一事无成的书呆子;有的人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进入社会后就四处碰壁,不让人喜欢,时时处处不顺心、不如意。类似这种情况,绝不是个别的例外,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就是因为,这些人盲目相信书本,在社会上照本宣科,亦步亦趋。殊不知,现实社会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简单套用书本知识根本行不通。

不要迷信所谓的“真理”

在一位犹太大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都来到病床前,同他诀别。弟子们都站在大师的床前,最聪明的学生站在最前边,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逐渐地只剩下一口气,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问大师:“先生,在您即将离开我们的最后时刻,能否请您以简捷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大师积攒了一点力气,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说道:“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箴言就在弟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他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打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中间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坚持提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是什么意思。‘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因此,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犹太大师说:“先生,请原谅,咱们班上最笨的学生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识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肩一耸,去世了。

假设这位犹太大师在回答那位笨学生的傻问题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演绎成一套深奥的人生哲学。他那些忠实的门生会走遍世界,传播他的智慧。有人也会为此写出很多著作,录很多磁带,等等。这难道不让人觉得可笑吗?

不要迷信所谓的“真理”,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做事。